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1
道心.冥司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 (ptt.cc )
   那这样成佛的要点究竟是什麽
Sun Feb 13 14:09:59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2
buddhanature
即身成佛是密宗的修行依据 而这所成的佛是天台宗藏通别圆判教的
藏教佛 尚未是通教佛或别教佛或圆教佛
在此依据之前 修密要成功 必须要了解
除了跟密宗缘份和地缘要极佳外
还要具备一般人所没有的上上根性
跟像法时期的禅宗一样
所以到了末法时期 要成就或得度都是密和净为主
在此须说明有位有修有证的大德曾说 他一生中尚未看见过如此根性之人
所以很简单的说 此生来学佛以密法为主
还是来累积能量 修福修慧 最多跟佛法结更深的缘
虽然不错
不过来生还是要再轮廻 无法真的即身成佛
至於大德所问成佛後是否要受报 答案是肯定的
也就是尽未来际 因缘际会时
自己以前所造的善恶因而成善恶果的 果报还自受
以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来说 是可以选择性受报的
但是持早会选 因为众生需要这些菩萨来帮助向上提升
而且在众生眼里 菩萨所演的戏却丝毫不假
实际就这些初住以上菩萨(含佛在内共四十二阶位)==>又称法身大士
根本无受 因为这些圣人 已照见五蕴皆空 故色受想行识 都没有
受(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都无 所以在受报时并无此受
但是会去受 因为这是佛菩萨一贯的使命==>众生无边誓愿度
菩萨选择性受报 可以让众生深切明了因果的问题
比如连释迦牟尼佛成佛後(虽说是在此方世界第8000次示现成佛)
还是有三个月的马麦之报(也就是吃不到好食物)(他本身无此感受)
或说连神通第一的目犍连 在一般人的相上还是死於外道之手(他本身无此受)
或说目犍连把释迦皇族的人藏在空中的钵中
这些皇族还是化成一堆血水
你认为要不要受报?这是一定要的啦
而且即使是一般学佛人还是大都有一个错误见解
那就是做一些善事 来想抵以前恶事所造恶因
很报歉 是无法相抵的
但是强者会先牵 也就是你所造善恶业或无记业或净业
哪个比较强 哪个遇缘就会快一点 会先成熟而有结果来受
这就是一般人 迷惑==>造业==>受苦 的   惑业苦==>惑业苦==>惑业苦...
三大内部回路  没完没了
除非真的发大心想了结

所以一般学佛人一定要深切明了因果 才不会做错误选择
要学好因果  深入因果 末学认为要要三大部骤
第一阶是五年 要专修下列各经 至少要读300到500遍以上
而且要听法师说法讲解内容
1.佛说十善业道经
2.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3.地藏菩萨本愿经
4.了凡四训
5. 太上感应篇
第二阶也是要五年
1.心经
2.金刚经
3.六祖坛经
4.阿弥陀经
5.无量寿经
有了第一第二阶段的基础
第三阶段就可以入论了
1. 中论
2.中观论
3.百法明门论(学天台或华严必学)
4.菩提道次第广论(学密宗必学)
5.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
6.其他...
特别注意第一阶段的了凡四训和太上感应篇
虽不是佛门经论 对中国人却更容易去理解因果
因为他是中国传统的道教理论
而之所以要次第修 好比像上大学一样
上了大学就了解高中以下所修科目都是为了打好基础
一年级多是必修科目 二年级以上才有能力学好专业科目一样
而且二年级专业科目或研究所学得好都是因为以前国英数物理的基础好
才有如此功效

另一方面所谓密宗分成显学基础和密法正是符合此理
也就是说一般学密宗的要先学10年到15年以上显学佛学基础
才能拜上师学密 而且基础愈好 密法愈深入
特别要说明的是这边的密法 并非是□密之法 而是深密之法
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毫不保留
深密就是说一般人用意识心或说惯性逻辑思考 是无法理解的
甚深微妙之法 但是你基础好 你就能懂这些 而且能自我归纳

以上是学佛前後一般人都会碰到的一些问题
至於您要选择何种法门 除可以先学基础外 也可以请益一些法师
或指导您修学的法师 这样才不会绕圈子
末学稍作了整理归纳 如有错误还请指教批评
希望有对您有所助益
也希望你能坚持此问法谦诚的心
则成佛有馀
祝您一切无碍
阿弥陀佛

※ 引述《fireduke.bbs@ptt.cc (道心.冥司 )》之铭言:
>  那其业力跟因果报应应该是还要还完八
>    那这样成佛的要点究竟是什麽

--
不以有行 亦不以无行 即得受记
维摩经云 诸行性相 悉皆无常
涅盘经云 佛告迦叶 诸行是常 无有是处
汝但一切处无心 即无诸行 亦无无行 即名受记
阿弥陀佛常以佛光摄受一切众生 请常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2005年 2月14日 2:05:21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3
rlai000
※ 引述《selfnature (buddhanature)》之铭言:
> 即身成佛是密宗的修行依据 而这所成的佛是天台宗藏通别圆判教的

一切佛教的修行依据,应是经论法义。selfnature兄所说,好比说,博士毕业是学
校的读书依据。我们读书,本是得知识,理想目的是博士毕业,但不是这名誉,而
是成一博学多材有用的人。(现代人已不是这麽看了。)

佛,只得一义,觉者,何来分别成此佛,成彼佛。密宗说即身成佛时,就有他的经
论法义的依据。所以若要理解,便得从密宗所说的经论法义作辨别才对。
2005年 2月14日 10:33:51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4
buddhanature
佛教的四依法是学佛人不可忽视或看轻的
在依法不依人的原则下
无论你是哪一宗派 在未得前方便定(根本智前)
无有真法可依
尤其是密宗教学体制
故需以人为本 制心一处 专门依止某一善知识 专门在某个道场专学
愈虔敬 则根愈深 以後开枝散叶才有机会更广

至於大德您认定的以谁谁谁所开的书单重复而兴反对
则是有宗派之见 如果您曾去各大禅宗道场参学过
会明白要先建立的仍是这些因果概念 包括佛光山和中台禅寺或华严
上净下空法师虽是净宗的大德 也曾在佛光山或其他禅宗道场讲学教授过
若以人废言 则是先立一法 而对立此法
若说到末学所开的书单 恐怕跟净空法师有相当的异趣
并非像末学认定相当大重复
因为我并未把弟子规 和五十篇古文观止
和普贤行愿品 以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放入其中 主要认定在此网站的人大都已超过18岁
中文和以前道德观前方便都已涉猎
尤其第二阶段的般若法门三部经 上净下空法师并未列入
再者 大德需明□ 现在台湾以禅宗为大宗 净宗和密宗为次
然而几乎所有禅宗道场 早晚课都会诵阿弥陀经
故净宗阿弥陀经反而重要 否则将来要去哪个道场深入修学都是不方便
再说到四阿含 它本身并非不重要 但对中国人来说
这些道德观念早已在传统道教中融入了 除非是从小开始学起或将来准备弘法
 否则四阿含也是多绕圈子
尤其第三阶段论的部份 上净下空法师一本都没列过
只是有谈过 但不列为书单 这跟大德您认定末学语上净下空法师
所开书单重复性太高却又大相迳庭 实在不是事实
况且如果末学所开与上净下空法师书单一样 也并非有何可挞伐的
虽然事实却不是这样
另外谈到  引言> 先刻模在脑中,会是一种制式的反应;这不甚好,也是
              > 一种扼杀活泼心智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
末学却认为刚好跟事实相反
这是古大德无论个宗派都要做的一件事
因为不去背诵的话根本没有能力去迅速反应在日常生活上
举例来说 密宗要背咒语 和熟悉广论和金刚经内容
         禅宗要背打坐口诀和古大德公案的一些话头
         和金刚经和中观论和六祖坛经等
         净宗要背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或其中至少弥陀的48大
          愿)
         华严和天台宗要背心经金刚经和百法明门论等
这与大德您所说又似乎大异奇趣 不知大德您是哪一宗?
除了南传佛教要从阿含下手外 末学似乎找不到中国哪一宗派要从此下手

至於您所言以经和经互相比对
不知大德您如果从10个学佛人来问
有几个没基础的能以经和经相互比对?
而且还在没人指导的状况下?
愿一切人能舍立派别之分 真正为台湾学佛人和一切众生加油
阿弥陀佛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或许我们的见解不同,我不太赞成你的书单。
> 这样书单和净空法师的书单有相当大的重叠。
> 如果要学,就直接入四阿含读经,身边一本佛学辞典
> 就可以开始了。如果怕文言文不懂,再来请教法师
> 比较快。
> 每一经念颂三百到五百遍,那是中国人传统填鸦的
> 教育方式,当然,本人并不否定这有习定的作用,但
> 不是深入经藏的方式,真正深入经藏,是拿此经与大
> 正藏诸经相互比对,求真解的闻、思、修过程。
> 我个人认为读经首重理解和运用,四阿含就是打基础
> 、蹲马步的基本功,如果可以直接入阿含,就不需要再
> 有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的先修。除非真的有困难。
> 此外,所谓的理解和运用,就是以经解经,从四阿含和
> 大正藏诸部诸经相互比对、交叉比对,进而活用於生活
> 上的诸难题,这才能真正的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
> 而在面对它、处理它、放下它的过程中,你才能有所悟。
> 先刻模在脑中,会是一种制式的反应;这不甚好,也是
> 一种扼杀活泼心智和创造力的学习方式。
> 若可以,请从四阿含入手,这是世尊初转法轮时的说法,
> 不了解世尊一开头在讲什麽,就是基础没有打稳,那麽
> 後面的经典的理解,也将岌岌可危。
> 以上。

--
不以有行 亦不以无行 即得受记
维摩经云 诸行性相 悉皆无常
涅盘经云 佛告迦叶 诸行是常 无有是处
汝但一切处无心 即无诸行 亦无无行 即名受记
阿弥陀佛常以佛光摄受一切众生 请常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妙音香光 合十
2005年 2月14日 14:49:37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5
常悟
※ 引述《selfnature (buddhanature)》之铭言:
> 即身成佛是密宗的修行依据 而这所成的佛是天台宗藏通别圆判教的
> 藏教佛 尚未是通教佛或别教佛或圆教佛
> 在此依据之前 修密要成功 必须要了解
> 除了跟密宗缘份和地缘要极佳外
> 还要具备一般人所没有的上上根性
> 跟像法时期的禅宗一样
> 所以到了末法时期 要成就或得度都是密和净为主
> 在此须说明有位有修有证的大德曾说 他一生中尚未看见过如此根性之人
> 所以很简单的说 此生来学佛以密法为主
> 还是来累积能量 修福修慧 最多跟佛法结更深的缘
> 虽然不错
> 不过来生还是要再轮廻 无法真的即身成佛
> 至於大德所问成佛後是否要受报 答案是肯定的
> 也就是尽未来际 因缘际会时 
> 自己以前所造的善恶因而成善恶果的 果报还自受
> 以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来说 是可以选择性受报的
> 但是持早会选 因为众生需要这些菩萨来帮助向上提升
> 而且在众生眼里 菩萨所演的戏却丝毫不假
> 实际就这些初住以上菩萨(含佛在内共四十二阶位)==>又称法身大士
> 根本无受 因为这些圣人 已照见五蕴皆空 故色受想行识 都没有
> 受(苦受乐受忧受喜受舍受)都无 所以在受报时并无此受
> 但是会去受 因为这是佛菩萨一贯的使命==>众生无边誓愿度
> 菩萨选择性受报 可以让众生深切明了因果的问题
> 比如连释迦牟尼佛成佛後(虽说是在此方世界第8000次示现成佛)
> 还是有三个月的马麦之报(也就是吃不到好食物)(他本身无此感受)
> 或说连神通第一的目犍连 在一般人的相上还是死於外道之手(他本身无此受)
> 或说目犍连把释迦皇族的人藏在空中的钵中
> 这些皇族还是化成一堆血水
> 你认为要不要受报?这是一定要的啦
> 而且即使是一般学佛人还是大都有一个错误见解
> 那就是做一些善事 来想抵以前恶事所造恶因
> 很报歉 是无法相抵的
> 但是强者会先牵 也就是你所造善恶业或无记业或净业
> 哪个比较强 哪个遇缘就会快一点 会先成熟而有结果来受
> 这就是一般人 迷惑==>造业==>受苦 的   惑业苦==>惑业苦==>惑业苦...
> 三大内部回路  没完没了
> 除非真的发大心想了结
> 所以一般学佛人一定要深切明了因果 才不会做错误选择  
> 要学好因果  深入因果 末学认为要要三大部骤
> 第一阶是五年 要专修下列各经 至少要读300到500遍以上
> 而且要听法师说法讲解内容
> 1.佛说十善业道经
> 2.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 3.地藏菩萨本愿经
> 4.了凡四训
> 5. 太上感应篇
> 第二阶也是要五年
> 1.心经
> 2.金刚经
> 3.六祖坛经
> 4.阿弥陀经
> 5.无量寿经
> 有了第一第二阶段的基础
> 第三阶段就可以入论了
> 1. 中论
> 2.中观论
> 3.百法明门论(学天台或华严必学)
> 4.菩提道次第广论(学密宗必学)
> 5.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
> 6.其他...
> 特别注意第一阶段的了凡四训和太上感应篇
> 虽不是佛门经论 对中国人却更容易去理解因果
> 因为他是中国传统的道教理论
> 而之所以要次第修 好比像上大学一样 
> 上了大学就了解高中以下所修科目都是为了打好基础
> 一年级多是必修科目 二年级以上才有能力学好专业科目一样
> 而且二年级专业科目或研究所学得好都是因为以前国英数物理的基础好
> 才有如此功效
> 另一方面所谓密宗分成显学基础和密法正是符合此理
> 也就是说一般学密宗的要先学10年到15年以上显学佛学基础
> 才能拜上师学密 而且基础愈好 密法愈深入
> 特别要说明的是这边的密法 并非是□密之法 而是深密之法
> 因为释迦牟尼佛说法毫不保留
> 深密就是说一般人用意识心或说惯性逻辑思考 是无法理解的
> 甚深微妙之法 但是你基础好 你就能懂这些 而且能自我归纳
> 以上是学佛前後一般人都会碰到的一些问题
> 至於您要选择何种法门 除可以先学基础外 也可以请益一些法师
> 或指导您修学的法师 这样才不会绕圈子
> 末学稍作了整理归纳 如有错误还请指教批评
> 希望有对您有所助益 
> 也希望你能坚持此问法谦诚的心
> 则成佛有馀
> 祝您一切无碍
> 阿弥陀佛
> >  那其业力跟因果报应应该是还要还完八
> >    那这样成佛的要点究竟是什麽

诸贤者:本人是国小毕业,记忆力奇差你们所说的阿弥陀经或阿含经.了凡四训我都
不会背,也不会诵,请问我是否就不能成就了?不过我只知道要[一心清净]或[无我
心],修行应该在於会心,不拘文字[阅识万经典.心会千佛意.奈何意未尽.独漏自我
心]….o
所谓的无我於内要有[无我的概念],於外要有[无我的行持]…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2005年 2月14日 16:03:39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6
buddhanature
引述> 请问,不但倡导地十轮经、药师法门且又倡导阿含的我,会有什麽
    > 派别之分呢?

不管你倡导哪部经 只要意识形态的作祟 将他人所言的经
认定非基础 即是派别之分
相反地 当你认定自己的学习模式 有适合的根器
其他人其他宗派的人所倡导的经典也有其适应的根器可以修行的很好
那这样就无派别之分

并不是您所谓的一家之论 那不成了一言堂?那佛陀何苦说84000种法门?
至於您所言上圣下严法师的学佛群疑和正信的佛教妙云集
末学也拜读过 书柜中也有收藏
不过跟您先前所说以经印经似乎相差更远 不知您在说啥
何况根据您所说
要是我真的用上净下空法师的入门书 我就会介绍用"认识佛教"
这样跟您所判断的差很多
至於你一再强调的阿含 还真是南传小乘佛法的派别
而且其中不乏对大乘人相当不以为然的学佛人 真是很惨
若要佛法兴 唯有僧赞僧 唯有派别间隔阂去除 还望仁者三思
至於您所言古大德的方式填鸭式无创造力等
真不知您可知 法脉传承的观念
讲一个现代的教育改革的比喻好了
10年前台湾还没教育改革之前
英语托福成绩是亚洲第四 现在变成亚洲20个国家倒数第四
ps 末学是教英语文的
数学能力乃至心算能力 国中生就达到美国人大学生的能力
现在反而用那个建构式教学那种只适合智商170以上和弱智60以下的
分算加法成乘法 不但让台湾学子数学能力下降 奥林匹亚的竞试也还是无人
请参阅 http://www.ivy.net.tw/ivy/news/test.asp?index=CT92091702
苦到这些白老鼠
再说国文 自从国中没有作文後(有些有见识的校长会再请学生写作文)
 国中生写的中文可说不但乏善可陈
还乱用成语 和许多网上专用的语言和缩语  新闻报导过很多次
从文化变成次文化 国文不知退步多少 同时高中生的国文古文篇数也减少
约十几篇 不但对学生不利(跟中国大陆比起来) 还让台湾学生更看不懂
佛经类道经类的文章 都是古文能力太差
至於您所讲地藏十轮经的声闻和缘觉法 不知您是□解不□解
并非像□所说是基础 还请您三思而行
莫再自误误人
感恩不尽
阿弥陀佛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本人一向没有派别之分,都是强调一切从基础开始。
> 若是初学,圣严法师的「学佛群疑」、「正信的佛教」和印顺导师
> 的「妙云集」恐怕比「了凡四训」和「太上感应篇」更适合初学人。
> 四阿含不会绕圈子,那是一切的基础。若认为绕圈子,真的才是派
> 别之分。
> 再来,古大德的教法,我说的一点也不错,那就是中国人传统填鸭
> 教育方式,这个阶段在我们的教育系统已经玩过一遍了,不需要再
> 来一次。
> 因此,交叉比对、比较异同、做表格绝对是中学生和大学生都会的
> 工夫,因此,提倡直接入经,而不从外围开始。
> 了凡四训和太上感应是好书,这一点我不否认,但那是修善积福之
> 书,甚少谈到四正谛八正道,我们说,福慧双修、福慧双修,除了
> 修福外,也要修慧。因此,四阿含绝对是修慧好的开始。
> 再来,是地藏十轮经的问题,地藏十轮经卷六,就谈到,要给初学
> 概念,一定先从声闻、缘觉道开始,再一步一步来,请问,了凡和
> 太上感应,内中所提及那一点是声闻和缘觉?
> 若依此攻讦我有派别之分,那就是错得可以,我仅是佛陀教诲的地
> 十轮经而行事。
> 请问,不但倡导地十轮经、药师法门且又倡导阿含的我,会有什麽
> 派别之分呢?
> 我所在意的是,怎麽给初学一个正确的开始,既然佛说从声闻缘觉
> 道开始教授,那麽,就这麽开始。
> 以上。

--
不以有行 亦不以无行 即得受记
维摩经云 诸行性相 悉皆无常
涅盘经云 佛告迦叶 诸行是常 无有是处
汝但一切处无心 即无诸行 亦无无行 即名受记
阿弥陀佛常以佛光摄受一切众生 请常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妙音香光 合十
2005年 2月14日 22:33:37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7
重生!
    古籍真的是很难的……

    不然请您在这段话加些句读吧!您光看就傻眼了。

    「…尔雅方言所以发明转注假借仓颉训纂滂熹及凡将急就元尚飞龙
圣皇诸篇…」

    CBETA是学佛者的好帮手,佛典数位化真的是人类史上很伟大的一
个工程。


--
答案:

「…尔雅、方言所以发明转注假借、仓颉、训纂、滂熹及凡将、急就、
元尚、飞龙、圣皇诸篇…」
Tue Feb 15 00:49:11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8
慈焰
※ > 诸贤者:本人是国小毕业,记忆力奇差你们所说的阿弥陀经或阿含经.了凡四训
我都
> 不会背,也不会诵,请问我是否就不能成就了?不过我只知道要[一心清净]或[无我
> 心],修行应该在於会心,不拘文字[阅识万经典.心会千佛意.奈何意未尽.独漏自> 心]….o
> 所谓的无我於内要有[无我的概念],於外要有[无我的行持]…
>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说之千里
不若行之一丈
做到的拍拍手
没有的加加油
2005年 2月15日 7:26:47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9
大愚若智
※ 引述《selfnature (buddhanature)》之铭言:
> 再说到四阿含 它本身并非不重要 但对中国人来说
> 这些道德观念早已在传统道教中融入了 除非是从小开始学起或将来准备弘法
^^^^^^^^^^^^^^^^^^^^^^^^^^^^^^^^^^^
>  否则四阿含也是多绕圈子

阁下的学佛次第与观念为何, 末学无能评论. 只是看不太懂上面那一句, 可否请
举出一个或一些例子来说明. 我只读过增一阿含, 杂阿含现还没读完, 可是没有
读出你说的心得.
Tue Feb 15 11:46:52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10
123456
※ 引述《aaaa (慈焰)》之铭言:
> ※ > 诸贤者:本人是国小毕业,记忆力奇差你们所说的阿弥陀经或阿含经.了凡四训
> 我都
> > 不会背,也不会诵,请问我是否就不能成就了?不过我只知道要[一心清净]或[无我
> > 心],修行应该在於会心,不拘文字[阅识万经典.心会千佛意.奈何意未尽.独漏自
> 我
> > 心]….o
> > 所谓的无我於内要有[无我的概念],於外要有[无我的行持]…
> > 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
> 说之千里
> 不若行之一丈
> 做到的拍拍手
> 没有的加加油

说起国小毕业 我想到了我的阿姨,他是一位出家的僧人
他背不了文言的经书,说实话是看到那些经书就头痛
不过我告诉他

诸法门是无量的
有慧根利的人可以修,也有慧根差的人可以修
不应以人的现智(此生智慧)来度量他的成就
阿难(佛的堂弟)以能了解众多的佛经而著名,於佛住世中亦不能成就
笨若念记阿弥陀佛佛号亦不能的扫地僧人,却能以一心不乱而得真解脱
我想到佛的慈悲,也请大家参考。
也请这位大德莫因些许的不如人就认为都不能成就了
也请你体验一下佛的"一心清静" 这一心清静指的是什麽心。
而"无我"指的又是什麽,是那个我?在楞严经中的前几卷应可以找到答案。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禅与静坐板 - 真心交谈的坐坐板                                 BudaSitting
◆ 修改: 05/02/17  3:04:03 <220.134.108.240> 
Thu Feb 17 02:12:56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11
123456
※ 引述《fireduke.bbs@ptt.cc (道心.冥司 )》之铭言:
>  那其业力跟因果报应应该是还要还完八
>    那这样成佛的要点究竟是什麽

先生信心(发起信心)
戒~定~慧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布施、般若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教X档案 - 世界搜奇, □谈梦、奇谭、外星、新知                 BudaXfile
◆ 修改: 05/02/17  2:30:25 <220.134.108.240> 
Thu Feb 17 02:18:18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12
大愚若智
※ 引述《selfnature (buddhanature)》之铭言:
> 这些文章深入学生心□ 不论有无背诵
> 都起了潜移默化的功效
> 好像中国人所讲基础的仁义礼智信跟佛教讲的当人的基础五戒来比对就好了
> 不杀生==>仁的表现
> 不偷盗==>义的表现
> 不邪淫===>礼的表现
> 不饮酒==>智的表现
> 不妄语===>信的表现
> 刚好一点差别都没有 可以说佛教没传入中国前
> 中国人就先具备小乘或人天的基础了
> 这些经文和文章不但打下中国人的人天基础和阿含的基础
> 更让中国学生看佛经的古文比较少滞碍难行的地方
> 也是末学先前有建议过一些经典书目为何一开始就要从经入
> 并没有阿含部而 直接以大乘经解经的主因(阿含为小乘和大乘基础)
> 若说到金刚经和心经为何能在中国大受欢迎

阿含经读完的都还不一定读通而称的上前辈了, 我这连阿含经都还没读完的至多
只能叫末学了^_^
阿含不是只有讲五戒而鲁已, 就我看过的阿含部里有许多在你定义的大乘经典里看
到而看不懂的重要名词, 阿含经里有详细的解释.   有点时候如果读经只抓"大乘的
精神", 这些重要的原味忽略了, 小心最後味道不对味而不自知(因为大部份的人都
不知道□起来应该是什麽才对).

至於阿含的经文您说会绕来绕去, 我猜大概是指会用不同句子重复同一意义的描述.
这是因为阿含是由那些老老老...师兄们集结的, 他们应该都是印度人, 而印度人写
文章就是有这习惯, 即便几千年过去了, 他们现在写论文也还是有这习惯地.

> 附注:个人强烈反对初学者拿一本佛学辞典无师自学的状态
> 因为穿凿附会和误解佛法的机会太大了
> 再次强调 学佛要找善知识和依止明师 不可看看经书和注释就自以为没错
> 以免让自己多绕道而行

所以这是您的个人的认知, 无关佛的教导, 佛陀不是这麽教的. 善知识是学佛过程中的
助缘, 不是找不到就没得学了. 依止明师, 这已是老到牙的问题, 请您到精华区里找些
相关的文章, BudaDigest也有依法不依人的相关经文, 请拨空了解一下, 希望您能同意
佛陀的教导,而不是你的权宜才是适导众生的. 如果您依然不认为佛陀的这个教导适合所
有的学佛者, 也请不要再在站上宣导学佛要依止明师的谬论了, 谢谢 :)
Thu Feb 17 15:27:33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13
123456
※ 引述《selfnature (buddhanature)》之铭言:
长者:
  (1)小弟心生疑或,若问的不得体,请原谅。
  (2)刚又把法华经翻了一遍
     卷一说,佛惟一乘,而您的文章说是一乘法? 意思是??(是我们的意思
     相同,是小弟落入言语表相?若法惟一乘,则各家修道或儒究竟最终都
     可以成佛??愈想愈乱)

     您贴的原文是: "法华经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
  (3)承长者所言

     卷一说的是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表示的是,所有法门都是在成佛用的,也才得证
     一佛乘的道理,也就是佛乘包含诸无量无边法门。(小弟想的,比较顺一点,也生
     越大疑问),

     您贴的原文是:"而是说一法时,一切法皆是一法也。法本不二,即此不二□     即是一切法。法本不二."

    指的是法惟一法???诸法同一法????这和小弟所知的不同,故请长者释疑
    (小弟只是速查法华经,若有漏失或其他经典有载,请不吝赐教)

  (4)佛安,长者功德无量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别害羞, 尽管问喔!                               BudaHelp
◆ 修改: 05/02/17 18:03:45 <220.134.108.240> 
◆ 修改: 05/02/17 18:07:43 <220.134.108.240> 
◆ 修改: 05/02/17 18:14:05 <220.134.108.240> 
Thu Feb 17 18:02:48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14
重生!
    佛是佛,道是道,儒是儒。

    要混在一起谈三教合一,甚至把儒释道耶回来个五教合一,是不妥的。

    各宗教之间内涵差异太大了,我实在看不出来除了在基本道德及戒律有
相似之处外,很多重要观念都是差异极大的。

    但每个人各有因缘,信奉其宗教,倒也不必贬低他教就是了。

--
    但说实在的,用道教的仁义礼信智来解释佛教的四圣缔或十二因缘,我
实在是不认同。

    怎麽拗都拗不过去……

    说真的,非常像某个谈五教合一的解释方法。
Fri Feb 18 00:16:09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15
文明
※ 引述《selfnature (buddhanature)》之铭言:
> 末学并非一贯道道亲
> 阿弥陀佛
> 但有朝一日还是要当道亲 还度化这些人
> 不过看他人宗派来做判断懂不懂佛法这样也太狭隘了
> 毕竟要是肯放下以前所不如法的
> 佛陀无不接受者
> 您我何许人也
> 切莫以他人宗派来判断他未来能否成就成道
> 愿共勉之 images师兄
> 阿弥陀佛

我最近看些华藏电视台的弘法节目,法师有段时间在新加坡讲经,
新加坡是东南亚国际性的城市国家,境内号称九大宗教。法师宣法
对象以接受儒、道文化的人为主,并以佛教和平的思想解释、宣扬
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之道。而且总以普门品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化现
何身度之的理念加以解释,因此基调仍为佛教本位。
这一点是重要的,因为只有佛教谈因缘法,也只有以因缘法为上位
概念才足以贯串不同宗教的矛盾。这一点并非轻视其他一神教,而
是若以任一非以因缘法为主轴的哲思做上位概念,就无法从各宗教
中找到共同点。所以,我会说,不同宗教有共通处,不说他们一样
。
Fri Feb 18 15:18:25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16
文明
※ 引述《selfnature (buddhanature)》之铭言:
> 宗派的细分是给自己来判断要选择哪个法门
> 用来看自己根器的
> 不是用来评判他人的学习跟我有无不一样的地方的
> 这种以佛教的法来高慢其他不学佛或其他宗教的人
> 完全是错误知见 因为在盖棺论定前 无论其他宗教或不学佛的人
> 都有可能以一念至诚忏悔心 就法上超过於你先前努力好几十年所修的功行
> 如果要分宗分派的 这样子的概念不是佛法 这是外道

宗派是下位概念,上位概念是佛教。
也就是说,如果他不是佛教,就不会有宗派的问题。
例如:
不说佛与儒,佛与道,佛与一贯道,佛与基督教...等为宗派之争。
因为一贯道、基督教....本来就不是佛教。

至於其他:
一、佛教与其他善法之关系:求公约数即可。
二、用其他善书解释佛法:隐含以佛教为本位的前提。
三、可以佛法解释其他善书:如果说无其他善书理念为进阶无法信佛
    ,不就像说佛法有上面的楼层、没有下面的楼层。

佛法之所以能和各种教法共存,因为他层次由低至高一应具备而且具
备因缘法的模型,只有以佛法层升式、放射式地解释其他教法,才能
将各种理念圆满结合。
换做以任一因缘法以外的教法为主轴,无法整合。
Fri Feb 18 19:02:05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17
rlai000
selfnature兄,末学认为一切倡导多教合一,如兄所说的儒家和佛家的所谓「紧密
相连」,实是不於义理上作辨别,不知抉择,只依文取义。依从自己既得知识,加
之於种种义理上。所以有儒佛二家相互对解,由是妄生决定,谓儒佛同一,甚而道
道相同。

就以佛教的不杀生为例,已显兄的妄自抉择。不杀生已含「无我」的义理。怎麽
说?因举凡杀生,莫不依「我」而杀,就算是为国家民族而杀,此时只不过是把国
家民族拉入自我□围内。所以能知此抉择,不杀生便是道上之所为、道上的观修、
道上的行持。

若能不杀生,而发挥了所谓儒家的仁,则是将此道上之所为的现像与功能,用他义
来解释,本没有对错。因为只是形容此现像与功能的一些名词、比喻。而错的是,
直把这意义盖加於佛教的义理上。如说我母亲是女性,绝不会以凡女性便是我母
亲。此例理所当然,正因为我们已抉择、辩别过中义理。但不於佛家的义理作辨
别、抉择,只依文取义,就会犯上过错。

由此而知,一切佛家经论,都是为修行者於道上作抉择而说、而建立。若用他义而
说、而建立,则是邪说、邪道,其人不能见如来。

※ 引述《selfnature (buddhanature)》之铭言:
略...
> 仁义礼智信都四谛是紧密相连的  在此仅举一仁来发挥
> 其他的留给大德自己参 
> 仁的发挥极致即是菩萨慈悲一切众生的心 
> 如从消极来看是不杀生 积极面来看则是护生放生度生
> 慈又称与乐 悲又称拔苦 菩萨对众生拔苦与乐
> (此众生苦在哪?苦在无处所处 故菩萨善知众生苦 能除灭其苦)
> 此心即称做菩提心
> 何谓菩提 菩提即是菩萨行道之表现而灭众苦 度一切众生入无馀涅盘
> 而实无一众生 菩萨度者
> 愿一切学佛人 莫以人废言 莫以各宗各派自居 勿生定见成见
> 以宽广的心看一切学佛人和其他宗教的人和古圣先贤
> 阿弥陀佛
2005年 2月19日 5:15:16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18
邬波斯迦合十
ilanese, images, rlai000诸善知识等

善哉!善哉!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
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
得佛法分(法华经.譬喻品)

唯赖正信佛子
护持正法久住世间
如云开见月 其光自显
本地风光好 园林茂木森
头头方便路 山水自清音

心之所行 心所动作 
心所戏论 皆悉知之
虽末得无漏智慧
而其意根清净如此
是人有思惟 筹量 言说
皆是佛法 无不真实(法华经.法师功德品)

若人得般若
议论心皆灭
末学合十受教赞叹感动

 
2005年 2月19日 13:14:16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19
邬波斯迦合十
〔善法〕
梵语 ku  al  dharm。
指合乎於「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
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
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35(大24.382下):
「国界人民,日见增长,善法无损。」〔往生要集卷中〕 p4883

〔善知识〕
梵语 kaly□amitra,巴利语 kaly□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
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
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

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於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
(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
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於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

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具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
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

据四分律卷四十一载,善亲友须具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
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 

经论中胪举善知识之各种类别,据智□之摩诃止观卷四下载,
善知识有如下三种:
(一) 外护,指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
(二) 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
(三) 教授,指善巧说法。

据圆晖之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九载,与法者为上亲友,与财、法者为中亲友,
仅与财者为下亲友,以上称为三友。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亦举出人、法、人法合辨等三种善知识。 

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则说〔十种善知识〕,即:
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
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
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
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
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
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
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识、
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
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
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

详见:
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卷三十六、卷四十五
中阿含卷十即为比丘说经、
长阿含卷五□尼沙经,
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
尸迦罗越六方礼经、
南本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三、
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
大智度论卷七十一、卷九十六参阅「知识」3466 p4884
2005年 2月19日 14:36:47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20
邬波斯迦合十
〔正法久住〕

指真正之法,佛陀所说之教法,又作白法、净法,或称妙法。
凡契当於佛法正理之法,皆称正法,如不取不著之法门、大菩萨之法。

如来正法有世俗、胜义之别,世俗正法指名句文身,即经律论;
胜义正法则指圣道,即无漏之根、力、觉支、道支。

世尊正法之体有教、证二种;
教正法,指佛所说之经律论三藏;
而三十七品等菩提分法,则为证正法。

换言之,教正法即世俗正法之体,证正法即胜义正法之体

正、像、末三时之一,佛陀入灭後,教法住世,依之修行即能证果,称为正法

现为末法时期 如此正信弟子 三皈五戒 清净三业 护持正法广度
足为世尊圣弟子  起坚固慧清净心 灭诸有情无量苦 施众妙乐如宝手
能断惑网如金刚 起大悲慧具精进 善持妙供奉世尊 以海智救苦众生
登诸趣有无畏岸 堪称稀有而赞叹 
2005年 2月19日 14:53:24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问题] 如果是即身成佛
#21
Kao
selfnature 兄,
(以下称自性兄,望勿见怪~ ^_^)
末学反覆看了您的发表(有的已被删),也思惟良久...
对於自性兄所开的书单,依止亲教师或背诵经文,
乃至儒道思想与佛法的互相影响等见解也多表认同与
佩服。当然,其他诸大德的见解也颇令末学佩服。

然对於自性兄提及了
(1)释儒道乃至耶和回,会归的是一家,
   不能归的是二或成三法,犹如小乘与大乘或成五乘佛法
(2)举了仁字的部份,用法华经印证一乘法
(3)<<金刚经云 : 须菩提 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於中无实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 所言一切法者 即非一切法 是故名一切法>>

存有疑义,望与自性兄做知见上的交流...

您以法华经的「成佛唯有一乘」与金刚经的「一切法皆是佛法」
来说明「释儒道乃至耶和回,会归的是一家,
不能归的是二或成三法,犹如小乘与大乘或成五乘佛法」.

虽言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然个人根器不同,有人觉得
保住人身就满足了;有人欣求天界的欲乐或禅悦;
有人急於入涅盘;有人不惟自度,愿与众生同登彼岸。

大家学佛皆是为了成佛,而持戒行善虽属人天乘,亦为成佛
必要基础,这也是大家既有的共识,然问题出在这句
「释儒道乃至耶和回,会归的是一家」?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观世音菩萨观察众生的得度因缘,
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其中,《妙法莲华经》[卷7]「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
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再者,地藏经中,也有大菩萨示现
大鬼王(主命鬼王)之身来度化与守护众生。其最终目的皆如
《维摩诘所说经》[卷2]中的「先以欲钩牵 後令入佛道(智)」

从开始学佛至成佛,非一生可成就的,乃经多生累劫修行,方能圆满。
此世因缘不具足,不能得闻或不信佛法乃至修行证果,入圣人之流。
虽极可惜,但若能行人天善法(持戒行善),不堕三恶道,
待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得遇善知识,仍能得闻正法而证果解脱.

举「仁」字阐释"不杀生"乃至"慈悲",这点末学颇为认同,
然真正能发挥「仁」至极致圆满者,唯菩萨摩诃萨与佛而已矣。
以「六度」为例,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此五度与外道共,非仅佛法所独有。然加以「般若」为导,方能
真正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波罗蜜乃至无上正等正觉.
故有言「五度如盲 般若如导」,《心经》中亦言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再者,《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7]中
「菩萨学是般若波罗蜜成就一切诸功德。得诸佛法一切种智。」,
是故,般若波罗蜜不惟能成就「仁智礼义信」之功德,犹能成就
一切诸功德乃至得诸佛法一切种智。

在成佛的因缘过程中,虽可能先入过外道(儒道乃至耶和回),
尔後得闻习正法(如高雄某弥勒讲堂之某法师),乃至於最後成佛。
然诸佛毕竟实因闻习「般若正法」而成佛,而非因「学习过外道」
或仅以「人天善法」而成佛。

此故,若未具足般若正见,实不宜将外道归属佛法(纵使名为佛子,
仍属外道;反之,若已具足般若正见,外道则非外道矣)。
末学窃以为,自性兄仅以「一切法皆是佛法」与「成佛唯有一乘」
来支持「会归的是一家」一说,似乎欠妥。因此,末学认为这句话
实有修正之必要,否则极易引起误会,甚至误导初学或未学。

以上是末学浅见,文笔拙劣,若有谬误,尚请自性兄与诸大德
见谅指教。
2005年 2月21日 0:43:51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