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Re: 《流离王与释迦族-下》
#1
root
> 一箭射杀好苦梵志及流离王
> 这样事情不就解决了?
> 可见当时并不盛行菩萨乘的教义

> 我认为原始佛教与菩萨乘的教义
> 两者有很大的矛盾

   其实佛在所谓接近原始佛教的阿含经中就已经把初发心修学,然
後行菩萨道,直至成正觉、转法轮的次第用种种辟喻说得非常清楚。

原文网址:

   http://cbeta.twbbs.org/result/normal/T02/0099_043.htm

一开始佛用众生堕在灰河作比喻。河中有火,物为灰烬,以比喻烦恼
故称灰河。所以在地狱中有一灰河地狱,恐怖哦..。

=========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灰河。南岸极热。多诸利刺。在於□处。
众多罪人在於河中随流漂没。中有一人。不愚不痴。聪明黠慧。乐乐
厌苦。乐生厌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缘在此灰河。南岸极热。又多利
刺。在□冥处随流漂没。我当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渐见小明。其
人默念。今已疾强见此小明。复运手足。勤加方便。遂见平地。即住
於彼。观察四方。见大石山。不断不坏。亦不穿穴。即登而上。复见
清凉八分之水。所谓冷.美.轻.软.香.净。饮时不噎。咽中不阂。
饮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饮。离诸恼热。
====================

此人爬上山後又见种种美好的事物,这些好东西不是随便说说的,这
都是有意义的。
====================
然後复进大山上。见七种华。谓优?罗华.?昙摩华.拘牟头华.分
陀利华.修□提华.弥离头□提花.阿提目多花。闻花香已。复上石
山。见四层阶堂。即坐其上。见五柱帐。即入其中。敛身正坐。种种
枕褥。散花遍布。庄严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卧。凉风四凑。令身安
隐。坐高林下。高声唱言。灰河众生诸贤正士。如彼灰河。南岸极热。
多诸利刺。其处□冥。求出於彼河中。
====================

重点就在这一段。多诸利刺者,谓五欲功德。这不是说行五欲有功德,
而是指功能方面而言。释义为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为善行之德。
====================
如是。比丘。我说此譬。今当说义。灰者。谓三恶不善觉。云何三。
欲觉.恚觉.害觉。河者。谓三爱。欲爱.色爱.无色爱。南岸极热
者。谓内.外六入处。多诸利刺者。谓五欲功德。□冥处者。谓无明
障闭慧眼。众多人者。谓愚痴凡夫。流。谓生死河。中有一人不愚不
痴者。谓菩萨摩诃萨。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谓精勤修学。微见小明
^^^^^^^^^^^^^^^^^^
者。谓得法忍。得平地者。谓持戒。观四方者。谓见四真谛。大石山
者。谓正见。八分水者。谓八圣道。七种花者。谓七觉分。四层堂者。
谓四如意足。五柱怅者。谓信等五根。正身坐者。谓无馀涅盘。散花
                                  ^^^^^^^^^^^^^^^^^^^^
遍布者。谓诸禅.解脱.三昧.正受。自恣坐卧者。谓如来.应.等正觉。
                                  ^^^^^^^^^^^^^^^^^^^^^^^^^^^^^^^
四方风吹者。谓四增心见法安乐住。举声唱唤者。谓转法轮。
====================            ^^^^^^^^^^^^^^^^^^^^

    不愚不痴想出灰河者即可称为菩萨摩诃萨。由以上经文可以了解,
从凡夫到菩萨,然後成正觉转法轮,这一连串的过程都是世尊所教导。
经末世尊说:

  【如是。比丘。大师为诸声闻所作。我今已作。汝今当作所作。】

大师可不是当今李大师之流,大师是佛的尊号。世尊以身作则鼓励弟
子也向□看齐。所以当时不盛行菩萨乘的教义和原始佛教与菩萨乘有
矛盾之说,实在是有所误解。
Fri May 20 11:52:21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