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1
白非白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世人所造诸业总合来说为身、口、意三业。世尊说身业有三种:
(《正法经》p0002b14)
┬┬┬┬┬┬┬┬┬┬┬┬┬┬┬┬┬┬┬┬┬┬┬┬┬┬┬┬┬┬
 『诸比丘。身业三种。所谓杀生、偷盗、邪□。』
 『云何杀生?於他众生。生众生想。起杀害心。断其命根。得
  成杀生。』
┴┴┴┴┴┴┴┴┴┴┴┴┴┴┴┴┴┴┴┴┴┴┴┴┴┴┴┴┴┴

杀业的细分有:
┬┬┬┬┬┬┬┬┬┬┬┬┬┬┬┬┬┬┬┬┬┬┬┬┬┬┬┬┬┬
 『(杀业)彼有三种。谓上中下。所言上者。杀罗汉等。堕
  阿鼻狱。所言中者。杀住道人(修行者、善人…等)。所
  言下者。杀不善人。及杀畜生。』
 『又复三种。所谓过去。未来现在。又复三种。所谓贪作、
  □作、痴作。彼贪作者。所谓猎等。彼□作者。所谓下(劣)
  性。彼痴作者。外道斋(因祭祀而杀)等。又复二种。所
  谓自作。他教二作。(教唆杀)
┴┴┴┴┴┴┴┴┴┴┴┴┴┴┴┴┴┴┴┴┴┴┴┴┴┴┴┴┴┴

杀生的前提定义是“於他众生,生众生想”,这什麽意思?就是“对
於要杀的对象明知他(它)是众生”换句话说就是目的是故意要断其
生命的。如果目的(作意)不是要杀生物,那就不犯杀生:
(p0168c23)
┬┬┬┬┬┬┬┬┬┬┬┬┬┬┬┬┬┬┬┬┬┬┬┬┬┬┬┬┬┬
 『若水酪浆。种种诸饮。不谛观视。终不饮之。(怕有□)
 『经宿之水。若不细观。恐生细□。若不漉治。不饮不用。是
  名微细持不杀戒。』
┴┴┴┴┴┴┴┴┴┴┴┴┴┴┴┴┴┴┴┴┴┴┴┴┴┴┴┴┴┴

水中怕有小□,漉是过滤,治是调理,经过过滤料理的水当然□会死
了,但那是为了喝水,不是为了起意杀生。因此世尊制有一条戒律,
就是饮水(饮料)若不经调理就喝的话,是犯戒的。

所以“有心的杀生”才是杀生,世尊说明下列情形不算杀生:
┬┬┬┬┬┬┬┬┬┬┬┬┬┬┬┬┬┬┬┬┬┬┬┬┬┬┬┬┬┬
 『有五因缘。虽是杀生。无杀罪业。
  (一)所谓道行无心伤杀蠕蚁等命。(要不然就别走路了)
  (二)若掷铁等。无心杀生而断物命。(例如运动意外)
  (三)医师治病。为利益(於病人)故。与病者药因药命断。
    医无恶心(黑心医师自己心里有数)。
  (四)父母慈心。为治故打。因打命终。(调教小孩失手)
  (五)燃火虫入。无心杀虫。虫入火死。(照明整理环境)
  如是五种。虽断生命。不得杀罪。
┴┴┴┴┴┴┴┴┴┴┴┴┴┴┴┴┴┴┴┴┴┴┴┴┴┴┴┴┴┴

杀业成业在心,无心杀人、无心杀□故不犯杀。盗业也是相同:(p0002c01)
┬┬┬┬┬┬┬┬┬┬┬┬┬┬┬┬┬┬┬┬┬┬┬┬┬┬┬┬┬┬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云何偷盗成就
  满足(确定偷盗)。云何偷盗得果报少。
┴┴┴┴┴┴┴┴┴┴┴┴┴┴┴┴┴┴┴┴┴┴┴┴┴┴┴┴┴┴

咦?刚刚不是对比丘说的杀业吗?现在怎麽不是“诸比丘”而是变成
“修行者”了?一一般的解释是因为座中有婆罗门人听法,也是包含
了在家居士,故统称为修行者。

┬┬┬┬┬┬┬┬┬┬┬┬┬┬┬┬┬┬┬┬┬┬┬┬┬┬┬┬┬┬
 『彼见闻知(修行者听世尊说)。或天眼见(或有天眼就能确
  知为何果报成立或恶果少的因)。
┴┴┴┴┴┴┴┴┴┴┴┴┴┴┴┴┴┴┴┴┴┴┴┴┴┴┴┴┴┴
由上句可知修行者可以“天眼见”,可见在家居士可以修到有神通之
力的,不限定是比丘。当然没神通的就要听世尊说了。

┬┬┬┬┬┬┬┬┬┬┬┬┬┬┬┬┬┬┬┬┬┬┬┬┬┬┬┬┬┬
 『他物他摄。自意盗取。如是偷盗。成就满足。(别人的东西
  在别人那里而伦来)
 『若是王法。为饶益尊父母病人。缘觉罗汉。阿那含人。斯陀
  含人。须陀洹等。若为病急若为饥急。彼为饶益。如是偷盗。
  得果报少。盗业不具。』
┴┴┴┴┴┴┴┴┴┴┴┴┴┴┴┴┴┴┴┴┴┴┴┴┴┴┴┴┴┴

“若是王法”意思是“若是犯了世间的法律”,世尊说因□饿而没钱
买食物(□急)奉养长辈…等而去偷食物和药物那些事,是犯王法,
但并不犯偷盗的业果。

当然和杀业一样,偷盗的人悔过不再犯则盗业果报不具足:
┬┬┬┬┬┬┬┬┬┬┬┬┬┬┬┬┬┬┬┬┬┬┬┬┬┬┬┬┬┬
 『又复偷盗得果报少。谓偷盗已。专心忏悔。既忏悔已。後更
  不作。遮他偷盗。教不盗戒。示其善道。令住善法。远离偷
  盗。如是盗业不具足满。
┴┴┴┴┴┴┴┴┴┴┴┴┴┴┴┴┴┴┴┴┴┴┴┴┴┴┴┴┴┴

另外像诈欺、不实买卖也是有偷盗果报:
┬┬┬┬┬┬┬┬┬┬┬┬┬┬┬┬┬┬┬┬┬┬┬┬┬┬┬┬┬┬
 『何业具足?若人偷盗。彼偷盗人。若诳惑他。屏处思量(暗
  中计划)。作欺诳事。斗秤治物(不实买卖)。作恶业行。
  如是种种此业具足。
 『云何成业。若他摄物。知已盗取。如是成业。(确知是别人
  的而盗取)
 『何业具足。作已随喜。乐行多作。向他赞说。又复教他善戒
  者盗。此业具足。如是三业。具足不减。
 『馀偷盗业。得果报少。而不决定。(其他的则不一定)
┴┴┴┴┴┴┴┴┴┴┴┴┴┴┴┴┴┴┴┴┴┴┴┴┴┴┴┴┴┴

由上可知,犯世间王法在真实的果报里不一定会有业报,也就是犯世
间法和业报的机制是无关的,业报的因,全在於发心。接著世尊谈邪
淫业果具足和不具足的条件:(p0002c19)
┬┬┬┬┬┬┬┬┬┬┬┬┬┬┬┬┬┬┬┬┬┬┬┬┬┬┬┬┬┬
 『又修行者。内心思惟。随顺正法。观察法行。
 『云何邪□。此邪□人。若於自妻。非道而行。(不正常性行为)
  或於他妻。道非道行。(别人的老婆则一概不行)
 『若於他作。心生随喜。若设方便。强教他作。是名邪□。』
┴┴┴┴┴┴┴┴┴┴┴┴┴┴┴┴┴┴┴┴┴┴┴┴┴┴┴┴┴┴

同样也有果报少的:
┬┬┬┬┬┬┬┬┬┬┬┬┬┬┬┬┬┬┬┬┬┬┬┬┬┬┬┬┬┬
 『云何邪□得果报少。若邪□已专心忏悔不随喜他。遮他邪□。
   (遮他,阻止)示其善道(告知善道)。彼邪□业不具足满。
 『离邪□意。修行善戒。如是邪□。得果报少。不决定受。(先
  有邪淫但改过了,而修善戒则和忏悔相同,不决定受果报)
 『如是三种身不善业。得果报少。果报轻软。』
┴┴┴┴┴┴┴┴┴┴┴┴┴┴┴┴┴┴┴┴┴┴┴┴┴┴┴┴┴┴

说完身业,世尊再说【口业】:(p0003a01)
┬┬┬┬┬┬┬┬┬┬┬┬┬┬┬┬┬┬┬┬┬┬┬┬┬┬┬┬┬┬
 『又修行者。知业果报。云何口业。恶不善行。
 『口业四种。所谓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如是四种。
 『何者妄语。自思惟已。然後於他作不实语。若作咒誓。若在
  王前。若王等前。妄语言说。令他衰恼。或打或缚。或令输
  物。彼成妄语如是满足。成妄语业地狱中受。
┴┴┴┴┴┴┴┴┴┴┴┴┴┴┴┴┴┴┴┴┴┴┴┴┴┴┴┴┴┴

上面第二句,“自思惟已”意思就是打定主意,对别人作不实的指控
或是陷害,或者下咒术誓语,或者诬告送官,目的是造成他人困扰烦
恼,或恐吓使人害怕、或使人入狱受罚或者拿财物出来,这些是妄语
成立,要下地狱。

第二种口业是【两舌】:
┬┬┬┬┬┬┬┬┬┬┬┬┬┬┬┬┬┬┬┬┬┬┬┬┬┬┬┬┬┬
 『复有口业名为两舌。於和合者。共作业者。破坏语说。如是
  语者。成就两舌。
 『云何此语。得果报少。破坏语已。心中生悔。我愚痴故。作
  如是说。专心忏悔。亦遮他人作破坏语。示其善道。业不具
  足。此业不重。
 『云何此业不具足满。此破坏语。或以烦恼(生气不择言)。
  或以酒醉(失去理智)。心异分别(神智不清)。向他异说。
  此业不足。
┴┴┴┴┴┴┴┴┴┴┴┴┴┴┴┴┴┴┴┴┴┴┴┴┴┴┴┴┴┴

第三口业为【恶口】:
┬┬┬┬┬┬┬┬┬┬┬┬┬┬┬┬┬┬┬┬┬┬┬┬┬┬┬┬┬┬
 『又修行者观察业集。云何名为恶口业行。彼见闻知。或天眼见。
  如是恶口。能生热恼(火大气恼)。闻不悦耳。不忍他恶(令
  人难忍受)。令异人信(使别人相信)。
 『若重若轻。戏笑□心。得无量报。无量种报。(果报种类很多)
 『彼重恶口。堕於地狱。彼轻恶口。不决定受(不一定受什麽报)。
 『如是名为第三口业。彼业具足相应之义。如前所说
┴┴┴┴┴┴┴┴┴┴┴┴┴┴┴┴┴┴┴┴┴┴┴┴┴┴┴┴┴┴

第四种口业是【绮语】:
┬┬┬┬┬┬┬┬┬┬┬┬┬┬┬┬┬┬┬┬┬┬┬┬┬┬┬┬┬┬
 『又修行者。知业报法。云何名为第四口业。
 『无义绮语。前後相违。不相应说。(前後矛盾、不合理)
 『不决定受。(不一定受什麽报,畜生饿鬼地狱人都有可能)
  决定如馀。(但是和其他的口业一样,一定有业报逃不了)
  如是名为第四口业
┴┴┴┴┴┴┴┴┴┴┴┴┴┴┴┴┴┴┴┴┴┴┴┴┴┴┴┴┴┴

最後是【意业】:(p0003b02)
┬┬┬┬┬┬┬┬┬┬┬┬┬┬┬┬┬┬┬┬┬┬┬┬┬┬┬┬┬┬
 『又修行者。观业报法。云何意业。意业几种。彼见闻知。
 『意业三种。贪、□、邪见。
 『何者为贪。若见他人富者财物。心生希望。欲得彼物。是意
  贪业。(想由有钱人那人弄钱过来)
 『复次意业。若见他人富者财物。心生恶嫉。是意嫉业。
 『若生邪见。生颠倒见。是邪见业。
  彼有二种。(邪见有二种)
┴┴┴┴┴┴┴┴┴┴┴┴┴┴┴┴┴┴┴┴┴┴┴┴┴┴┴┴┴┴

邪见的二种形式第一为“失”邪见,就是认为一切是命定、第二“不
信”邪见就是无神、无业报论:
┬┬┬┬┬┬┬┬┬┬┬┬┬┬┬┬┬┬┬┬┬┬┬┬┬┬┬┬┬┬
 『谓失、不信。
 『云何不信。彼人心谓无施无祀。无斋无会。无有善业。无不
  善业。无业果报。广则无量。
  『云何为失。彼人心谓一切苦乐皆是天作。非业果报。
 『如是二种。名为邪见。』
┴┴┴┴┴┴┴┴┴┴┴┴┴┴┴┴┴┴┴┴┴┴┴┴┴┴┴┴┴┴

世尊强调:『又修行者。观业报法。云何三种身口意业。如是十种。
乐行多作。彼决定受。』上句中“决定受”就是一定会有业报,也就
是老祖宗所说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那麽何时才是业报的时候呢?世尊也有说明:
┬┬┬┬┬┬┬┬┬┬┬┬┬┬┬┬┬┬┬┬┬┬┬┬┬┬┬┬┬┬
 『此义云何。何者业果於现世受?何者业果於生世受?(下一
  世受报)。何者业果於馀世受。(馀世,其它世)复於世间
  何处何生。(在哪一处转生、哪一处受报)
 『彼见闻知。或天眼见。(修行者一样是听世尊说或者用天眼见)
┴┴┴┴┴┴┴┴┴┴┴┴┴┴┴┴┴┴┴┴┴┴┴┴┴┴┴┴┴┴
接下来,世尊就为四众弟子们详细解说各道受报的情形,世尊将他道
分成地狱、饿鬼、畜生、天界,一共四个受报生处,我们常见的阿修
罗道是属於畜生道里同时跨了鬼、畜、天三道,依阿修罗能力大小不
同而讲。

善恶业除了自身的业报之外,还会引起环境的改变,世尊称之为“外
报”,故有十善外报、十恶外报,例如光音天人吃地肥,结果地肥消
失就是一例,世尊在《业报差别经》里也说到:
(T01n0080_p0894b14)
┬┬┬┬┬┬┬┬┬┬┬┬┬┬┬┬┬┬┬┬┬┬┬┬┬┬┬┬┬┬
 『复有十业。得外恶报。若有众生。於十不善业。多修习故。
  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一者以杀业故。令诸外报。大地咸卤(无法种植)。药草无力。
 『二者以盗业故。感外霜雹螽蝗□等。令世饥馑。
 『三者邪□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
 『四者妄语业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秽。
 『五者两舌业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峻崖□谷。株杌槎菜。
 『六者恶口业故。感生外报。瓦石沙砾。□涩恶物。不可触近。
 『七者绮语业故。感生外报。令草木稠林。枝条棘刺。
 『八者以贪业故。感生外报。令诸苗稼子实微细。
 『九者以□业故。感生外报。令诸树木果实苦涩。
 『十者以邪见业故。感生外报。苗稼不实。收获□(渺)少。
  以是十业。得外恶报。』
┴┴┴┴┴┴┴┴┴┴┴┴┴┴┴┴┴┴┴┴┴┴┴┴┴┴┴┴┴┴

由前面世尊所谈的,我们可以了解到他道是由人道转生过去的报生地,
他道众生在某一世里也都曾是人类,而人类在最早期的年代里也全都
是光音天人,当年若是不吃地肥,那麽我们永远都是天人,可以自由
飞行於世间任一处所。

故此後世有打油颂曰:

  造业开端实在人,
  人之沦落始於贪,
  若非辗转十善业,
  死去活来翻五番。

哪五番?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天界此五番也。咦?天界不是
黑皮黑皮真黑皮吗,怎会死去活来?看倌莫噪,且待後回自有交待。
--
~~~~~~~~~~~~~~~~
佛法一,一法佛,一法佛法法一佛。
真如一,一真如,一真如真真一如。
~~~~~~~~~~~~婴愚~~
Sat Jun 4 11:14:07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2
白非白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善恶业除了自身的业报之外,还会引起环境的改变,世尊称之为“外
> 报”,故有十善外报、十恶外报,例如光音天人吃地肥,结果地肥消
> 失就是一例,世尊在《业报差别经》里也说到:
> (T01n0080_p0894b14)
> ┬┬┬┬┬┬┬┬┬┬┬┬┬┬┬┬┬┬┬┬┬┬┬┬┬┬┬┬┬┬
>  『复有十业。得外恶报。若有众生。於十不善业。多修习故。
>   感诸外物。悉不具足。
>  『一者以杀业故。令诸外报。大地咸卤(无法种植)。药草无力。
>  『二者以盗业故。感外霜雹螽蝗□等。令世饥馑。
>  『三者邪□业故。感恶风雨。及诸尘埃。
>  『四者妄语业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秽。
>  『五者两舌业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峻崖□谷。株杌槎菜。
>  『六者恶口业故。感生外报。瓦石沙砾。□涩恶物。不可触近。
>  『七者绮语业故。感生外报。令草木稠林。枝条棘刺。
>  『八者以贪业故。感生外报。令诸苗稼子实微细。
>  『九者以□业故。感生外报。令诸树木果实苦涩。
>  『十者以邪见业故。感生外报。苗稼不实。收获□(渺)少。
>   以是十业。得外恶报。』
> ┴┴┴┴┴┴┴┴┴┴┴┴┴┴┴┴┴┴┴┴┴┴┴┴┴┴┴┴┴┴

  我们的环境越来越不好,和我们的恶业息息相关,风不调雨不顺,
  国不泰民不安是其来有自,学佛者应由自身作起,先把自身环境
  修好,能以十善对待自身、善待家人、善待亲友、善待同事..推
  而广之才能有机会令大环境好转。细细思惟世尊的十外感恶报,
  不由得感慨万千,仰天长叹。
Sat Jun 4 12:22:41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3
白非白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是否可以请白兄再进一步说明,如何分辨祸与业?
> 比如在药师法门漫谈中所提及的有些恶鬼神所做其实是没有业报,
> 因为本性如此等等云云。

  鬼众害人为何没业报?後文会详说。

> 因此,我们就会有一个疑问,如何分辨祸与业?

  人以十善为主,依经来看是很容易分别。

> 自身的修持与业报之说殆无疑义,只是分不清楚什麽是祸,什麽是业
> 是否可再进一步说明?谢谢。

  您所谓祸是指什麽呢?能否例举?
  业则如经上所说,十恶即是恶业。
Sat Jun 4 14:25:44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4
白非白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如药师经所言之九横与无量诸灾。
> 另外,分辨不清的是在於天灾人祸疾疫国难等事,到是业?还是祸?
> 这我分辨不清。

  业指人所造作的事情。灾是天地自然的现象或者人类的业果。
  要如何分辨是灾或业,那超出你目前的能力所及。

> 但若依药师经所言,对於他国侵逼难、日月薄蚀难、自界叛逆难…等
> 等,似乎也定义为为祸。

  是名为灾。

> 因此,比如疾疫发生、地震发生、海啸发生、台风发生、战争的发生

  诸事必有业因和业果。但有些是自然现象,无法一概而论。

> (不管是他国侵逼或自界叛逆),到底如何分辨?

  业是人所行的事,可为“因”,也可为“果”。也可能是
  同时的。除非有宿智命通,否则人类思维无法弄清楚。

> 若上述皆为业,那麽,药师经所言、般若护国经所言,这些经文所言
> 必然无有用处。但药师经所言,似乎不考虑,而是只是告诉你方法和
> 药师佛、药叉大将们的誓愿。

  此和你的问题无关。若是天灾自然和药师经无涉,若是
  业果则只能回心作忏,业报可以轻软,但不是一笔勾消。
  例如弹指地狱之报,不是无报,而是轻软。

> 这些「誓愿」是否我们可以视为一种「契约」?也就是当危难发生时,
> 依经如法所行,要求「屡约」,到底行不行得通?

  当朋友“祝你生日快乐”是否为必须保证你乐得起来?
  若你不乐,都是朋友的错?
  我愿祝天下人皆无灾也愿努力满愿,但发下弘愿不是
  代表我就欠人的。若危难是业果,请见业报一文。

> 这也是我一直先前有与 DAWN兄有所诤论的焦点,但我问的是一个假设
> 性问题,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发生,因此,当D兄引用释迦族的例子时,
> 我要求其说明这是业?还是祸?
> D兄认为这是业,其引用地藏经所言:「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 如果是这样,那麽,恶鬼神也算是众生之一,其起心动念就是干坏事,为
> 何没有业?为何没有罪?

  鬼神无造作、无起心。故无业报。业报後文会详谈。

> 如果是这样,那麽,药师经不问任何因由,而告诉大家药师佛的誓愿和药叉
> 大将的誓愿不就在骗小孩?

  此问题不存在。

> 这是我的疑问之处,并无谤佛之义,只是对业与祸的定义不清楚。
> 当然,一个假设性的问题是无记的,可是如果是无记的,那麽,怎麽有一个
> 有记的答案断定这就是业?

  因不了解"业"的定义,难免有此疑,是故要深入经藏,
  了解佛说十善十恶的三世因果,才能明白。
  此世间是业报世间,故诸世间事必然是业报所成,人
  们不了解三世的前因後果,并不意味因果业报它就不
  存在。

> 因此,我想分辨清楚,同样是地震、战争、风不调雨不顺…等等发生,我们
> 如何断定这是业还是祸?

  要想明白三世业报,修习多修习,证宿智命通後自然清
  楚,或者对佛所说先深信不疑,日後再慢慢证知。

> 这是我搞不清楚的地方。

  不是只有你不清楚,是大家都不清楚。因此只好求之 CBETA
  再来深入一番。
Sat Jun 4 21:20:34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5
看不见的比较重要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D兄认为这是业,其引用地藏经所言:「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先重贴一下那次的答覆,

>这边举地藏经说法的重点不是在判谁有罪,谁该负责,
>而是,既然地藏菩萨的无漏神通已观察并说出此世众生多罪业的实情,
>那麽,战争这种人与人间的杀业肇於业行招感好像也不需要太怀疑吧?
>当然之前的讨论可知,人道是唯一能造业的族群。
>你想问的或许是"难道就不会有无关往昔业行的杀害别人吗?"
>---有的,那被杀的人即是"横死"的□围了,而杀人的也造下往後被杀短命的新殃
>了。
>所以,招唤钩摄王取了太多横死人命的那位後来屡世短命?
>上例也是药师经九横死中第八条的放大版。

由我上面的回文可知,因为人是六道唯一可造业的族群此项前提下,
我也不否认在战争这种人对人的业报中,
有可能产生无关往昔宿行而被杀横死的可能。

但不是一面倒认为战争中死的必定全体都是业报致死的意思。
(↑这句反过来解释亦通~~)

南无东方妙喜世界不动佛
2005年 6月 4日 21:22:18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6
看不见的比较重要
※ 引述《Dawn (看不见的比较重要)》之铭言:

> 但不是『一面倒认为战争中死的必定全体都是业报致死』的意思。
> (↑这句反过来解释亦通~~)
啊~,
忘记断句,补上。


经中有言,药叉大将是为了报佛恩跑来当义工,
个人都用对待义工的尊敬心情对待他们。


 南无东方妙喜世界不动佛
2005年 6月 4日 21:39:51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7
白非白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另外想再请教白兄,鬼神真无造作?嗯…是有点小疑问啦,因为佛说
> 海龙王经天初释品第十五如此说:
> http://www.buddhist-canon.com/SUTRA/DCX/IJingJi/T150150c.htm
> --------------------------------------------------------------------
> 天帝释品第十五

  这就是佛经上所载的特例,天神中只有帝释会“说”法,
  而天众也能发求道善意,但正如世尊所说,天界人随发随
  忘,马上就五欲自恣了。因此佛不生天界,也不生馀处,
  只生於四天下的南部洲。

  有一类鬼众作恶也有一种当下报,那就是魔天饿鬼,那也
  是一特例,其馀诸鬼作恶皆无恶业报,因为作恶是他们的
  天性。

  天众不能“造作”,因为他们没法“发心”作恶,也就是
  无法“坚持”行善或行恶,所以那个不叫发心,因为天众
  无恶可造,没有选择作恶的选项。

  没有正反选项,即不叫“造作”。了解“造作”之意,才
  能明白发心的意思。否则只会沦入无限的文字障之中。

> 因此,鬼神所做所为皆为本性而无有造业,那麽,自然此生业尽之後,不受後
> 有,入断灭相或成阿罗汉,如何六道轮回不止?

  此问题不成立。天众福报受完,还有地狱馀报等著,不是
  只有一报。请找查“馀报”二字即可看到一堆例子。

> 若六道轮回起於贪嗔痴(淫怒痴)未尽,也就是业未尽,因此流转无穷,也因
> 此三界如火宅,必然要生出离心,进而修行而解脱。
> 若天帝释与无善神共战斗,皆因本性,不是因业,佛为何慈悯而宣说令二万三
> 千天无善神皆发无上真道意?

  佛也为畜生、修罗、地狱众生说无上法。那是佛的慈悲,
  不因无效就不说。所以此一问题是偏问,非全问。你应
  问佛为何为三千大千世界说法才是。

> 发无上真道意,乃是起心动念,若众生起心动念无一是业,如何恶鬼神(无善神)
> 、天人这些只是依所谓「本性」所做的,如何会无业?

  不,天神若发恶心,那才是是起心动念,有钱想要更有钱,
  不是发心。相同的,鬼众发善心,那才叫起心动念。

  请好好思考一下“自由意志选项”的意义。
Sun Jun 5 11:23:07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8
白非白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至於我们不清楚是业还是祸,那麽,向佛菩萨祈□何错之有?
> 至於有没有成功护国,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当然可以求诸佛菩萨,但是古德们也说了,由於我们不确
  此时的苦是宿业否,所以祈求的最後一定要加上“可许则许”。
  可许,则是万幸,不许,菩萨不欠人。福祸无门,唯人自招,
  苦乐皆是业行所致。
Sun Jun 5 11:30:53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9
看不见的比较重要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再问D兄一次,是业?还是祸?若不能确定,引喻必然失义。

就如先前个人和白兄所提过,要求对於超出双方能力所及的求证并无意义,
故依佛经说法来判断。

> 至於我们不清楚是业还是祸,那麽,向佛菩萨祈□何错之有?

白兄已回,不明则『能许则许』。

> 至於有没有成功护国,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说明了沙曷比丘介入两国的纷争:
> http://www.buddhist-canon.com/SUTRA/DCX/IJingJi/T140770a.htm
> 仁兄如何不引这个典故呢? 引这个不是更为贴切?
> 这也说明身为佛门弟子的应该做什麽行为(也许目犍连尊者是看见沙
> 曷比丘做这件事,所以日後释迦族有灭亡之祸时,目犍连尊者也效法
> 沙曷比丘,也用一个钵来覆盖,也许吧?我猜的。)

佛笑了,

"一者阿罗汉。不三昧不得知。二者不得便现神足。三者不得强劝人分卫。四者身中
尚有□。"

之所以事後沙曷比丘不是神通一路挡到底,
而是把龙带去见佛受戒当佛弟子去了,

"龙以头面。为佛作礼。佛便为说宿命本末。龙心即解。受五戒奉行十善。即得须陀
洹道。"

若依此例。
那,阁下想在现代重演这桩美事的话,
你得找到愿意出手帮忙的神通阿罗汉一名,
加上住世佛陀一位。
若无,
其实药师经跟仁王经实现的也是类似的事。


> 对我而言,目犍者尊者本身并没有错,他只是觉得应该这样做,就做
> 了,起码他努力过。
> 修行五戒十善是所引各经文与诤论後的结论,这个我们清楚,只是在
> 面对紧急危难时,怎麽做,已经不是「实然」问题,而是一种「应然」
> 问题。
> 因此,若对岸这只恶龙发动战争时,我还是会祈祷,至於成不成,那
> 已经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你真的觉得目犍者尊者那次跟沙曷比丘这次的做法有一样吗??




南无东方妙喜世界不动佛
2005年 6月 5日 13:03:57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10
看不见的比较重要
>其国中历年风雨不时。五谷毁败佛念此国人民饥馑。即遣沙曷比丘往化之。
看来,
沙曷比丘不是没事自动跑去当义勇军的。
2005年 6月 5日 13:14:17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11
rlai000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 另外想再请教白兄,鬼神真无造作?嗯…是有点小疑问啦,因为佛说
> > 海龙王经天初释品第十五如此说:
> > http://www.buddhist-canon.com/SUTRA/DCX/IJingJi/T150150c.htm
> > --------------------------------------------------------------------
> > 天帝释品第十五
>   这就是佛经上所载的特例,天神中只有帝释会“说”法,
>   而天众也能发求道善意,但正如世尊所说,天界人随发随
>   忘,马上就五欲自恣了。因此佛不生天界,也不生馀处,
>   只生於四天下的南部洲。

若是佛经中每提到一些不常见的现象或譬喻,就不思不索便称之为特例,末学总觉
不妥。那麽可否一说其通例乎?其通例是否便是依我们习以为常的便是乎?是否自
我中心解释圆满的便是乎?

>   有一类鬼众作恶也有一种当下报,那就是魔天饿鬼,那也
>   是一特例,其馀诸鬼作恶皆无恶业报,因为作恶是他们的
>   天性。
>   天众不能“造作”,因为他们没法“发心”作恶,也就是
>   无法“坚持”行善或行恶,所以那个不叫发心,因为天众
>   无恶可造,没有选择作恶的选项。
>   没有正反选项,即不叫“造作”。了解“造作”之意,才
>   能明白发心的意思。否则只会沦入无限的文字障之中。

之前有讨论到业的定义为行为,而业力便是行为的力用。那麽,行为已成,造作与
否,其力用不失已成事实。若依定义,讨论业的重点则不在是否造作。

> > 因此,鬼神所做所为皆为本性而无有造业,那麽,自然此生业尽之後,不受後
> > 有,入断灭相或成阿罗汉,如何六道轮回不止?
>   此问题不成立。天众福报受完,还有地狱馀报等著,不是
>   只有一报。请找查“馀报”二字即可看到一堆例子。
> > 若六道轮回起於贪嗔痴(淫怒痴)未尽,也就是业未尽,因此流转无穷,也因
> > 此三界如火宅,必然要生出离心,进而修行而解脱。
> > 若天帝释与无善神共战斗,皆因本性,不是因业,佛为何慈悯而宣说令二万三
> > 千天无善神皆发无上真道意?
>   佛也为畜生、修罗、地狱众生说无上法。那是佛的慈悲,
>   不因无效就不说。所以此一问题是偏问,非全问。你应
>   问佛为何为三千大千世界说法才是。

佛经建立六道,且皆可成佛,是展现平等性的重要。所以经中,也有佛授记龙女成
佛的特例。

再者,释迦於我们人类示现成佛,当然教的便是我们如何成佛。要不是要修成某某
道,之後再教如何成佛耶?可由如来此名号的法义作思维。

次,若说有一佛,此佛是释迦,其内心实与起我见没有分别。

> > 发无上真道意,乃是起心动念,若众生起心动念无一是业,如何恶鬼神(无善神)
> > 、天人这些只是依所谓「本性」所做的,如何会无业?
>   不,天神若发恶心,那才是是起心动念,有钱想要更有钱,
>   不是发心。相同的,鬼众发善心,那才叫起心动念。
>   请好好思考一下“自由意志选项”的意义。

我们因不了知心性,才会受搏於轮回。我们得以解脱,因自心相续得解脱,与自由
意志无关。
2005年 6月 5日 14:36:20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12
白非白
※ 引述《rlai000 (rlai000)》之铭言:
> 若是佛经中每提到一些不常见的现象或譬喻,就不思不索便称之为特例,末学总觉
> 不妥。那麽可否一说其通例乎?其通例是否便是依我们习以为常的便是乎?是否自
> 我中心解释圆满的便是乎?

  通例者,例如阿罗汉自杀,世尊证其不受後有即是特例。
  修行者因厌患自身而自杀,一天死了六十个,皆入地狱,
  这叫通例。

  多数现象为通例,少数现象为特例。是否要思考,杀或
  不杀,由行者自行决定。其他类推。

> 之前有讨论到业的定义为行为,而业力便是行为的力用。那麽,行为已成,造作与
> 否,其力用不失已成事实。若依定义,讨论业的重点则不在是否造作。

  我们重点讨论的“业”的定义是“有所取舍後的行为”。
  是明“造作为业报的因”。有些行为是物种本能,那个
  行为没有业报,所以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无业报的行
  为就无讨论的必要了,例如抓□的行为,可以讨论,但
  没有意义。又例如,大鱼吃小鱼的行为,也可以讨论,
  但没意义。

  不知您想讨论的业是哪一种行为?应有事例,而不是在
  讨论“业”字在中文的定义是什麽。我们可以由佛经来
  看世尊指的是“造作”而不是物种本能。请就非物种本
  能的行为来讨论较能有交集。

> 佛经建立六道,且皆可成佛,是展现平等性的重要。所以经中,也有佛授记龙女成
> 佛的特例。

  请由佛经找一事来给我们看看六道【直接】成佛的有哪
  一道?
  请举出由天道成佛的有谁?由修罗直接成佛的有谁?由
  鬼道直接成佛的有谁?由畜生直接成佛的有谁?由地狱
  直接成佛的有谁?我等你的答案。

  世尊只说“人可以成佛”。请仔细思辨其中道理。

> 再者,释迦於我们人类示现成佛,当然教的便是我们如何成佛。要不是要修成某某
> 道,之後再教如何成佛耶?可由如来此名号的法义作思维。

  世尊教我们“认识六道业报真相”,而後超脱。世
  尊决不可能教我们修成天道再成佛,请勿自己乱想。

> 次,若说有一佛,此佛是释迦,其内心实与起我见没有分别。

  别打高空,仔细深入佛经、实修行禅才是真道。心中
  若无佛,若不是悟道者即是愚痴众生。世尊弟子奉行
  十念,此是世尊所教,其馀什麽空不空,我见不我见
  这些卖弄的文字障皆是非法。

  什麽是“我见”?心中有佛是我见?心中有佛是非法
  吗?是否请您拿出佛经来详说一下好吗?否则同学们
  不知您所谓的我见是什麽见?还是又是一个叫人立正
  的空洞名词?

> 我们因不了知心性,才会受搏於轮回。我们得以解脱,因自心相续得解脱,与自由
> 意志无关。

  “自心相续”得以解脱?请拿出经典来说看看可否?
  别对同学们卖弄名词,同学们需要的是白话的说明。

  佛说众生是“因为自心相续而感受报处而生於六道”,
  说众生因自心相得以解脱,这是奇闻。我个人很想知
  道,是否请详细用您的领悟说明一下“自心相续”要
  如何解脱六道轮回?这是功德大事。谢谢您。

  解说时也请拿出各个佛经来佐证,以免信口开河而有
  造口业之疑。
Sun Jun 5 15:52:52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13
渡若
> > 我们因不了知心性,才会受搏於轮回。我们得以解脱,
> > 因自心相续得解脱,与自由
> > 意志无关。
>   “自心相续”得以解脱?请拿出经典来说看看可否?
>   别对同学们卖弄名词,同学们需要的是白话的说明。
>   佛说众生是“因为自心相续而感受报处而生於六道”,
>   说众生因自心相得以解脱,这是奇闻。我个人很想知
>   道,是否请详细用您的领悟说明一下“自心相续”要
>   如何解脱六道轮回?这是功德大事。谢谢您。
>   解说时也请拿出各个佛经来佐证,以免信口开河而有
>   造口业之疑。

    於杂阿含经(四十)中有

>>>>>>>>>>>>>>>>>>>>>>>>>>>>>>>>>>>>>>>>>>>>>>>>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封滞者不解脱。不封滞则解脱。
                    ^^^^^^^^^^^^^^^^^^^^^^^^^^^^
云何封滞不解脱。比丘。攀缘四取阴识住。云何为四。
^^^^^^^^^^^^^^^^^^^^^^^^^^^^^^^^^^^^^^
色封滞识住。受.想.行封滞识住。乃至非境界故。
是名封滞。故不解脱。云何不封滞则解脱。於色界离贪
                    ^^^^^^^^^^^^^^^^^^^^^^^^^^^^
。受.想.行.识[3]离贪。乃至清[4]净真实。是则不
^^^^^^^^^^^^^^^^^^^^^^^^^^^^^^^^^^^^^^^^^^^^^^^^
封滞则解脱
^^^^^^^^^^

<<<<<<<<<<<<<<<<<<<<<<<<<<<<<<<<<<<<<<<<<<<<<<<<<

心若相续必於色受想行有贪,而致封滞,於色受想行有贪
则不能解脱。
Sun Jun 5 16:12:39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14
看不见的比较重要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就如先前个人和白兄所提过,要求对於超出双方能力所及的求证并无意义,
> > 故依佛经说法来判断。
> 就是说您依佛经所说,恰巧所引皆为失喻不是吗?因此,故依佛经说法来
> 判断,您还是没有回答问题。既然没有回答问题,你怎麽能做「超出双方
> 能力所及的求证」呢?这不是自打嘴巴?


我举此例之前提是神通不敌业力,
而业行本来就招感业报,故地藏本愿经中地藏菩萨也提过"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
报"等等。
地藏菩萨又说此世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故战争刀兵致死者中因由杀生宿业而致"短命报"者必有,
当然由人造新殃致横死者也有,
故当然不说是一面倒的横死或一面倒的宿业。
所以你先前要我二选一回答那是业还是祸,是有点奇怪的问法。
故又重说,若你我皆有足够的宿命通可以求证此战争之缘由,
那自然不会有这些问题。
无宿命通。故只好引用有无漏宿命通的佛菩萨等之说法来思索比较不会出错。

那剩下的,就只剩你对这些看法的信任度有多少的问题了。




> > 你真的觉得目犍者尊者那次跟沙曷比丘这次的做法有一样吗??
> 一样。

你认为做法一样,那为何两者结果却大相迳庭,可有洞见~?


南无东方妙喜世界不动佛
2005年 6月 5日 16:29:05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15
看不见的比较重要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沙曷比丘不是没事自动跑去当义勇军的。
> 若有一天仁兄蒙佛征召,您去还是不去?
> 就算不是,假使仁兄为佛,您介不介入?会不会指派一名阿罗汉来救?
> 这个问题不必反问我,因为我一定会。

那佛陀在这边指派来沙曷比丘去化,
琉璃王出兵释族那边却又没派人去救,
背後的原因,您可有洞见???~


南无东方妙喜世界不动佛
2005年 6月 5日 16:31:27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16
看不见的比较重要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 那佛陀在这边指派来沙曷比丘去化,
> > 琉璃王出兵释族那边却又没派人去救,
> > 背後的原因,您可有洞见???~
> 这就是您自打嘴巴之处,既然无法证明是业是祸,如何能套用此经此
> 例?
> 你先告诉我,到底是业是祸我再来回答您。

非也。
此非此问所指,而您也没针对此问来答。
是答不出来?



南无东方妙喜世界不动佛
2005年 6月 5日 17:30:34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17
深奥幽玄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 (ptt.cc )
※ 引述《Dawn.bbs@cbs.ntu.edu.tw (看不见的比较重要)》之铭言:
: 非也。
: 此非此问所指,而您也没针对此问来答。
: 是答不出来?
: 南无东方妙喜世界不动佛

末学看到这串讨论产生了「质变」感到有点无奈。

其实当年琉璃王在要攻打释族前,佛陀并不是什麽都没做只有旁观。
大家还记得,佛陀是在树下坐了二天来「劝阻」琉璃王。

但是琉璃王铁了心,就是要打,佛也无可奈何。


然後再来是龙王,如果龙王经过佛的教导後,还是铁了心要乱风雨时,
那又能如何呢?


最後末学以<寒山与拾得问答>与杂阿含经一段经文来作个结语: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
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

杂阿含经卷第二 (三七)

=============================================================================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
不与世间诤。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比丘。色
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
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谓色是常.□.不变易.
正住者。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受.想.行.识。常.□.不变易.正住者。世
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是名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比丘。有世间世间法。我亦
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

诸比丘。云何为世间世间法。我自知。我自觉。为人演说。分别显示。盲无目者不知
不见。是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世间世间法。如是受.想.行.识。无常.
苦。是世间世间法。比丘。此是世间世间法。我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盲无
目者不知不见。我於彼盲无目不知不见者。其如之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能说的说,能讲的讲,以智慧调达,慎勿著爱染。

--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
  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难.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
  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
  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十二章)
Sun Jun 5 19:14:36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18
邱大刚
    以下经文提供作参考,佛经的义理相当一贯严谨,
此亦为一例:

[佛世尊皆出人间] <增壹、二十五、三十四、三>

<<<<<<<<<<<<<<<<<<<<<<<<<<<<<<<<<<<<<<<<<<<<<<<<<<<<<<<<

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处。云何快
得善利。云何安处善业

世尊告曰。人间於天则是善处。得善处.得善利者。
生正见家。与善知识从事。於如来法中得信根。是谓
名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为安处善业。於如来法中而
得信根。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彼以学道。
戒性具足。诸根不缺。饭食知足。□念经行。得三达
明。是谓名为安处善业

... ...

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於如来得出家。
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
天而得也。

>>>>>>>>>>>>>>>>>>>>>>>>>>>>>>>>>>>>>>>>>>>>>>>>>>>>>>>>

    以前曾有网友以为龙女是女龙成佛的例子,大家仔细查
经文,发现不尽然,因为龙女是转为男身後於他方世界成佛。

    佛说因缘法甚深,的确是深,不仔细以经解经,真的很
容易想当然尔,还是得深入经藏,比较保险。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Mon Jun 6 00:02:16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19
邱大刚
    对於当中一些讨论,提供二点参考:

    业报不是直线式的,不是说此世的业下一世即报,也可能是隔世、
甚至是隔了久远劫後才报。一般说来,极善与极恶,命终立刻反映而
直升或直堕,其馀善恶业则不一定这麽快。也因此若有人造恶业,该
世命终不一定都直入恶趣。然而如果不解脱,则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Q

    解脱的境界如何? 佛陀在十二因缘的顺逆观讲得很清楚,许多人
可能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十二因缘的顺观(无明缘行,行缘识... ...),
却忽略了实修上极为重要的逆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 ...)。
知道十二因缘解脱锁□的原理,才有办法向解脱之道迈进,而不会陷
入世俗因果的无穷锁□之中。

    因此佛陀说「佛及阿罗汉死後是有、是无」是无记;对於十二因
缘的顺逆观察,才是正解。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Mon Jun 6 00:42:09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20
自净其意
※ 引述《poiopoio (渡若)》之铭言:
> > > 我们因不了知心性,才会受搏於轮回。我们得以解脱,
> > > 因自心相续得解脱,与自由
> > > 意志无关。
> >   “自心相续”得以解脱?请拿出经典来说看看可否?
> >   别对同学们卖弄名词,同学们需要的是白话的说明。
> >   佛说众生是“因为自心相续而感受报处而生於六道”,
> >   说众生因自心相得以解脱,这是奇闻。我个人很想知
> >   道,是否请详细用您的领悟说明一下“自心相续”要
> >   如何解脱六道轮回?这是功德大事。谢谢您。
> >   解说时也请拿出各个佛经来佐证,以免信口开河而有
> >   造口业之疑。
>     於杂阿含经(四十)中有
> 如是我闻
> 心若相续必於色受想行有贪,而致封滞,於色受想行有贪
  ~~~~
> 则不能解脱。
 ~~~~~

感恩 poiopoi 的举证,及 abstsai 的指明,让我了解「心不相续」才能
解脱。不然像我对佛学的不熟,反倒可能想错了修法,以为要修「心相续
」,就该糟了,以为有所得,却不得解脱。

对初机学佛的人,佛友讨论中的文言文,的到底是对是错,挺难分辨的,
就须要靠同修的互相指点了,等有点程度读经文,进一步才有可能。最好
的,还是注意沟通的明白清楚,会让人产生困惑的玄言能够避免,讨论才
能够顺畅。
Mon Jun 6 02:37:58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21
白非白
※ 引述《cd (cd)》之铭言: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当年世尊为比丘说安般法和不净观时,有许多比丘修不净观,但却因
>> 此厌恶身体不净欲求解脱,但却忘了世尊说的不得杀生的根本大戒,
>> 而自杀或请他人来杀自己而身亡,一时之间比丘人数少了许多,有时
>> 一天甚至死了六十人,经上记载:

>    印象中的流程好像是:
> 0. 原来没有不杀生戒 (下文只有说慈忍护念)
> 1. 有比丘自杀
> 2. 世尊订不杀生(人)戒,并且宣说安般法
>    提供作参考。

最初的确是没有什麽戒,因为最初的僧众只有几个人,而且都是外道
修行者,本身就没有什麽不良行为。大约所有的戒都是世尊回国度第
一批人後才慢慢有的,因为其中包含了太多原本生活优渥或者有不良
习性的人,直到有比丘尼後花样更多,世尊也因而戒制更多,为此世
尊说听女人出家导致佛法早灭五百年。

>>  『呵已告诸比丘,若自杀身得“偷罗遮罪”(重大罪)。又告
>>   从今已後,应修安般念,乐净观乐喜观,观已生恶,不善法
>>   即能除灭。

>    这一段我不确定断句为何? 似乎「观已生,恶不善法即能除灭」
> 较解释得了?

我个人觉得原先断句较合理。安般能得净观、喜观,也令行者生乐,
但是世尊也叮咛“不要执著於那种乐觉”,故说“观已生【恶】”,
意思即是不能有乐著。摆脱了安般喜觉和不净恶观,离空相才会更
前进一些。
Mon Jun 6 02:25:21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业报迷踪-9》【三业翻五番】
#22
深奥幽玄
发信站: 批踢踢实业 (ptt.cc )
※ 引述《DavidChiou.bbs@cbs.ntu.edu.tw (邱大刚)》之铭言:
:     以下经文提供作参考,佛经的义理相当一贯严谨,
: 此亦为一例:
: [佛世尊皆出人间] <增壹、二十五、三十四、三>
: <<<<<<<<<<<<<<<<<<<<<<<<<<<<<<<<<<<<<<<<<<<<<<<<<<<<<<<<
: 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处。云何快
: 得善利。云何安处善业
: 世尊告曰。人间於天则是善处。得善处.得善利者。
: 生正见家。与善知识从事。於如来法中得信根。是谓
: 名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为安处善业。於如来法中而
: 得信根。剃除须发。以信坚固。出家学道。彼以学道。
: 戒性具足。诸根不缺。饭食知足。□念经行。得三达
: 明。是谓名为安处善业
: ... ...
: 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於如来得出家。
: 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
: 天而得也。
:     以前曾有网友以为龙女是女龙成佛的例子,大家仔细查
: 经文,发现不尽然,因为龙女是转为男身後於他方世界成佛。
:     佛说因缘法甚深,的确是深,不仔细以经解经,真的很
: 容易想当然尔,还是得深入经藏,比较保险。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末学补充一下,
诸天乐著五欲,身不由己,想修道也无法修。


而人间有苦,顺四圣谛苦集灭道。
就像在下面的经文中所暗喻的扫地,什麽是顺风呢?
就是指顺苦集而修灭得道。

无常是苦,不知无常不觉无常,终日有为行,转眼人身要坏,
下次得人身修行机会,恐怕又是久远之後。


[扫佛寺有五功德,有不得五功德] <增一、二十五、三十三、六>

<<<<<<<<<<<<<<<<<<<<<<<<<<<<<<<<<<<<<<<<<<<<<<<<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人扫偷婆不得五功德。云何
为五。於是。有人扫偷婆不以水□地.不除去瓦石.不
平整其地.不端意扫地.不除去秽恶。是谓。比丘。扫
地之人不成五功德

比丘当知。扫地之人成五功德。云何为五。於是。扫偷
婆之人以水□地.去瓦石.平整其地.端意扫地.除去
秽恶。是谓。比丘。有五事令人得功德。是故。诸比丘。
欲求其功德者。当行此五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上经节录自 Buddhism 版 purify 网友之文章 > ◆ 扫地有五功德,有不得五功德)

--
佛言:
『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
  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
  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
  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五章)
Mon Jun 6 09:23:07 2005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