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练功修行与神奇医学5拜师学艺
#1
山居的隐士合十
练功修行与神奇医学5拜师学艺
============================

自从妈妈过世後,

我肩负的家庭责任放下了,

以前工作是为了妈妈,那以後呢?

是为了□口吗?为了社会责任吗?

为了国家作育英才吗?

然而心底「想学中医」的声音一直呼唤著我,

但是为了学中医而放弃人人挤破头的铁饭碗值得吗?

没有固定收入,生活可能会有困难,

但是为了五斗米折腰而封闭自己的心,

将来会不会後悔?

我百般挣扎、食不知味、辗转难眠。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静心思考後,我的心湖渐渐澄澈透明,我问自己:学中医单是为了
兴趣吗?不!中药曾经救了我自己跟周围的人!而且深入了解中医後,才发现中医博大精
深,还有庞大的宝藏等待我去挖掘。而现代西方医学看似是一套有系统的精密科学,但却
有其限制,还有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光从「人体解剖」和西医惯用的
「机器检验数据」来判断,根本找不到答案。要把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
「思考逻辑」也融合在一起才算完整的治疗。我应该肩负这个重责才对,还考虑那麽多干
什麽呢?好!就这样决定了。


我对姐姐说,我想改行学中医,姐姐十分赞同,承诺为我寻问她同事的爸爸,就是之前摆
地摊卖草药的那个人。很幸运的,同事的爸爸一口就答应下来。我选定一天晚上,做了一
些菜,请师父到家里用餐,并行拜师礼,师父满心喜悦,师徒关系就此确定了。


师父六十岁,满头白发,面容祥和,精神体力都很好,平时卖草药,每星期休息一天,休
息那天就是上山采药时,也是我最高兴的时刻,我跟著师父翻山越岭、谈谈说说,原来很
多草药的命名,都是有典故的,听来充满趣味。师父讲完故事,那味药的药性、功用我基
本上已经掌握了。我带了一个大型书夹,每采一种药,我就把它压在夹内,记上名字,晚
上回家再查对药书。第一天不知走过多少山头,回到家己经天黑,我翻看一下当天所采的
药,总共有五十种,虽然很累了,也得撑著翻书、查对资料加以整理,不然很快就会忘
记,这样怎麽跟师父交代呢?


第二周又到山上采药去,师父告诉我有一个人得到肝痛,在美国治不好,回来治。後来吃
了红色铁树叶和夜牵牛两种草药就好了。我认为真了不起啊!美国这麽先进的医药科学,
都得向草药称臣,这让我对中医药的渴望越来越深,也越来越有信心!


哪里有夜牵牛呢?师父说等一下山边就会有。果然在山边日晒猛烈的地方,长满了白白的
小花,近萼色紫,叶细小墨绿色,大风吹过盛开的小花时,会飘起一阵飞絮,有如蒲公英
一般。刚才师父说过红色铁树叶作用是清肝热,那麽夜牵牛呢?去湿清热,治肚子痛,尤
其是小孩夜啼,吃了会睡得很安稳。


就在当天晚上,哥哥知道我在学医,介绍了一个朋友来看病。她名叫徐○容三十六岁,胃
痛四年,看了很多医生,仍然每天下午四点就痛,一直到晚上才好些。诊断过後,我告诉
她:「刚好我探到这两种药,夜牵牛与红色铁树叶,回去用五碗水煮成一碗喝吧。」过了
三天,徐小姐又来了,她很高兴的说:「我的胃三天没有再痛了,我多带几个人来看病好
吗?」我一口就答应下来,因为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可以让我实习!但心里却点怕怕的,
因为我正式跟师父学医还不到一个月,只好请师父每晚收工後到我家来,坐在我身旁,我
把脉开方後,再请师父把脉核对,然後才发出药方给病人。


白天我边研究病人的问题、边查阅书本,每天从早上八点一直到下午六点,吃晚饭後稍作
休息就有病人来了,师父也从不缺席。这样过了一个月,师父说不来了,「为什麽?」我
问,师父说:「一个月来看你诊病基本上可以过得去了,有什麽不明白的,收工後再到我
家来。」


差不多每天晚上九点、十点,我都会到师父家,把当天看过的病人,一一向师父报告。师
父很健谈,当我提到较深的问题时,师父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他的经验、病例,
融合自己的见解,详细为我说明,话匣子一开就是天南地北的聊。我发现师父本身就是一
座宝山,越往里走,就会出现越多惊喜。这些经验谈可说是无价之宝呢!师父跟我很谈得
来,我们常聊聊到十二点多,师父的一言一语,都像是佳肴珍馐,我被□得饱饱的才满足
的回家睡觉。


谈到师父的行医的历程,其实他本来也是外行人,只因为年轻时患了头痛,每天中午开始
头痛欲裂,看遍名医,依然无效。正常无计可施时,走进书局,一眼看到《辨症奇闻》这
本书,随即翻阅头痛这一章,觉得书上所说的很有道理,便把书买回家细读。找到了治头
痛的药方,简单得很,原来只是两味药——玄参、生地。服一帖,头痛减半,再一帖,药
到病除。从此他一头钻进医学里去。後来他结识了很多奇人,有道士、有土医,得到了很
多民间的宝贵经验。他把《辨症奇闻》交给我,叫我回家好好阅读,但不要以为每一条药
方都可以用得上,大部份都不能用,主要叫我学书上对病理的分析、用药的主次及轻重,
不要墨守成规。人体多变,病情亦多变,医生的方法也要变,才能把病治好。此番金玉良
言,至今仍然是我的座右铭。师父的医学技术,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那圆润是为
了包裹砂粒而形成的。


每次出外采药无论路程多远,所有的费用,包括:交通、住宿、餐饮,都是我来支付,所
采的药全部我来背,烈日当空,汗流浃背从不言累,只希望师父走山路时轻松点。卖给药
行换来的钱,双手奉给师父。在学业上,师父要我看的书,我很快就看完,并提出自己的
见解,跟师父讨论。


师父对我比亲生儿子还要好,我时常怀念他。

其实师父有一个儿子,比我少十岁,

但是做人处事方面都不太懂事,

尤其让师父伤心的是他对医学毫无兴趣,

带他去采药,连最普通的草药名也装不进脑袋。

所以师父对他能否承接衣钵,不抱任何希望。

--
隐士浅见合十敬安

〔山居的隐士〕城邦网志
http://city.udn.com/v1/blog/index.jsp?uid=Mindfreedom
〔山居的隐士〕奇摩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toP2BsaeGhSO2HbJp9HC8pU-
2009年10月 6日 21:32:20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