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经的经义如下,谨供参考。至於六触入处是否需要增注就有劳辛苦的编辑群确认
之,我个人是觉得还好。
世尊说法所针对的主要是当时的比丘比丘尼众,也就是专业的修行者。也因此当我们
读经时如果以"世尊正在告诉我如何实修"的心情来看阿含经,或许能看到不同的内容
。以下是杂阿含278经的内容:
《杂阿含经》卷11:「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退、不退法、六触入处。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CBETA, T02, no. 99, p. 76, a3-5)
阿含经本身是言简意赅,各位要想像的是这是传法者容易记忆用的速记法,同时经典
经过百年传抄,甚至是增加现代的标点符号都可能微微改变经义,也因此读经时必须
很小心。以上述经文来说,各位应该能理解世尊当年说法时绝对不会用"有退、不退
法、六触入处。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这种文诌诌的方式来讲话。因为世尊的弟子
如上次读经班的进度同学所见,是包含四个种姓,四种姓教育程度不同。
以上述来经文来说很容易被理解成要说明的是"有退、不退法、六触入处"这三种意义
,但由後面的经文可知,世尊所要说的是:
"六触入处 有 有退、不退法",也就是要说明的是"六触入处的有退(法)和不退法"。
因为相较於有退法/不退法比较需要解释,六触入处本身就是基本定义。也因此後面
就是针对有退法和不退法的两种解释,如前所述
《杂阿含经》卷11:「
云何退法?谓眼识色生欲觉,彼比丘欢喜赞叹,执取系著,随顺彼法回转,当知是比
丘退诸善法,世尊所说,是名退法。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云何名不退法?眼识色缘,生欲觉结,彼比丘不喜、不赞叹、不执取、不系著,於彼
法不随顺回转,当知是比丘不退转诸善法,世尊说是不退法。耳、鼻、舌、身、意亦
复如是。」(CBETA, T02, no. 99, p. 76, a5-12)
接下来就是世尊说明佛弟子都要做的,也就是断贪欲得心解脱,如杂阿含第一经开宗
明义所云:
《
杂阿含经》卷1:「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
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
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 a7-15)
而能断贪欲得心解脱,虽有六触入处,名为六胜入处。因虽有六根六识而不生染著,
得名为"六胜入处",如世尊的阿罗汉弟子有"五蕴"但无"五取蕴"是一样的。
《杂阿含经》卷11:「「云何六胜入处?眼识色缘,不生欲觉、结染著,当知是比丘
**胜彼入处**。胜彼入处,是世尊所说。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若彼比丘
於六胜入处胜已,贪欲结断,□恚、愚痴结断。譬如王者,摧敌胜怨,名曰胜王;断
除众结,名胜婆罗门。」」(CBETA, T02, no. 99, p. 76, a13-18)
世尊还以"若彼比丘於六胜入处**胜已**"这种打仗的方式来形容,很生动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