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以佛陀时代的背景来理解佛经--沙门与婆罗门的类比??
#1
@Facebook
以佛陀时代的背景来理解佛经--沙门与婆罗门的类比意义,出自增壹阿含经 惭愧品
第十八第 4 经

本经中,佛陀引导一位婆罗门妇女供养大迦叶尊者,其中用语提到了:

「

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

漏尽阿罗汉,是谓名梵志。

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

以舍结使聚,是谓名梵志。

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

以断吾我慢,是谓名梵志。

若欲知法者,三佛之所说;

至诚自归彼,最尊无有上。」

将婆罗门的概念替换成 没有贪嗔痴的 阿罗汉,才是真正的婆罗门。并皈依佛法者,
是最尊上

大迦叶尊者受供养後,说了祝愿

「

祠祀火为上,众书颂为最;

王为人中尊,众流海为上。

众星月为首,照明日为先;

四维及上下,於诸方域境。

天与世间人,佛为最尊上;

欲求其福者,当归於三佛。」

拜火是祭祀需要的,王者也是人中尊,可是求福者,礼敬无上正等觉佛陀才能得到福
。

之後事件推进到 婆罗门妇女供养大迦叶尊者後听法得证法眼净,婆罗门妇女的丈夫
回来了,看到婆罗门妇女法喜充满,丈夫询问发生何事,最後两人一同去拜访佛陀。

最後佛陀为了化导此婆罗门丈夫,将沙门、婆罗门的概念统合

世尊告曰:

「

欲言沙门者,即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沙门。诸有奉持沙门戒律,我皆已得。

如今欲论婆罗门者,亦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婆罗门也。诸过去婆罗门,所持法
行,吾已悉知。

欲论沙门者,即大迦叶是。所以然者,诸有沙门律,迦叶比丘皆悉包揽。

欲论婆罗门者,亦是迦叶比丘。所以然者,诸有婆罗门奉持禁戒,迦叶比丘皆悉了知
。」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

我不说梵志,能知咒术者;

唱言生梵天,此则不离缚。

无缚无生趣,能脱一切结;

不复称天福,即沙门梵志。」

分别重点是:

婆罗门:法行、有禁戒

沙门:有律

婆罗门知道咒语、唱诵生梵天,此并不能解脱束缚

脱离一切结,才是真正的沙门、婆罗门

佛陀再另外定义 结的概念:

世尊告曰:「欲爱是结,□恚是结,愚痴是结。如来者无此欲爱,永灭无馀,□恚、
愚痴亦复如是。如来无复此结。」

最後,引导入佛法的实践要点:

是时,世尊渐与彼婆罗门说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
,断漏为上,出家为要。尔时,世尊知彼婆罗门心开意解,甚怀欢喜,古昔诸佛常所
说法:苦、习、尽、道,尔时世尊尽为婆罗门说之。

婆罗门两夫妇,即於座上得法眼净,彼已得法、见法,分别其法,无有狐疑,已逮无
畏,自归三尊:佛、法、圣众,受持五戒,为如来真子,无复退还。

尔时,彼婆罗门夫妇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小结:沙门、婆罗门这两个词,是印度本有,而佛陀将其替换概念,最後引入佛法的
实践。而沙门、婆罗门非佛教专有名词,还有历史文化的背景,此部分感谢印顺法师
有整理,我之後补上。
Thu Mar 30 23:41:03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以佛陀时代的背景来理解佛经--沙门与婆罗门的类比??
#2
@Facebook
本篇文章中提到妇女与先生
Sat Apr 01 15:45:37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以佛陀时代的背景来理解佛经--沙门与婆罗门的类比??
#3
@Facebook
我的阅读心得:(1)"婆罗门妇女供养大迦叶尊者後听法得证法眼净,婆罗门妇女的丈
夫回来了,看到婆罗门妇女法喜充满"首先,为妻的灵魂依然最爱先生,否则先生会觉
得她的妻子爱上别人(即使那是不存在人间,爱神太多而在夫妻之间成为神话夫妻,这
非好事)(2)"婆罗门两夫妇,即於座上得法眼净,彼已得法、见法,分别其法,无有
狐疑,"这是说夫妻同心,并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有共同目标(即使目标不同,方向应该相
同,至於"向量"的长度就不得而知了"
Sun Apr 02 10:18:39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以佛陀时代的背景来理解佛经--沙门与婆罗门的类比??
#4
@Facebook
在本篇文章阅读中,我发现台湾地方庙宇的信仰或民间拜拜,很多人就只是"拜拜"拜
拜祈求或因祖先交代,而失去思考拜拜的意义是甚麽.因此拜拜之前家庭成员互吵几回
,拜拜之後再吵几回.吵到去庙里拜拜祈求,人回来了,再次怒颜相向.........最後
,有的投靠佛祖,修"清净"与"放下"地藏王本愿经里很多"天"很多"鬼",地方庙宇里拜
拜所求神明各有其职掌,在佛的学习里,地藏文本愿经民间的认知台日不同,因此,民间
对神佛之道觉得虚幻不实,以致"害怕"而信神佛.我认为佛学之道是一份平等心,恭敬
心,慈悲心的修行,与天地同心.读书文化薪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认为
已是人间菩萨

赞 · 回覆 · 刚刚
Sun Apr 02 10:27:34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以佛陀时代的背景来理解佛经--沙门与婆罗门的类比??
#5
@Facebook
佛陀的教育,在家庭篇最初,有提,但阅读者误解也就继续误解.我认为太极生两仪
,未生"我"之前,"我"非男非女,我是个小太极存在宇宙大太极中.当我登陆地球为完
成一趟此生学习的功课所以必须有"相",但回到最初的"我",我是无相,小太极的我会
不会距离大太极近一些?我想也不必然.应该是一种宇宙中动力运行,在各自轨道上力
与力之间的彼此影响
Sun Apr 02 10:33:29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以佛陀时代的背景来理解佛经--沙门与婆罗门的类比??
#6
@Facebook
"夫"与"妻"名称有异,当然在人间修行道上各有其角色扮演并在宇宙大太极中产生"力
"的改变状态.
Sun Apr 02 10:49:58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以佛陀时代的背景来理解佛经--沙门与婆罗门的类比??
#3
yishou
※ 引述《Chen Jian (Chen Jian)》之铭言:
[中略]
> 小结:沙门、婆罗门这两个词,是印度本有,而佛陀将其替换概念,最後引入佛法的
> 实践。而沙门、婆罗门非佛教专有名词,还有历史文化的背景,此部分感谢印顺法师
> 有整理,我之後补上。

[後略]

  不只是这两个词汇,还有一些仪式似乎也是?看到中阿含(二□二)<中阿含晡利多品持斋经
第一>,提到的持斋(或增支部3.70译为「布萨」),似乎也是如此?

=======

[0770a18] 尔时,鹿子母□舍□平旦沐浴,著白净衣,将子妇等眷属围绕,往诣佛所,稽首作
礼,□住一面。世尊问曰:「居士妇!今沐浴耶?」

[0770a21] 答曰:「世尊!我今持斋。善逝!我今持斋。」

[0770a21] 世尊问曰:「居士妇!今持何等斋耶?斋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放牛儿斋,二者
尼□斋,三者圣八支斋。

---

放牛儿斋:

『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当食如彼食也。我今日饮如此之饮,明日当饮如彼饮也。我今含消
如此含消,明日含消如彼含消。』其人於此昼夜乐著欲过,是谓名曰放牛儿斋。若如是持斋放
牛儿斋者,不获大利,不得大果,无大功德,不得广布。

尼□斋:

或有想护众生,或无想不护众生,汝当十五日说从解脱时,脱衣裸形,东向住立,作如是说:
「我无父母,非父母有,我无妻子,非妻子有,我无奴婢,非奴婢生。」』居士妇!彼欲劝进
於真谛语,而反劝进虚妄之言,彼人日日见其父母,便作此念:『是我父母。』父母日日见其
儿子,亦作此念:『是我儿子。』彼见妻子,而作此念:『是我妻子。』妻子见彼,亦作此
念:『是我尊长。』彼见奴婢,复作此念:『是我奴婢。』奴婢见彼,亦作此念:『是我大
家。』彼用此欲,不与而用,非是与用,是谓名曰尼□斋也。若如是持尼□斋者,不获大利,
不得大果,无大功德,不得广布。

圣八支斋:

[摘要]於斋日效法阿罗汉离断杀、不与取、非梵行、妄言、酒放逸、高广大床、华□、璎珞、
涂香、脂粉、歌舞、倡伎及往观听、非时食。然後心持五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

--

[0772c23] 於是,鹿子母□舍□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圣八支斋甚奇!甚特!大利大果,
有大功德,有大广布。世尊!我从今始,自尽形寿持圣八支斋,随其事力,布施修福。」


==========

提供参考。

----

祝 福慧增长!
2017年 4月 2日 23:33:03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以佛陀时代的背景来理解佛经--沙门与婆罗门的类比??
#4
yishou
[上略]

> 
2017年 4月 2日 23:48:59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Re: 以佛陀时代的背景来理解佛经--沙门与婆罗门的类比??
#5
@Facebook
> From: 罗思
> Time: Sun Apr 02 10:33:29 2017
> 佛陀的教育,在家庭篇最初,有提,但阅读者误解也就继续误解.我认为太极生两仪
> ,未生"我"之前,"我"非男非女,我是个小太极存在宇宙大太极中.当我登陆地球为完
> 成一趟此生学习的功课所以必须有"相",但回到最初的"我",我是无相,小太极的我会
> 不会距离大太极近一些?我想也不必然.应该是一种宇宙中动力运行,在各自轨道上力
> 与力之间的彼此影响


不好意思,这样的解说好像把佛、道概念混在一起了?

另,「佛陀的教育,在家庭篇最初,有提,.....」的说法,是否可以附上出处?
否则不知道是谁的诠释.....也不确定是否真为佛的教导.....

还请小心。
Sun Apr 02 10:33:29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