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1
苦苦苦苦苦
不同的道场
理念不同
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一个道场的指导老师很重要
可是两个指导老师教导我们的就有些地方不同
一个指导老师叫我们一定要往生净土
另一个指导老师却鼓励我们悉求後世,生生世世跟著师长学习
那个道场的某些老师对净土有不一样的解释,而且还冲突到
就是很不鼓励我们去净土就是了
对於净土的解释跟很多地方说法跟本就和汉传佛教解释的不一样
未学本身是比较相应净土的
所以在藏传佛教道场,听到很多对净土不一样的解释
就会很生气,会觉得那个道场的老师(甚至法师)跟本就不了解净土
因为藏传佛教的道场,他们解释净土的方式,就是以不鼓励去净土的方式来解释净土
例如:在净土修行都只是在享乐,没有逆境修行,成佛比较慢...等等。

可是实际上,佛陀却不是这麽说的,佛陀明明在阿弥陀经里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往生净土。
阿弥陀佛明明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说: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
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可是两个道场都有他的优点
可是却因为某些理念不同,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让我起了很大很大的烦恼
真不知道该怎麽办才好。
Sun Sep 5 20:33:48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2
一期一会
   师兄既然觉得自己比较相应净土,何不就选择净土呢,

   能跟著师长学习也不错,但佛陀不正是最好的善知识吗,

   不过净土虽然被称为易行道,但总要能够去到才算数,

   也是不好好加油不行的

※ 引述《wskevin (苦苦苦苦苦)》之铭言:
> 不同的道场
> 理念不同
> 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一个道场的指导老师很重要
> 可是两个指导老师教导我们的就有些地方不同
> 一个指导老师叫我们一定要往生净土
> 另一个指导老师却鼓励我们悉求後世,生生世世跟著师长学习
> 那个道场的某些老师对净土有不一样的解释,而且还冲突到
> 就是很不鼓励我们去净土就是了
> 对於净土的解释跟很多地方说法跟本就和汉传佛教解释的不一样
> 未学本身是比较相应净土的
> 所以在藏传佛教道场,听到很多对净土不一样的解释
> 就会很生气,会觉得那个道场的老师(甚至法师)跟本就不了解净土
> 因为藏传佛教的道场,他们解释净土的方式,就是以不鼓励去净土的方式来解释净土
> 例如:在净土修行都只是在享乐,没有逆境修行,成佛比较慢...等等。
> 可是实际上,佛陀却不是这麽说的,佛陀明明在阿弥陀经里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往生净土。
> 阿弥陀佛明明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说: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
> 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可是两个道场都有他的优点
> 可是却因为某些理念不同,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让我起了很大很大的烦恼
> 真不知道该怎麽办才好。
Sun Sep 5 22:00:26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3
我想向你下跪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 (ptt.cc )
※ 引述《wskevin.bbs@cbs.ntu.edu.tw (苦苦苦苦苦)》之铭言:
: 不同的道场
: 理念不同
: 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一个道场的指导老师很重要
: 可是两个指导老师教导我们的就有些地方不同
: 一个指导老师叫我们一定要往生净土
: 另一个指导老师却鼓励我们悉求後世,生生世世跟著师长学习
: 那个道场的某些老师对净土有不一样的解释,而且还冲突到
: 就是很不鼓励我们去净土就是了
: 对於净土的解释跟很多地方说法跟本就和汉传佛教解释的不一样
: 未学本身是比较相应净土的
: 所以在藏传佛教道场,听到很多对净土不一样的解释
: 就会很生气,会觉得那个道场的老师(甚至法师)跟本就不了解净土
: 因为藏传佛教的道场,他们解释净土的方式,就是以不鼓励去净土的方式来解释净土
: 例如:在净土修行都只是在享乐,没有逆境修行,成佛比较慢...等等。
: 可是实际上,佛陀却不是这麽说的,佛陀明明在阿弥陀经里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往生净土。
: 阿弥陀佛明明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说: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
: 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可是两个道场都有他的优点
: 可是却因为某些理念不同,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让我起了很大很大的烦恼
: 真不知道该怎麽办才好。

可以参考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
 欢迎*sregimen 版
 与大家一起分享属於你的 『养生之道 【 分组讨论区 】/生活娱乐馆   生活, 娱乐, 心情/
                      11   PTT_Health   健康 ∑批踢踢医院 → 疾病/求诊/抗癌
                             regimen      健康 ◎养生之道
Sun Sep 5 14:33:31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4
苦苦苦苦苦
※ 引述《Irence.bbs@ptt.cc (我想向你下跪)》之铭言:
> ※ 引述《wskevin.bbs@cbs.ntu.edu.tw (苦苦苦苦苦)》之铭言:
> : 不同的道场
> : 理念不同
> : 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 一个道场的指导老师很重要
> : 可是两个指导老师教导我们的就有些地方不同
> : 一个指导老师叫我们一定要往生净土
> : 另一个指导老师却鼓励我们悉求後世,生生世世跟著师长学习
> : 那个道场的某些老师对净土有不一样的解释,而且还冲突到
> : 就是很不鼓励我们去净土就是了
> : 对於净土的解释跟很多地方说法跟本就和汉传佛教解释的不一样
> : 未学本身是比较相应净土的
> : 所以在藏传佛教道场,听到很多对净土不一样的解释
> : 就会很生气,会觉得那个道场的老师(甚至法师)跟本就不了解净土
> : 因为藏传佛教的道场,他们解释净土的方式,就是以不鼓励去净土的方式来解释净土
> : 例如:在净土修行都只是在享乐,没有逆境修行,成佛比较慢...等等。
> : 可是实际上,佛陀却不是这麽说的,佛陀明明在阿弥陀经里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往生净土。
> : 阿弥陀佛明明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说: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
> : 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 可是两个道场都有他的优点
> : 可是却因为某些理念不同,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 让我起了很大很大的烦恼
> : 真不知道该怎麽办才好。
> 可以参考四依法:
> 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

遇到这里我又有一个大问题了
四依法里明明叫我们依法不依人
可是为什麽藏传佛教的道场却叫我们要依止师长,依止上师....
每次跟他们谈论到净土
他们就把师长搬出说,我们的师长以前也接触过净土法门之类的....
可是佛陀明明就鼓励我们:「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那到底是要听佛陀的话,还是师长的话
真搞不懂??
Sun Sep 5 22:50:28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5
rlai000
※ 引述《wskevin (苦苦苦苦苦)》之铭言:
> 不同的道场
> 理念不同
> 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一个道场的指导老师很重要
> 可是两个指导老师教导我们的就有些地方不同
> 一个指导老师叫我们一定要往生净土
> 另一个指导老师却鼓励我们悉求後世,生生世世跟著师长学习
> 那个道场的某些老师对净土有不一样的解释,而且还冲突到
> 就是很不鼓励我们去净土就是了
> 对於净土的解释跟很多地方说法跟本就和汉传佛教解释的不一样
> 未学本身是比较相应净土的

如师兄比较与「汉传」净土法门相应,就观察那净土道场是否有一系统的观修和经
教吧。但末学想说的,是不妨理解藏传佛教思想。因为藏传佛教实也有「净土」法
门的修习。

> 所以在藏传佛教道场,听到很多对净土不一样的解释
> 就会很生气,会觉得那个道场的老师(甚至法师)跟本就不了解净土
> 因为藏传佛教的道场,他们解释净土的方式,就是以不鼓励去净土的方式来解释
净土
> 例如:在净土修行都只是在享乐,没有逆境修行,成佛比较慢...等等。

这样的解释,不会是正确的藏传佛教思想。可请他们用法义来作比较。当於「观想
念佛」和「实相念佛」时,应与密乘无异。

> 可是实际上,佛陀却不是这麽说的,佛陀明明在阿弥陀经里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往
生净土。
> 阿弥陀佛明明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说: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
子。善女人。
> 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可是两个道场都有他的优点
> 可是却因为某些理念不同,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让我起了很大很大的烦恼
> 真不知道该怎麽办才好。
2004年 9月 6日 9:50:50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6
苦苦苦苦苦
※ 引述《rlai000 (rlai000)》之铭言:
> ※ 引述《wskevin (苦苦苦苦苦)》之铭言:
> > 不同的道场
> > 理念不同
> > 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 一个道场的指导老师很重要
> > 可是两个指导老师教导我们的就有些地方不同
> > 一个指导老师叫我们一定要往生净土
> > 另一个指导老师却鼓励我们悉求後世,生生世世跟著师长学习
> > 那个道场的某些老师对净土有不一样的解释,而且还冲突到
> > 就是很不鼓励我们去净土就是了
> > 对於净土的解释跟很多地方说法跟本就和汉传佛教解释的不一样
> > 未学本身是比较相应净土的
> 如师兄比较与「汉传」净土法门相应,就观察那净土道场是否有一系统的观修和经
> 教吧。但末学想说的,是不妨理解藏传佛教思想。因为藏传佛教实也有「净土」法
> 门的修习。

观修的经教,您是说汉传的观无量寿佛经吗?
如果以观修的方法,末学觉得还是有点难度,要有一定的经教基础,最好是有师长指导
不过,观无量寿佛经其实只是辅助而以,因为观法还是得照著一定的次第来走会比较好
但是汉传佛教许多古德都赞叹「持名念佛」!
□祖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
又云:「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又云:「持名一法,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印祖云:「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
持名最为契机。」
行步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步(行步即次第。)--圆顿大法。

或许这就是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不同的地方吧
藏传佛教就不像汉传佛教有那麽多的祖师赞叹净土法门
而且在汉传佛教对於净土法门的经教注解较相对的比较多,比较完整
我在汉传佛教,遇到了许多法师,跟佛陀一样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往生净土
实在是好阿

> > 所以在藏传佛教道场,听到很多对净土不一样的解释
> > 就会很生气,会觉得那个道场的老师(甚至法师)跟本就不了解净土
> > 因为藏传佛教的道场,他们解释净土的方式,就是以不鼓励去净土的方式来解释
> 净土
> > 例如:在净土修行都只是在享乐,没有逆境修行,成佛比较慢...等等。
> 这样的解释,不会是正确的藏传佛教思想。可请他们用法义来作比较。当於「观想
> 念佛」和「实相念佛」时,应与密乘无异。

「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最好是还有具师长相的师长指导比较好。
不过持名念佛,末学觉得还是比较适合末法时代的众生。
而且品位高低是在於持名之深浅,而不是在於念佛之方法罗

> > 可是实际上,佛陀却不是这麽说的,佛陀明明在阿弥陀经里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往
> 生净土。
> > 阿弥陀佛明明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说: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
> 子。善女人。
> > 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 可是两个道场都有他的优点
> > 可是却因为某些理念不同,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 让我起了很大很大的烦恼
> > 真不知道该怎麽办才好。
Mon Sep 6 19:38:26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7
传企
南无阿弥陀佛
2004年 9月 6日 20:18:28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8
乌金
※ 引述《wskevin (苦苦苦苦苦)》之铭言:
> 不同的道场
> 理念不同
> 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一个道场的指导老师很重要
> 可是两个指导老师教导我们的就有些地方不同
> 一个指导老师叫我们一定要往生净土
> 另一个指导老师却鼓励我们悉求後世,生生世世跟著师长学习
> 那个道场的某些老师对净土有不一样的解释,而且还冲突到
> 就是很不鼓励我们去净土就是了
> 对於净土的解释跟很多地方说法跟本就和汉传佛教解释的不一样
> 未学本身是比较相应净土的
> 所以在藏传佛教道场,听到很多对净土不一样的解释
> 就会很生气,会觉得那个道场的老师(甚至法师)跟本就不了解净土
> 因为藏传佛教的道场,他们解释净土的方式,就是以不鼓励去净土的方式来解释
净土
> 例如:在净土修行都只是在享乐,没有逆境修行,成佛比较慢...等等。
> 可是实际上,佛陀却不是这麽说的,佛陀明明在阿弥陀经里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往
生净土。
> 阿弥陀佛明明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说: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
子。善女人。
> 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可是两个道场都有他的优点
> 可是却因为某些理念不同,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让我起了很大很大的烦恼
> 真不知道该怎麽办才好。
你是去哪间到场阿!!
2004年 9月 7日 0:47:01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9
运气好一点罢了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 (ptt.cc )
※ 引述《canilogin.bbs@cbs.ntu.edu.tw (hihi)》之铭言:
: ※ 引述《wskevin (苦苦苦苦苦)》之铭言:
: > 遇到这里我又有一个大问题了
: > 四依法里明明叫我们依法不依人
: > 可是为什麽藏传佛教的道场却叫我们要依止师长,依止上师....
: > 每次跟他们谈论到净土
: > 他们就把师长搬出说,我们的师长以前也接触过净土法门之类的....
: > 可是佛陀明明就鼓励我们:「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 > 那到底是要听佛陀的话,还是师长的话
: > 真搞不懂??
:     这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了,既然是依法不依人…
:     也就是说不可尽信佛陀说的话,说不定上师说的才是正确的。

   那请问法是谁说的呢?

   而且四依法不是在无佛时代,用来检视自己所听到的东西的吗?
Tue Sep 7 05:07:48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10
hihi
※ 引述《wucs.bbs@ptt.cc (运气好一点罢了)》之铭言:
> ※ 引述《canilogin.bbs@cbs.ntu.edu.tw (hihi)》之铭言:
> : ※ 引述《wskevin (苦苦苦苦苦)》之铭言:
> : > 遇到这里我又有一个大问题了
> : > 四依法里明明叫我们依法不依人
> : > 可是为什麽藏传佛教的道场却叫我们要依止师长,依止上师....
> : > 每次跟他们谈论到净土
> : > 他们就把师长搬出说,我们的师长以前也接触过净土法门之类的....
> : > 可是佛陀明明就鼓励我们:「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 : > 那到底是要听佛陀的话,还是师长的话
> : > 真搞不懂??
> :     这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了,既然是依法不依人…
> :     也就是说不可尽信佛陀说的话,说不定上师说的才是正确的。
>    那请问法是谁说的呢?

       是谁说的并不重要,懂不懂得,能不能从中得益,才最重要。

>    而且四依法不是在无佛时代,用来检视自己所听到的东西的吗?

       当然不是!

   ps. 因为这个版的版主会无预警砍信,所以版上和信箱都各回一信。
       在只问立场不问是非的站,果然不适合遵从依法不依人的教诲啊!
Tue Sep 7 20:53:12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11
自净其意
※ 引述《canilogin (hihi)》之铭言:
> > :     也就是说不可尽信佛陀说的话,说不定上师说的才是正确的。
> >    那请问法是谁说的呢?
>        是谁说的并不重要,懂不懂得,能不能从中得益,才最重要。

什麽叫做「从中得益」?像卢活佛一样吹嘘佛法以取得许多金钱,是得益吗?
所谓「上师说的比佛说的对」会不会让人的「得益」不是法益呢?

> >    而且四依法不是在无佛时代,用来检视自己所听到的东西的吗?
           ^^^^^^^^^^^^^^^^^^^^^^^^^^^^^^^^^^^^^^^^^^^^^^^是也
>        当然不是!

不依佛所言而行是每人的自由,各宗教都有他好的一方面,但是挂羊头
卖狗肉一定不是德性。

照理而言,我觉得在佛学版明白违反佛说的文章删除比较好,否则跟百
花争鸣的宗教版不就一样大杂烩。

南无佛
Tue Sep 7 21:34:09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12
南无阿弥陀佛
就算是上师
弟子在依止上师就要把上师当作佛陀来依止…
所以说,佛陀还是最高的依止对像不是吗?
而且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不也是说三归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吗?
就算是藏传佛教
佛陀也是最高的依止的对像不是吗?

而且,所归依的上师,也是要依造著十个条件来依止
这十个条件第一个就是戒律
戒律不是佛陀说的是谁说的?

所以 以戒为师肯定不会错
依止佛陀,是决定不会错的
只有佛陀,才是真正能救我们的,不是吗?
不只佛陀,就算是一切诸佛,也是我们真正依止的对像不是吗?
而佛陀所说的法,也是我们依止的对像,不是吗?
而完完全全造著佛陀所说的来教导我们的僧伽,也是我们依止的对像不是吗?

如果依造宗大师的<<广论>>
上师,
他也必须按照佛所说的
他也必须满足前面的十个条件
调伏(戒)、静(定)、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
才是我们真正所能依止的
至少,他的身、口、意都能具足众戒,
而这十个条件是谁说的?不是佛说的吗?

如果上师没有满足这十个条件,如果上师没有按照佛陀所说的来做
你仍然把他当成佛陀来依止
这样不会有过患吗?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您的问题就是大家的问题!                         BudaHelp
◆ 修改: 04/09/07 23:57:12 <218.171.16.146> 
Tue Sep 7 23:54:57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13
hihi
※ 引述《cleanmind (自净其意)》之铭言:
> ※ 引述《canilogin (hihi)》之铭言:
> > > :     也就是说不可尽信佛陀说的话,说不定上师说的才是正确的。
> > >    那请问法是谁说的呢?
> >        是谁说的并不重要,懂不懂得,能不能从中得益,才最重要。
> 什麽叫做「从中得益」?像卢活佛一样吹嘘佛法以取得许多金钱,是得益吗?
> 所谓「上师说的比佛说的对」会不会让人的「得益」不是法益呢?
      ^^^^^^^^^^^^^^^^^^^^^^

        谁这麽说了? 幻视幻听现象?
        在还未确定真实性之前,谁对谁错难道不是说不一定?
        精华区佛陀的启示请再翻出来看…
        确认对自己好的有益处的才信受奉行的说法是谁说的?

> 不依佛所言而行是每人的自由,各宗教都有他好的一方面,但是挂羊头
> 卖狗肉一定不是德性。
> 照理而言,我觉得在佛学版明白违反佛说的文章删除比较好,否则跟百
> 花争鸣的宗教版不就一样大杂烩。
> 南无佛

        版上确实有明显违反佛说的文章,却可以大剌剌地继续存在著。
        反而是赞同佛说的文章被无条件删除啊!

        “依法不依人”如此白话的说法,应该不会有什麽板友看不懂才对,
        不要因为法是某某人说的,就赞同;不要因为是另某某人说的就反对。
        释迦牟尼屡次劝诫其弟子,不要只因为是佛陀说的就无条件相信,
        (亲口宣说都要对方怀疑考虑了,何况是许多来源不详的经典)
        要亲自证实明白才能信受奉行,要依靠自己不依靠他人(佛陀)。

        结果呢? 还是会有人说“当然是听□□的,○○讲的?算了吧!”这种话,
        不用玩什麽文字游戏,以上说法很明显是在跟释迦牟尼唱反调。
        更妙的是明明就是依人不依法,还是可以自称是遵从佛陀的教诲。

        贪恋佛陀的表相,贪恋佛陀的话语…
        不能如法奉行,等於是见不到佛,见不到法。
Wed Sep 8 20:51:07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14
常健
> 可是为什麽藏传佛教的道场却叫我们要依止师长,依止上师....
> 每次跟他们谈论到净土
> 他们就把师长搬出说,我们的师长以前也接触过净土法门之类的....
> 可是佛陀明明就鼓励我们:「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 那到底是要听佛陀的话,还是师长的话
> 真搞不懂??
  听过一位学密的善士说过...
  名目上是四皈依..实质上是三皈依...
  以藏传佛教的观念..要得到清净法的传承..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皈依上师..是可摄於三皈依的...
Thu Sep 9 17:57:04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15
常健
> 就会很生气,会觉得那个道场的老师(甚至法师)跟本就不了解净土
> 因为藏传佛教的道场,他们解释净土的方式,就是以不鼓励去净土的方式来解释净土
> 例如:在净土修行都只是在享乐,没有逆境修行,成佛比较慢...等等。


  密宗和净土宗所重视的重点不同...
  密宗是高效率但是也高风险....条件门槛较高..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要看因缘..
  净土宗是低效率低风险..只要有心..人人都能修..
  密宗有如坐飞机..跟对人修对法..就会很快就到彼岸..但是跟错人问题也很大..
  且也会遇到不少考验..修密是一定要请护法神的..站在效率立场密宗是殊胜的...
  而修净土是求稳和上中下根兼收..修行方法条件要求也较简单....
  在人间修行的确是比在净土效率高....但是在净土可以不间断不退转...
  在人间就是会起起伏伏..可能一暴十寒..但是道心坚固成就会很快...
  总之看你拉...
Thu Sep 9 18:13:36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16
常健
※ 引述《candyboy (常健)》之铭言:
> > 就会很生气,会觉得那个道场的老师(甚至法师)跟本就不了解净土
> > 因为藏传佛教的道场,他们解释净土的方式,就是以不鼓励去净土的方式来解释净土
> > 例如:在净土修行都只是在享乐,没有逆境修行,成佛比较慢...等等。


 一般法师再说明要自己所传的法门比其他人殊胜时..难免有些立场..
 当听到不同的法师所讲的有冲突时....要去思考其背後的动机..
 而不是只看冲突的地方....而且有时在不同的时空背景和面对不同的众生时..
 一个法师所讲的法可能会前後矛盾..世尊说法时也常会被误会啊.....
 阿弥陀佛经和金刚经单由文字相去看....很多人也会觉得矛盾...
 但是如果去思考佛陀说法的动机用意其实都是帮助众生成就......
 说在净土修行只有享乐本来就没错....净土享的是法乐不是五欲之乐..
 佛法本来就是离苦得乐..在净土还有苦就不叫净土了...
 而在人间修行效率本来就是比净土高....有忆念胜..梵行胜..勤勇胜..
 世尊也是在人间修行成就的....哪里说非净土就不能成就...
 只是随这末法时期..众生修行条件一年不如一年..
 净土法门於是就被汉地许多法师弘扬的....
 在唐朝佛教可是百花争鸣....非单求净土..
 而要求生净土者也非只有弥陀净土一途..药师净土..弥勒净土等都是....

 如果在人间''认真''修行是会比净土快成就...
 加上密法殊胜的修法..成就是会更快......
 当法师在提出密法殊胜效率高概念时..你收到净土没效率的讯息...
 当法师要提出正面的观念时你收到负面的观念....说真的是个人思考模式的问题..
 你思考模式要桥一下..不然以後遇到禅净矛盾..禅教矛盾..禅密矛盾时..
 又会开始想不通了....要去多吸收所要传达的正面概念..
 有所比较当然是会有....吸收一下了解彼此特性不同就好..
 老是拿这个和那个打架....对修行帮助不大..
 要吸收就多吸收对修行有帮助的比较好...
Thu Sep 9 19:53:11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17
南无阿弥陀佛
※ 引述《candyboy (常健)》之铭言:
> > 就会很生气,会觉得那个道场的老师(甚至法师)跟本就不了解净土
> > 因为藏传佛教的道场,他们解释净土的方式,就是以不鼓励去净土的方式来解释净土
> > 例如:在净土修行都只是在享乐,没有逆境修行,成佛比较慢...等等。
>   密宗和净土宗所重视的重点不同...
>   密宗是高效率但是也高风险....条件门槛较高..不一定每个人都适合..要看因缘..
>   净土宗是低效率低风险..只要有心..人人都能修..
>   密宗有如坐飞机..跟对人修对法..就会很快就到彼岸..但是跟错人问题也很大..
>   且也会遇到不少考验..修密是一定要请护法神的..站在效率立场密宗是殊胜的...
>   而修净土是求稳和上中下根兼收..修行方法条件要求也较简单....
>   在人间修行的确是比在净土效率高....但是在净土可以不间断不退转...
>   在人间就是会起起伏伏..可能一暴十寒..但是道心坚固成就会很快...
>   总之看你拉...

其实,
快与不快,因人而异
有没有效率,也因人而异
如果,你能做到净业三福,深信因果,深信,切愿,励行,上品上生,马上花开见佛,何
来低效率之说
如果,你对净土有疑惑,结果生到边地疑惑,也就是下品下生,那的确是低效率
在净土低效率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有疑惑,不接受阿弥陀佛的教悔所致

(就算是往生到边地疑城,还是保证成佛,最慢最慢十二大劫,花开见佛悟无生,经文里
有地狱众生往生的例子,就算是五无间罪往生,最慢最慢也是只要十二大劫,如果一般凡
夫往生,仍然需要十二大劫,那真的是要检讨检讨了。)

不过就算是在花苞里,虽然不能见到诸佛及阿弥陀佛的报身,法身
却能见到诸佛,阿弥陀佛,诸大菩萨的化身
虽然生到凡圣同居土,却能见到实报庄严土的状况,彷佛自己生方便土,实报土

在净土,每天都可以到他方世界去供佛,请法,闻法,参学
怎麽去的?是化身去的。生到净土,就算是凡圣下下品往生,都跟释迦如来一样,千百亿
化身。所以去供养,请法,闻法,参学一切诸佛是同时的,不是一尊一尊。
自己本身没有离开阿弥陀佛,而化身已经到十方世界去供佛,去闻法,去教化众生。
如果说,真的是这样的话
那在净土修,何来低效率之说
而且,又有一个说法就是
登地的菩萨在净土修行反而比较快成就
所以普贤菩萨也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登地的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就是我在两个道场,理念不一样的地方
明明,净土法门,是径中径又径,可是另一个道场却又说在净土修比较慢

不过,密宗的即身成佛,也很不可思议
只是末学还不是很清楚,即身成佛的条件是什麽?
好像有听说过,八地不动地菩萨修可以减低风险
也听说过,密宗即身成佛风险很大,不过速度也是快的不可思议就是了~

在这里,末学想忏悔一下
之前末学就被教训过了,讨论哪一种修法比较快,心中一直比较,
一直想说哪种法门成佛比较快,这样的话要成佛还久的,重点都摆错地方了

法法平等,快慢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哪个法门比较契他的机,那他修这个法门就比较快
末学的看法是这样的,敬请指较
Thu Sep 9 20:08:40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18
南无阿弥陀佛
※ 引述《candyboy (常健)》之铭言:
> ※ 引述《candyboy (常健)》之铭言:
> > > 就会很生气,会觉得那个道场的老师(甚至法师)跟本就不了解净土
> > > 因为藏传佛教的道场,他们解释净土的方式,就是以不鼓励去净土的方式来解释净土
> > > 例如:在净土修行都只是在享乐,没有逆境修行,成佛比较慢...等等。
>  一般法师再说明要自己所传的法门比其他人殊胜时..难免有些立场..
>  当听到不同的法师所讲的有冲突时....要去思考其背後的动机..
>  而不是只看冲突的地方....而且有时在不同的时空背景和面对不同的众生时..
>  一个法师所讲的法可能会前後矛盾..世尊说法时也常会被误会啊.....
>  阿弥陀佛经和金刚经单由文字相去看....很多人也会觉得矛盾...
>  但是如果去思考佛陀说法的动机用意其实都是帮助众生成就......
>  说在净土修行只有享乐本来就没错....净土享的是法乐不是五欲之乐..
>  佛法本来就是离苦得乐..在净土还有苦就不叫净土了...
>  而在人间修行效率本来就是比净土高....有忆念胜..梵行胜..勤勇胜..
>  世尊也是在人间修行成就的....哪里说非净土就不能成就...
>  只是随这末法时期..众生修行条件一年不如一年..
>  净土法门於是就被汉地许多法师弘扬的....
>  在唐朝佛教可是百花争鸣....非单求净土..
>  而要求生净土者也非只有弥陀净土一途..药师净土..弥勒净土等都是....
>  如果在人间''认真''修行是会比净土快成就...
>  加上密法殊胜的修法..成就是会更快......
>  当法师在提出密法殊胜效率高概念时..你收到净土没效率的讯息...
>  当法师要提出正面的观念时你收到负面的观念....说真的是个人思考模式的问题..
>  你思考模式要桥一下..不然以後遇到禅净矛盾..禅教矛盾..禅密矛盾时..
>  又会开始想不通了....要去多吸收所要传达的正面概念..
>  有所比较当然是会有....吸收一下了解彼此特性不同就好..
>  老是拿这个和那个打架....对修行帮助不大..
>  要吸收就多吸收对修行有帮助的比较好...

谢谢指教
不过世尊在过去生也曾经念佛往生净土喔
经文:舍利弗。当知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学不了解密法,末学没有归依上师,也没有灌顶,
所以,末学也不敢说在学密会比较慢
而且末学也听说,即身成佛,这一生就能了生死,就能成佛

只是末学一听到「在净土修比较慢」,就会起烦恼。
因为在净土修行,太殊胜,太不可思议了~

就好像如果有人说:「学密比较慢」应该也会有不少人起烦恼吧~
Thu Sep 9 20:24:46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19
南无阿弥陀佛
※ 引述《candyboy (常健)》之铭言:
> ※ 引述《candyboy (常健)》之铭言:
> > > 就会很生气,会觉得那个道场的老师(甚至法师)跟本就不了解净土
> > > 因为藏传佛教的道场,他们解释净土的方式,就是以不鼓励去净土的方式来解释净土
> > > 例如:在净土修行都只是在享乐,没有逆境修行,成佛比较慢...等等。
>  一般法师再说明要自己所传的法门比其他人殊胜时..难免有些立场..
>  当听到不同的法师所讲的有冲突时....要去思考其背後的动机..
>  而不是只看冲突的地方....而且有时在不同的时空背景和面对不同的众生时..
>  一个法师所讲的法可能会前後矛盾..世尊说法时也常会被误会啊.....
>  阿弥陀佛经和金刚经单由文字相去看....很多人也会觉得矛盾...
>  但是如果去思考佛陀说法的动机用意其实都是帮助众生成就......
>  说在净土修行只有享乐本来就没错....净土享的是法乐不是五欲之乐..
>  佛法本来就是离苦得乐..在净土还有苦就不叫净土了...
>  而在人间修行效率本来就是比净土高....有忆念胜..梵行胜..勤勇胜..
>  世尊也是在人间修行成就的....哪里说非净土就不能成就...
>  只是随这末法时期..众生修行条件一年不如一年..
>  净土法门於是就被汉地许多法师弘扬的....
>  在唐朝佛教可是百花争鸣....非单求净土..
>  而要求生净土者也非只有弥陀净土一途..药师净土..弥勒净土等都是....
>  如果在人间''认真''修行是会比净土快成就...
>  加上密法殊胜的修法..成就是会更快......
>  当法师在提出密法殊胜效率高概念时..你收到净土没效率的讯息...
>  当法师要提出正面的观念时你收到负面的观念....说真的是个人思考模式的问题..
>  你思考模式要桥一下..不然以後遇到禅净矛盾..禅教矛盾..禅密矛盾时..
>  又会开始想不通了....要去多吸收所要传达的正面概念..
>  有所比较当然是会有....吸收一下了解彼此特性不同就好..
>  老是拿这个和那个打架....对修行帮助不大..
>  要吸收就多吸收对修行有帮助的比较好...

其实,阿弥陀经和金刚经不但不冲突
而且相辅相成
理事圆融,空有圆融,二谛圆融
以下我转贴一篇文章
来看看各位古德怎麽说?

------

理事圆融观净土

古德云∶「佛法之妙,莫要於净土。净土之妙,莫要於持名。」由此可知,持名念佛
法门乃是一代时教之精粹,亦是释迦慈尊为广度群迷所下的一帖猛药。由於它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内蕴二种横超,能令众生一生成佛,因此古来均名之为「不可思议法门」,亦
即其中之理,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正因它下手易、成功高,至圆极顿的理都含容在一句佛
号之下,所以,好谈玄说妙的知识分子不易死心信受,便宜反都被信愿真切的老妪给拾去
了。历来,佛学家对净土法门提出最多质疑的地方,便在於「生」、「不生」的问题。因
为他们认为佛法所阐述的究竟之理是「无生」,净土畅言「生」西,显然与此理相违。於
是,有人便开始高举「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旗帜,大谈「当下即是」、「心净则佛土
净」,反讥发愿生西者为心外求法。事实真是如此吗?吾人且先莫发议论,让祖师们来评
评理吧! 

智者大师

「东土小释迦」—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将一般人常会对净土法门产生的疑惑
归纳成十条,并针对这十个问题一一作答。其中,「第二疑」便问道∶佛法常说,一切诸
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假相,实际上是当体即空,本来无生。吾人若舍离娑婆,求生西方
弥陀净土,岂不是背离这个道理了吗?
弥陀净土,岂不是背离这个道理了吗?

智者大师对於这个问难先提出反诘,他说∶「如果舍离娑婆、求生极乐不合乎无生之
理,那麽,执著娑婆、不生西方就合乎无生之理了吗?」接著,他又进一步答道∶「所谓
无生(不生不灭),并非意指在因缘生灭的事相外,有一个凝然、独立的无生之体,而是说
在因缘生灭的当下,知其生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故名无生。所以中论上才说∶『因缘
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诸佛说法的时候,一定是真
俗二谛两相圆融,不坏诸法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因此,真正体达无生的大智慧者,更会炽
然求生净土,因为他知道极乐不出心性之外,生即是无生。而愚痴不明事理的人,听到『
生』就落在有边,听到『无生』就落在空边或堕入断灭见,不明佛旨佛意,还反过来嘲笑
、诋毁净土法门,这不但是误人误己,更造下了谤法的大罪业啊!」 

幽溪大师

明代中兴天台教观的幽溪传灯大师,在他所著的净土生无生论中,以十门来阐述净土
法门的圆融。其中,第二门「身土缘起门」,大师就著真如本性具足十法界一切法(性具)
的道理,说明了求生净土和心性之间的关系。

论曰∶「真如性中所具九法界,能随染缘,造事中九法界。真如性中所具佛法界,能
随净缘,造事中佛法界。所以能者,正由性具,性若不具,何所称能?天台家言,并由理
具,方有事用,此之谓也。」由此可知,十法界一切的事相,都不离真如,都是性体随染
缘或净缘所变现。

所以,净业行人眼前所处的苦难娑婆,和当来要往生的清净极乐,其实都不在心性之
外,都是心性所变造。既然都是心具而造,就没有所谓能和所的分别。故「即心是佛,即
佛是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即心是果,即果是心。能造因缘,及所造法,当处皆是心
性。」幽溪大师说,透彻明白这个宗趣而求生极乐,才真正是不落空有二边〈生与无生两
冥〉,契合中道实相之理。

□益大师

莲宗九祖—□益大师,在他的许多文章和著作中,对於当时世人的执理废事〈空谈「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理,而不老实念佛,发愿往生。〉,多有破斥。在给宋养莲居士
的一封信上,他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二语,世争传之,不知以何为心性也。夫性非
道理,无所不统,故十劫久成之导师,不在性外;心非缘影,无所不具,故十万亿刹之极
乐,实在心中。唯弥陀即自性弥陀,所以不可不念;净土即唯心净土,所以不可不生。」
祖师举了一个譬喻∶好比当初百姓心中的圣王在北京,因此若要行道济时,必得亲自到北
京觐见圣上。如果只是一味地高谈救世济民的良方,而不采取实际的行动,纵然有伊尹、
周公的才干,也是枉然啊!

□祖在另一封写给谢在之居士的信上这样开示∶「若有人说,当下即是净土,何必求
生西方?那何不说∶当下即是饱暖,何必吃饭穿衣?当下即是富贵,何必买卖生产或求取
功名?当下即是学问,何必读书?当下即是帝京,何必北上?既然在世间法上,理事两面
都不可偏废,为何独独在出世法上偏执一端呢?」

□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还说∶「吾人应深信极乐世界种种依正庄严,皆是阿弥陀
佛的愿行所成,一切种智所现;同时,也是我们修行净业所感,唯识所变。这就好像一个
房间中,所有灯光同时点亮,每一盏的光明都各自遍满整个房间;虽然各自遍满,可是,
彼此的光明却一点也不会互相妨碍,反而像是同一盏灯散发出来的一样。」所以,发愿求
生西方,不但和吾人的真如本性契合,同时也和佛的一切种智相应。如果离开极乐世界而
论心性,那才是真正的虚妄分别。 

印光大师

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一生提倡持名念佛法门。他老人家深谙时下修行人
好谈玄理、荒废事修的毛病,因此,对人开示,不论及其他,总是劝人老实念佛。

在印光大师文钞中,老人家曾说∶「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若唯仗性德,不事修
德,则尽未来际,永作徒具佛性、无所恃怙之众生矣。」虽然众生与佛体性不二,眼前的
娑婆当下即是净土,但是惑业盈满的凡夫,毕竟得不到丝毫受用,境界和佛相较,亦是天
渊之隔。因此,唯心的极乐不可不生,自性的弥陀不能不念。如果只是一味地高谈「无生
」,而不在实际修行上下一点苦功,到头来依旧是「说食数宝」,在三界中流浪、生死的
乞儿啊!

大师在文钞中又恳切叮咛∶「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
?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
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於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於事,理亦只成空谈
矣。」修持净土念佛法门的人,应当著重在坚固求生西方的信愿,并且老实念佛。因为明
白道理的人,知道这一句佛号就具足佛的全体果德,终日称名,便是终日与佛德相应,这
与彻悟心性之後的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的修法殊途同归。假如只是畅言心性的深妙
,而否定一切事相上的行持,这样不过是称合自己懒惰懈怠的习气,以凡滥圣的结果,所
说的妙理也变成空谈了。 

结 语

兼顾事理两端,是研求佛法的重要原则和方法。诚如印祖所说∶「唯即事以明理,由
理以融事者,方可无过。」意即吾人唯有圆融理事,才能契合心性本体。

净土法门著重於事相上的修持,乃因如来深知凡夫众生证入本体之不易,故慈悲施设
此一特别法门,目的在使众生由事入理、断惑证真、速证菩提。虽然敷演的内容以事相居
多,但若深究其中涵义,便知全事即理,所有事相都是事事无碍的法界。正因它以事入手
,暗合无上妙理,故能普被三根、万修万去。有人讥此法门为「老太婆法门」,实在是不
明其中之委曲宛转,亦不识弥陀、释迦之彻底悲心啊!

有人曾问谛闲大师∶「净土宗所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无生)』,应该如何理
解呢?」谛老回答∶「生则决定生,事也;去则实不去,理也。两句作一句读,方为圆融
。所以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由此可见,世人的偏执,多是由於不知「理由事显,
事得理彰」所造成,对於佛法的究竟极谈,往往依文解义,导致以理夺事,乃至毁谤正法
。所以,当吾人在高谈玄理之际,也应该以事扶理,如此才能深得佛意,不至成为大邪见
人。

佛法无边,浩如烟海,但稍一不慎,便会成为魔罗眷属。净业行人若能□清「理事」
的□中深义,就好像在手中掌握了一只罗盘,必能稳稳当当地航向西方。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教育板, 关怀教人成人的百年志业 (本站精华区完备欢迎参阅)         Education
◆ 修改: 04/09/09 21:47:40 <220.140.159.131> 
Thu Sep 9 21:45:17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20

有法义争论时,我们应如何判定否个教法是否合於佛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师释迦牟尼佛设定一个检核的原则:对照佛经( Sutta )——法,
来审查及判断,并与□奈耶( Vinaya )——律作比较。这个原则是建立
在不相信任何人,或不以任何人为权威的基础上。

    若有人发表论述,自称是从佛陀或一群博学的长老听来的教法,并
说用它来修行可以解脱。如果我们对他的言论产生怀疑,佛陀说要用二
种方式进行检核:

    (一)对照佛经以审查、判断。经典是将各种不同的教诲予以系统
化集成,它有明确的轨则,若某种说法不符合这个轨则,那麽就抛弃它。

    (二)与佛律比较。□奈耶是一种典□、准绳、明确的制度,若某
种说法不符合这个制度,那麽就抛弃它。

    不要一听闻就相信,例如某个比丘说这教法是我从佛陀那儿听来的,
或说是听闻於僧团长老和博学的人,而他们都说这是辗转从佛陀那儿听
来的。虽然如此,也请各位务必先起疑,并且去审查它,然後对照经典
去判断,它如法吗?与□奈耶比较,它如律吗? 

    这是个保障的工具,即使佛教延续了二千年、三千年、五千年,甚
至数千年、数万年,假如这个原则一直保存使用,佛教或法、律将不会
被毁灭或混淆。所以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原则,名叫「四大教法」【注】,
这是佛陀设定以经和律作为检核根据的教导,他没有提到论著( Abhidhamma ),
只提出要以经典来审查、判断,及与毗奈耶作比较。


注:佛说的原经文见大正藏第一卷,17-18页
Fri Sep 10 13:37:51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两个学佛道场,理念有冲突怎麽办?
#21
一无所有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 (ptt.cc )
※ 引述《wskevin.bbs@cbs.ntu.edu.tw (苦苦苦苦苦)》之铭言:
: 不同的道场
: 理念不同
: 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一个道场的指导老师很重要
: 可是两个指导老师教导我们的就有些地方不同
: 一个指导老师叫我们一定要往生净土
: 另一个指导老师却鼓励我们悉求後世,生生世世跟著师长学习
: 那个道场的某些老师对净土有不一样的解释,而且还冲突到
: 就是很不鼓励我们去净土就是了
: 对於净土的解释跟很多地方说法跟本就和汉传佛教解释的不一样
: 未学本身是比较相应净土的
: 所以在藏传佛教道场,听到很多对净土不一样的解释
: 就会很生气,会觉得那个道场的老师(甚至法师)跟本就不了解净土
: 因为藏传佛教的道场,他们解释净土的方式,就是以不鼓励去净土的方式来解释净土
: 例如:在净土修行都只是在享乐,没有逆境修行,成佛比较慢...等等。
: 可是实际上,佛陀却不是这麽说的,佛陀明明在阿弥陀经里苦口婆心的劝我们往生净土。
: 阿弥陀佛明明在佛说阿弥陀经里说: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
: 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可是两个道场都有他的优点
: 可是却因为某些理念不同,了生死的方法不同
: 让我起了很大很大的烦恼
: 真不知道该怎麽办才好。

 末学以为, 各种法门都是通向同一个目标,
 法尚应舍, 何况非法?
 了解了三法印, 知道了自己的方向,
 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才会最快.

 有的人修净土较快, 有的人修禅较快.
 端看个人的性质习气.
 以理论逻辑比较是没有用的.

 真正适合自己的法门, 是能让自己一心投入的那一个.
 越是没有耐心, 越期盼能早日得不退转; 就离之越远.

 当你能渐渐契入时, 应是执著分别日减;
 看似矛盾的两种方法所达到的结果可能完全相同;
 因为每个人的心性都不一样.
 训话相矛盾为的是让弟子不要偏离中道.

 用自己的方法去找寻自己觉得合理的.
 比较只会使自己浪费时间.
 不同的法门是为不同价值观与不同生活环境的人发展出来的.

 法门只是个方便, 真正重要的, 是透过它们看到该看的.
Fri Sep 10 06:11:12 2004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