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kwos 的问题很好: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於《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九中,叙述如来要让胜□夫人演说正法,
> 结果胜□夫人对於阿罗汉的看法,却与如来以往开示所说的相违。
> 後学想知道的是,为何在经文里,世尊不导正胜□的观念?
佛法的宽容,可先参考《中阿含经》此篇经文:
[对於信奉梵天者,可善巧教导梵天法] <中阿含、六、二、二七>
<<<<<<<<<<<<<<<<<<<<<<<<<<<<<<<<<<<<<<<<<<<<<<<<<<<<<<
尊者舍梨子告曰:「陀然!世尊、知、见、如来、无所著、
等正觉说四梵室,谓族姓男、族姓女修习多修习,断欲、舍
欲念,身坏命终,生梵天中。云何为四?陀然!多闻圣弟子
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
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
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如是悲、喜心与舍俱,无结无
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
是谓,陀然!世尊、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四梵
室,谓族姓男、族姓女修习多修习,断欲、舍欲念,身坏命
终,生梵天中。」
於是,尊者舍梨子教化陀然,为说梵天法已,从坐起去。尊
者舍梨子从王舍城出,未至竹林加兰哆园,於其中间,梵志
陀然修习四梵室,断欲、舍欲念,身坏命终,生梵天中。
[... ...]
世尊告曰:「舍梨子!汝何以不教梵志陀然过梵天法,若上
化者,速知法如法?」
尊者舍梨子白曰:「世尊!彼诸梵志长夜爱著梵天,乐於梵
天,究竟梵天,是尊梵天,实有梵天,为我梵天,是故,世
尊!我如是应。」
佛说如是。
>>>>>>>>>>>>>>>>>>>>>>>>>>>>>>>>>>>>>>>>>>>>>>>>>>>>>>
其实天魔波旬也说过佛法呢,佛陀也让他说,而且鼓励他多多觉悟,
而没有扯他後腿。
以当年的时空背景,印度人男尊女卑、所有宗教除了佛教外皆不许
女性出家的概念,胜□夫人能以女人之身和佛对谈,不管是不是百分之
百纯正,已经是非常了不得的事了。今天如果您我和佛对谈,恐怕也会
有讲错的东西 :Q
因此《杂阿含经》也才有所谓「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四依法。
> 而且还说只有如来证得涅盘;听到这麽一说,不知世尊当场有何感想?
这个有点像现在各道场弟子拼命捧上师,只有上师是最厉害的,
可能有点夸饰 :)
不过可注意的是,胜□夫人是将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通通
视为方便,最後成佛才为究竟。因此不是说阿罗汉比菩萨不行,而是
阿罗汉、辟支佛、大菩萨,和佛比较起来,通通都不行~
> T11n0310_p0675a20□正出家是受具足。世尊。阿罗汉者。无有出家
> T11n0310_p0675a21□及受具足。何以故。阿罗汉。不为如来出家
> T11n0310_p0675a22□受具足故。阿罗汉。有怖畏想归依如来。何以
> T11n0310_p0675a23□故。阿罗汉。於一切行住怖畏想。如人执剑欲
> T11n0310_p0675a24□来害己。是故阿罗汉。不证出离究竟安乐。世
> T11n0310_p0675a25□尊。依不求依。如诸众生无有归依彼彼恐怖。
> T11n0310_p0675a26□为安隐故求於归依。世尊。如是阿罗汉。有恐
> T11n0310_p0675a27□怖故归依如来。是故阿罗汉及辟支佛。生法
> T11n0310_p0675a28□有馀。梵行未立。所作未办。当有所断未究竟
> T11n0310_p0675a29□故。去涅盘远。何以故。唯有如来应正等觉。证
> T11n0310_p0675b01□得涅盘。成就无量不可思议一切功德。
这一段话不只是读阿含经的人,连专攻华严楞严等等经典的人,
也能分别得出来句句错综颠倒。举例而言,「阿罗汉不为如来出家受
具足」明显不是事实,因为大迦叶尊者、阿难尊者等,出家过程都是
看到佛陀就出家了(因此後世大乘行人还笑阿难),跟著佛陀出家,
而不见得是怖畏想而出家。反而是末法时期的人才会有认为出家人是
感情受挫或是在现实生活不如意才去出家的。
而「阿罗汉及辟支佛,生法有馀,梵行未立,所作未办,当有所
断未究竟故,去涅盘远」更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
知不受後有」成道偈完全相反。
唯有如来证得涅盘的话,那麽古今中外三千年来都没有佛弟子证
得涅盘? 佛法不就白流传了?
这是语法上的技巧? 还是感性在推崇佛陀? 还是词义上与过往不同?
还是大破大立的手法? 值得玩味。
> 令人感到忧心的是,难道经藏之中也有大小乘之争的种子吗?
是有的,主要是由於流传不同经典的派系不同的加料。
> 不知师兄们如何过滤掉这些前後相违的思想?
也是要靠交叉比对。学术考据不能尽信,尤其是学术界普遍否定天界
的存在等等,但是学术考据还是有他的参考价值,传抄转手越少的经典,
自然真确度越高,在交叉比对时的重要性越大。
举例来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自知不受後有」这偈
从阿含到华严、般若、法华、涅盘经等,数千篇经文都讲得很清楚(这可
感谢 CBETA,让任何人都能轻易确认此点,而不是人云亦云),如果有特
定一经否定之,那麽若非该经文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或是说反话,就是可
能被加料。
由於佛陀说法是纯一满净,因此前後自然不该相违,而可用加叉比对
来还原原味。
> 依法不依人,但若代表「法」的经藏有奇怪的东西的话,那又该如何?
> 有无最稳当的判断原则?
最终的还是要修习多修习,实证後自然知道了 :Q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