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1
@Facebook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感到快乐时,要去观察快乐是来自於什麽样的痛苦被消除了。

同样做一件事,如果是在苦或没有满足的时候做,往往会导致苦的消除,因而觉得做
那件事很快乐。

而同样做一件事,如果是在不苦或已满足的时候做,有时反而会导致痛苦。

以吃美食这件事来说,在肚子饿的时候,吃美食会带来快乐,但如果肚子饱了,吃美
食反而会导致痛苦。

从这样的角度观察,能够了解自己的感受的缘起,因而能够不执著於感受,达到平静
与自在。
Fri Apr 07 00:19:12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2
@Facebook
感谢阿哲分享。

我觉得佛经似乎可以有很多面向的理解:

我自己是理解为,快乐迟早会变成苦,是往未来看;

而阿哲是往过去的痛苦导致现在的快乐看,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之前都没想过
Fri Apr 07 18:01:38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3
@Facebook
inspired by 果煜法师's talk. :)
Fri Apr 07 18:33:19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4
@Facebook
果煜法师风XD,针对众生心执著的点一针见血的打XD
Fri Apr 07 18:46:40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5
@Facebook
个人理解

苦与乐  会因时间 立场 对象之不同 而一直在变异

并没有一个 "必定一直苦或必定一直乐" 的不变意识主体存在
Fri Apr 07 22:24:58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6
@Facebook
静下心来.在[乐受]生起的当下.观察快乐的感受.

就会发现:所谓的[乐受].其实就只是一种[比较不苦]的苦受!

就像是:从大苦转换为小苦.虽然是舒缓多了.但还是苦!

静心观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感受的无常变易性、不安稳性、刺激性.

就会觉得:这三种感受.就像是:[中浪、大浪、小浪].

无论是哪一种浪.全部都是摇晃不安的、不安稳、不自在的、不舒服的.....

这一波的感受瞬灭.另一波的感受又瞬起.潮来潮往.此起彼落.各种的感受.不断的在
刺激拍打著身心....

这种感觉就像是:

明明就已经疲累得要死了.却仍不停的被刺激鞭打.让人无法安稳平静的放松休息一下
....

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只要有感受.就会有苦!

这世间会有真正安稳快乐的[乐受]吗?

舍利弗尊者说:「涅盘真是快乐!涅盘真是快乐!」

优陀夷尊者问:「涅盘是连感觉都没有了,又怎麽会有快乐呢?」

舍利弗尊者回答:「没有感受即是快乐。」

感受依何因缘而生起?

如何釜底抽薪的灭除感受生起的因缘呢?
Sat Apr 08 03:00:47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7
@Facebook
SN36.6有一段蛮有意思的:

[当被苦受接触时,他欢喜於欲乐,什麽原因呢?因为,比丘们!未受教导的一般人
不了知除了欲乐之外还有对苦受的出离。]~庄春江居士SN36.6(杂阿含470经)译文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70.htm

Being contacted by painful feeling, he seeks delight in sensual pleasure.
For what reason? Because the uninstructed worldling does not know of any
escape from painful feeling other than sensual pleasure.

~菩提尊者SN36.6

PS. 杂阿含470经的偈颂[多闻於苦乐,非不受觉知,彼於凡夫人,其实大有间]..
Sat Apr 08 03:55:12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8
@Facebook
此经的南北传经文,有微小但关键性的差异,也是个值得深究的点
Sat Apr 08 16:02:34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9
@Facebook
感谢各位学友的分享。

藉由经文的比对与理解,似乎对生活中的乐受与苦受有更进一步的深观,觉得很实用
Sat Apr 08 13:10:28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10
@Facebook
因饥饿所带来的苦受(苦的生起、增长),当有食物果腹时饥饿感逐渐减少或舒缓(苦
的减轻、消失)。这些过程(吃喝)只不过在舒缓、减轻我们的饥饿感(苦受),个中
根本都没有所谓的乐的存在,有的只是苦的减轻与人舒缓。但是人们大多数都误把吃
喝这件事,都当成了一件能带来快乐的事(乐受)。
Sat Apr 08 14:16:12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11
@Facebook
写的真好:)众生耽溺於欲望的满足然後以此为乐,却不能发现这其实是只一种求不
得苦,以苦为乐即使如此,深深观之,便知何以唯有寂灭为乐。谢谢阿哲分享。
Sat Apr 15 17:40:07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3
yishou
※ 引述《Murphy Chen (Murphy Chen)》之铭言:
>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 感到快乐时,要去观察快乐是来自於什麽样的痛苦被消除了。
> 同样做一件事,如果是在苦或没有满足的时候做,往往会导致苦的消除,因而觉得做
> 那件事很快乐。
> 而同样做一件事,如果是在不苦或已满足的时候做,有时反而会导致痛苦。
> 以吃美食这件事来说,在肚子饿的时候,吃美食会带来快乐,但如果肚子饱了,吃美
> 食反而会导致痛苦。
> 从这样的角度观察,能够了解自己的感受的缘起,因而能够不执著於感受,达到平静
> 与自在。

谢谢分享生活实修心得!

个人理解「观於乐受而作苦想」,比较会是快乐不会持久、会消失.....

另一个自己个人的体会是,有时太high(肾上腺急速生高)过後,
接下来就会是很低落(肾上腺急速降下来;事实上,肾上腺可能
只是降回平时的水平,但却因为前面过high,而有极强烈的对比......
连带身体都有很强烈的感觉这种差异)。

另,美食这例子,个人看到的体会是,人心多变啊 :)
明明都是美食,却因个人不同状态而有不同的感受。


> 
2017年 4月 8日 22:49:58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4
@Facebook
> From: Chen Jian
> Time: Fri Apr 07 18:01:38 2017
> 感谢阿哲分享。
> 我觉得佛经似乎可以有很多面向的理解:
> 我自己是理解为,快乐迟早会变成苦,是往未来看;
> 而阿哲是往过去的痛苦导致现在的快乐看,很有意思的观点,我之前都没想过

同意。

> 
Fri Apr 07 18:01:38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5
@Facebook
> From: Jiss  Ye
> Time: Sat Apr 08 03:00:47 2017
> 静下心来.在[乐受]生起的当下.观察快乐的感受.
> 就会发现:所谓的[乐受].其实就只是一种[比较不苦]的苦受!
> 就像是:从大苦转换为小苦.虽然是舒缓多了.但还是苦!
> 静心观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感受的无常变易性、不安稳性、刺激性.
> 就会觉得:这三种感受.就像是:[中浪、大浪、小浪].
> 无论是哪一种浪.全部都是摇晃不安的、不安稳、不自在的、不舒服的.....
> 这一波的感受瞬灭.另一波的感受又瞬起.潮来潮往.此起彼落.各种的感受.不断的在
> 刺激拍打著身心....
> 这种感觉就像是:
> 明明就已经疲累得要死了.却仍不停的被刺激鞭打.让人无法安稳平静的放松休息一下
> ....
> 这世间会有真正安稳快乐的[乐受]吗?
> 舍利弗尊者说:「涅盘真是快乐!涅盘真是快乐!」
> 优陀夷尊者问:「涅盘是连感觉都没有了,又怎麽会有快乐呢?」
> 舍利弗尊者回答:「没有感受即是快乐。」
> 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 只要有感受.就会有苦!
> 感受依何因缘而生起?
> 如何釜底抽薪的灭除感受生起的因缘呢?

法友的解说很清楚。感恩。
不过,曾碰到朋友问,没有感受还是人吗?
还能好好享受生活吗?XD

心想,若这三种受,总和起来,苦小於或等於另两者,那可能就不会厌离、想要解脱.....


> 
Sat Apr 08 03:00:47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6
@Facebook
> From: Yen Chung  Lee
> Time: Sat Apr 08 03:55:12 2017
> SN36.6有一段蛮有意思的:
> [当被苦受接触时,他欢喜於欲乐,什麽原因呢?因为,比丘们!未受教导的一般人
> 不了知除了欲乐之外还有对苦受的出离。]~庄春江居士SN36.6(杂阿含470经)译文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470.htm
> Being contacted by painful feeling, he seeks delight in sensual pleasure. 
> For what reason? Because the uninstructed worldling does not know of any 
> escape from painful feeling other than sensual pleasure.
> ~菩提尊者SN36.6
> PS. 杂阿含470经的偈颂[多闻於苦乐,非不受觉知,彼於凡夫人,其实大有间]..

承上。
一般人喜欢乐受、厌苦受,对不苦不乐受,应特别感受.
如果离苦受,意味著同时也要放弃乐受,有的人可能会选择维持原样 ......


> 
Sat Apr 08 03:55:12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7
@Facebook
> From: Chen Jian
> Time: Sat Apr 08 13:10:28 2017
> 感谢各位学友的分享。
> 藉由经文的比对与理解,似乎对生活中的乐受与苦受有更进一步的深观,觉得很实用
> 
Sat Apr 08 13:10:28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8
@Facebook
> From: Chris Tan
> Time: Sat Apr 08 14:16:12 2017
> 因饥饿所带来的苦受(苦的生起、增长),当有食物果腹时饥饿感逐渐减少或舒缓(苦
> 的减轻、消失)。这些过程(吃喝)只不过在舒缓、减轻我们的饥饿感(苦受),个中
> 根本都没有所谓的乐的存在,有的只是苦的减轻与人舒缓。但是人们大多数都误把吃
> 喝这件事,都当成了一件能带来快乐的事(乐受)。

提醒的是
不过,这对我们的厨师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好事 XD

或许吃到美食,还是称许美食,如实感受乐受,知升起乐受,
但不求下餐也要吃到这样美食的念头;
而吃到粗食,则不生不喜、厌,会比较符合现实生活情境?

---
祝 福慧增长,得净法眼!
Sat Apr 08 14:16:12 2017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5
yishou
> > From: Jiss  Ye
> > Time: Sat Apr 08 03:00:47 2017
> > 静下心来.在[乐受]生起的当下.观察快乐的感受.
> > 就会发现:所谓的[乐受].其实就只是一种[比较不苦]的苦受!
> > 就像是:从大苦转换为小苦.虽然是舒缓多了.但还是苦!
> > 静心观察[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三种感受的无常变易性、不安稳性、刺激性.
> > 就会觉得:这三种感受.就像是:[中浪、大浪、小浪].
> > 无论是哪一种浪.全部都是摇晃不安的、不安稳、不自在的、不舒服的.....
> > 这一波的感受瞬灭.另一波的感受又瞬起.潮来潮往.此起彼落.各种的感受.不断的在
> > 刺激拍打著身心....
> > 这种感觉就像是:
> > 明明就已经疲累得要死了.却仍不停的被刺激鞭打.让人无法安稳平静的放松休息一下
> > ....
> > 这世间会有真正安稳快乐的[乐受]吗?
> > 舍利弗尊者说:「涅盘真是快乐!涅盘真是快乐!」
> > 优陀夷尊者问:「涅盘是连感觉都没有了,又怎麽会有快乐呢?」
                    ^^^^^^^^^^^^^^^^^^^^^^^^^^^^^^^^^^^^^^^^
> > 舍利弗尊者回答:「没有感受即是快乐。」
                     ^^^^^^^^^^^^^^^^^^^

後来想到之前刚好读到的增支经文,可能佐证圣者「可能」不是没有感受,
而是「於受如实知」, 但不因受再生起任何欲念(离、断欲)或嗔,
也就是,不会对当下的感受起心动念而启动十二因缘□,故Jiss Ye法友提供
的解释(或者这翻译)可能会有点怪怪的(也可能是我个人太过吹毛求疵?XD)。
提供经文辅助或许能更加了解佛法比较人性化的学习过程。

以增支3.63及3.69经为例,世尊提到圣者的境界:

六十三

婆罗门问:

「尊瞿昙!复有何者为尊瞿昙之今应欲而得,容易得,可多得天之高□、大□耶?」

世尊回答:

「婆罗门!今我无论住任何村庄或邑之近处,我须於日前分,披内衣、著衣、持鉢,

  为乞食而入彼村或邑。我须於午後从乞食,还趣於彼树林。我将彼处所有之草或

  叶集於一处而坐。结跏趺坐,端身於定,面对起念。我即离欲,离不善法,有寻、

  有伺,具足从离所生喜乐之初静虑而住。寻、伺、寂静故,於内等静,心之一趣

  性,无寻、无伺,具足从定所生喜乐之第二静虑而住。离喜贪故,我舍而住,又

  有念、正知、以身受乐,诸圣者舍而有念、乐住,具足第三静虑而住。又,断乐

  故,又断苦故,先前之喜忧灭故,具足无苦、无乐、舍念极清净之第四静虑而住。」


由此经或可看出,世尊并不是没有感受,在修习这四静虑的过程中,仍知喜乐,
重点是「离喜贪」;透过修习四禅,不断重复并熟练「乐生起、不贪喜乐、舍喜乐而住」
的修习。

另,增支3.69也有提到圣者的成就:

诸比丘!如是彼茑根之被断,如多罗树顶之被切般,不更生,未来亦无所生。

诸比丘!正如是,如是之人是断由贪所生之恶不善法者,为截根者,切多罗树顶者,

不更生,未来亦无所生、已於现法安乐而住,不损、不恼、不烦、已於现法般涅盘。

断由□所生……乃至……断由痴所生之恶不善法,截根者,切多罗树顶者,不更生,

未来亦无所生,已於现法安乐而住,不损、不恼、不烦、已於现法般涅盘。
                  ^^^^^^^^^^^^^^^^^^^^^^^^^^^^^^^^^^^^^^^^^^^^^^^

这经也说得很清楚,圣者是「现法安乐」,也就是,对当下一切不损、不恼、不烦,
不对当下眼见、耳闻、鼻香、舌味、触感、意念,生起任何贪、□、无明念。

若这样了解,那每天日常生活饮食、人际活动等,都可以从觉察到受开始,修习佛法;
若以电影手法比喻,就是把镜头聚焦在(一个12)因缘□中的「受」一幕,并把「受」
这一幕慢速播放,让自己清楚辨别「当下」是「苦」、是「乐」(这两个比较容易觉
察);接著想起佛法的提醒:乐受,令人贪爱、苦受会令人□恚、恨等;这样的锻□
或许比较人性化且易於著手。提供参考!


> > 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 > 只要有感受.就会有苦!
> > 感受依何因缘而生起?
> > 如何釜底抽薪的灭除感受生起的因缘呢?
> 法友的解说很清楚。感恩。
> 不过,曾碰到朋友问,没有感受还是人吗?
> 还能好好享受生活吗?XD
> 心想,若这三种受,总和起来,苦小於或等於另两者,那可能就不会厌离、想要解脱.....

---
祝 福慧增长,早净法眼!
2017年 4月12日 0:07:19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Re: 杂阿含 467 经 - 观於乐受而作苦想
#6
yishou
不好意思,看到南传增支部3.73经提到,现世「受」是过去业果(报)的说法,
这或许能让我们更坦然面对眼前/当下感受到的受:

----
七十三

阿难尊者告诉离车族阿婆耶:

「世间有比丘,具戒,波罗提木叉……乃至〔二集之四之五〕……受学学处,彼不造新业,

又,故业随受而吐出,灭尽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应内证者。
    ^^^^^^^^^^^^^^

阿婆耶!比丘者具足如是戒,离诸欲……乃至……具足第四静虑而住。彼不造新业,又,

故业随受而吐出,灭尽现见、是不时、是来观、是随顺、是智者应内证者。
^^^^^^^^^^^^^^

阿婆耶!比丘者具足如是戒……乃至……从漏尽将,於现法自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已,

作证、具足而住。彼不造新业,又,故业随受而吐出,灭尽是现见、是不时、是来观、
                                ^^^^^^^^^^^^^^
是随顺、是智者应内证者。

----

若以被招待美食为例,有可能就是「之前种下的福果/报」XD

如果是自己想去吃美食,那倒可能就是起欲贪了(好像不时会这样><).....

不过,能如实知道自己起欲贪,也是重要的!

---
增支3.119经 (为编排方便,省去几字)

诸比丘!又,何为意清净耶?

若内有欲之欲,即知我有内欲之欲。
^^^^^^^^^^^^^^^^^^^^^^^^^^^^^^^

内若无有欲之欲、即知我无内欲之欲。
^^^^^^^^^^^^^^^^^^^^^^^^^^^^^^^^

----

不管如何,先如实了知「当下受」及该受可能引发的念头,

都是清净身语意业重要的修习步骤!


---

祝 福慧增长,早净法眼!
2017年 4月13日 0:50:29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