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1297)经
#1
@Facebook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1297)经

    佛法甚深,修行要循序渐进、精进力行,若有所得,亦当知其不足,持续努力不
懈,绝不可炫耀夸示,图谋名利。慢心不起,持志到底,若使断欲去贪,止□明痴,
成就阿罗汉果即是对自己修持的肯定,何须妄图知道学习进度,甚或掌控进度呢?

    这一段感想是我理解本经天人与佛陀对话的偈颂的心得。对此偈颂的法义有过很
长时间难解的滞碍与前後文不通的质疑,今有得以自我说服的释义,故与同学分享并
请指正。

「云何数所数?云何数不隐[#不被隐覆]?云何数中数?云何说言说?」

白话翻译:「要如何评量所成就的法数?怎样不会让已得的法不退失?怎样才是比丘
众中的最突出者?如何将彼安立个名相?」

    此偈颂的第一个「数」是动词,计量、估量之意;第二个「数」是名词,数目之
意,指的是「佛陀之法」。「数所数」:评量所成就的佛法的数目(#法数),也就
是想要知道自己的修行到了哪个「坎站」。

   「云何数不隐?」,要如何确定所修学的法不会障蔽自己的修行。若说首句在问
如何知道自己的实力,那第二句就想如何去避免不善之法让修行退失。隐,有遮蔽、
阻挡之意,没有遮蔽则看得清,无阻碍故得顺意自主了。

    「数中数」,前「数」字"僧数″之义,指僧众;後「数」字,读"署″音,「
比较起来最突出」之义。所以「云何数中数?」:指随佛习法的比丘众中怎样才是最
突出者;然後再就此辈僧众给其安立个名称-「说言说」。说:主张,於此偈是"安
立″义;「言说」:言谈中的说法,亦即「有个彼此议论时共同理解的说词」,而这
"说法″又予安立个词叫「名相」(「#名数」)。譬如我们说「乐观主义者」、「
通货膨胀」、「唯心论」…几个字就能让人理解到其所要表达的意义。

「佛法难测量,二流[#二漏:有漏、无漏]不显现[#不随世流而变],若彼名及色
,灭尽悉无馀。

是名数所数,彼数不隐藏[#法的真谛不会被毁坏];是彼数中数,是则说名数。」

白话翻译:「佛法是难以评量的,二漏不会随世俗之变而变。如果能尽断对名色的贪
爱、执著,即成就阿罗汉果。这时自可评断了,因已确定成就。所成就之法也不可能
被毁坏或退失。而成就如是之法者就是比丘众中最突出之辈,而给予安立个名相称「
阿罗汉」。

    天人是未解脱者,出於「我」见问问题,所以佛陀先予纠正--「佛法难测量」
。《智论》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若修行总在计算还要多少时日才得
成就?除了摸不著边,更只是让人□气而已。就是要依著佛陀教法老实修行,精进不
懈,日进有功,肯定今日之我较昨日之我有分进步,一步一脚印,终底於成,届时自
然就知道证悟了!(「#是名数所数」)

    「二流不显现」,说明有漏法就是有漏法,无漏法就是无漏法;世俗谛就是世俗
谛,胜义谛就是胜义谛。不会因著世俗的观念、意识、价值改变而改变,过去如此,
现在如是,未来亦复如是。只要真实解了佛法真实义,依法不依人。依法就不可能生
昨是今非的衍义;不依人就不会有走偏、邪行之患。也就不必耽心甚麽会让自己徒生
烦恼了!(「#彼数不隐藏」)



   「若彼名及色,灭尽悉无馀。」所以只要断尽对名色的贪爱、执著,即能尽苦边
,得阿罗汉果。(#详参 杂(108)经)(「#是彼数中数」)

而以此安立「阿罗汉」的名称,以为彼此言说的共通语言。(「#是则说名数」)
回覆 | 转寄 | 查分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