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剪报]从二十四节气 谈阳历阴历之别
#1
月亭亭
发信站: 狮子吼站 (Lion , 信区: TradMedicament)
◎林昭庚(中华民国中医师公会全国联合会理事长)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许多人仍对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阴历」
、「阳历」的差别存有相当多疑问,到底它们是怎麽来判定?又有怎
样的差别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其实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的历法已测出一年为三百六十五点二五天
,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数值,到了春秋时期,人们逐渐产生「春、
夏、秋、冬」的四季观念,进入战国时代後,魏国人石申编制了全世界
第一张包括二十八星宿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关系的
星图表,从此中国的天文学便走入一个新时代;虽然目前全世界采用的
历法大多是「阳历」,不过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都会使用「阴阳历」,
即为通称的「农民历」或「农历」或「阴历」,对於「阴历」的判定可
说是我们老祖宗千年的智慧结晶。


依照中国传统历法而言,为了配合天象的运行变化,必须找出太阳和月
亮在天空同一位置的周期,因为「阳历」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
需要的时间(回归年)为计算单位,共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
十六秒,因此就以三百六十五天做为一回归年,而「阳历」则是以月亮
的圆缺变化周期(朔望月)作为计算单位,约二十九天十二小时四十四
分四秒左右,因此大月为三十天,小月为二十九天,平均每月是二十九
点五天,故农历平年一年仅有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回归年少了十一天,
所以不到三个农历平年,就会多出一个月来。


於是古人就采用「阴阳合历」,并用「置闰」的方式来调节多出的月分,
以避免出现月分与寒暑无法配合的情形,为了更符合季节气候变化的周期
,又发明「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因为十九个回归年的总日数,与十九个
农历平年加上七个闰月的总日数是相等的,因此农历每隔二年或三年就得
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若闰月加在某月之後就叫「闰某月」,一
年即有「十三月」,有时一年之中闰两个月,则有「十四月」,例如秦代
至汉初时期,若在九月之後置闰,称为「後九月」,即「闰九月」,这是
因为当时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的缘故。


此外,古代的天文学家为了能够更充分说明季节气候的变化,便於生产活
动中创造了二十四节气,即利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把一年分为四
个阶段,再把每个阶段分成三小段,一小段大约十五天,全年共分成二十
四小段,於是有了二十四节气,也有「十五日为一节,已生二十四时之变」
的说法,这二十四节气完全以春、夏、秋、冬来划分,明显的指出气候变化
,雨水多寡和霜期的长短,在「淮南子」一书便详细列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和顺序—「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
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
雪、冬至、小寒、大寒」。

    古时候的人还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一首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日雨节日期定,主多不差一两天。

由於农历年产生的基本根据是回归年,便采用「十九年七闰」来协调寒暑变化
的规律,而哪一年可安排闰月,闰哪个月,及农事活动的安排等,又必须根据
二十四节气来安排,这就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原由。
Fri Dec 28 10:35:15 2001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