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在站上的经文是个人读《中阿含经》时所节录的,
因此在此也协助说明,毕竟许多的误会只在文字上的细节
而已。
此篇真正完整的标题应该是「圣人不外求人持咒以让
我离苦」。欢迎大家跟著阿含经读经进度,就能进一步了
解此中详细分别:
> [圣人不持咒外求离苦] <中阿含、四十七、三、一八一>
> <<<<<<<<<<<<<<<<<<<<<<<<<<<<<<<<<<<<<<<<<<<<<<<<<<<<<<<<<<<
> 若见谛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
> 舍离此内,更从外求,
> 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
> 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
「见谛人」是初果圣者,断身见,既已没有了身见(
也作「我见」),怎麽会跑去求别人「持咒帮我脱离痛苦」?
初果圣者已见「无我」,当然不从外求,见谛人了知
苦的根本原因是在於十二因缘的锁链,圣人要「脱苦」就
直接从根本下手,断苦因,自然无苦。
圣人不止不须别人帮忙持咒,也不须要别人慰问,也
不会苦闷,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纵使有病患,也能心不
苦。
佛陀的风患由绰号「医王」的弟子耆婆所医,因为风
患的因是苦行六年伤到身体,要疗风患就要靠医生,不过
从头到尾佛陀不会心苦,更不会求耆婆帮他解脱痛苦。根
据《长阿含经》记载,耆婆命终後成为帝释天的十大天子
之一,亦随帝释天护持行者、免於众患。
毕竟「见谛」是根本的资财。家财万贯的富翁,会外
求社会救济金吗? 会作乞丐跟人讨钱吗? 当然不会,也根
本不须要。
> 若凡夫人舍离此内,更从外求,
> 或有沙门、梵志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
> 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必有是处。
这边就讲到我们一般人了。凡夫想尽办法脱苦也是常
态,因为凡夫尚未见谛,仍然有身见。而这些沙门的持咒
有其用处,虽然不是根本之道(苦尽)。
佛世时比丘咒愿是很常见的,不过与外道持咒以「求
利养」是根本上的不同,更何况外道咒诅常为恶咒。佛制
戒禁止比丘作诸咒术乃至医疗针灸以「求利养」,不过不
为求利养而为护身持咒是允许的:
《四分律》【卷第二十七】:
「[比丘诵世俗杂咒犯戒,] 不犯者,若诵治腹内虫病咒,
若诵治宿食不消咒,若学书若诵世俗降伏外道咒,若诵治
毒咒,以护身故无犯。」
^^^^^^^^^^^^
佛世时僧团咒愿最常见的,是受食之後祈愿施主的祝
愿回向,《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九】即记载咒愿六德。
曾有比丘受食後没有咒愿,而被俗人讥为不如外道,因此
佛陀制戒要求比丘受食後要咒愿:
《五分律》【卷十八】:
「佛言,应作齐限说法,说法竟,应咒愿。」
最早的佛教僧团没有任何戒律,因为诸弟子清净不染,
不过人数多後须要规□、并防非止恶、以利定慧,才一一
有诸戒的制定,这就是佛制戒律「随犯随制」的原则。而
对於咒愿的诸规□乃至祈请诸天护持的咒语宣说,也是在
弟子人数多後,遇到大小杂事,而有的施设,目的在於协
助解决障难,以利修行。
不止是北传阿含藏及诸大乘经典,南传巴利藏上座部
的《经集》也多有记载,时至今日,南传比丘在受食、婚
丧等等场合,也都照《经集》中的经文咒愿回向,祈愿施
主获其利益,或愿亡者得离众苦。对於说巴利语的人来说,
这些咒愿自然大多是可以了解的文句。
其馀类似事例所在多有,大家好好习诵阿含经就会一
一明了。
佛教之咒其效力除了来自於慈心及因果外,多来自於
诸天的护持,是诸天菩萨发愿帮受难的行者移除快要压死
骆驼的最後一根稻草,他们是好心帮忙,至於要不要领受
就看我们自己有没有对三宝的信心。今天我们自己想想:
如果帮一个人会害了他,那麽帮还是不帮? 对於三宝没有
信心的人,无法出离苦因,帮了就有用吗? 我们要求别人
帮忙前,自己也想一想。如果发心正确,那麽当然没有什
麽好向诸天菩萨害羞的。
今天我们如果很穷又失业了,领不领失业救济金? 不
领? 有骨气。领? 也很好。失业救济金绝对不是治本之道,
但的确可帮助一些人找到下一个工作。失业救济金绝对没
有干预因果,而是社会互助的一种表现,只不过的确有其
限制,要真正多赚些钱,还是好好工作;要真正脱离於苦,
还是修行正道。
至於近代一些人对於持咒有较极端的看法,有的认为
持咒就神通万能,这是太神化了;有的因为这些负面教材
而强烈反对咒术,这种怀疑论只能说有避免被神棍骗的功
用。这些都只是世间的现象,我们最好还是依从佛说学习。
希望以上的注解对大家有些帮助,毕竟佛弟子善行六
和敬,大家互相学习罗。其馀的相关经文在精华区有许多
(例如 BudaXfile 版「早期经律中佛陀赞扬天众之帮助」),
也可以参考。
对於不须要帮助的人,我们赞叹他有骨气,对於寻求
帮助的人,我们愿其一切顺利。祈愿众生得依佛说,行八
正道,了见四谛,早证菩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