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 Hsu 提出的问题相当有趣,从这经的文字来看,是有点套套逻辑。
另一方面,从佛教律制经过时间的演进,或许可以说明其背景。
佛陀早期收的弟子根器非常好,对答几句就悟道了,因此一开始僧团还没有条列戒律
,只须要大方向性的教导要善摄根门、守护身口意,自然就能断恶修善。这就是最早
的「戒增上学」。
後来僧团越来越大、弟子越来越多後,龙蛇混杂而有各种状况,「随犯随制」,累积
一条一条的戒律,最後比丘戒累积约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戒累积超过三百条戒。因
此甚至有了「律师」的角色,因为光是背这几百条戒还有每条戒的开、遮、持、犯,
各戒的缘起以及背後用意,都要背起来的话蛮不容易的,当时又没有纸本书,全部要
记在脑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比丘戒既然是保有比丘身份的基础,就非得记得不可,但不是每个人的记性都这麽好
,当时又没有纸可以抄小抄,更没有CBETA可以搜寻,全部要记起来然後随时又要注
意,对於一些人就成为沉重的负担。
个人认为,这边佛陀讲述回归到「三学」的概略分类,可能意指早期大方向的教导:
要守护身心,断恶修善。先抓住大方向,提纲契领,之後再补上细节就容易了。
经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个案,例如周利盘特完全记不起经文,佛陀就教他扫地扫到悟道
,也是先抓住大方向。我记得还有其它的比丘被一大堆条文给搞得晕头转向,佛陀也
是教他抓住重点、回归到基本的大方向上,这些比丘们才能悟道。记得经文的同学们
可以帮忙引上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