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0五)本经说明有四念处。
(六0六)本经说明当修习四念处。相应部S. 47. 24. Suddhaka 清净
(六0七)本经说明四念处为得如实法之一乘道。
相应部S. 47. 18. Brahma 梵天王
(六0八)本经说明若离四念处,则离如实圣法,乃至不得解脱;若不离
四念处,则不离如实圣法,乃至得解脱。相应部S.47.41.Amata 不死
(六0九)本经说明观四念处集、四念处没,则无所依住,於诸世间永无
所取。相应部S.47.42.Samudaya集起
(六一0)本经说明於四念处精勤方便,正知正念,调伏世间忧悲,是名
修四念处。相应部S.47.2.Sata 正念、失译杂阿含第十四经□大正
〈No.10114〉。
(六一一)本经说明四念处为善法聚,五盖为不善法聚。
相应部S.47.5.Kusalarasi 善聚
(六一二)本经说明如来弟子於如来所说尽底受持,无诸障阂,如强弓大力
方便射多罗树影,疾过无阂。参阅相应部S.20.6.Dhanuggaho 弓术师
(六一三)本经说明贪、□、痴三不善根是不善聚,身、受、心、法四念处
为善聚。相应部S.47.47.Duccaritam 恶行,47.49.Vedana 受
(六一四)本经说明若比丘四念住,心得解脱,名为大丈夫,否则即非
大丈夫。相应部S.47.11.Mahapurisa 大丈夫
(六一五)本经叙说阿难赞劝诸比丘尼,修习四念处应知前後升降,然後以
所说告佛,佛再开示此理。相应部S.47.10.Bhikkhuni 比丘尼
(六一六)本经说明若比丘愚痴、不辩、不善,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自生
障阂,譬如厨士不善取尊主所嗜之味,尊主不悦,故不蒙爵赏。如此比丘
,不得安隐涅盘;反之,则得安隐涅盘。相应部S.47.8.Suda 厨士
(六一七)本经说明应守住四念处,远离五欲境界。相应部S.47.6.Sakunagghi
鹰,参阅小部.本生经J.168. Sakunagghi-jataka ◎鹰本生经。
(六一八)本经说明修四念处可得四果。
(六一九)本经说明自护即是他护,他护亦是自护。相应部S.47.19.Sedaka
私伽陀
(六二0)本经说明愚痴猿猴舍自境界父母居处,游他境界,致为猎师所捕;
愚痴凡夫不善护身,染著五欲,为魔所缚。因此应依止父母境界□□四念处
。相应部S.47.7.Makkata猿猴
(六二一)本经说明年少比丘当教以四念处,阿罗汉亦修四念处。
相应部S.47.4.Salla 萨罗
(六二二)本经叙说世尊於□罗园中为诸比丘说四念处正念正住,□罗女闻法
後,翌朝以食供养。相应部S.47.1.Ambapali □罗
(六二三)本经说明若使士夫手持满钵油从世间美色所及大众中过,若失一滴
油则将被杀,其必不敢顾眄世间美色。沙门婆罗门亦应如是不顾声色,善摄
心法,住四念处。相应部S.47.20.Janapada国土
(六二四)本经叙说郁低迦求世尊说法,世尊告之当先净其戒,然後修四念处
。相应部S.47.16.Uttiya 郁低迦,参阅相应部S.47.15.Bahiya 婆醯迦
(六二五)本经说明住四念处者,超越诸魔。相应部S.47.15.Bahika 婆醯迦,
参阅相应部S.35.89.Bahiya 婆醯迦。
(六二六)
(六二七)本经叙说阿那律问佛,有学比丘当云何修习始得尽诸漏,佛教以
当念四念处。参阅相应部S.47.26.Padesa 一分
(六二八)本经说明佛为使比丘修四念处故为诸比丘说圣戒。
相应部S.47.21.Sila戒
(六二九)本经说明多修习四念住能令行者得不退转。相应部S.47.23.Parihana
损减,参阅相应部S.45.18-20.Kukkutarama 鸡林精舍。
(六三0)本经说明众生多修习四念处,能得清净。相应部S.47.23.Parihana
损减,参阅相应部S.45.18-20.Kukkutarama 鸡林精舍。
(六三一)本经说明众生多修习四念处,得度彼岸。
(六三二)本经说明修习四念处可得阿罗汉果。
(六三三)本经说明一切法即四念处。
(六三四)本经说明修习四念处者,名贤圣出离。相应部S.47.17.Ariya 圣,
32-34.Viraga etc. 离贪等
(六三五)本经说明若修习四念处,未净众生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
(六三六)本经说明比丘闻佛教法後出家,先习圣戒,住四念处者,调伏世间
贪忧。相应部S.47.3.Bhikkhu 比丘
(六三七)本经说明学戒成就,当修四念处。相应部S.47.46.Patimokkha
婆罗提木叉
(六三八)本经叙说舍利弗因病涅盘,阿难悲叹,佛告之生者必灭,勿徒自悲,
当修四念处,自洲自依。相应部S.47.13.Cunda 纯陀
(六三九)本经叙说舍利弗、目□连涅盘後,僧伽内心空虚,佛鼓励诸比丘自洲
自依,法洲法依,即修四念处。相应部S.47.14.Cela支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