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事多言,竟任性仍旧 T_T 钱呀 =.=!
---
自初中二年级,看到教科书有孔子二三句,
故嚷家母付钱,买了本《论语》,及後十多年,
每年最少翻阅整部《论语》一次。
相对於大乘佛教《心经》、老子《道德经》,
孔子予我,就是一种「真实感」。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一种终生教育,因应不同时期顽疾。
当回想到自身,难道没过份色欲?
难道没过份好斗之心?
---
戒,在於提防犯错,久积成习。
於未成瘾前,尽快改过,不然惹祸患。
就算抽□,受尼古丁影响也没问题,
只要明白因果,将来某天,色身受报。
(学佛艰难,只在於坦白……)
尘世痛苦,或没点儿麻醉,我们会捱不著。
但应适可而止。
所谓悟力,不过是较快懂得知错能改。
---
及後因儒学成政治工具,过份「名相化」,
渐变得「有名无实」,故激起五四辱骂。
吃人礼教、吃人佛教,当心性或行为过份了,
都会「吃人」。
文字(外境)与心性(本质)之间,
有文无心,成乖僻。无境有心,成自恋。
文字与心性,都同样重要,然执左执右,
岂中道哉?
我们能重视文字、重视心性,却不应滞留,
学理上,右中左都不应「留」,但要「知」。
「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