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ufe (几番横渡)》之铭言:
: 这样不也是一种驼鸟心态吗?
: 之所以想寻求佛法,是希望能有所谓的"理"
曾听过两个故事, 不过记得不是很清楚...
末学大致上描述一下, 因此而导致您无法到网路上找到完整的全貌烦请包含:
一个是, 一位居士因为在茅房上厕所时掉出了一枚金币而凝心寻找,
就在苦恼至极之际, 吒见一只蛤蟆蹲在草丛里,
方才兴念欲似蛤蟆能窜入丛中寻找, 意识循即离身附入蛤蟆身中.
後来有一位老和尚见状, 一看到蛤蟆, 大力压了它一下, 那位居士才醒过来.
另一个故事是, 金碧峰禅师是位修行道行甚高的修行者,
到他阳寿尽时, 牛头马面每次都抓他不著, 因他一入定, 牛头马面根本拿他没办法.
後来阎王跟牛头马面说, 金碧峰禅师受了当今皇帝赏赐的一个玉钵, 喜爱非常.
若此去遇他入定, 将钵取出轻敲一声即可.
牛头马面照著做, 结果金碧峰禅师即时出定, 喊道:"谁在动我的钵?"
然後他就被抓了.....
不过, 金碧峰禅师也因此而懂了, 於是跟牛头马面请求能再拿一下那个玉钵.
牛头马面笑著把钵递给他, 他一接过钵, 马上就将他摔到地上摔破了.
瞬间, 金碧峰禅师脱离了枷锁, 留下一句:"若能抓得住虚空, 再来抓我金碧峰."
这两个故事的真实性或正确性姑且不论.
末学从这两个故事学到的, 是我们若是总是抓著自身喜爱的对象不放.
那我们的世界就是那麽小.
我们的能力就是那麽小.
大概可以说是画地自限吧.
世间的人事物, 从形成的那天起就都不断向损坏的方向走.
即使没有人使用, 也是一天天坏去.
不容易因时间损坏的, 也将不容易因人为使用而损坏.
若是会因为借予而损坏, 当然也就有可能因为自身使用而损坏.
保持或损坏, 岂是能完全保障.
将广大的心量局限在小小的人事物的成住坏空, 不免浪费?
多数人不喜陌生人触碰自身,
然, 陌生人与好友不过差别在意识心的喜恶或生熟.
既是意识, 只消稍转念头, 即有天堂地狱之别.
虽说转念甚难, 然, 理如此也.
佛家修行所为何事? 转念而已.
转念入空, 何事得而扰自?
末学拙见, 希望能有一点参考的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