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慈爱与贪爱
#1
五五
  去年或是前年时,曾跟著一位法师学为期约三个月的慈心观,记得刚开始
学时很不习惯,因为入坐後要发愿:「愿我健康、快乐、安详」。心里头不时
生起一个矛盾:「世尊不是教无我吗?既然无我又怎麽能『愿我健康、快乐、
安详』呢?发这样的愿会不会导致贪爱自我?变成一个自私自利只爱自己的人
?」

  这个问题还真的深深影响打坐品质,因而有跟法师提问过两次,依稀记得
法师的回答都是:「贪爱是不好的东西,想要健康、快乐、安详的话,就要把
贪□痴去掉。」「每个人都希望要健康、快乐、安详,所以自己要先得到利益
才能把慈爱散发出去,去帮助别人。」那时还真的有听没有懂,不过也不好意
思再问下去,因为自己连问题的□结在那都不知道。

  虽然一直被这个问题卡住,不过自己还是觉得在红尘中打滚的话,慈心观
真的很重要。因为在人际互动中遇到让自己生气的事情时,虽然在心中念佛或
观呼吸的话,可以把心先安定下来,但却笑不出来。而用慈心观的话,只要想
著对方一点点的优点,或是想著对方的一点点值得怜悯之处的话,则□心真的
会融化,真的会很容易发出微笑。而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笑」可以透
过大脑皮质「传染」,进而让整个气氛变得比较融洽些。

  後来想到,也许我所怀疑的点在於慈心可以对付贪心吗?慈心对□恨是大
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慈心怎麽对贪心,这个还真鲜有人讨论到,且怎麽样的慈
爱才不会变成贪爱,我想这便是我的问题所在。

  关於慈心怎麽对贪心的具体内容虽然我还不知道(希望知道的师兄可以帮
忙补充 ^^ ),但最近读到《五分律》卷三有个有趣故事倒是可以做为参考:

  话说提婆达多放醉象欲害世尊不成後,转而买凶杀人。起初先找了一个不
认识佛陀的壮士,给了他很多钱要他去杀佛陀,不过当他一看到「慈心三昧遍
满其身」的佛陀时,不觉舍刀急忙说著:「我今痴狂。欲害世尊。自知过重。
愿听忏悔」。一个人不行,便派两个人,一个去杀佛陀,一个去杀壮士灭口,
但那两个人又一去不回。两个人不行,便派了四个人,如是展转乃至三十二个
人,个个都皈依在佛陀的座下成须陀洹。

  我猜,提婆达多一定深感莫明其妙,这前前後後共六十三个人到底发生了
什麽事?不过,由这个故事中,可发现原来慈心也可以把贪心融化掉,让原先
贪财的杀手变得不在乎钱财了。

  由此推测,或许慈爱真的可把贪爱融化掉吧。「一个染著於贪爱的人,如
同深陷在水里一样,不过,一个具有慈爱的人,则是让你整个人漂浮在水上面
,但没有一头栽进里面。」蒂帕嬷如是分享她的经验时,让我的疑惑减轻不少。

  底下所列的是以前为了了解慈心观,所找的相关的经文,提供给有兴趣或
想一起学习的同学作参考,若有同学知道更多的话,也欢迎帮忙补充。 ^^

.杂阿含卷二十七(七四三):世尊与外道的慈心比较
.杂阿含卷二十七(七四四):慈心观与七觉支的关系
.杂阿含卷32/第916经:修习慈心的方法
.杂阿含卷47/第1253-1256经:修习慈心的重要
.《坐禅三昧经》卷上/二治□恚法门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完整的慈心观法

--
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
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 ~ 阿姜查
Mon Oct 18 11:09:24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慈爱与贪爱
#2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去年或是前年时,曾跟著一位法师学为期约三个月的慈心观,记得刚开始
> 学时很不习惯,因为入坐後要发愿:「愿我健康、快乐、安详」。心里头不时
> 生起一个矛盾:「世尊不是教无我吗?既然无我又怎麽能『愿我健康、快乐、
> 安详』呢?发这样的愿会不会导致贪爱自我?变成一个自私自利只爱自己的人
> ?」
>   这个问题还真的深深影响打坐品质,因而有跟法师提问过两次,依稀记得
> 法师的回答都是:「贪爱是不好的东西,想要健康、快乐、安详的话,就要把
> 贪□痴去掉。」「每个人都希望要健康、快乐、安详,所以自己要先得到利益
> 才能把慈爱散发出去,去帮助别人。」那时还真的有听没有懂,不过也不好意
> 思再问下去,因为自己连问题的□结在那都不知道。

我没有正式学过,不过这阵子刚好看到清净道论中的四梵住,也有类似的讨论。

「修习“我欲乐”,即是说“我欲乐、厌苦、欲生、欲不死,其他的有情也是同
样的”,这样以自己作证人,亦欲与其他一切有情的利益和快乐」
--摘录自《清净道论》

他的意思应该是说修四梵住最终的目标是遍一切有情,所以才说「四无量心」。
但为了方便修习,所以一开始是以自己为最初的练习对象,自己若体会希求快乐
、幸福、无恼、无怨……才能同理地施慈给其他众生。

试想,我们学佛也是为了要离苦得乐,为了究竟解脱,这看似与「无我」矛盾,
但在实际上是没有这种问题的,这类「善法欲」反而是可以让我执渐渐清净的。

>   後来想到,也许我所怀疑的点在於慈心可以对付贪心吗?慈心对□恨是大
> 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慈心怎麽对贪心,这个还真鲜有人讨论到,且怎麽样的慈
> 爱才不会变成贪爱,我想这便是我的问题所在。

在清净道论中,它是建议了修习的次第,可以避免一些包括产生贪爱等的过患。

(1)不爱的人,(2)极爱的朋友,(3)中间人(无关者),
(4)敌人等的四种人不应修习∶(5)不应专对异性修习,
(6)绝对不应对死者修习。

前四种是初学者应该避免行慈的对象,後二者是不应该修习的对象。

书中也提到,修四梵住有远敌与近敌。

慈心的远敌就是「□恚」,这是修慈心主要对治的对象,而近敌就是「贪」,
若生起贪爱,就是修慈心的失败。所以要知道二者的不同,修行时的确要注意这点。

四梵住主要对治贪是「舍」,舍的远敌就是贪与□,这就是舍的主要对治对象,
因此循序地修持四梵住,就可以对治贪与□。

不过,如果一开始贪就很强,或许可以由十不净观或三十二分身,
这也是主要对治贪的法门。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ue Oct 19 14:00:20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慈爱与贪爱
#3
五五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修习“我欲乐”,即是说“我欲乐、厌苦、欲生、欲不死,其他的有情也是同
> 样的”,这样以自己作证人,亦欲与其他一切有情的利益和快乐」
> --摘录自《清净道论》
> 他的意思应该是说修四梵住最终的目标是遍一切有情,所以才说「四无量心」。
> 但为了方便修习,所以一开始是以自己为最初的练习对象,自己若体会希求快乐
> 、幸福、无恼、无怨……才能同理地施慈给其他众生。
> 试想,我们学佛也是为了要离苦得乐,为了究竟解脱,这看似与「无我」矛盾,
> 但在实际上是没有这种问题的,这类「善法欲」反而是可以让我执渐渐清净的。
听师兄这麽解释真的真的很清楚多了。 ^^

其实到现在,我还是对那个法师感到歉意,因为记得第二次提问时他便有提到说:
「你觉得佛陀教无我,可是为什麽却要愿我…」可见得他真的知道我的问题。

不过可能他解释的方式与我的思惟不同,所以害他那麽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
说明之後,结果我还是不懂。

> 在清净道论中,它是建议了修习的次第,可以避免一些包括产生贪爱等的过患。
> (1)不爱的人,(2)极爱的朋友,(3)中间人(无关者),
> (4)敌人等的四种人不应修习∶(5)不应专对异性修习,
> (6)绝对不应对死者修习。
> 前四种是初学者应该避免行慈的对象,後二者是不应该修习的对象。
> 书中也提到,修四梵住有远敌与近敌。
> 慈心的远敌就是「□恚」,这是修慈心主要对治的对象,而近敌就是「贪」,
> 若生起贪爱,就是修慈心的失败。所以要知道二者的不同,修行时的确要注意这点。
> 四梵住主要对治贪是「舍」,舍的远敌就是贪与□,这就是舍的主要对治对象,
> 因此循序地修持四梵住,就可以对治贪与□。
> 不过,如果一开始贪就很强,或许可以由十不净观或三十二分身,
> 这也是主要对治贪的法门。

原来在清净道论中有写,看来似乎还满详细的,找时间去翻看。 :)

--
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
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 ~ 阿姜查
Tue Oct 19 14:29:57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