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於内心环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
#1 |
庄居士
|
*关於内心环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我们人生的经历中总有所谓喜乐与困惑的时候,但是喜乐与烦恼,
皆是透过外在影响所产生。经过无常片段的相随,想必有人不再想成为
外在环境所影响的奴隶--长期的奴隶,而是想到如何摆脱烦恼的方法,
所以应该很多人是透过宗教的修行来改造自己的内心,所谓求人不如求自己。
但是佛教的教义中,会谈到『我执,法执』,而且说深重我.法二执是不好的
习性。所以很多人一开始学佛就以为要去掉这二执,就好像有些人説我们
不要造业,否则将来会如何受到恶报...。
个人是以为,只要是活人一定会有所造业,那要看造的是善业还是恶业。
好比我们要智慧增上,趣向菩提,这是造业的一种,这种精进的毅力,最初如果
没有我执.法执的成分,个人很怀疑如何精进?所谓不要造业,应该是指不要
造恶业,才不会落入恶报。
末学以为;学习初期如果漫无目标,人云亦云,自己变的没有主见,头壳简单,
甚至听人说只要『念一句佛号就可成佛』,或是学人口吻说『众生本来是佛』
如此连『戒定慧学』都不用了,这样好像太玄妙了。
末学现在学习读经论,或是透过静思与观察来改造内心的环境,盼能令净化身心
与精进於法义的体认,我明白这些都是自愿的。
不同有些被邪师误导,例如用神鬼之说来恐吓.迷惑,或是用几句富丽堂皇的
佛教名相来牵引,导致有些心性脆弱的初学者,因心生恐惧,或是痴心於玄妙.华丽
的佛教名相,这种经历许多人应该都遇到过才对!
末学以为,了知佛陀所开示的正见,无论是对人生的无常.苦空....等等,
这一切无非是关系到缘生缘灭法,当懂得对一切事.物不再执著,不再被无明所缚,
不再痴迷於『我的功能』是何等的坚固不变,接下去自然的舍弃对我的执著,对有为
诸法的执著,这种体会五阴无我.四大苦空的内涵,才是透过缘起.性空所领悟的真实意。
当然!有些当体能直观:『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的行者,
那已经是向著『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体相一如)』的境界,他们应该不会在论坛还
与我们这些初学者瞎掰,否者岂不还是一位抛不开『我执.法执』的戏论造业者?
2013年11月 6日 1:05:22 星期三
|
|
|
Re: *关於内心环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
#2 |
庄居士
|
※ 引述《ch-citta (庄居士)》之铭言:
> *关於内心环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 ..应该很多人是透过宗教的修行来改造自己的内心,所谓求人不如求自己。
以前常常听到或读到有关修行方法『止观』这个名相。
不知是否是出于宗派传授的不尽相同,还是重点下手处不同,
例如有些大德好像是用『形容词』在描述所谓止观的内含,
有些则是用『动词』在领悟止观的义理。
後来我从某位讲解阿含经的法师说,也许阿含经当中没有大乘
经论中出现的『止观』这个名相,但是所谓止观,其实就是;
静静的思惟与观察,只是观察的对象有些次第上的差别。
例如阿含经第一经.第二经说的;
正观五阴无常,五阴是空.非我,就能灭尽喜贪,目的是要解决生死的问题。
而大乘所说的止观,有一种主要是指顿法的『圆顿止观』,
这点用"说的"似乎我们根本谈不上,也谈不出所以然来。但是有所谓;『渐次止观』,
例如要先持戒,才能修正定,然後以渐次悟入实相(真理)。
还有所谓;『不定止观』,这种以顺应学习者根机(程度),令以实践的顺序
是不一定的。根据《成实论·止观品》说的,『止为定;观为慧,一切善法从
修而生,皆为止观所摄』。
如果用初浅白化来理解,末学以为无论阿含经说的『正观五阴无常』,
或是大乘传授的『先止息一切(外境)妄念生起的正智慧所观的对象』
(大乘称之为「寂照」或「明静」),这些要领大小乘应该是相通的才对。
2013年11月 8日 23:03:05 星期五
|
|
|
Re: *关於内心环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
#3 |
邱大刚
|
我觉得蛮有道理的 :)
※ 引述《ch-citta (庄居士)》之铭言:
> 个人是以为,只要是活人一定会有所造业,那要看造的是善业还是恶业。
> 好比我们要智慧增上,趣向菩提,这是造业的一种,这种精进的毅力,最初如果
> 没有我执.法执的成分,个人很怀疑如何精进?所谓不要造业,应该是指不要
> 造恶业,才不会落入恶报。
是啊,阿罗汉才有办法彻底不造业,但如果我们要成为阿罗汉
才学佛,也太困难了 :D
四如意足有欲定断行如意足、精进定断行如意足、心定断行如意足、
思维定断行如意足,也就是用善欲、精进、止、观都能帮助学佛
(这四个刚好能对应到愿、行、悲、智呢)。
《地藏十轮经》有讲到一个概念:「如是众生所有过失,皆由未学
声闻乘法、独觉乘法,先入大乘。」佛陀诸大弟子皆是声闻,当今
若有人自认为比佛陀诸大弟子还厉害,得先□□自己的斤两,看有
没有听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就悟道了。没有的话,还是乖乖学起。
> 末学以为;学习初期如果漫无目标,人云亦云,自己变的没有主见,头壳简单,
> 甚至听人说只要『念一句佛号就可成佛』,或是学人口吻说『众生本来是佛』
> 如此连『戒定慧学』都不用了,这样好像太玄妙了。
这样不只是太玄妙,而是大事不妙了 :D
不过现代佛学好像都会有这个过程,直到遇到真实世界的挑战,
才会有所反省。
> 末学以为,了知佛陀所开示的正见,无论是对人生的无常.苦空....等等,
> 这一切无非是关系到缘生缘灭法,当懂得对一切事.物不再执著,不再被无明所缚,
> 不再痴迷於『我的功能』是何等的坚固不变,接下去自然的舍弃对我的执著,对有为
> 诸法的执著,这种体会五阴无我.四大苦空的内涵,才是透过缘起.性空所领悟的真实意。
说得好,在此随喜。
> 当然!有些当体能直观:『菩提本无树,何处惹尘埃』的行者,
> 那已经是向著『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体相一如)』的境界,他们应该不会在论坛还
> 与我们这些初学者瞎掰,否者岂不还是一位抛不开『我执.法执』的戏论造业者?
多年前就有过自称悟道的人上站大吹法螺,打一下就现出原形了 :-)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2013年11月10日 23:33:20 星期日
|
|
|
Re: *关於内心环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
#4 |
庄居士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这样不只是太玄妙,而是大事不妙了 :D
> 不过现代佛学好像都会有这个过程,直到遇到真实世界的挑战,
> 才会有所反省。
谢谢师兄的加入,也欢迎师兄发表心得来分享!
末学初期学净土的,不否认净土法门对初学者有正面的作用,
例如净信,戒行所培养出来的道心,保持这种单纯性所发的菩提心,
对末学而言似乎能有淡化慢心增长的益处。
再者,过去念佛共修所作三皈依的仪轨中,对於古德「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的叮咛,应该是启发末学往後对慧学再充实,以及对内作观察之前某种
定的前方便,应该有所助益的功能。至於师兄所说:遇到真实世界挑战的时候,
很惭愧,不念佛的时候(丑陋)本性就显露无疑!难怪大智度论(卷31)说;
「相不定,从身出,性则言其实。」^/^
2013年11月11日 1:44:40 星期一
|
|
|
Re: *关於内心环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
#5 |
庄居士
|
※ 引述《ch-citta (庄居士)》之铭言:
>以前常常听到或读到有关修行方法『止观』这个名相。
>不知是否是出于宗派传授的不尽相同,还是重点下手处不同,
>例如有些大德好像是用『形容词』在描述所谓止观的内含,
>有些则是用『动词』在领悟止观的义理。
末学个人所注意的,好比;
『动词』(或说是事相)的例子,例如初期佛法所说的三法印中,
「诸行无常」的「行」,毫无疑问此行本当是有为法。
这是属於事相(缘起)生灭法。声闻行者以缘起因果的生灭
为出发,这点从阿含经可以有所呈现。例如
(杂阿含270经)
>「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
>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
>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所以者何?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盘。"」
『形容词』(或说是理性)的例子,例如诸大乘法常说的「诸法本不生」,
也就是依缘起本来不生不灭(诸法本性空寂)的无生理性为体悟的出发点,
这和声闻法从无常生灭所看的事相,层次应该不同。
这种重视理性而忽略事相(例如把生灭本性,也视为不生不灭的理性)
对於有些学人如果把『形容词』的内含当下就要用『动词』领悟,
似乎不容易。
(大智度论卷22:)
「佛说声闻法有四种实,摩诃衍中有一实,今何以故说三实?
答曰: 佛说三种实法印,广说则四种,略说则一种。
无常即是苦谛、集谛、道谛;说无我则一切法;说寂灭涅盘,
即是尽谛。 复次,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
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著;无相不著故,
即是寂灭涅盘。」
对於像末学这种并未透过亲证,只是依古圣理性的论说,应该也是
有参考的价值,尤其对根器好的学习者,更有增上缘才对!
2013年11月11日 2:04:16 星期一
|
|
|
Re: *关於内心环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
#6 |
庄居士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多年前就有过自称悟道的人上站大吹法螺,打一下就现出原形了 :-)
网路论坛上自称自己证量如何高人一等的人多得很,但也不用骗来骗去,
应该很容易现出原形。
有些人形容所谓悟道的内容,其实末学也搞不懂,如果是所谓悟道(真理)
属於类似解脱的话,(末学忘了在哪儿读过或听过)有些人从打坐修行的经验中
会训练出某种定境,从定境中的内容,例如也许有人会以为见到佛菩萨,有的
人也许会感觉到各种空,如此就以为自己已经解脱,但是出定後贪嗔痴
反而有增无减,到处吹嘘自己如何如何,把定界中定的内容当成已经解脱。
但是,既然已经解脱(脱离自缚而自在)者,好比理智转化了(慧解脱),
或是感情转化了(心解脱),两者之一如果变过去各自则不会再翻转回来,
就如同有些禅师所说的脱胎换,如此贪嗔痴岂会有增无减?
如果执取定境中的相到处吹嘘,或是时刻想要拥有优越感而轻视他人
对於这种人,法友应该懂得辨别出来才对。
2013年11月12日 0:47:11 星期二
|
|
|
Re: *关於内心环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
#7 |
庄居士
|
※ 引述《ch-citta
>如果用初浅白化来理解,末学以为无论阿含经说的『正观五阴无常』,
>或是大乘传授的『先止息一切(外境)妄念生起的正智慧所观的对象』
>(大乘称之为「寂照」或「明静」),这些要领大小乘应该是相通的才对。
※ 引用文章
一位长者的文章大略是说到;
>现在我们的心是跟我们(佛法)的正见相反的,
>如果可以用修定(的方法)把我们的感情转变,使它合乎於佛法所说的
>正见一样,这就是修行的内含。
也有很多善知识告诉我们,
用修定的方法,主要是我们平常想事情的状况大多是属於"散心的想",
当我们把身心放松,安静.精神统一的时候,这种定心(止)的想,
所以藉由止成功之後把正见提出来,目的是要把正见变成自己的感觉经验,
然後透过观,使感觉或理智转变而迈向解脱的目标。
在此之前,如果解脱的正见合不合理自己都尚无法分辨,可能不要太躁进,
最好先请教善知识,因为有些人修到後来脑筋有点怪怪的。
尽管他们以为见得其证,也未必是佛法所说的正见,网路常会出现这种人。
很多外道法也用止观在修行,但目的如果是把练神通比用来修解脱更积极,
这应该与佛教是用来趣向解脱的目的不同。有些人因缘具足会闭关修行,
但每个人条件不同,对於在家人俗务繁忙,如果像慈济的师兄师姐们,
类似随时修或应物修行,何尝不是用一种愉快的心境在净心?
这是末学个人的想法!!
2013年11月13日 23:45:13 星期三
|
|
|
Re: *关於内心环境改造工程次第的感想 |
#8 |
庄居士
|
※ 引述:
> 用修定的方法,主要是我们平常想事情的状况大多是属於"散心的想",
> 当我们把身心放松,安静.精神统一的时候,这种定心(止)的想,
> 所以藉由止成功之後把正见提出来,目的是要把正见变成自己的感觉经验,
> 然後透过观,使感觉或理智转变而迈向解脱的目标。
末学以前很喜欢跑道场,崇拜「名」师,这过程中并不是没有一点点受益,
但是後来才知道,本来可以不必学的那麽复杂的,本来可以不必
「差一点就变成阿达阿达的」。
个人所理解的大乘佛法的正见里,例如唯识思想的正见,
是要「去偏计执性,证圆成实」。
所谓「偏计执」就是指我们有主观的偏见往往会「依他起」,
也就是「迷著」世间的(缘起)现象,令自己变得不客观。
当理解「依他起」其实就是由因缘引起的,主观的偏见(偏计执)取消了,
恢复本来圆满的真相,才能「证圆成实」。
大乘性空思想的正见,所谓;「缘起.性空」,是以观察世间一切的现象
都是因缘所生,是以前或当下相互的条件所产生,
而这些事.物皆能改变,因为都受因缘转换,所以是「缘起」的。
这些受因缘影响随时在起变化,跟著因缘起反应的(不是不变性,不是固定性)
其本体性是空的(性空),即然如此就好像是梦幻泡影般,如果执著
就会产生(爱取有)的苦,所以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方便法)!
末学以前喜欢踏云追月,现在则要学习不要把脑筋陷在自己的逻辑太深!
其实有一点一点的注意学习「舍」(舍离执著)了!
2013年11月18日 23:25:12 星期一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