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yuko222 (菩提叶)》之铭言:
> 1.善十一心所中的「行舍」
> 2.三受中的「舍受」
> 3.及慈悲喜舍中的「舍」
> 4.及阿含经中的「回向於舍」
> ..............有什麽不同ㄋ??
或许可以分为契於解脱道,而离於无明、离於我的
「舍」(依止厌依止离依止灭,「回向於舍」),以及
基於无明的「舍」(三受中的不苦不乐受,又名舍受。)
以下节录自中华佛学百科全书,提供作参考:
【舍】平静、无关心之义。音译忧毕叉。
(一)心所名∶又称行舍。指令心平等正直、住於寂静
的精神作用。《俱舍论》卷四云(大正29.19b)∶「心平
等性,无警觉性,说名为舍。」《品类足论》卷三云(大
正26.700a )∶「舍云何?谓身平等、心平等,身正直、
心正直,无警觉、寂静住,是名为舍。」
《大般涅盘经》卷三十以见奢摩他毗舍那之异相为舍。
其文云(大正12. 547a)∶
「若取色相不能观色常无常相,是名三昧;若能观色常无
常相,是名慧相;三昧、慧等观一切法,是名舍相。(中
略)又奢摩他者名曰寂静,能令三业成寂静故。又奢摩他
者名曰远离,能令众生离五欲故。又奢摩他者名曰能清,
能清贪欲□恚愚痴三浊法故。以是义故,故名定相。毗婆
舍那名为正见,亦名了见,名为能见,名曰遍见,名次第
见,名别相见,是名为慧。忧毕叉者,名曰平等,亦名不
诤,又名不观,亦名不行,是名为舍。」
(二)三受之一,五受之一∶又称舍受、不苦不乐受
(aduhkha^sukha-vedana^)、不苦不乐觉。即指由於领纳
中容之境而产生的处中(非苦非乐)觉受。
《成实论》卷六〈辩三受品〉则依《杂阿含经》卷十
七之意,谓乐受是贪,苦受是□,舍受为无明使。此外,
八识中,前六识皆与三受相应,唯第七、第八与舍受相应。
此乃因第八识之行相极微细,不能分别违顺之境相,第七
识则恒转於内门而无转易,与变异受不相应。
(三)舍失之意∶即指已得者而今舍失。相对於「得」
而言。与「不成就」同义。如《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三云
(大正27.324b)∶「如是九遍知谁舍几谁得几?答∶有
诸有情无舍无得,谓诸异生。」同论卷一一七云(大正27.
608c)∶「住不律仪者受八戒斋时,舍不律仪得律仪,至
明旦时,舍律仪不得不律仪。得律仪故舍不律仪,分齐极
故又舍律仪,是故尔时名非律仪非不律仪。」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