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烦恼
#1
记忆重建
别人有困难  我一定会帮忙照顾与陪伴
我了解自己的心  知道自己未来一定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我愿意去帮忙需要帮忙的人
可是我不喜欢一些同学的行为
偶尔与同学在一起感觉还不错
可是不喜欢大家天天总是在一起  说笑打闹  非常无意义
且蛮厌恶同学叫我煮饭给他们吃
我不能阻止他们的想法
我只能婉转的说我想自己吃饭  或者偶尔有煮大家一起吃
但每次发生时  心里都很难受
我只想静静单纯的吃饭  读书  做一些想要做的事 念经  看课外书
大家互相  想见面到外面  或者由自己邀请  而不事大家想来就来
如果常常都有人打扰  真的很浪费时间
难道我真的很小心眼吗
可是  我绝的我都会替别人想  可是大多数的人不会替别人想
想要做什麽就做什麽
我不知道跟怎麽放下心中的那种厌恶感
随顺?自在?
如果一个真修行人  美天都有很多人去拜访他  占去大多时间
他该以什麽心态面对呢
更何况我这个初学者呢
希望大家能为我解惑~~无限感恩~~~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2
秋寒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 (ptt.cc )
※ 引述《hsuyalin.bbs@cbs.ntu.edu.tw (记忆重建)》之铭言:
: 我只想静静单纯的吃饭  读书  做一些想要做的事 念经  看课外书
: 大家互相  想见面到外面  或者由自己邀请  而不事大家想来就来
: 如果常常都有人打扰  真的很浪费时间
: 难道我真的很小心眼吗
: 可是  我绝的我都会替别人想  可是大多数的人不会替别人想
: 想要做什麽就做什麽
: 我不知道跟怎麽放下心中的那种厌恶感
: 随顺?自在?
: 如果一个真修行人  美天都有很多人去拜访他  占去大多时间
: 他该以什麽心态面对呢
: 更何况我这个初学者呢
: 希望大家能为我解惑~~无限感恩~~~

  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该做的事
  有舍才有得~~
  不舍~又想得~那注定天天烦脑~
  自己抓个平衡吧~
  一个真修行的人通常会拒绝访客~
  除非~是让自己入世磨练...
  小隐隐於林、中隐隐於世、大隐隐於朝
  即使入世也要能掌握自己的生活环境
  可不会当个烂好人...什麽都好..
Wed Jun 9 20:42:44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3

※ 引述《hsuyalin (记忆重建)》之铭言:
> 别人有困难  我一定会帮忙照顾与陪伴
> 我了解自己的心  知道自己未来一定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 我愿意去帮忙需要帮忙的人
> 可是我不喜欢一些同学的行为
      烦恼来自於念著, 在境上生心, 下文说的情形也是一样

> 偶尔与同学在一起感觉还不错
> 可是不喜欢大家天天总是在一起  说笑打闹  非常无意义
> 且蛮厌恶同学叫我煮饭给他们吃
> 我不能阻止他们的想法
> 我只能婉转的说我想自己吃饭  或者偶尔有煮大家一起吃
> 但每次发生时  心里都很难受
> 我只想静静单纯的吃饭  读书  做一些想要做的事 念经  看课外书
> 大家互相  想见面到外面  或者由自己邀请  而不事大家想来就来
> 如果常常都有人打扰  真的很浪费时间
> 难道我真的很小心眼吗
> 可是  我绝的我都会替别人想  可是大多数的人不会替别人想
> 想要做什麽就做什麽
> 我不知道跟怎麽放下心中的那种厌恶感
  ~~~~~~~~~~~~~~~~~~~~~~~~~~~~~~~~~~~

      烦恼的原因, 是因为你在境上生了心, 这就叫作"缘心", 念首先是
  某个境界, 你在那境界中触动了你的念头; 而念头生起之後, 随後生起
  意识之於六根, 便於境上生起识见, 这是第二; 这之後呢, 因为於此境
  界上有贪欲潜行, 所以念头便不断绕著於之前的境界打转, 不断的生出
  识见, 由於不能觉察此一识见妄想, 所以相续心不能断; 也可以说这仍
  是贪的缘故.

      要解决这问题, 第一, 是於境上不起念, 这并不是说断绝了念, 而
  是之前说的第一步的状况就没发生, 自然在境上没什麽感受, 也没那些
  种种不必要的认识, 不过, 这状况您目前大概无法办到.

      第二, 是在境上, 念已经生起了, 生起了并没关系, 因为基本上它
  是生灭法, 并不会常在并系缚, 系缚其实是无法断相续念而生系缚; 假
  若, 能在念於境上升起之後, 过了就过了, 没有在这上面接一大堆的念
  头, 使自己在自身识见妄想中打转而生起种种情绪, 那它过了就过了,
  也不会烦恼, 就如天上飘过一片云罢了.

      第三, 若念在境上打转而转不出来, 要知道基本上是因为有贪潜行
  的缘故, 由识见妄想, 故对境与事有某种看法, 以不觉识见妄想故, 所
  以在这上面就有贪, 互相依缘, 念头就在境上相续不断的系缚了.
      那怎办, 要先觉这识见妄想, 知道这些是识境界, 善恶有无色空动
  静皆是识境界, 并多注意微细的贪念, 这贪念, 若静下来, 她总是会浮
  现出来的, 它按耐不住的, 这是个因, 要注意, 要断.

      这道理总说起来, 就是圆觉经说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於诸妄心
  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无了知不辨真实."
      第一句说的是第一, 之後说的, 是念生起後, 觉了而无识见妄想.



> 随顺?自在?
> 如果一个真修行人  美天都有很多人去拜访他  占去大多时间
> 他该以什麽心态面对呢
      有个心态才会烦恼, 若无心於此境则无差别

> 更何况我这个初学者呢
> 希望大家能为我解惑~~无限感恩~~~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4
记忆重建
※ 引述《yuan (缘)》之铭言:
> > 别人有困难  我一定会帮忙照顾与陪伴
> > 我了解自己的心  知道自己未来一定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 > 我愿意去帮忙需要帮忙的人
> > 可是我不喜欢一些同学的行为
>       烦恼来自於念著, 在境上生心, 下文说的情形也是一样
> > 偶尔与同学在一起感觉还不错
> > 可是不喜欢大家天天总是在一起  说笑打闹  非常无意义
> > 且蛮厌恶同学叫我煮饭给他们吃
> > 我不能阻止他们的想法
> > 我只能婉转的说我想自己吃饭  或者偶尔有煮大家一起吃
> > 但每次发生时  心里都很难受
> > 我只想静静单纯的吃饭  读书  做一些想要做的事 念经  看课外书
> > 大家互相  想见面到外面  或者由自己邀请  而不事大家想来就来
> > 如果常常都有人打扰  真的很浪费时间
> > 难道我真的很小心眼吗
> > 可是  我绝的我都会替别人想  可是大多数的人不会替别人想
> > 想要做什麽就做什麽
> > 我不知道跟怎麽放下心中的那种厌恶感
>   ~~~~~~~~~~~~~~~~~~~~~~~~~~~~~~~~~~~
>       烦恼的原因, 是因为你在境上生了心, 这就叫作"缘心", 念首先是
>   某个境界, 你在那境界中触动了你的念头; 而念头生起之後, 随後生起
>   意识之於六根, 便於境上生起识见, 这是第二; 这之後呢, 因为於此境
>   界上有贪欲潜行, 所以念头便不断绕著於之前的境界打转, 不断的生出
>   识见, 由於不能觉察此一识见妄想, 所以相续心不能断; 也可以说这仍
>   是贪的缘故.
>       要解决这问题, 第一, 是於境上不起念, 这并不是说断绝了念, 而
>   是之前说的第一步的状况就没发生, 自然在境上没什麽感受, 也没那些
>   种种不必要的认识, 不过, 这状况您目前大概无法办到.
>       第二, 是在境上, 念已经生起了, 生起了并没关系, 因为基本上它
>   是生灭法, 并不会常在并系缚, 系缚其实是无法断相续念而生系缚; 假
>   若, 能在念於境上升起之後, 过了就过了, 没有在这上面接一大堆的念
>   头, 使自己在自身识见妄想中打转而生起种种情绪, 那它过了就过了,
>   也不会烦恼, 就如天上飘过一片云罢了.
>       第三, 若念在境上打转而转不出来, 要知道基本上是因为有贪潜行
>   的缘故, 由识见妄想, 故对境与事有某种看法, 以不觉识见妄想故, 所
>   以在这上面就有贪, 互相依缘, 念头就在境上相续不断的系缚了.
>       那怎办, 要先觉这识见妄想, 知道这些是识境界, 善恶有无色空动
>   静皆是识境界, 并多注意微细的贪念, 这贪念, 若静下来, 她总是会浮
>   现出来的, 它按耐不住的, 这是个因, 要注意, 要断.
>       这道理总说起来, 就是圆觉经说的:"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於诸妄心
>   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於无了知不辨真实."
>       第一句说的是第一, 之後说的, 是念生起後, 觉了而无识见妄想.
> > 随顺?自在?
> > 如果一个真修行人  美天都有很多人去拜访他  占去大多时间
> > 他该以什麽心态面对呢
>       有个心态才会烦恼, 若无心於此境则无差别
> > 更何况我这个初学者呢
> > 希望大家能为我解惑~~无限感恩~~~


境上无念  事情不能避免...随顺因缘就不会起烦恼...这样说对吗??
假若跟一个不熟识的人讲话  却无故生起不耐烦或者不高兴的念头
也是一种贪念?一种念头的执著吗?
usually  事情过後  也许当下我起了烦恼心  但都是过去就算了
2004年 6月12日 7:49:12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5

※ 引述《hsuyalin (记忆重建)》之铭言:
> 境上无念  事情不能避免...随顺因缘就不会起烦恼...这样说对吗??


  境上无念事情当然也是在, 有些让你感到烦恼的事, 比如说只是别人的
  批评, 或是非责任内的事, 非自己不得不面对的事, 那麽本来就不需要
  在境上生心, 但是问题是您可能在当下已经生了, 那麽, 若这一念的妄
  想如果不继续, 那也成, 在不行, 就得寻求对治法, 用对治法解决; 若
  是事情是像你必须完成的事, 比如你的工作, 那麽在境上当然不能无念
  , 因为你必须要著手处理事情仍须依赖识之分别, 那麽, 你得要在用时
  无染, 无贪嗔痴则无染.

      随顺因缘?
  我所说的, 是心不攀缘; 外在则随缘应物, 缘来, 那我们便处理, 缘去
  , 我们亦无求; 以无求之行, 随缘不便, 不便随缘.
      心无求, 则无喜好, 有喜好则外力皆可顺你喜好影响你, 都有可能
  著魔.


> 假若跟一个不熟识的人讲话  却无故生起不耐烦或者不高兴的念头
> 也是一种贪念?一种念头的执著吗?
      这情况很多, 有时候, 这就是业将现前, 所以心先动□了; 故
  升起对这个人的感受, 不觉则受识见驱策而产生行为, 这种情况下
  , 会无端生起感受, 当清楚过去业缘, 若是我负他就得面对这事情;
  做个良好的了结; 若是他负我, 我们不在继续下去, 在无为当中,
  不给它因缘力量, 不生识见迎合长养, 这种子它就又会去了, 在这
  过程中, 它的力量会减弱, 最後也就不能动摇自心.
      然而, 在不能知业缘的情况下, 第一, 就是心得先静默下来,
  审查自己为何不高兴, 静默下来, 不去寻它就会跑出来; 若不能则
  用推敲思寻原因, 毕竟自己看某个人就是不太顺眼, 这里面就有自
  己的识见, 因为自己喜好自身的某种见解, 认为人应该这样, 所以
  对於非喜好的那类就会不顺眼; 所以必须从  无明,  识见, 贪心,
  这三者著手.
> usually  事情过後  也许当下我起了烦恼心  但都是过去就算了

  过去就算了, 那是好的, 不过感受还在吗? 之前烦恼的感受还在吗?
  心还在境上相续缠缚吗? 若还感到烦, 那麽它就还在相续著, 相续
  心没断; 若还在相续, 那情绪就还会起伏甚至增长, 也就是说这雪
  球还还在滚著, 越滚越大; 所以过去就过去, 重要的是你的心念是
  否真的如此, 念念无滞碍? 念念无滞, 才能转化习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6
记忆重建
※ 引述《yuan (缘)》之铭言:
> > 境上无念  事情不能避免...随顺因缘就不会起烦恼...这样说对吗??
>   境上无念事情当然也是在, 有些让你感到烦恼的事, 比如说只是别人的
>   批评, 或是非责任内的事, 非自己不得不面对的事, 那麽本来就不需要
>   在境上生心, 但是问题是您可能在当下已经生了, 那麽, 若这一念的妄
>   想如果不继续, 那也成, 在不行, 就得寻求对治法, 用对治法解决; 若
>   是事情是像你必须完成的事, 比如你的工作, 那麽在境上当然不能无念
>   , 因为你必须要著手处理事情仍须依赖识之分别, 那麽, 你得要在用时
>   无染, 无贪嗔痴则无染.
>       随顺因缘?
>   我所说的, 是心不攀缘; 外在则随缘应物, 缘来, 那我们便处理, 缘去
>   , 我们亦无求; 以无求之行, 随缘不便, 不便随缘.
>       心无求, 则无喜好, 有喜好则外力皆可顺你喜好影响你, 都有可能
>   著魔.
  心无求....就是破除我见吗?
   真的很谢谢你的一番话...提胡灌顶~无限感恩~~
~~
> > 假若跟一个不熟识的人讲话  却无故生起不耐烦或者不高兴的念头
> > 也是一种贪念?一种念头的执著吗?
>       这情况很多, 有时候, 这就是业将现前, 所以心先动□了; 故
>   升起对这个人的感受, 不觉则受识见驱策而产生行为, 这种情况下
>   , 会无端生起感受, 当清楚过去业缘, 若是我负他就得面对这事情;
>   做个良好的了结; 若是他负我, 我们不在继续下去, 在无为当中,
>   不给它因缘力量, 不生识见迎合长养, 这种子它就又会去了, 在这
>   过程中, 它的力量会减弱, 最後也就不能动摇自心.
>       然而, 在不能知业缘的情况下, 第一, 就是心得先静默下来,
>   审查自己为何不高兴, 静默下来, 不去寻它就会跑出来; 若不能则
>   用推敲思寻原因, 毕竟自己看某个人就是不太顺眼, 这里面就有自
>   己的识见, 因为自己喜好自身的某种见解, 认为人应该这样, 所以
>   对於非喜好的那类就会不顺眼; 所以必须从  无明,  识见, 贪心,
>   这三者著手.
> > usually  事情过後  也许当下我起了烦恼心  但都是过去就算了
>   过去就算了, 那是好的, 不过感受还在吗? 之前烦恼的感受还在吗?
>   心还在境上相续缠缚吗? 若还感到烦, 那麽它就还在相续著, 相续
>   心没断; 若还在相续, 那情绪就还会起伏甚至增长, 也就是说这雪
>   球还还在滚著, 越滚越大; 所以过去就过去, 重要的是你的心念是
>   否真的如此, 念念无滞碍? 念念无滞, 才能转化习气.

当念头有滞时  我会去觉察检讨..为什麽如此..事过境迁或当下即能把心念转向好
的  那种感受当然也不存在 ....
只是我担心的是自己的"心"  想要让自己心灵的层次在上层楼
最近会特别受人的话语而影响
就像我刚说的  一个不熟识的人我竟会无端升起不耐烦的心,但是事後  心里真是
相当懊恼也觉得对不起他,在跟他说话的同时,心里也不段的问著自己为什麽
想著自己怎麽可以有这样的心态,我想是如你所说的,业力牵引,应该让心更柔软对
待各种人事物....要如何去破识见呢...识见就是所知障吗?我常检查自己的念头..
改正自己不正确的心态
2004年 6月12日 13:11:51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7

※ 引述《hsuyalin (记忆重建)》之铭言:
> >       随顺因缘?
> >   我所说的, 是心不攀缘; 外在则随缘应物, 缘来, 那我们便处理, 缘去
> >   , 我们亦无求; 以无求之行, 随缘不便, 不便随缘.
> >       心无求, 则无喜好, 有喜好则外力皆可顺你喜好影响你, 都有可能
> >   著魔.
>   心无求....就是破除我见吗?
      这是问题吗? 还是看到的意思?

>    真的很谢谢你的一番话...提胡灌顶~无限感恩~~
> ~~
> 当念头有滞时  我会去觉察检讨..为什麽如此..事过境迁或当下即能把心念转向好
> 的  那种感受当然也不存在 ....
      转向好的, 基本上仍是识见妄想

> 只是我担心的是自己的"心"  想要让自己心灵的层次在上层楼
> 最近会特别受人的话语而影响
> 就像我刚说的  一个不熟识的人我竟会无端升起不耐烦的心,但是事後  心里真是
      1.说话应对时生起, 时先於境上有念.
      2.事後有懊悔情绪, 这就是我说的相续妄想; 从一开始的一念, 又转出一大堆
        念, 转来转去, 当然感受随著念想在变, 这就是我说的相续心.

> 相当懊恼也觉得对不起他,在跟他说话的同时,心里也不段的问著自己为什麽
      3.念前境, 故又生出"觉对不起"; "我为何这样?" 等念, 在这相续念中
  所以不断的感受转变, 生出种种烦恼.
      观察它, 不是用"想"的, 必须能深入觉察到内心的贪执, 但就现在看来,
  您当以先能收摄善乱心为主.

> 想著自己怎麽可以有这样的心态,我想是如你所说的,业力牵引,应该让心更柔软对
> 待各种人事物....要如何去破识见呢...识见就是所知障吗?我常检查自己的念头..
> 改正自己不正确的心态
      显然您在识见之中, 却看不到识见在哪, 那得先从外境观察, 从外在的依他
  起( 因缘法),把这外在的状况因缘看清楚, 如实正观; 而後在对应於你心理的看
  法想法, 由对照中而知虚实, 从而先遣除粗重的错认; 这不能用想的, 就像科学
  般验证;
      比如你对这事的看法是某个样, 而後, 你当就这这事情的实际推就晴状况是
  否如此; 比如说, "这筷子很长"; 那麽, 就著实情验证, 这"长"是筷子本身具有
  的性质吗? 就实质中, 我们看不到其所以为"长"的要素; 而且, 若是和竹竿相比
  , 好像就不能在说"长"了; 所以就知到, "长""短"这是心赋与它的, 并非外在实
  有, 以如是检视, 了知"长短等等"是不实的, 是识所变现的. 不实的东西, 就别
  在上面当一回事; 先去粗的, 先把一些颠倒错认去除; 没了错认, 就没了很多不
  必要的颠倒妄想; 而後才能进一步看清楚心理的颠倒妄想.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8
Being
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at least to me.
I'm still thinking over it.

师兄一定是个很温和善良的人
大家才会把你所做的事情当成理所当然

末学曾经试著这样练习过
对周遭所有人的要求
来者不拒
把所有的人当成长辈伺候

可是会有些问题
其一、能力不足。有时候反而会变成帮倒忙,让人心生烦恼,自己也变得里外不是人。
其二、会养成别人求助你的习惯,凡事都依赖你,认为你帮他们做的是理所当。

第一点还容易解决,反正就是做事多磨练,自然就会进步。
第二点,末学到现在还想不通。

假如以世间法而言,事情很简单:相敬如宾最好,做得来就做,自忖有些原因帮不上忙得
婉拒即可。你对别人并没有特别的义务,你拒绝了,别人也没有权利要求什麽,就算是心
里不开心,也是对方该调适,毕竟是对方请你帮忙的,决定在你。

可是学了佛,提升到出世间法的层面,事情就不简单
假如发了心,我们便是对每个人都有很深刻的义务。
就以如母观来说好了,别人要我煮东西给他吃,我想做些别的事,假如是一般人来说,
yes or no,自己决定,别人管不著。可是若一作观,缘想每个人对自己的恩德,
眼前只有一条路,好,我煮。

今天面对的是少数人,事情还好办。对象一多,那真不是开玩笑的。

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贪婪面很容易会示现出来
你帮别人,别人一开始会觉得很感激。接下来,觉得你本来就该帮。
接著把能丢给你的就丢给你,最後不作对方还不欢喜。
这种情况在公家机关或职场应该很容易看到。

然後,自己心里承受不住,心生烦恼,还要检讨自己是不是修养不够,慈悲心不够。

末学到目前能想到的是:

最起码自己不要跟看到的人一样。人的习气是共通的,自己多少也会有把别人的付出当成
理所当然的时候,如今要铭记心头。

然後,衡量自己的能力,还是要有所取舍。
末学 相信的确有许多佛菩萨对众生是千处祈求千处应,随顺而转,甚至右眼布施完後还要
换左眼,对方嫌脏还不能有所怨言。但是这不是一蹴可几,程度到了,自然就做到了。
程度没到,硬是逼著自己做,承担的下来没问题,若是心生烦恼,功德不生,反倒造业
就划不来了。

小小的心得供师兄参考

若是有人有所体悟

please share with me because i have thought over it for a really long long time

thanks:)

Being


※ 引述《hsuyalin (记忆重建)》之铭言:
> 别人有困难  我一定会帮忙照顾与陪伴
> 我了解自己的心  知道自己未来一定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 我愿意去帮忙需要帮忙的人
> 可是我不喜欢一些同学的行为
> 偶尔与同学在一起感觉还不错
> 可是不喜欢大家天天总是在一起  说笑打闹  非常无意义
> 且蛮厌恶同学叫我煮饭给他们吃
> 我不能阻止他们的想法
> 我只能婉转的说我想自己吃饭  或者偶尔有煮大家一起吃
> 但每次发生时  心里都很难受
> 我只想静静单纯的吃饭  读书  做一些想要做的事 念经  看课外书
> 大家互相  想见面到外面  或者由自己邀请  而不事大家想来就来
> 如果常常都有人打扰  真的很浪费时间
> 难道我真的很小心眼吗
> 可是  我绝的我都会替别人想  可是大多数的人不会替别人想
> 想要做什麽就做什麽
> 我不知道跟怎麽放下心中的那种厌恶感
> 随顺?自在?
> 如果一个真修行人  美天都有很多人去拜访他  占去大多时间
> 他该以什麽心态面对呢
> 更何况我这个初学者呢
> 希望大家能为我解惑~~无限感恩~~~

--
持戒念佛妙妙妙
                  ~~~~忏公师父
Sat Jun 12 18:33:01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9
记忆重建
※ 引述《yuan (缘)》之铭言:
> >   心无求....就是破除我见吗?
>       这是问题吗? 还是看到的意思?
      这是看到的意思~

> >    真的很谢谢你的一番话...提胡灌顶~无限感恩~~
> > 
> > 当念头有滞时  我会去觉察检讨..为什麽如此..事过境迁或当下即能把心念转
向好
> > 的  那种感受当然也不存在 ....
>       转向好的, 基本上仍是识见妄想
> > 只是我担心的是自己的"心"  想要让自己心灵的层次在上层楼
> > 最近会特别受人的话语而影响
> > 就像我刚说的  一个不熟识的人我竟会无端升起不耐烦的心,但是事後  心里
真是
>       1.说话应对时生起, 时先於境上有念.
>       2.事後有懊悔情绪, 这就是我说的相续妄想; 从一开始的一念, 又转出一
大堆
>         念, 转来转去, 当然感受随著念想在变, 这就是我说的相续心.
> > 相当懊恼也觉得对不起他,在跟他说话的同时,心里也不段的问著自己为什麽
>       3.念前境, 故又生出"觉对不起"; "我为何这样?" 等念, 在这相续念中
>   所以不断的感受转变, 生出种种烦恼.
>       观察它, 不是用"想"的, 必须能深入觉察到内心的贪执, 但就现在看来,
>   您当以先能收摄善乱心为主.
  你说的"观察"  我能懂得,因为如果一直用"想"的,是用意识去想吧
  我就是在"想"过後没有答案,乾脆抛开任何想法,而能静下来
  会有更多念头接著,是在思考自己本身,是不是我见太深故该如何破除我见?
  我还未找出一个平衡点,是因为如你说的,以识见故,虽知识见,却不知识见在何
  处....我能收摄散乱的心,却不知如何破除识见,因为我看不清也不知道那是什
  麽?我能觉察到"贪",觉察到自己的"喜好",觉察到了....就能破除吗?
  我能做到的,就是以平常心面对大家


> > 想著自己怎麽可以有这样的心态,我想是如你所说的,业力牵引,应该让心更柔
软对
> > 待各种人事物....要如何去破识见呢...识见就是所知障吗?我常检查自己的念
头..
> > 改正自己不正确的心态
>       显然您在识见之中, 却看不到识见在哪, 那得先从外境观察, 从外在的依>   起( 因缘法),把这外在的状况因缘看清楚, 如实正观; 而後在对应於你心理的>   法想法, 由对照中而知虚实, 从而先遣除粗重的错认; 这不能用想的, 就像科>   般验证;
>       比如你对这事的看法是某个样, 而後, 你当就这这事情的实际推就晴状况>   否如此; 比如说, "这筷子很长"; 那麽, 就著实情验证, 这"长"是筷子本身具>   的性质吗? 就实质中, 我们看不到其所以为"长"的要素; 而且, 若是和竹竿相>   , 好像就不能在说"长"了; 所以就知到, "长""短"这是心赋与它的, 并非外在>   有, 以如是检视, 了知"长短等等"是不实的, 是识所变现的. 不实的东西, 就>   在上面当一回事; 先去粗的, 先把一些颠倒错认去除; 没了错认, 就没了很多>   必要的颠倒妄想; 而後才能进一步看清楚心理的颠倒妄想.

我懂您的意思  我会更往内心看
觉察到颠倒妄想  就不会在有无谓的颠倒妄想  是不是这样呢
2004年 6月12日 19:43:09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10
记忆重建
※ 引述《Being (Being)》之铭言:
> 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at least to me.
> I'm still thinking over it.
> 师兄一定是个很温和善良的人
> 大家才会把你所做的事情当成理所当然
> 末学曾经试著这样练习过
> 对周遭所有人的要求
> 来者不拒
> 把所有的人当成长辈伺候
> 可是会有些问题
> 其一、能力不足。有时候反而会变成帮倒忙,让人心生烦恼,自己也变得里外不
是人。
> 其二、会养成别人求助你的习惯,凡事都依赖你,认为你帮他们做的是理所当。
> 第一点还容易解决,反正就是做事多磨练,自然就会进步。
> 第二点,末学到现在还想不通。
> 假如以世间法而言,事情很简单:相敬如宾最好,做得来就做,自忖有些原因帮
不上忙得
> 婉拒即可。你对别人并没有特别的义务,你拒绝了,别人也没有权利要求什麽,
就算是心
> 里不开心,也是对方该调适,毕竟是对方请你帮忙的,决定在你。
> 可是学了佛,提升到出世间法的层面,事情就不简单
> 假如发了心,我们便是对每个人都有很深刻的义务。
> 就以如母观来说好了,别人要我煮东西给他吃,我想做些别的事,假如是一般人
来说,
> yes or no,自己决定,别人管不著。可是若一作观,缘想每个人对自己的恩
德,
> 眼前只有一条路,好,我煮。
> 今天面对的是少数人,事情还好办。对象一多,那真不是开玩笑的。
> 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人性的贪婪面很容易会示现出来
  我真的这样觉得..."贪"...可是自己也有"贪"吧  因为我不想去做
  不就是求自己的安宁  也是一种贪部是吗

> 你帮别人,别人一开始会觉得很感激。接下来,觉得你本来就该帮。
> 接著把能丢给你的就丢给你,最後不作对方还不欢喜。
> 这种情况在公家机关或职场应该很容易看到。
> 然後,自己心里承受不住,心生烦恼,还要检讨自己是不是修养不够,慈悲心不
  对呀  我慧这样去思考
  不过  真正静下心来,发现自己的有种种的念头意识去判断
  但若没有种种意识的评判,似乎一切烦恼都不存在了

> 末学到目前能想到的是:
> 最起码自己不要跟看到的人一样。人的习气是共通的,自己多少也会有把别人的
付出当成
> 理所当然的时候,如今要铭记心头。
> 然後,衡量自己的能力,还是要有所取舍。
> 末学 相信的确有许多佛菩萨对众生是千处祈求千处应,随顺而转,甚至右眼布
施完後还要
> 换左眼,对方嫌脏还不能有所怨言。但是这不是一蹴可几,程度到了,自然就做
到了。
> 程度没到,硬是逼著自己做,承担的下来没问题,若是心生烦恼,功德不生,反
倒造业
> 就划不来了。
> 小小的心得供师兄参考
> 若是有人有所体悟
> please share with me because i have thought over it for a really long 
long time
> thanks:)
> Being
> > "缘"有回覆我的问题  你可以看看  我觉得他说的很对呢
2004年 6月12日 19:50:48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11

※ 引述《hsuyalin (记忆重建)》之铭言:
>   你说的"观察"  我能懂得,因为如果一直用"想"的,是用意识去想吧
>   我就是在"想"过後没有答案,乾脆抛开任何想法,而能静下来
>   会有更多念头接著,是在思考自己本身,是不是我见太深故该如何破除我见?
        反省很好, 不过在颠倒存在时, 有时候思考出来的方法也还是颠倒的,
    要知道所认识的有没有错误, 是否真的如此, 得要反覆验证(在无法得知时),
    颠倒, 还是从观察依他起遣除遍计执.

>   我还未找出一个平衡点,是因为如你说的,以识见故,虽知识见,却不知识见在何
>   处....我能收摄散乱的心,却不知如何破除识见,因为我看不清也不知道那是什
>   麽?我能觉察到"贪",觉察到自己的"喜好",觉察到了....就能破除吗?
         察觉到了, 才知自己道贪些什麽, 什麽问题还没解决需要解决, 最直接的
    当然是放下, 若是放不下, 就是用"对治"的, 金刚经讲:"知我说法, 如筏喻著,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以对治法治心病, 治好了才舍对治法.


>   我能做到的,就是以平常心面对大家

> > 不必要的颠倒妄想; 而後才能进一步看清楚心理的颠倒妄想.
> 我懂您的意思  我会更往内心看
> 觉察到颠倒妄想  就不会在有无谓的颠倒妄想  是不是这样呢


      上篇说的道理, 就是经上讲的从观依他起性, 遣除遍计所执性; 如果懂得这意思,
  就依此遣除遍计所执性; 所以要知道颠倒在哪, 得先观外境; 依他起上实无的, 而
  心中却认为有的, 这该遣除; 而後更深入的, 则是遣除依他起.
      在对照之中, 才知道" 原来这是识变化的, 是识境", "是识赋予这性质, 非外境
  真有此性质";晓了虚妄, 才知道识境如梦如幻, 把他当真实而生感受就颠倒了.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12

※ 引述《hsuyalin (记忆重建)》之铭言:
>   我真的这样觉得..."贪"...可是自己也有"贪"吧  因为我不想去做
>   不就是求自己的安宁  也是一种贪部是吗

        其实这确时是没必要如此的; 是您心中还没拿捏到一个准绳罢了. 也是被
    那一念迷惑了, 有些不相关的事, 是没必要涉入的, 应该得想想是不是"业".
    有些不很正确的事, 我们不可迷惑而去作; 若事情是对大家有利, 那麽, 要做就
    欢喜作. 否则, 学佛学著学著, 就被人利用了.
        除了思考去做这件事是不是"业"之外; 还得思考作这件事, 对你如何? 对他
    如何? 对其他人如何? 如果你习惯帮他作, 反而帮他长养贪心, 那是否该思考思
    考自己怎能助长他的贪心.
        除了看自己的心, 也该看其他人是什麽心态, 这事性质如何? 作了之後有没
    有不良结果.

        又, 有些状况下, 我们有时候还是拿不准; 那就做做看, 在验证看看.

        比如说, 这是是你对这件事情推得的结果:" 我不去作, 似乎是贪求安宁";
    对这问题, 若要思考, 当多方面思考验证;
        1. 因为您觉得现在这样拒绝是一种贪, 所以想尝试反向操作, 做做看.
        2. 你做的时候, 是什麽感受? 什麽心念, 别人的态度, 外境的种种, 那就
    是你这次的实验结果了; 好吧, 假如似乎我不愿意; 那麽, 为何有不愿意的心?
    事情不好, 所以不愿意? 贪图安逸所以不想动? 若是事情是好事, 而且需要你帮
    上一把的, 那可说是贪图安逸; 不妨多帮助别人治治看; 若是事情本来就不是什
    麽好事, 而且别人要求你时的心态, 是基於"贪","这学佛人好欺负, 很好用",那
    麽应当知晓这事情没意义, 而且我们基於慈悲心, 不应当助长他的恶心, 也知道
    那不能说自己贪, 而是不迷惑, 有智慧的排除这些不该做的事, 不义的事.
        慈悲是必须有智慧的; 不然有时候, 只知道帮助别人的外相, 却让他内心沦
    陷, 这怎是真慈悲?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13
stoysl
※ 引述《hsuyalin (记忆重建)》之铭言:
> 别人有困难  我一定会帮忙照顾与陪伴
> 我了解自己的心  知道自己未来一定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 我愿意去帮忙需要帮忙的人
> 可是我不喜欢一些同学的行为  
> 偶尔与同学在一起感觉还不错
> 可是不喜欢大家天天总是在一起  说笑打闹  非常无意义
> 且蛮厌恶同学叫我煮饭给他们吃
> 我不能阻止他们的想法
> 我只能婉转的说我想自己吃饭  或者偶尔有煮大家一起吃
> 但每次发生时  心里都很难受
> 我只想静静单纯的吃饭  读书  做一些想要做的事 念经  看课外书
> 大家互相  想见面到外面  或者由自己邀请  而不事大家想来就来 
> 如果常常都有人打扰  真的很浪费时间
> 难道我真的很小心眼吗
> 可是  我绝的我都会替别人想  可是大多数的人不会替别人想
> 想要做什麽就做什麽  
> 我不知道跟怎麽放下心中的那种厌恶感
> 随顺?自在?  
> 如果一个真修行人  美天都有很多人去拜访他  占去大多时间
> 他该以什麽心态面对呢
> 更何况我这个初学者呢
> 希望大家能为我解惑~~无限感恩~~~


说个故事,以前有二位经商的兄弟,经过一个未开化的国家,常没穿衣服,哥哥非常
厌恶这个风俗,而弟弟接受与他人同乐,结果哥哥常与他人争执,结果物品没有卖
出去,还被骂,弟弟的物品却都卖去出,开心的回家。
修行人虽身体有所变化,但心地却保持赤子之心,
虽同学无法了解佛意,但自己要持戒。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14

※ 引述《yuan (缘)》之铭言:
>         慈悲是必须有智慧的; 不然有时候, 只知道帮助别人的外相, 却让他内心沦
>     陷, 这怎是真慈悲?

    有的时候我自己也很烦恼,因为也会遇到对方是学佛的人,但是对方心中
    也有很多的烦恼,常常需要向人告解才能舒缓。

    但是对方并不知道那些问题一直存在著,即使知道也没有努力去解决,
    甚至有时候也不懂得应对进退,不知道其实每个人自己也有很多的事情
    要作。对方常常会说,其实你们的修行一定比我好,所以麻烦你们听我
    说这些,请你们给一点意见。

    对方其实已经有了定见,要求其他人的意见只是要加强自己当初的想法罢了,
    但是如果没有给意见,对方又会觉得是不是不给对方面子或者是吝惜给对方
    意见。

    有的时候对方的烦恼只是三心二意,一边念佛一边又想著要赚大钱,然後不
    知道自己要作什麽,所以又要到处去谘询大家的意见。其实很想当面点破,
    但是又怕作的不好,反而结了种下恶因,让对方的心性有了偏差的念头。

    可是有的时候我自己也怀疑佛经中的话语,对方真的读懂了吗,很多经文
    我念诵了很多遍,也看了注释或是其他人的解释,有一些真的是到了生活
    层面才慢慢懂得,可是有些微妙的事情也说不出来,也只能自己慢慢用心
    摸索,但是我觉得对方并没有很用心,也感觉不太到一种真正学佛人发自
    内心的尊重与谦卑。

    我承认我真的没有智慧,也没有办法助人解脱,我自己也在慢慢从中学习
    ,学佛这几年的确改善了以往一触即发的家庭关系,但是对於有些事情,
    目前似乎还没有办法改变。或许对方需要一个契机好好思考自己的状态,
    才能真正体认自己为什麽要学佛,未来又该做些什麽。当然这个也值得
    我自己好好思考。
Fri Jun 18 20:46:45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15

※ 引述《yuan (缘)》之铭言:
>         又, 有些状况下, 我们有时候还是拿不准; 那就做做看, 在验证看看.

说到这个,我自己真的感同身受。不相信自己的直觉,硬要去试试看,
明明知道感觉不好却不信邪,往往下场都是满不顺利满凄惨的。
Fri Jun 18 20:47:54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16
记忆重建
※ 引述《yuan (缘)》之铭言:
> >   我真的这样觉得..."贪"...可是自己也有"贪"吧  因为我不想去做
> >   不就是求自己的安宁  也是一种贪部是吗
>         其实这确时是没必要如此的; 是您心中还没拿捏到一个准绳罢了. 也是>     那一念迷惑了, 有些不相关的事, 是没必要涉入的, 应该得想想是不
是"业".
>     有些不很正确的事, 我们不可迷惑而去作; 若事情是对大家有利, 那麽, 要
做就
>     欢喜作. 否则, 学佛学著学著, 就被人利用了.
>         除了思考去做这件事是不是"业"之外; 还得思考作这件事, 对你如何? 
对他
>     如何? 对其他人如何? 如果你习惯帮他作, 反而帮他长养贪心, 那是否该思
考思
>     考自己怎能助长他的贪心.
>         除了看自己的心, 也该看其他人是什麽心态, 这事性质如何? 作了之後
有没
>     有不良结果.
>         又, 有些状况下, 我们有时候还是拿不准; 那就做做看, 在验证看看.
>         比如说, 这是是你对这件事情推得的结果:" 我不去作, 似乎是贪求安
宁";
>     对这问题, 若要思考, 当多方面思考验证;
>         1. 因为您觉得现在这样拒绝是一种贪, 所以想尝试反向操作, 做做看.
>         2. 你做的时候, 是什麽感受? 什麽心念, 别人的态度, 外境的种种, 
那就
>     是你这次的实验结果了; 好吧, 假如似乎我不愿意; 那麽, 为何有不愿意的
心?
>     事情不好, 所以不愿意? 贪图安逸所以不想动? 若是事情是好事, 而且需要
你帮
>     上一把的, 那可说是贪图安逸; 不妨多帮助别人治治看; 若是事情本来就不
是什
>     麽好事, 而且别人要求你时的心态, 是基於"贪","这学佛人好欺负, 很好
用",那
>     麽应当知晓这事情没意义, 而且我们基於慈悲心, 不应当助长他的恶心, 也
知道
>     那不能说自己贪, 而是不迷惑, 有智慧的排除这些不该做的事, 不义的事.
>         慈悲是必须有智慧的; 不然有时候, 只知道帮助别人的外相, 却让他内
心沦
>     陷, 这怎是真慈悲?

我现在有个体悟.有什麽想法就说出来跟对方沟通.事情有轻重缓急.
像您说ㄉ慈悲也要有智慧
这几天下来,知道自己的本质并不是贪求安逸.
如果对方真的有需要帮忙一定义不容辞.
2004年 6月19日 11:28:29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烦恼
#17

※ 引述《hsuyalin (记忆重建)》之铭言:
> 我现在有个体悟.有什麽想法就说出来跟对方沟通.事情有轻重缓急.
> 像您说ㄉ慈悲也要有智慧
> 这几天下来,知道自己的本质并不是贪求安逸.
> 如果对方真的有需要帮忙一定义不容辞.

      记取这样的经验, 当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 相信您不会在迷
  惑困扰了; 当您多多检视自身的念头, 乃至了解别人对同件事情的
  不同看法, 您就会发现, 事情没什麽不同, 但识见不同, 感受则不
  同, 认定也不同; 而事情其实没这些状况, 所以, 所接触的境界,
  皆唯识所变, 故没并要寻於识见而生种种是非论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