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香港,非太多人懂得佛家假名,道家有/无等「古代语言哲学」。
只因,最初那种「无名/混沌」状态,是最难研究。
当然,学者用大堆理论或数据,认为对「空」/「无」研究有成。
但现实,学者自身并不懂得於生活实践,没法自在。
即「知」与「悟」之间差别,就於「自在」心境 ^^
再推论,除你肉眼「看得」到那文字,还有你「看不到」的心。
(这刻你说「自己很快乐」五个字,等於你感觉到快乐吗?)
---
但以「文字」作为领地的象牙塔,很难放弃领地。
去寻找「看不到(非文字/符号)」的世界,那感觉层面问题。
东方古道的难,就於看到/看不到之间,是讲求感应。
故西方於符号逻辑下,走不到感应层次,只能以酒神精神对应。
(不论全球人类,都先有饿的感觉,後以相应语言表达)
饿是一种感受,「饿」这个字,只方便你跟人说。
难道没有「饿」这个字,你就不饿麽?
---
中文系最重视「正音」,坦然,无论「饿」怎读,怎切韵。
然不论你怎读错「饿」,还是「现实地」快快找吃吧!
(过去接受中文「学院派」训练,最大得益,为用到较多技巧,
去表达心中「感觉」)
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当你领悟「道」,辞达而已矣。作者有权去写,读者有权不看。
太多字会死人。五绝二十字,可为哲理诗。
汉赋,让你学会大量形容词,都不知生活「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