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三结的白话解释
#1
nick
佛光大辞典: 

梵语 tr□□i sa□yojan□ni,巴利语 t□□i sa□yojan□ni。又作初果三结。
结,即见惑,众生由此见惑结缚,不能出离生死。声闻之人断尽此惑,即证初果须
陀洹,故称初果三结。即:(一)有身见结(梵 satk□yad□□□i-sa□yojana),
谓众生於五阴等法中,妄计为身,强立主宰,□起我见。此乃三三摩地近障法中之
空近障,亦为六十二见趣之根本。因诸见趣为馀烦恼之根本,馀烦恼为业之本,诸
业又为异熟果之本;依异熟果,则一切善、不善、无记法皆得生长,故当断之。
(二)戒禁取结(梵 □□lavratapar□mar□a-sa□yojana),指行邪戒。乃三三摩
地近障法中之无愿近障,如外道之人,於非戒中谬以为戒,如持鸡戒、狗戒等。
(三)疑结(梵 vicikits□-sa□yojana),即怀疑正理,迷心背理,不能深信正
法。乃三三摩地近障法中之无相近障。以上三结为见惑中之最甚者,故为见惑之总
称,能断此三结,则证预流果,得不堕法,定趣菩提。〔增一阿含经卷十六、大□
婆沙论卷四十六、大乘义章卷五末〕p631
2004年 4月26日 8:47:34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结的白话解释
#2
nick
三缚结所断之我见,又名身见,谓於欲界身及欲界心之虚幻,不能证解,由是坚执
欲界中之色身为常不坏我,或执欲界中之见闻觉知心为常不坏我,以为此见闻觉知
心可於死後重新受生,以为来世仍是与此世同一之见闻觉知心;此即欲界有情之身
见我见,亦是常见外道所主张之常不坏我也。

三缚结所断之疑见,乃是因於已断欲界身我见故,对於「欲界我」之错误见解,已
经了知,无复生疑,故名已断疑见;亦因断「欲界身我见」故,於诸方大师所说法
中,已能判断彼等是否已断「欲界身见我见」;於诸方大师之已断欲界我见者,能
如实知;於诸方大师之未断欲界我见者,亦如实知见,故名已断疑见;由如是断疑
见故,佛说初果须陀洹人「於诸方大师不疑」,是名断疑见。

三缚结所断之戒禁取见,谓於欲界中之种种外道所施设戒法及禁忌,及外道所取种
种法,皆能了知其为妄想所设之戒禁。外道不知解脱道之正理,误会解脱之修行理
论,所以有种种不如理作意之邪思维;因於不如理作意之邪思维,遂有种种与解脱
无关之戒法建立,以及种种与解脱无关之禁忌施设。如是种种不如理作意所生之虚
妄想,名为戒禁取见;由戒禁取之邪见,故有种种与解脱无关之戒法及禁忌之施
设;如是戒禁取之邪见,初果须陀洹人已知已见,已如实知故,名为已断戒禁取见
者。
nick 转贴
2004年 5月 6日 14:06:14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结的白话解释
#3
hihi
※ 引述《night (还有更可怜的喔~)》之铭言:
> 增壹阿含经高幢品(第九)
> ----------------------------------------------------
> 彼云何名为戒盗结。所谓戒盗者。
> 我当以此戒生大姓家。生长者家。生婆罗门家。
> 若生天上及诸神中。是谓名为戒盗结。
> ----------------------------------------------------
> 我认为这边三结的解释,有点怪怪的
> 我自己的解释是这样:
> 2.戒禁取见:
> 执取与解脱无关的戒禁,
> 执取邪戒禁以为是解脱之因(非因计因),

    这样的解释不能说错,但却有点倒果为因…
    因为同样是一条杀生戒,有些人持了能够解脱,有些人却不能,
    关键不在於戒律表相的分别,而在於持此戒者有无戒盗结!

    一个学生明白要用功读书才有好成绩,所以不能浪费太多时间去玩,
    跟另一个学生认为只要不去游玩就会有好成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况,
    虽然两者都持不游玩戒,但真正能迈向好成绩之路的应该是前者。
    凡俗众不比智慧者可以自行摸索修行之路,所以需要佛陀从旁建议,
    当出现某些状况时,表示这是条错误的迷途之路,这些状况用戒律警戒线表示,
    修持者遇到这样的危险状况,应该反省自己的前进方法有无问题,
    而不是认为只要不碰警戒线就能抵达目的地,原地停止不动也不会碰到警戒线啊!

    拿持戒得生天福报这点来说,就是标准的戒禁取见。
    因为佛陀制戒的目的是生灭解脱,戒律是观照生灭的明镜,
    行者拿著明镜去换取生天福报,就与解脱无缘了!
    同样是戒律,同样是明镜,用法不同,结果也不相同。

> 如古代印度专修苦行之六种外道:
> (一)自饿外道,彼等不羡饮食,长忍饥虚,
> 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
> (二)投渊外道,彼等入寒深渊,忍受冻苦,
> 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
> (三)赴火外道,彼等身常炙热,及熏鼻等,甘受热恼,
> 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
> (四)自坐外道,彼等常自裸形,不拘寒暑,坐於露地,
> 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
> (五)寂默外道,彼等以□林冢间为住处,寂默不语,
> 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
> (六)牛狗外道,彼等自谓由前世牛狗中而来,
> 故持牛狗戒,□草□污,唯望生天,
> 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
Thu May 13 21:25:15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结的白话解释
#4
hihi
※ 引述《night (止息炽燃)》之铭言:
> 认同您说的
> 持戒如果是为了生天、享福
> 那的确是与解脱无缘
> 但那是不是就是「戒禁取见」呢?

     虽然是戒禁取,但可没有说生天福报不好喔!
     在捷运上乱吐口香糖不对,所以吃口香糖该被禁止? 总是怪怪的…

     如果没有我见(身见),就不会有诸疑惑(疑结),
     也就不会只为了未来世的福报来持戒(戒取),这是很自然而然的。

> 四阿含中,佛陀度化初学佛法的在家人时
> 都是先说端正法:说施、说戒、说升天、欲的喜乐、欲的祸患、离欲的功德
> 见初学者欢喜信乐,阴盖轻微,堪受正法

     持戒从这部分就已经开始了,邪戒禁不一定有福报,甚至可能招来苦果。
     但无论戒行持守与否,或戒禁的好坏能否分辨…
     只要还有身见,戒禁取也就必然存在。

> 再说四圣谛法,初学者即能於坐中,见四谛法,得法眼、断三结、证初果
> 初学者得法眼净之後
> 才向佛陀三自归,受五戒
> 「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 尽形寿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不酒」
> 闻佛陀说法
> 断三结在先
> 受三归五戒在後

     这里的先後顺序是不一定的,先持戒後断疑也是常态,法眼净不等於断三结,
     知道戒行的好处而愿意去受持,不代表一定能持守而不毁犯,
     有些持戒者仍有可能破戒堕戒行,不符合初果戒不坏净的条件。

> 所以您说的持五戒,也有戒禁取见结
> 这个问题在於:戒禁取见的标准定义是什麽?

     其实指向月亮的手指就在增壹阿含高幢品第九,这篇的意思…
     就是要人照照镜子,长相如何自己一看便知。

     身见:如果你………像经中说的那样,表示有身见,表示那个就是身见。
     疑结:有身见就会对过去未来产生某些疑惑,问出像犊子问佛陀那样的问题。
     戒取:生天福报是很好的,但未断三结仍是有漏。

> 三结解释的惟一经文,在增壹阿含高幢品第九
> 它的经文体裁,似乎被後人修改过,变得像金刚经的体裁
> 这真是千古之谜,後世的大师所说的三结定义,全没有经文的佐证
> 都是各说各话了,引经据典,这经文又有点问题
> 实在叫人不知如何是好,也只好阿弥陀佛了

     因为三结本来就没办法直接以文句定义,要反观自省才能察觉,
     但整个五阴诵都突显出未除身见者的疑惑,五阴非我异我的两难困惑。
Sat Jun 5 23:29:44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结的白话解释
#5
Heaven
※ 引述《night (止息炽燃)》之铭言:
> 现在最好的办法
> 就是对照巴利藏中译本
> 不知有人可引出其相关经文?

这一小经没有任何对照巴利藏的资料.

--
狮子吼站现有杂阿含的网路读经会,欢迎一同来探讨佛法原貌!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un Jun 6 15:08:20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结的白话解释
#6
Heaven
※ 引述《night (止息炽燃)》之铭言:
> 北传四阿含写的不对劲
> 南传五尼柯耶也没有写
> 完了完了,这下不知该如何是好……
> 因为第一个阶梯都还没有上去
> 第二、第三、第四个阶梯,也照样上不去

佛陀又没说要懂三结才能断三结. ^_^

《杂阿含经》

「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三结耶
舍利弗答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CBETA, T02, no. 99, p. 127, b23-25)


--
狮子吼站现有杂阿含的网路读经会,欢迎一同来探讨佛法原貌!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un Jun 6 18:52:32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结的白话解释
#7
七月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引述《night (止息炽燃)》之铭言:
> > 北传四阿含写的不对劲
> > 南传五尼柯耶也没有写
> > 完了完了,这下不知该如何是好……
> > 因为第一个阶梯都还没有上去
> > 第二、第三、第四个阶梯,也照样上不去
> 佛陀又没说要懂三结才能断三结. ^_^
              ^^^^^^^^^^^^^^^^
              对啊!背名词很快,这个「结」......
              花了很多时间才了解,是「烦恼」义~~~

> 《杂阿含经》
> 「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三结耶
                                  ^^^^^^
                                  这样就可以前後呼应了 :p


> 舍利弗答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 (CBETA, T02, no. 99, p. 127, b23-25)
Wed Jun 9 21:35:21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结的白话解释
#8
hihi
※ 引述《night (止息炽燃)》之铭言:
> ※ 引述《canilogin (hihi)》之铭言:
> > ※ 引述《night (止息炽燃)》之铭言:
> >      这里的先後顺序是不一定的,先持戒後断疑也是常态,法眼净不等於断三结,
>                                                        ^^^^^^^^^^^^^^^^^^
> 不知道该如何跟您说比较好…
> 前面讨论已说过了(得法眼净是否证初果)
> 得法眼净,就是三结已断,初果已证
> root法友已经引经文来作证了
> 不然法眼净是拿来作什麽的呢?

      初步的法眼净,只是知道三结是什麽(不代表能说明定义),再努力证初果。
      或先相信佛法僧戒三皈依,但只是初步了解,接著再努力得法眼净证初果。
      跟三结已断初果已证都是有一段差距的…
      二果也有法眼净,一直到四果都要法眼净啊!
      法眼净跟初果,可能是同时,也可能是一先一後,但并不等同。
      至於前面所引的经文,并没有明确指出两者有什麽必然等同的关系。

      要断除三结,当然一定要知道三结指的是什麽东西…
      有人未先知道定义,但依著正确的修行次第而得以断除,
      这只是不知如何以言语解释,但还是知道那是什麽,事後以引经文印证。

> >      知道戒行的好处而愿意去受持,不代表一定能持守而不毁犯,
> >      有些持戒者仍有可能破戒堕戒行,不符合初果戒不坏净的条件。
> 其实还没有得法眼净之前
> 不一定要受五戒,但可以先受三自皈
> 等您得法眼净之後
> 再受五戒也不迟
> 这样就不用担心破戒的问题
> 只是四重禁还是要注意一下
> 不然您是用什麽心态去受五戒的呢?
> 怕堕三恶道?想得人身?想升欲界天?
> 您不是说受五戒也有戒禁取见?

      就是有可能堕戒行才更需要努力去遵守,不管是为了修行还是为了福报,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有戒禁取见没什麽好否认的,不然根本无法修行。
      戒不坏净当然是努力精进而证,没有什麽比较快或比较容易的捷径,
      只修禅定是可以转生为“不用担心自然而然”就不会破戒的天界众生享大福报,
      但也会失去,修持建基於断身见戒取疑的正定的机会。
      是的,想轻轻松松不破戒也是一种戒禁取。

> 我想您这边所说的,就变成前面所说的
> 都是各说各话了,因为这经文有问题…
> 就像您前面讨论所说的:
> 常见、断见,就是两种身见。
> 您再回头看看高幢品第九
> 它可不是这麽说

      如果让您越看越混淆,那真的是很抱歉,请再细细思考判断吧!
      一时不能理解,或无法接受亦无妨,就先把我意见放在一旁略过会比较好。

> 所以您说的身见,是您的个人看法而已
> 现在最好的办法
> 就是对照巴利藏中译本
> 不知有人可引出其相关经文?

      恩…这就要麻烦更有学养知识的诸大德了。
Thu Jun 10 23:29:58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结的白话解释
#9
Heaven
※ 引述《night (止息炽燃)》之铭言:

> 其实以四圣谛来说,三结就是一切众生,生死苦恼之根本结使
> 三结就是【苦集】,会招感现世、来世之【八苦】

我是这样看的.
通常苦集指的是「爱欲」, 而「爱欲」在十二缘起中的源头则是「无明」.
「疑结」与「身见」比较像是「无明」的□围.
身见就是无始以来的我见, 疑就是不明四谛, 即是无明.
这只是我的分类, 因为五上分结也有无明结, 所以还不能包括全部的无明.

戒禁取我则视为错误的行为, 所以也可以放在「行」.
不过这一点比较勉强, 因为我理解不足.

> 三结灭就是【苦灭】,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必得漏尽,不堕三恶道

三结灭还谈不上苦灭, 苦灭是涅盘了.

> 八正道就是【苦灭道迹】,修道可以除灭三结

这点没错, 但八正道除了灭三结, 也可灭五上分结.

> 佛经也说过,断三结则证初果
> 见谛得法眼净,也是证初果

这点我同一些站友一样, 对於法眼净等同初果也有一些怀疑.
望文生义, 法眼净乃见法无疑, 大概是断疑结, 但是否等同初果, 我也不敢确定.

> 但是,如果不了解三结的意义,那要如何去除灭呢?
> 不知道目标是什麽?那要如何去达到目标呢?

这里的「不知道」是指在理论上的不知道.
例如我不知道要考上台大要多少分, 但努力去读书, 一样有机会考上台大.

就像先前讨论过的, 有 "持戒生天" 的概念算不算 "戒禁取"?
我也不确定.
但我知道世尊有说持戒者可升天, 也说升天并不是究竟, 我们应朝解脱前进,
而不是以升天为目标, 我想这样就没错了.

又如持牛戒狗戒算不算 "戒禁取"? 我也不确定,
但我知道世尊说这样做是愚痴的行为, 所以我们不要做, 我想这样就没错了.

你引的经文刚好也有提到这些, 不过北传的版本有点乱, 我引南传的同一经
《中部 六四 摩罗迦大经》

>>>>>>>>>>>>>>>>>>>>>>>>>>>>>>>>>>>>>>>>>>>>>>>>>>>>>>>>>>>>>>>>>>
    阿难!为舍离五下分结有道、有道迹。不依其道、其道迹,而欲知、欲
见、欲舍断五下分结者,无有是处也。阿难!犹如大树有坚实心材,不截皮
材、不截肤材、而可截[取]心材者,无有是处也。
<<<<<<<<<<<<<<<<<<<<<<<<<<<<<<<<<<<<<<<<<<<<<<<<<<<<<<<<<<<<<<<<<<

经中有说,要知、要见、要断五下分结,是有方法与次第的,若不依方法,
想知道,乃至想断五下分结,是不可能的。

而经文後就有指出方法来:

>>>>>>>>>>>>>>>>>>>>>>>>>>>>>>>>>>>>>>>>>>>>>>>>>>>>>>>>>>>>>>>>>>
    然而,阿难!为舍断五下分结有何等道,何等道迹耶?阿难!在此,比
丘由离依,由舍诸不善法,出止息一切身之粗恶,而离诸欲,离诸不善法,
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成就初禅而住之。
........
乃至成就无所有处而住之。
........
又若虽不能成就漏尽,以彼法爱,以彼法喜,由五下分结之灭尽,成为化生
者,从彼界成为般涅盘者、不还来者。
阿难!此道、此道迹实为舍断五下分结也。
<<<<<<<<<<<<<<<<<<<<<<<<<<<<<<<<<<<<<<<<<<<<<<<<<<<<<<<<<<<<<<<<<<

所以看来还是要由禅修开始。不过南传此经後面多了蛮有意思的一段:

>>>>>>>>>>>>>>>>>>>>>>>>>>>>>>>>>>>>>>>>>>>>>>>>>>>>>>>>>>>>>>>>>>
    [阿难曰:]「师尊!若此道、此道迹为舍断五下分结也。既然如此,为
何一类比丘为心解脱者、或一类[比丘]为慧解脱者耶?」
    [世尊曰:]「阿难!予说此因彼等之根差别性。」
<<<<<<<<<<<<<<<<<<<<<<<<<<<<<<<<<<<<<<<<<<<<<<<<<<<<<<<<<<<<<<<<<<

> 所以不停於来世异阴相续,而轮回不已
> 以上所说,是我的看法,不知各位法友觉得如何?

将三结与四谛贯穿的蛮清晰,很受用。 :)

--
狮子吼站现有杂阿含的网路读经会,欢迎一同来探讨佛法原貌!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Jun 12 18:42:36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结的白话解释
#10
Heaven
※ 引述《night (止息炽燃)》之铭言:
> No. 613 禅□要法经 (卷1)
> ----------
> 尔时世尊。从禅定起。见迦□罗难陀顶礼佛足。泪如盛雨。劝请世尊。
> 唯愿为我转正法轮尔时世尊。复为广说四真谛法。一遍乃至七遍。
> 时迦□罗难陀。犹故未解五百天子。闻佛所说。得法眼净。
>                                           ↑↑↑↑
> 即持天华。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因迦□罗难陀比丘。
> 快得法利见法。如法成须陀洹。
>                   ↑↑↑↑
> ----------
> 由此经文可知,见谛得法眼净,即是证初果,三结使灭

这和阿含的经文一样, 都是说得法眼净, 也说证初果.
但没说得初果即是证法眼净, 也没说证法眼净即是得初果.

> 从经文看来,可修习四禅八定,来断除五下分结
> 但我比较倾向(禅秘要法),中的白骨观、不净观、数息观
> 因为四禅八定,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修

你可以找四十业处相关的资料, 你所提的即是其中的一部份.

--
狮子吼站现有杂阿含的网路读经会,欢迎一同来探讨佛法原貌!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Jun 19 12:04:34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结的白话解释
#11
root
> 其实我也找不到,其它相关三结的经文
> 所以我也无法肯定谁对谁错……

如果都找不到,那表示在各部经中出现的不多,

那就说明世尊认为还有更重要的事值得我们去注意,

可以看看阿含经中世尊一直不断的提醒我们要注意

的是什麽。就以此经文来说,

杂阿含经 (卷31)(八九二)
<<<<<<<<<<<<<<<<<<<<<<<<<<<<<<<<<<<<<<<<<<<<<<<<<<<<<<<<<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
内六入处。云何为六。谓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
於此六法观察忍。名为信行。超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
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若此诸法增上观察忍。名为法行。超
升离生。离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乃至未命终。要得须陀洹果。
若此诸法如实正智观察。三结已尽.已知。谓身见.戒取.疑。是
名须陀洹。不堕决定恶趣。定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

学佛的目标是到彼岸,所以世尊的教法都不会离开这个原则。所以

於此六法观察忍则可以断三结,得须陀洹果,那观察忍是要观察个

啥东西?看谁憋得最久吗? 当然不是:)

有类似的经文,

杂阿含经 (卷3) (六一)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谓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云何色受
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受阴。复次
。彼色是无常.苦.变易之法。若彼色受阴。永断无馀。究竟舍
离.灭尽.离欲.寂没。馀色受阴更不相续.不起.不出。是名
为妙。是名寂静。是名舍离。一切有馀爱尽.无欲.灭尽.涅盘
<<<<<<<<<<<<<<<<<<<<<<<<<<<<<<<<<<<<<<<<<<<<<<<<<<<<<<<<<

可以找找世尊在很多地方都一再说明 要确实了解五受阴及六入的

本质,才是解脱的首要工作。

<<<<<<<<<<<<<<<<<<<<<<<<<<<<<<<<<<<<<<<<<<<<<<<<<<<<<<<<<<<<
云何受受阴。谓六受身。何等为六。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
.意触生受。是名受受阴。复次。彼受受阴无常.苦.变易之法。
乃至灭尽.涅盘
           :
           :
云何识受阴。谓六识身。何等为六。谓眼识身。乃至意识身。是名识
受阴。复次。彼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之法。乃至灭尽.涅盘
比丘。若於此法以智慧思惟.观察.分别.忍。是名随信行。超升离
生。越凡夫地。未得须陀洹果。中间不死。必得须陀洹果。
<<<<<<<<<<<<<<<<<<<<<<<<<<<<<<<<<<<<<<<<<<<<<<<<<<<<<<<<<<<<
这一段和(卷31)一比照,就可知道观察忍是要观察什麽,达到那个标准

,必定断三结,得须陀洹果。

> 但是,如果不了解三结的意义,那要如何去除灭呢?
> 不知道目标是什麽?那要如何去达到目标呢?


所以这里世尊强调的并不是三结的定义,而是产生三结的原因,那才是

我们要努力断除的目标。只要把根本的问题解决了,那随之而来的三结

现象也自然消失。

> 从经文看来,可修习四禅八定,来断除五下分结
> 但我比较倾向(禅秘要法),中的白骨观、不净观、数息观
> 因为四禅八定,我根本不知道要如何修

  这里经中也提出了一个下手的方法,对事物及自己身心的变化给好

好观察并能善於分别种种心的境界都是无常.苦.变易,这个是任何

人平常都可以作的。但如果要断三结光这样不行,否则像我们明明知

道吃麻辣锅第二天早上非得唉唉叫个好几声,但是"灼痛"过後又忘了,

下次照样大啖不误。这还得达到"忍"的程度。什麽叫忍,我们看

 地藏王菩萨 名的解释,

"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 " 在某种境界安住

不动叫 "忍",所以憋得住叫"忍得住 ",等忍不住就表示膀胱已经无

力,得采取行动了。所以断三结得观察自身的的种种都是无常.苦.

变易,得持续无有间断,可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这里有个问题可

以加以思惟,我们每天上学上班忙得要命,偶尔还来个伤风感冒,被

债主追著跑,活著真是苦啊!我们都见到苦了,但是我们真的如嘴巴

讲的"如实知"吗? 真的见苦见到的就是苦了吗? 原因何在呢? 如果真

是觉得苦,那三结断了吗?原因又何在?



若已得须陀洹果,继续再深入,达到一切有馀爱尽,无漏的阶段,那

最後则可证阿罗汉,

杂阿含经 (卷3) (六一)
<<<<<<<<<<<<<<<<<<<<<<<<<<<<<<<<<<<<<<<<<<<<<<<<<<<<<<<<<<<<
此等诸法正智观察。不起诸漏。离欲解脱。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
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解脱
<<<<<<<<<<<<<<<<<<<<<<<<<<<<<<<<<<<<<<<<<<<<<<<<<<<<<<<<<<<<

我们可以在阿含中许多地方见到这类主题的经文,可以很容易看出世尊

强调的重点,当然经中一些现象的定义,我们也要去探讨,只不过还有

其它更重要的得先加以了解就是。
Sun Jun 20 02:44:09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