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答问:智旭四恨
#1
白非白
《智旭四恨》

【答 SE同学】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八不道人(□益大师)持各种咒百数十万遍,
>>  最後弘法只传净土念佛法门和地藏经,要入
>>  灭时也像智□大师一样,心中怀著许多遗憾
>>             ^^^^^^^^^^^^^^^^
>>  而走。大概众生太爱神通,整天只想最後一
>>  ^^^^
>智者大师部分略有所知,然不知□益大师何故如此?
>还劳老师法施... :)

说到八不道人,心中对这位大师有千言万语的尊敬,若要
用最精简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唉」。这一“唉”不是
老身的我打混,而是像京戏的老旦出场一样,未开言先在
後台来一个长声「苦~~哇~~」,然後再“孔锵”出场唱上
一大段。

八不道人是□益大师(智旭禅师)的自号,要了解大师心中
的苦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大师自己对自己的说法,□益
也好,智旭也好都是很好的名字,作啥要自己搞一个什麽
“八不”呢?原来这“八不”是“四不”加“四不”,合
起来正好八不。

大师在他自己写的《八不道人传》里说到:「八不道人。
震旦之逸民也。古者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慨然
不敢。今亦有儒。有禅。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
故名八不也。」orz

同学们大概只能“咚”的一声栽倒在地,在明末清初的乱
朝时代敢一口气把“儒、禅、律、教(天台宗)”四大宗门
用“不屑”二字得罪光的,大概大师是千古绝响。

大师自己是禅门出身,但是连自宗也不屑,他的心中是怎
样看待当时的四大教门呢?我们可由他的求学过程来看。
「七岁茹素。十二岁就外傅。闻圣学。即千古自任。誓灭
释老。开荤酒。作论数十篇辟异端。梦与孔颜晤言。」

一个十二岁就以千古为己任的少年仔,学了孔孟之学後就
「誓灭释老」想把佛教、道教给灭了,这是典型的理想主
义,有很强烈的要救天下的欲望的人。

他的出生是他老爸持大悲咒十年生他的。《传》云:「记
以父岐仲公。持白衣大悲咒十年。梦大士送子而生。」可
见他是送子观音送来的,天性的聪慧自当不在话下,因此
年少清狂是可理解的。(不禁要问:现在的十二岁小孩会
想作什麽呢?)

直到十七岁。《传》云:「阅□宏《自知录》序。及《竹
窗随笔》。乃不谤佛。取所著辟佛论焚之。二十岁。诠论
语。至天下归仁。不能下笔。废寝忘食三昼夜。大悟孔颜
心法。冬丧父。闻地藏本愿。发出世心。二十二岁。专志
念佛。尽焚窗稿二千馀篇。」

十七岁相当於大学时期,才不谤佛。二十岁是成年了,是
到了有自己的思想的时候了,为了诠释《论语》读到[天
下归仁]篇时为了悟“仁”字而「不能下笔」,思考了三
天三夜不吃不喝。

同学们也许还记得【问仁】那篇:「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
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短短的一段为何要思考三天三夜?现在当官的人大部份
都是仁人君子,这句话已经被努力的实践了,仁人者即是
努力实践这四大守则的人,大官是仁人,「非礼勿视」就
是当官“四条守”的第一条守则:“凡是没送礼的公文,
千万不可看它”(其它三条同学们应该可以举一反三了吧
?XD)不过我想大师的思考角度和读书为了当官者流一定
大不相同。

「克己复礼」这四字看来相当简单,大家都能谈得头头是
道,古狗找查一下就能蹦出十万条以上,然而对大师而言
,三天的思考後「大悟孔颜心法」,仁字触动他心中的某
一条隐藏的神经--悲心。这个悲心直到同年的年底他老爸
往生时,他读到《地藏经》,那根神经心弦才才真正的大
大的震动起来,因而「发出世心」,经二年的亲近佛法,
二十二岁他把以前写的谤佛的稿子二千多篇都给烧了,专
心学佛。

二十三岁听到《大佛顶(首楞严)经》,思考“空何以能生
智慧”因而无法再自己学佛,他说:「遂疑何故有此大觉
。致为空界张本。闷绝无措。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
」打坐的功夫崩溃,於是决心要出家了。

大师的悟性来自天生的,梦觉的功夫相当好:「十二岁..
梦与孔颜晤言。..二十四岁。梦礼憨山大师。哭恨缘悭。
相见太晚。..一月中。三梦憨师。」

那时憨山大师还没入灭咧,憨山大师也是明末的人,神通
自在,入灭後门人集有《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喜欢梦游
“趴趴造”的同学不妨参考一下古时大师是如何作梦的。

智旭师三度梦到憨山大师,可见憨山真的是喜欢趁著晚上
到处走,憨山大师对智旭师说了些什麽,有心的同学可以
参考弘一大师作的《□益大师年谱》有详细记载。

大师入佛门後是由憨山大师的门人雪岭法师剃度,命名为
智旭。有一天听寺里古德法师讲《唯识论》,搞得他心中
大乱(因为和禅宗空相不同,这个论题同学们在站内相信
也火拼、互□了不少次)。

有一天,他问古德师:「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且如中阴
入胎。念起受生。纵令速觉。如何得脱?」这意思是在问
古师,就算是有唯识的种子,万一人在入胎时勿然觉悟了
,可是已经投了胎,无法回头,那一定得当某人的小孩,
那时在胎中要如何解脱?」

古德师虽是讲唯识,但他可是禅门的五百烛光先生-不是
省油的灯,他反问智旭:「那你入胎了没有?」智旭只能
微笑,没法回答,古德师替他回答:「你入胎罗」然後对
智旭再说明道:「你只看到你现在的肉身,你怎知道你这
个身是由你这世的娘胎开始的呢?」智旭师「流汗浃背。
不能分晓。」(《八不道人传》)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他於是闭关到山中修禅,一直修到第
二年夏天,忽然大悟「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知其本
无矛盾。但是交光邪说。大误人耳。是时一切经论。一切
公案。无不现前。旋自觉悟。解发非为圣证。故绝不语一
人。」这一年才二十五岁,相当於现在的大学毕业生。

「非为圣证。绝不语一人」自证自知的事当然无法外人道
也,只能和有同样经验的同修互相讨论而已。

这是大师求道的一个理程碑,悟後则「一切经论。一切公
案。无不现前。」禅门棒喝,古德师可说是一代良师大善
知识。深夜每读公案,总为那些先贤的慧心黠语和苦口婆
心以及今世後生的修道障难唏嘘不已。

《传》云:「二十六岁。受菩萨戒。二十七岁。批阅律藏
。方知举世积伪。」发觉当时的佛教界的戒律和世尊的戒
律大不相同。三十一岁时决心弘律法,但是直到五十四岁
写自传时大师自己加了评注:「三业未净。谬有知律之名
。名过於实。此道人生平之耻。」这是多麽痛切的心声。

为了弘法他必须专精某一宗,於是他问世尊,用了四个签
来抽,抽来抽去都是天台宗,於是他开始专研天台的宗学
,但由於他是禅门人,当时两宗互不往来,因此没有以天
台门人自居。苦读了数年天台宗学说,三十五岁那年提笔
写作却写出了《占察经行法》。当时很令人意外,不过对
照他自己说的「三业未净」的说法,我想大师的意思很清
楚了。

大师虽是禅门道人,但是持真言却不间断,他持真言前上
告诸佛护法写道:「智旭供臂香五炷。愿持灭定业真言百
万。观音灵感。七佛灭罪。药师灌顶。往生净土真言。各
十万。次当结坛。持大悲咒十万。又三炷供证明比丘广镐
等。镐各然三炷。随喜助发。所愿如来正法复兴。末世弊
端尽革。光明寿命。称性量而无量。福德智慧。等虚空而
不空。普与含生。同生安养。」(《持咒先白文》)

大师热切的弘法二十多年,「所愿如来正法复兴。末世弊
端尽革。」但身体一直不好,弘法也不是很顺利,当时他
提倡遵行世尊佛律而不媚俗的作法被其它的宗派猛烈攻击
。五十一岁时再写《占察经疏》,又「重治律要」。可见
他对忏(占察经主旨)和律的重视。

在五十岁时智旭对友人说:「吾昔年念念思复比丘戒法,
迩年念念求西方耳。」他觉心力已经不太行,弘一大师评
道:「智旭力以戒、教匡救近世禅者之病,尤志求五比丘
如法共住,令正法重兴。後决不可得,遂一意西驰。冀乘
本愿轮,仗诸佛力,再来与拔。」

他虽然想生西方但是使他心碎的是:「戊子(50岁)..盖
虽念念思归乐土,而利人之梦未忘。..逮壬辰(54岁)秋
,波旬效力,助破梦中利人之想。..寝语(梦话)从此息
矣。」

五十四岁那年波旬“相助”,使他的弘法大梦终於破灭,
他知道大限快到了,在五十四岁自传的最後他写道:「生
平尝有言曰:『汉宋注疏盛,而圣贤心法晦,如方木入圆
窍也。随机羯磨出,而律学衰,如水添乳也。指月录盛行
,而禅道坏。如凿混沌窍也。四教仪流传,而台宗昧,如
执死方医变证也。』是故举世若儒。若禅。若律。若教。
无不目为异物。疾若寇雠。」

他感叹儒教变成了国文课本,大家只会注解而没有人去实
践,好像四方形的木头要放入圆洞中。律宗的戒律松散,
好像牛奶加了水稀释掉一样。禅宗的学说流行,指月录成
了畅销排行榜,但是禅宗却死了,像是混沌被开了七个洞
一样。天台宗的学说也是人手一册,但天台宗却亡了,好
像人拿了固定的药方去医需要加减用量的变症一样,不可
能有效用。

关於混沌死亡的故事是出自《庄子》的寓言:「南海之帝
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
於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
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浑沌以无分别而名浑沌,加了七个洞就不叫浑沌了,智旭
大师用於比喻禅宗之亡,令人心惊。他最後的愿望是希望
:「孑然长往。不知所终。」想要从世上消失。

大师对儒道因空言而亡,禅宗因分别心而亡,律宗因散漫
而亡,天台则早已是死□的现况深感痛心又无可奈何,最
後他只有苦笑,写下了最後道一句:「知我者。唯释迦。
地藏乎。罪我者。亦唯释迦。地藏乎。」读之令人鼻酸。


--
~~~~~~~~~~~~
半生无一得,三世有所失。
古圣唯一道,人心知不知。
~~~~~~白非白~~~
Sat Aug 25 16:02:20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答问:智旭四恨
#2

    蔡老师写的真精彩, 末学看完之後, 到是觉得, 弘法终究在於自修

为本, 说法度生则当如广钦老和尚般, 随缘即可, 本来无法可说, 没有

定法可说, 为何"见"有乱象, 有迷惑众生可度? 有法可弘? 有道可修证?

心垢故众生垢, 心净故众生净, 心若归仁, 则所见天下无非皆归於仁,

一切众生与人, 无非皆走著自己的轨道罢了, 因缘没成熟, 硬是要强迫

人家清清醒也难啊.

    还是楞严经说的好:"知见立知, 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 斯即涅盘无

漏真净".  一点感想啊, 觉得大师他老人家太也忙了.


--
静寂清澄  志玄虚默  守之不动  亿百千劫
Sat Aug 25 18:14:56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答问:智旭四恨
#3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想要转贴,可否?

另外,我还是不懂:

=============================
写下了最後道一句:「知我者。唯释迦。
地藏乎。罪我者。亦唯释迦。地藏乎。」读之令人鼻酸。
=============================

既然释迦、地藏已知大师之处境,应是不会怪罪大师才对。
恐怕是大师自己怪自己吧?

儒门经典论语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我认为是大师把这句话内化为自己的思考方式,这种把全部
的责任都揽在身上,换现在心理学的说法,是A型人格。

如果大师已经尽力,那麽,佛菩萨是不是应不应该放点长假
给大师休息、休息,换人接棒?

佛门传承与弘扬应是像接力赛跑一样,佛菩萨皆知大师的努
力,波旬也助大师一臂之力,如何能怪罪呢?

不过,我比较纳闷的是,既然是观音送子而来,那麽,为什
麽观音菩萨在大师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扮演重要的角色?或者
说,除却释迦、地藏外,观音菩萨没有列入知大师的行列?

这是我比较纳闷的一点。

再来,八大道人现在转生到哪儿?还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吗?

能否说明一下呢?

谢谢。


--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人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禅与静坐板 - 禅修的心态与调适讨论                             BudaSitting
◆ 修改: 07/08/25 23:44:56 <59.125.110.51> 
Sat Aug 25 23:44:14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答问:智旭四恨
#4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憨山大师梦游集是憨山老人梦游集吗?

http://cbeta.org/result/normal/X73/1456_001.htm

--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人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Sat Aug 25 23:54:42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答问:智旭四恨
#5
白非白
※ 引述《yuan (缘)》之铭言:
>     还是楞严经说的好:"知见立知, 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 斯即涅盘无
> 漏真净".  一点感想啊, 觉得大师他老人家太也忙了.

  正如东坡居士说的“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前贤是比比皆是,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世上才多了些可爱。
Sun Aug 26 10:06:58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答问:智旭四恨
#6
白非白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想要转贴,可否?
  回答的文章不适合转贴吧。

> 另外,我还是不懂:
> =============================
> 写下了最後道一句:「知我者。唯释迦。
> 地藏乎。罪我者。亦唯释迦。地藏乎。」读之令人鼻酸。
> =============================
> 既然释迦、地藏已知大师之处境,应是不会怪罪大师才对。
> 恐怕是大师自己怪自己吧?

  我们当然不会懂智旭为何要自责。

> 不过,我比较纳闷的是,既然是观音送子而来,那麽,为什
> 麽观音菩萨在大师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扮演重要的角色?或者
> 说,除却释迦、地藏外,观音菩萨没有列入知大师的行列?
> 这是我比较纳闷的一点。

  送子观音只管送子,教育是世尊和地藏的事。
  宅配的送货员不会把要送给收件人的货纳为己有吧?

> 再来,八大道人现在转生到哪儿?还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吗?
> 能否说明一下呢?

  西方,依他自己的志愿。
Sun Aug 26 10:16:22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答问:智旭四恨
#7
白非白
※ 引述《images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之铭言:
> 憨山大师梦游集是憨山老人梦游集吗?
> http://cbeta.org/result/normal/X73/1456_001.htm

  是的。
Sun Aug 26 10:17:32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答问:智旭四恨
#8
乌龟慢走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     还是楞严经说的好:"知见立知, 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 斯即涅盘无
> > 漏真净".  一点感想啊, 觉得大师他老人家太也忙了.
>   正如东坡居士说的“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前贤是比比皆是,
>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世上才多了些可爱。
    ^^^^^^^^^^^^^^^^^^^^^^^^^^^^^^^^^^
      後世看,或者要像师兄这样看才会觉得可爱吧?
      否则,他自己应该常常会生病...
      周边的人也应该会为他担心...也会觉得他不好相处吧?

      还有,大师是不是太想不开了?
      毕竟世尊在世时也只能随份随力,更何况是未证佛果之行者...
      此外,大师所愿之事牵涉到众生,只要牵涉到众生,就不可能一世就可完成...

      虽然大师很伟大,师兄(及各位)还是不要像大师这样...
      否则,可能会让周边的人觉得很有压力、也不好相处,能做的也就更有限 :)
2007年 8月26日 14:57:07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答问:智旭四恨
#9
乌龟慢走
※ 引述《belleyyc (乌龟慢走)》之铭言:
> >   正如东坡居士说的“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前贤是比比皆是,
> >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世上才多了些可爱。
>     ^^^^^^^^^^^^^^^^^^^^^^^^^^^^^^^^^^                 
>       後世看,或者要像师兄这样看才会觉得可爱吧?
>       否则,他自己应该常常会生病...
>       周边的人也应该会为他担心...也会觉得他不好相处吧?
>       还有,大师是不是太想不开了?
>       毕竟世尊在世时也只能随份随力,更何况是未证佛果之行者...
>       此外,大师所愿之事牵涉到众生,只要牵涉到众生,就不可能一世就可完成...
>       虽然大师很伟大,师兄(及各位)还是不要像大师这样...
                                      ^^^^^^^^^^^^^^^^^^^^
        抱歉~没说清楚,应该说,不要像大师这样想不开...
        如果想开,应该就会随份随力,而且真的想做,生命之流是相续不断,
        有些也无法急於一时...
        还有,如果想开了,对於方便善巧的学习与应用,应该也会更灵活吧?!(我想)

>       否则,可能会让周边的人觉得很有压力、也不好相处,能做的也就更有限 :)
2007年 8月26日 15:24:53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答问:智旭四恨
#10
巫师
※ 引述《belleyyc (乌龟慢走)》之铭言:
> ※ 引述《belleyyc (乌龟慢走)》之铭言:
> >       毕竟世尊在世时也只能随份随力,更何况是未证佛果之行者...
> >       此外,大师所愿之事牵涉到众生,只要牵涉到众生,就不可能一世就可完成...
> >       虽然大师很伟大,师兄(及各位)还是不要像大师这样...
>                                       ^^^^^^^^^^^^^^^^^^^^
>         抱歉~没说清楚,应该说,不要像大师这样想不开...
>         如果想开,应该就会随份随力,而且真的想做,生命之流是相续不断,

    如果大师真的想不开,怎能往生西方?或许就如诸天看到佛法渐灭会掉泪
    一样,这种法灭情形在现世也差不多了,大师有恨或许只因他是性情中人而已。

    此恨应不同於三毒。



--
    偶理想中的天堂:          1.每天晚上有小酒小酌一番  (换成红茶也可以)
                             2.每天晚上有两片烤鱼下巴  (换成腱子冬粉也可以)
                             3.每天晚上有奇怪内容的节目(换成鬼话连篇也可以 )
    偶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在河港旁摆热呼呼的黑轮摊,客人可以喝杯清酒
    偶理想中变成老头子的模样:  就是樱桃爷爷那个样子, 有点呆呆的很可爱.
                             
Sun Aug 26 19:44:27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答问:智旭四恨
#11
台湾加油乐利安康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回答的文章不适合转贴吧。

好的,没有问题。

改天有好文一样会再徵询您的意见。

>   送子观音只管送子,教育是世尊和地藏的事。
>   宅配的送货员不会把要送给收件人的货纳为己有吧?

是这样的。

因为,是大师的父亲持诵大悲咒十年才有大师出现在这世上,
我一直以为是观音派他的某一位金童下凡去,然後,金童有难
,或者有什麽问题,观音菩萨总是会在最关键的时刻出手…

民间故事不是常这样演吗?

所以,我没有将观音定位成「送货员」,而是理解成是观音的
某一位弟子(金童)去完成某项使命,完成任务後,再回归西
方极乐世界观音菩萨的座下…

比如封神榜或者周星驰的电影食神一样,大喊一声「食神归位~~」
就记起了以前的种种…诸如此类的。

当然,可能电影看太多;但实际上是不太明□整个「佛菩萨完成某
项祈愿的机制」所致。

所以,如果有时间,是否能解释一下整个机制呢?

谢谢。

>   西方,依他自己的志愿。

嗯,真是太好了啊;替大师高兴呐。
--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振开地狱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人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Mon Aug 27 01:39:08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答问:智旭四恨
#12
爱做梦的小孩
※ 引述《abstsai (白非白)》之铭言:
> 《智旭四恨》
>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他於是闭关到山中修禅,一直修到第
> 二年夏天,忽然大悟「从此性相二宗。一齐透彻。知其本
> 无矛盾。但是交光邪说。大误人耳。是时一切经论。一切
> 公案。无不现前。旋自觉悟。解发非为圣证。故绝不语一
> 人。」这一年才二十五岁,相当於现在的大学毕业生。

        有宗(相宗)空宗本无矛盾,大师也是花不少时间
        才解发....的 :-(

> 「非为圣证。绝不语一人」自证自知的事当然无法外人道
> 也,只能和有同样经验的同修互相讨论而已。

> 他虽然想生西方但是使他心碎的是:「戊子(50岁)..盖
> 虽念念思归乐土,而利人之梦未忘。..逮壬辰(54岁)秋
                  ^^^^^^^^^^^^^^
                  这是大师的大悲心

> ,波旬效力,助破梦中利人之想。..寝语(梦话)从此息
> 矣。」

                  这是大师的菩提心,无一众生可度

> 五十四岁那年波旬“相助”,使他的弘法大梦终於破灭,
              ^^^^^^^^^^
              这才是关键所在,连魔王也是护法了,
              印象中,佛陀在未成佛前也曾为魔王,
              引起後来的人,把佛的本生看重,想法
              也比较包容与实际 :p

> 他知道大限快到了,在五十四岁自传的最後他写道:「生
> 平尝有言曰:『汉宋注疏盛,而圣贤心法晦,如方木入圆
> 窍也。随机羯磨出,而律学衰,如水添乳也。指月录盛行
> ,而禅道坏。如凿混沌窍也。四教仪流传,而台宗昧,如
> 执死方医变证也。』是故举世若儒。若禅。若律。若教。
> 无不目为异物。疾若寇雠。」

             所以标题智旭四恨指
             1.儒2.禅3.律4.教

> 他感叹儒教变成了国文课本,大家只会注解而没有人去实
> 践,好像四方形的木头要放入圆洞中。律宗的戒律松散,
> 好像牛奶加了水稀释掉一样。禅宗的学说流行,指月录成
> 了畅销排行榜,但是禅宗却死了,像是混沌被开了七个洞
> 一样。天台宗的学说也是人手一册,但天台宗却亡了,好
> 像人拿了固定的药方去医需要加减用量的变症一样,不可
> 能有效用。
> 关於混沌死亡的故事是出自《庄子》的寓言:「南海之帝
> 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
> 於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
>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
> 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 浑沌以无分别而名浑沌,加了七个洞就不叫浑沌了,智旭
> 大师用於比喻禅宗之亡,令人心惊。他最後的愿望是希望
> :「孑然长往。不知所终。」想要从世上消失。

           这里,会不会是指「禅」与「教」的矛盾,
           非如人饮水不能自知的憾恨?

> 大师对儒道因空言而亡,禅宗因分别心而亡,律宗因散漫

        儒v.s.禅        禅v.s.教          禅v.s律

> 而亡,天台则早已是死□的现况深感痛心又无可奈何,最

        教v.s.律

> 後他只有苦笑,写下了最後道一句:「知我者。唯释迦。
> 地藏乎。罪我者。亦唯释迦。地藏乎。」读之令人鼻酸。

        破解「四大矛盾」才会知道智旭法师说的「自证
        自知」的咚喔,....这样的人,只好...自求多福了~
Mon Aug 27 08:18:19 2007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