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回应《杂阿含经》区第1171经的身念处实修讨论
#1
timspace
agama:研讨_日常生活中身念住的实修法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7%A0%94%E8%A8%8E_%E6%97%
A5%E5%B8%B8%E7%94%9F%E6%B4%BB%E4%B8%AD%E8%BA%AB%E5%BF%B5%E4%BD%8F%E7%9A%84%E5
%AF%A6%E4%BF%AE%E6%B3%95?do=subscribe

在该版回应了一篇文章,顺便贴到心得版。
个人心得。

--
实修方法选择:开车(骑车)。

白话解释:

每当下班开车回家,时间总需一小时不等。

希望时时刻刻都在修行,总是个目标,开车时间也可以利用。

先不论最学理的止观法门,至少学著观察心念的动向。

音乐关掉,把娱乐的心收摄。

「无聊,难耐,开一下,先听个三十分钟。」

专心开车,绝不闯红灯。

「快迟到了,黄灯,想闯。」

收拾心情,不将工作情绪带回家里。

「别逼我车!!」

开车是需要专心的身心行为,除非拿自己与他人的安全作赌注。

四正勤,开车也可以培养善根。

时间久了,心念可以有一种以修行为基础的转变。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在取舍间理解四禅是如何整理感受的次第。

「今天精神不好,开音乐十分钟,提振一下,再观察。」

「下面的几个路口几乎都会塞车,很容易□恚,仔细观察心念平静的功夫,再调整。」

「没塞车,但还是迟到,根源在需要提早出门,而不是飙车速,闯黄灯,而以此为常。」

八正道,八邪道,一念之间。

戒、定、慧,有因有缘。

「两台车,在空间交错的路口,势必有一辆车先行,谁先谁後?」

「想购物的店家,两百公尺内皆是红线,无停车格?!
  我是在生无名火?还是对交通规划感到不便?
  是真的没有良好规画?还是有窒碍难行之处?
  我现在这短短十秒钟,就能如专家般解答疑问?」

「当这个世界只剩下我时,我还守交通规则吗?」

而当发散发想得太过,回到七觉支,第七觉支是「舍」。

至少,热脑与正观下的正念正知,把光谱拉开,极端的部分,还是可以比较容易掌握。

一方面是我没有能力,另一方面想传达的是安全的修行。

四圣谛□苦集灭道,注意杂阿含经文本,是完成四个部分,别直接顽空,或对任何一部分的修行想
像的太过头,我的经验是平衡比较不危险。

正常「苦」产生时(例如感冒重病。),可以仔细感受其间的身心变化。而太过故意自讨苦吃,则
趋近於造作。一个画质清晰的都市天际线画面,雄伟壮观亮丽,很多电视电影都喜欢用;换个角
度,一小时时薪200元,要一个就业者换算多少工时才买得起房;这一张照片这一幕画面的建□
体,建□工人的辛劳与检康代价,查一查网路也可略知一二。我能学著不厌世,但我不能说不
苦。

设施世间得付出劳力心力,身体有限制会告知你不行了,社会机制有限制得告知旁人或群体这样
不行,因为不快乐,因为会不舒服,「苦集」了所以要「灭苦」,方法则是「道」。接下来你可
以思考「乐的动力体系(集、灭、道)」、「个人的动力体系(集、灭、道)」、「群体的动力体系
(集、灭、道)」,然後基本上就可以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共与不共,光谱极端值是否可行?对於
所谓「大」「小」「乘」已经可以有自己的一部分想法。学习时间久,所赋予四圣谛的内涵,是
简单又广泛了。

感叹一句,以上感想是我套用目前的世界科学成果及各类思想所自己灌注的,回到释迦摩尼佛的
年代,我生不出这种感想,更或自己转化为「苦集灭道」这精巧的四个字了。

《杂阿含经》卷16:「佛告长者:「此四圣谛渐次无间,非顿无间等。」」(CBETA 2020.Q1,
T02, no. 99, p. 112c24-25)

四圣谛,我的理解是贯穿了整个体系,加上三十七助道品跟十二因缘法,会是基本完整个人身心
状态与个体群体互动的佛学思想动力体系,以杂阿含经为核心来辩证并找寻「自己的」定义(我不
敢写正确的、真正的、某某的。),最近几年是这样学习的。这几个基本名词,若有从教义上接触
佛教的话,一开始就很容易接触。而在我接触佛学数十年後的现在,若要以论文的角度来阐述佛
学核心(虽然我不会写论文),我的架构选择主要会是这三组名词,理由是,是「人」在修行,而
佛学拆解人这个个体的基础用语,主要就是这三组用词。

写这些,只是感谢与分享,太多没有回头找经典举证,我目前没有拉到极端的解答,
写得白话是没有能力,也是怕惑众。其他感想暂时就不多说。

关於传说中的深定,目前来说,我没有能力,没有停止呼吸,没有念想止息,没有见瑞光异相。

最多只是,

《杂阿含经》卷43:「正观察动摇故苦者,得不动摇心,多修习住,系念正知。」(CBETA
2020.Q1, T02, no. 99, p. 312a14-15)

实修戒定慧,你会对别人多一份宽容,因为不容易。

形上学从欲界、色界、无色界,灭界,去解构,配合《杂阿含经》卷13:「第一义空经」(CBETA
2020.Q1, T02, no. 99, p. 92c15),或其他中道、空义的阐述。

至此,我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於身,於心、於意念上,得到「某种程度」的「解脱」。

在可意识的人生,这种「某种程度」可以贯穿一生,并有一直学习後循环再利用的增上空间,这
是佛学我觉得好用的地方。

但,发文的这个时刻,在解脱实际「生死轮回」,及宗教信仰层次上,其间个人的不可证,我必
然的处在只是「某种程度」。

以上,并不是什麽新的说法,甚至是老生常谈,我只是增加了一个体验者的统计量,供大家参
考。

这篇最後共勉的是,佛学中,四正勤取「善」,八正道取「正」,戒律防非止恶,当请慎思伦理
道德的作用。
2020年 9月 2日 2:54:48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