增壹阿含经 劝请品第十九 第 1 经 本经说明世尊得道後,原本认为悟得之法相当深奥,人们并无法理解,因此没有必要 说法。梵天知道世尊的心念後,劝请世尊说法。因而世尊才决定要说法。 反思: 梵天在色界天还在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之内,而世尊已超越了三界,梵天的 智慧难道高於世尊,使得世尊原本不明白人类的根器及说法的效用,而听了梵天的劝 请之後,才明白人类的根器及说法的效用,而决定开始说法? 比较合理的情况推测是世尊原本就有慈悲心,也了解人类的根器,在得道後,原本就 会为众生说法,并不需要等待梵天的劝请。 经文提到梵天的劝请,可能是为了契合当时的宗教信仰,以收纳信仰梵天的信徒。 闻如是: 一时,佛在摩竭国道场树下。 尔时,世尊得道未久,便生是念:「我今甚深之法难晓难了,难可觉知,不可思惟, 休息微妙,智者所觉知,能分别义理,习之不厌,即得欢喜。设吾与人说妙法者,人 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劳,则有所损。我今宜可默然,何须说法!」 尔时,梵天在梵天上,遥知如来所念,犹如士夫屈伸臂顷,从梵天上没不现,来至世 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尔时,梵天白世尊曰:「此阎浮提必当坏败,三界丧目。 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於世,应演法宝,然今复不畅演法味,唯愿如来普为众生广 说深法! 又此众生根原易度。若不闻者,永失法眼。 此应为法之遗子,犹如优?莲华、拘牟头华、分陀利华,虽出於地,未出水上,亦未 开敷。是时,彼华渐渐欲生,故未出水,或时此华以出水上,或时此华不为水所著。 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所见逼促,诸根应熟,然不闻法而便丧者,不 亦苦哉!今正是时,唯愿世尊当为说法。」 尔时,世尊知梵天心中所念,又慈愍一切众生故,说此偈曰: 「梵天今来劝,如来开法门; 闻者得笃信,分别深法要。 犹在高山顶,普观众生类; 我今有此法,升堂现法眼。」 尔时,梵天便作是念:「如来必为众生说深妙法。」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头面礼足 已,即还天上。 尔时,梵天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法之探究与实践.
这一经,记得是 苏锦坤老师有说过,如果解释的不好,原本是想要赞佛,却可能变 成谤佛。
关於增壹阿含经 劝请品第十九 第 1 经内,为何世尊得道後,原本认为悟得之法相 当深奥,人们并无法理解,因此没有必要说法。而要梵天劝请世尊说法,世尊才决定 要说法? 其原因可参考如下: A.一般我们都知佛有三不能 1. 不能灭定业. 2. 不能化导无缘. 3. 不能尽众生界. 因此如无人祈请说法即表示此世佛无说法因缘,便是符合2. 不能化导无缘.。幸有梵 天劝请世尊说法,使吾等有此听受佛教法因缘 B.【大智度论】中说: 复次,有诸佛无人请者,便入涅盘而不说法。如《法华经》中多宝世尊,无人请故便 入涅盘。 後化佛身及七宝塔,证说《法华经》故,一时出现。 亦如须扇多佛,弟子本行未熟,便舍入涅盘,留化佛一劫以度众生。今是释迦文尼佛 ,得道後五十七日寂不说法;自言:「我法甚深,难解难知!一切众生缚著世法,无 能解者;不如默然入涅盘乐。」是时,诸菩萨及释提桓因、梵天王诸天合掌敬礼,请 佛为诸众生初转法轮。佛时默然受请,後到波罗[木*柰]鹿林中转法轮。如是,云何 言请无所益? 复次,佛法等观众生,无贵无贱,无轻无重;有人请者,为其请故便为说法。虽众生 不面请佛,佛常见其心亦闻彼请;假令诸佛不闻不见,请佛亦有福德,何况佛悉闻见 而无所益? 问曰:既知请佛有益,何以正以二事请? 答曰:馀不须请,此二事要必须请;若不请而说,有外道辈言:「体道常定,何以著 法,多言多事?」以是故,须请而说。若有人言:「若知诸法相,不应贪寿,久住世 间而不早入涅盘。」以是故须请。若不请而说,人当谓佛爱著於法;欲令人知,以是 故,要待人请而转法轮。诸外道辈自著於法,若请、若不请而自为人说;佛於诸法不 著不爱,为怜愍众生故,有请佛说者佛便为说,诸佛不以无请而初转法轮。如偈说: 「诸佛说何实?何者是不实? 实之与不实,二事不可得。 如是真实相,不戏於诸法。 怜愍众生故,方便转法轮。」 复次,佛若无请而自说法者,是为自显自执法,应必答十四难。今诸天请佛说法,但 为断老病死无戏论处,是故不答十四难无咎。以是因缘故,须请而转法轮。 复次,佛在人中生,用大人法故,虽有大悲,不请不说;若不请而说,外道所讥。以 是故,初要须请。又复外道宗事梵天,梵天自请,则外道心伏。 由此知,诸佛若无人请法,佛便入涅盘而不说法,如《法华经》中多宝世尊,因 无人请法,便进入涅盘。亦如须扇多佛因弟子因缘未成熟,无人请法,所以留化身佛 一劫以度众生。 弟子问:既然知道请佛转法是为了利益众生,那又为何要以二事请法(1.佛初成道时 请法,2.诸佛欲入涅盘时请法)? 而另外二事:1.因为不请而说,外道便讥讽:大道真理恒常存在,何以执著这些法理 ,多生事端?所以说佛初成道,需有人请法才说。2.又人说:佛陀是宇宙觉者知晓诸 法实相,不应贪著世寿久住世间,而不早入涅盘。所以需请,若不请而说,人们以为 佛陀爱著於法欲另人知,以是故要待有人请法而转法轮。佛陀於诸法理不执著也没有 爱染,佛陀若无人请而自说法,好像显示自己执著於法,那麽就应回答众生提出的十 四种问难。今诸天请佛说法,是为断众生老、病、死之苦恼,言语无有戏论,所以不 答十四种问难无有过失,以此因缘所以说请佛转法。 C. 在(藏传佛教之五部大论中的《戒律。根本颂》)中说:“若未?请则不应当宣说 。”因为说法目的是欲令闻者生起善根,故须闻法者於法生起恭敬与信心。佛法本无 勉强传授之理,若闻法者不?请,於法不具敬信心,勉强传授亦无何利益。对学者而 言,若欲闻法,亦有?请之必要,因佛法极其稀有珍贵,且具无上利益,若无敬信心 ,则不可能得受,故应以恭敬心?请。 以上虽然是属大乘经论,我想值得参考。
附上之前有师兄转贴的,我觉得受用很多,关於梵天请法的文章归类 http://yifertw.blogspot.tw/2016/11/203.html
我以为佛陀是人,於菩提树下悟道成等正觉者,自忖所悟之法甚深微妙,世人能否接 受、了解?有此思虑是正常(或许也在思考从何下手),尤其是刚成佛不久;所以梵 天的劝请强化佛陀决心,不表示佛陀依其所言才去传法,因已有了定见。 杂阿含(1188)经佛陀刚成等正觉时,也犹疑所证悟的法在整个人、天、魔、梵 之中真的是第一、最上、最尊、最胜的吗?没有人比自己更厉害了吗?这是谦卑,怕 一时不察而失之於慢;及再深思检视後确定自己发现这至高无上的法,信心确立。梵 天为「神」,心善性急,见明明都已证悟了还在犹豫什麽,而急急忙忙下到世间向佛 进言,其实不必他说结果也是一样。 因此吾人在研读此经文时,若能更全面性考虑经文资料、背景,当无谤佛之虑, 免得把佛陀太神格化了!类似情节在杂阿含(982)经,佛陀也是有「我能於法略说 、广说,但知者难。」的想法,还不是舍利弗进言:「唯愿世尊略说、广说法说,於 法实有解知者。」所以佛陀才接著说法的。
增壹阿含经 劝请品第十九 第 3 经 天帝释问世尊:「如何断爱欲,心得解脱,得到涅盘?」 世尊回答: 「首先要了解一切现象皆由因缘而生,也将随因缘而灭,并如时观察一切 的人事物皆随因缘而生灭。 观察身体的觉受,并如实观察到身体是无常,终将归於空。 观察到身体的无常变化时,不生起其他的心念,因此无有恐怖,而能达到涅盘。」 天帝释问完後,顶礼世尊,回到三十三天 (欲界第二天)。 尊者大目犍连当时在世尊身旁打坐,他想要了解,天帝释是否了解世尊的说法。於是 大目犍连以神足来到三十三天。 大目犍连向帝释天说: 「我想要了解世尊为你所说的法,请为我讲述。」 帝释天回答: 「我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因此听到後就忘了。」 帝释天转移话题,讲述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阿修罗打战,我打赢後, 兴建了一个超赞的社区,里面有 700 栋别墅,每栋别墅里有 7 位天女,每位天女有 7 个随从。希望你前来观赏。」 於是帝释天及欲界第一天的多闻天王带著大目犍连来到了这个超赞的社区。 大目犍连提醒帝释天说: 「这个地方这麽赞,是因为你前世所作的福德导致的。」 帝释天身旁的天女见到了大目犍连,纷纷感到羞愧而躲入内室。 大目犍连心想: 「帝释天过於安逸,我应该设法感化他。」 大目犍连以脚趾踏地,引发地震。 帝释天、多闻天王和天女们感到恐惧,毛发直竖,心想: 「大目犍连有大神足,能够 引发地震,相当奇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大目犍连观察到时机成熟,於是再一次对帝释天说: 「请你为我说明世尊所讲的除爱 欲经。」 帝释天因地震而不再安逸恢复警醒,回想起世尊的说法,为大目犍连如实讲述。 大目犍连为帝释天、多闻天王阐述深法。 心得: 从本经可看出,修福往生天界,虽然充满快乐,但往往会过於安逸,而不利於修行。 因此要好好把握人身,精进修行。
帝释天转移话题,讲述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阿修罗打战,我打赢後, 兴建了一个超赞的社区,里面有 700 栋别墅,每栋别墅里有 7 位天女,每位天女有 7 个随从。希望你前来观赏。xddd
"了解一切现象皆由因缘而生,也将随因缘而灭,并如时观察一切的人事物皆随因缘 而生灭" 乃皆缘生法,必然是变化无常的. 故应无所求.
哈哈......地震是地球科学,宇宙运转系统动力,与爱欲天女有关?无关?
1.有关,而且会短寿,看中国朝代皇帝与宫廷嫔妃即可"回归分析"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关,因为帝释天是真"天",不会被"7位天女+7*7个随从"所惑,若被惑,他非"真天"
提问:天女那麽多,是怎样?故事寓言是说(1)真命天子寻夫要则?(2)妻子对待先生要修 练7*7千手观音菩萨?(3)总之,帝释天与天女住在公寓里就是要有核心价值并且有公寓 管理规章?
前文说天女无夫君,後文又出现夫君与地狱,其实,我觉得有无夫君配偶都可以是菩萨 ,成就自己与别人的菩萨
存在於“佛”的思考,人身肉体是个法器,为善为恶,天堂与地狱是“思考”引动整 体天人物我在宇宙中的互动力。
欲的本身出於正思正念情理法兼顾并合宜於当时,但7个天女,若是提醒帝释天,来 者非天女,寓言故事是说,朋友有难一时迷惑,益友应适宜提醒,成就家业即道业?
因为家业中,子生孙,孙又生人,子子孙孙........所以家业中即是道业的修持,有 无出家是各人因缘,但“以形写意,以意传神”,每个人思考的意念即是修持精进自 己的道业
不管有无“佛”与“人”,“天”一直都存在,而佛之所以“佛”是有“众生”参拜 与皈依。菩萨修练与道业成长的过程不能无“人”,而人间苦难的改善与造福他人即 使成就“菩萨道业”
以上是我的心得
人间苦难的改善与造福他人,即是“成就菩萨道业”
※ 引述《Murphy Chen (Murphy Chen)》之铭言: > 增壹阿含经 劝请品第十九 第 3 经 > 天帝释问世尊:「如何断爱欲,心得解脱,得到涅盘?」 > 世尊回答: 「首先要了解一切现象皆由因缘而生,也将随因缘而灭,并如时观察一切 > 的人事物皆随因缘而生灭。 > 观察身体的觉受,并如实观察到身体是无常,终将归於空。 > 观察到身体的无常变化时,不生起其他的心念,因此无有恐怖,而能达到涅盘。」 > 天帝释问完後,顶礼世尊,回到三十三天 (欲界第二天)。 > 尊者大目犍连当时在世尊身旁打坐,他想要了解,天帝释是否了解世尊的说法。於是 > 大目犍连以神足来到三十三天。 > 大目犍连向帝释天说: 「我想要了解世尊为你所说的法,请为我讲述。」 > 帝释天回答: 「我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因此听到後就忘了。」 > 帝释天转移话题,讲述自己感到得意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阿修罗打战,我打赢後, > 兴建了一个超赞的社区,里面有 700 栋别墅,每栋别墅里有 7 位天女,每位天女有 > 7 个随从。希望你前来观赏。」 > 於是帝释天及欲界第一天的多闻天王带著大目犍连来到了这个超赞的社区。 > 大目犍连提醒帝释天说: 「这个地方这麽赞,是因为你前世所作的福德导致的。」 > 帝释天身旁的天女见到了大目犍连,纷纷感到羞愧而躲入内室。 > 大目犍连心想: 「帝释天过於安逸,我应该设法感化他。」 > 大目犍连以脚趾踏地,引发地震。 > 帝释天、多闻天王和天女们感到恐惧,毛发直竖,心想: 「大目犍连有大神足,能够 > 引发地震,相当奇特,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 大目犍连观察到时机成熟,於是再一次对帝释天说: 「请你为我说明世尊所讲的除爱 > 欲经。」 > 帝释天因地震而不再安逸恢复警醒,回想起世尊的说法,为大目犍连如实讲述。 ^^^^^^^^^^^^^^^^^^^^^^^^^^^^^^^^^^^^^ > 大目犍连为帝释天、多闻天王阐述深法。 > 心得: > 从本经可看出,修福往生天界,虽然充满快乐,但往往会过於安逸,而不利於修行。 > 因此要好好把握人身,精进修行。 [下略] 重读後发现,天帝释为大目犍连重述之法与世尊之教法略有差异(也可说此差异很大)。 先回顾一下世尊一开始为天帝释所说的法: 「拘翼!若是比丘闻此空法解无所有,则得解了一切诸法,如实知之。 身所觉知苦乐之法,若不苦不乐之法,即於此身观悉无常,皆归於空。 彼已观此不苦不乐之变,亦不起想,以无有想,则无恐怖; 以无恐怖,则般涅盘: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 天帝释为大目犍连重述部份: 「拘翼!诸比丘闻法已,都无所著,亦不著色,尽解一切诸法,了无所有。 以知一切诸法已,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观了无常,灭尽无馀,亦无断坏。 彼以观此,已都无所著,已不起世间想,复无恐怖; 以无恐怖,便般涅盘: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 最後,大目犍连请世尊再说一次: 『拘翼!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诸法空无所有,亦无所著,尽解一切诸法了无所有, 以知一切诸法无常,灭尽无馀,亦无断坏。 彼已观此,已都无所著,已不起世间想,复无恐怖; 已无恐怖,便般涅盘: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 对比後发现,天帝释只有重述「比丘断爱欲,心得解脱」的状态或结果, 但却漏掉「『云何』(方法)比丘断於爱欲,心得解脱,......?」 而这方法,在世尊一开始说法及最後为大目犍连重复,都是「空法」: 「比丘闻此空法解无所有,则得解了一切诸法,如实知之。」 或 「比丘解知一切诸法空无所有,亦无所著,尽解一切诸法了无所有,......」 还好大目犍连尊者有请世尊重复一次。 --- 祝 福慧增长,早净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