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修学[十二因缘]与[五蕴]时,虽将二者相互对照比较,但还
是以为因缘果报的脉络.只要有因加上助缘就成果报.好像是1加1 等於2
一样!但其实不然……
就譬如,个人现在的正报人身,是依存於过去世[遍计所执性]所造作的无量
业识种子.而个别业识种子[此业识种子是因]又招感其他过去世[依他所起性]
的众多缘起.且每一缘起又有四种变化(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想想看,
本来多个过去世的缘起,可以为一个[因]以招感性强弱相互影响(非依时间的
次序排列)来造成一个果报.本已相当复杂.加上缘起又各有四种变化……….
同时当因果虽成熟显现,又有机会因正报体的修行和忏悔与佛菩萨感应,而以其
功德力出面为双方作排解,使得其中各个缘起的影响强弱又起了变化…….
难怪佛才会对阿难说(此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阿难。於此缘起不知如真。
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念彼众生如织机相锁。如蕴蔓草。多有调乱。匆匆
喧闹。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往来不能出过生死。阿难。是故知此
缘起极甚深。明亦甚深….), 似乎超过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围!
以上所谈论的因缘果报是世俗谛.也只是自己主观的认知,未必正确.若有
不正确处欢迎指正. 又龙树菩萨的[中论](观因缘品)讨论的 果不从缘生,
不从非缘生,以果无有故,缘非缘亦无。 则是另一种层次了!*****
附节录文章(一念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就事上而言,称为三世十二因缘;就理上而言,随一念心起,
便具十二因缘,称为一念十二因缘。如《大集经》中言,一念中,因眼见色,
而生爱心,即是「无明」;为爱造业即为「行」;至心专念,故名为「识」;
识共色行,是名「名色」;六根生贪,是名「六入」;因入求受,名为「触」;
贪著心者,名之为「受」;缠绵不舍,名为「爱」;求是等法,名为「取」;
如是法生,是名「有」;次第不断,是名「生」;次第断故,名之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