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学与佛术
#1
RICKY
学术。
是学与术。
美术、
艺术,
是术。
术是一种技巧,
一种表面的事相。
你可以有很高的技巧,
去绘一幅很美的画,
笔触细腻,
色彩斑烂,
比例一流,
但如果仅只於此,
也只是「匠」的□围。
未达到美学的领域。
再说得显浅一点,
你教小孩逢人便叫早晨,
小朋友照做如仪,
满足了你和「市场」的要求,
还可能以讹传讹,
令其他小朋友也依样画葫芦,
这群小朋友可能已被称为「有礼貌的好孩子」。
他们也会沾沾自喜,
其实这只是「术」的阶段。
他们未了解「礼」的核心世界。
当然,
他们可能随著成长而有所变化领悟,
从一声「早晨」,
体会到和别人分享「礼」的克己宗旨。
到达了一种「美学」的境界,
真真领悟到一声「早晨」背後的灵魂,
那时他再不限於某种表象或仪式,
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弥漫,
他的一举一动,
都合乎「礼」的精神,
他再不只是打躬作鞠,
而是有一种发自心的气度。
那才是一种「学」的境界,
不止於「术」的造作,
体会一种「恒」的核心,
也是佛家说的任运自在。
近日无意看网上的留言,
简直啼笑皆非,
有人说咒可感应,
可御病毒侵体,
又说持戒护法护持,
毋有恐布。
另一组人说凡事应以理性为本,
无科学根据者,
一律邪说。
一个是「常」,
一个是「断」,
为甚麽?
因为那仅是「术」,
一种以表面事相为根本,
不求甚解的「迷信」,
两者都是迷信「工具」。
如果他们告诉别人自己学佛,
那只是习得「佛家」的「术」,
除了满口「佛学名词事相」之外,
完全不了解「佛学」的真义。
凡事都要借「工具」来进行,
木匠要运用木工用具运作,
画家要画具,
科学家要仪器。
但这不代表「工具」就是「造诣」。
先说「持咒」,
佛教不仅是一种哲学,
而是一种强调「实践」的「亲证」,
就像我们要成为世界先生,
满身肌肉,
不是单看健身书藉可以达到,
我们需要「工具」和「方法」,
而且不同部位的肌肉,
需要不同动作去操练,
下蹲单臂弯举哑铃,
可锻练肱二头肌。
双臂持哑铃交替直举,
可锻练肱三头肌及三角肌。
哑铃就是「工具」。
在这个锻练的过程中,
运动员逐渐会透过训练感受到身体与运动的关系,
由初起步的机械动作,
趋向一种不断依据自身的反应而持续调整的「有机」状态,
一种真正明白「运动」与「身体」的微妙关系。
那是你们常喜欢的高档名词「感应」和「境界」,
我比较喜欢形容这是一种「关系」,
一种透过习得而了解的双方关系。
佛学不仅是一种哲学,
而是讲求「实践的亲证」。
在实践的方法中,
「持咒」是其中一种。
不同「咒音」配合不同「菩萨的大愿」,
大部份的「咒音」看起来都觉有「对治」,
这就像「哑铃」通过不同的动作「针对」锻□某部份肌肉一样,
不过.
整体来说,
「哑铃」是锻练强壮的肌肉。
「持咒」主要是停止我们习以为常的「妾念」。
自小我们的「大脑」,
就以「线性思考」去运作,
也是我们认为唯一的运作方式。
那种方式是一种「不停的机器」,
在我们用这件「工具」有目的地运作以应付日常所需外,
没需要时我们也不肯让它停下来,
因而产生「妄念」。
当你能以正确方法持诵六字大明咒廿万次,
你会在「线性思维」之外,
体会「止」,
如果运作适当,
你会在「止」了「不停止的妄念」後,
学会另一种运作「大脑」的另一种新方式「观」,
那是一种新体会,
令你对现象界以一种「新角度」去观察。
一种佛教称的「如实观」。
病毒肆虐时,
你不会再多此一举,
任由妄念摆布,
你做好恰如其分的预防措施後,
就不会让思想来再来恐吓自己,
因为是由你作主,
不是「妄念」。
就算不幸染病,
也只有病毒伤害你,
而不会让「妄念」雪上加霜,
伤害你千万次。
不是夸张,
你失恋,
恋人抛弃你一次,
这片段就在你脑内重覆千万遍,
伤害你千万遍。
没有妄念,
对方伤你一次,
你就用「观」住了。
这就是菩萨的思维方式,
你能体会,
就是你们说的和菩萨的「感应」,
你已用菩萨的思维方式去面对现象界。
所以在这个层面,
「持咒」是可以对御病毒的。
到你真的熟□了「哑铃」与「肌肉」的关系,
路边的一块石也是「哑铃」,
当一个剑客明白了「剑」和「身体」和「自然」的关系,
一根竹枝也是剑。
当你明白了「咒」与「观」的关系,
就可无处不是「咒」,
你忘记我说过呼吸就是咒吗?
另外,
「理性」是「线性思考」的终极工具,
它有它的优点,
就是归纳分析,
也是佛家说的「识性」,
佛家说的「舍识用根」,
就是提醒我们除「线性思维外」外,
还有「直观」的存在。
而说「舍识用根」,
是在我们还不知根性为何物的时段说的。
当一个孩子只懂玩不懂勤奋各学时,
我们教他「勤有功,戏无益」,
当一个孩子死读书读书死时,
我们劝他「松一松,好集中」,
一执一松之间,
看你欠甚麽,
那是一种调较,
并不是说用了「根」,
「识」就可以束之高阁,
如果这样,
你又陷落「断见」之中了。
科学不单讲究「理性」,
一个好的科学家,
在以理性验证之前,
先用「直观」体悟,
如果爱恩斯坦只用理性思考,
一定没有双对论,
「理性」绝不喜欢幻想自己坐一超光束去环游太空,
但「直观」会。
那是两种可以相辅相成的思维模式,
所以,
当你真的明□这点,
就不会单独迷信「理性」,
两根筷子,
少了一根,
都不好用。
而手持一对筷子,
运用得如何巧妙,
还是「术」,
直至你进入发明「筷子」的内心世界,
领悟当中的核心思想,
一双筷子又可以是天下万物了,
你才刚进入「学」的天地。
你要修「佛术」还是「佛学」,
悉随尊便。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rickywong/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