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请问杂阿含 57 经中的因缘论 |
#1 |
邱大刚
|
请教 cbs:
杂阿含 57 经其实重点主要在「无我」,这是蛮清楚的。而在当中
也顺便提到了缘起。但这是省略版的缘起,而且我怀疑这当中有用字的
不同,而容易造成混淆。
找了几个佛学院的资料以及巴利藏,都没有让人信服的解释或翻译,
因此在此提出。我的问题会在下封提出:
<<<<<<<<<<<<<<<<<<<<<<<<<<<<<<<<<<<<<<<<<<<<<<<<<<<<<<<<<<<<<<<
若复善男子,於我所说法,观察诸阴,勤欲,勤乐,勤念,勤信
,彼能疾得尽诸漏。
愚痴无闻凡夫於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
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
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
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
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
彼触受行受,亦无常,有为,心缘起法。
如是观者,而见色是我,不见色是我而见色是我所,不见色
是我所而见色在我,不见色在我而见我在色。
不见我在色而见受是我,不见受是我而见受是我所,不见受
是我所而见受在我,不见受在我而见我在受。
不见我在受而见想是我,不见想是我而见想是我所,不见想
是我所而见想在我,不见想在我而见我在想。
不见我在想而见行是我,不见行是我而见行是我所,不见行
是我所而见行在我,不见行在我而见我在行。
不见我在行而见识是我,不见识是我而见识是我所,不见识
是我所而见识在我,不见识在我而见我在识。
不见我在识,复作断见、坏有见。
不作断见、坏有见而不离我慢。
不离我慢者而复见我,见我者即是行。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如前所说,……乃至我慢。
作如是知,如是见者,疾得漏尽。」
>>>>>>>>>>>>>>>>>>>>>>>>>>>>>>>>>>>>>>>>>>>>>>>>>>>>>>>>>>>>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Sun Nov 16 22:13:42 2008
|
|
|
Re: 请问杂阿含 57 经中的因缘论
|
#2 |
邱大刚
|
> 愚痴无闻凡夫於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 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
> 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 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
> 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 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
> 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 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
> 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
以上所列为:
六入处 -> 触 -> 受 -> 爱 -> 「行」
而这个「行」的定义,是「愚痴无闻凡夫,於色见是我,若见我者,
是名为行」。
我怀疑这边的「行」是不是我们一般所谓十二因缘的「取」? 因为
在十二因缘来说,这边摆「取」比较对,而且「取」有包含「见取、我
语取」等,和「色见是我」这种邪见是直接对应。
不过我手边的资料都没见到高僧大德这麽表示,都是呼咙带过,
为了避免是我的误会,还请高手指教。谢谢。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Sun Nov 16 22:18:35 2008
|
|
|
Re: 请问杂阿含 57 经中的因缘论 |
#3 |
hank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而这个「行」的定义,是「愚痴无闻凡夫,於色见是我,若见我者,
> 是名为行」。
> 我怀疑这边的「行」是不是我们一般所谓十二因缘的「取」? 因为
最近也在看相关经文,提供自己的想法:
五蕴中很多皆由「触」生起,而「触」的产生有被动与主动,
主动的部份,应该就是「行」所造成;
「取」应该都是主动造作,所以也是「行」所造成
仔细观察「行」,它所包含的很广,我猜「行」包含了「取」
(正观能力还不够,只能用猜的 ^^" )
《增壹阿含经》卷27〈35 邪聚品〉:
「欲我知汝本 但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汝 则汝而不有」
「欲」可说是爱、取(有的说是爱的别名);「思」是行之一
由此经或许推得取与行的关系。
--
祝 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无忧苦!
Tue Nov 18 16:16:19 2008
|
|
|
Re: 请问杂阿含 57 经中的因缘论 |
#4 |
白非白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愚痴无闻凡夫於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名为行。
> >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 > 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
> > 彼爱,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 > 彼爱,受因,受集,受生,受转。
> > 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 > 彼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
> > 彼触,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 > 谓:彼触六入处因,六入处集,六入处生,六入处转。
> > 彼六入处无常,有为,心缘起法。
> 以上所列为:
> 六入处 -> 触 -> 受 -> 爱 -> 「行」
> 而这个「行」的定义,是「愚痴无闻凡夫,於色见是我,若见我者,
> 是名为行」。
> 我怀疑这边的「行」是不是我们一般所谓十二因缘的「取」? 因为
> 在十二因缘来说,这边摆「取」比较对,而且「取」有包含「见取、我
> 语取」等,和「色见是我」这种邪见是直接对应。
> 不过我手边的资料都没见到高僧大德这麽表示,都是呼咙带过,
> 为了避免是我的误会,还请高手指教。谢谢。
找查相关经文:
T02n0124_p0547c05(02)□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谓身行语行意行。是名为行。
T01n0057_p0852c06(02)□如思想行。是名为行。如是为知从思想受殃
T02n0099_p0009c09(02)□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
T02n0099_p0010b19(01)□意触生思。是名为行。如是行如实知。
T02n0099_p0014a14(03)□若见我者。是名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
T01n0057_p0852c06(02)□如思想行。是名为行。如是为知从思想受殃
可以看出由“爱”而後有“行”,即是“身行语行意行”三者的总合,这个後
来就由“取”字取代了,用取字在定义上较精确,取是有意识的选择。
用“行”字在唐宋间的用语里即是“身语意”所触发的任何动作,如
琵琶行 白居易(唐) 即写一生的遭遇和心情的变化:
(前略)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 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歌伎的曲子打动了在座的所有客人,而哭得最伤心的就是白居易。所以
“行”字在这经里代表“身语意的行为”,白诗里,客人在曲子中“见我”了,
想到自身的悲凉,於是“皆掩泣”,故琵琶本无行,行之在人的身语意而已。
由“六入处”最後转变成“行”,而不说转变成“取”是广义的用法,比较能包
含“身语意”行为的总和。这应不是经义的问题,而是译文和当代时空的字
词用法有关。
--
~~~~~~~~~~~~
半生无一得,三世有所失。
古圣唯一道,人心知不知。
~~~~~~白非白~~~
2008年11月18日 20:52:31 星期二
|
|
|
Re: 请问杂阿含 57 经中的因缘论 |
#5 |
果任
|
※ 引述《hank (hank)》之铭言:
> > 而这个「行」的定义,是「愚痴无闻凡夫,於色见是我,若见我者,
> > 是名为行」。
> > 我怀疑这边的「行」是不是我们一般所谓十二因缘的「取」? 因为
> 最近也在看相关经文,提供自己的想法:
> 五蕴中很多皆由「触」生起,而「触」的产生有被动与主动,
> 主动的部份,应该就是「行」所造成;
> 「取」应该都是主动造作,所以也是「行」所造成
> 仔细观察「行」,它所包含的很广,我猜「行」包含了「取」
> (正观能力还不够,只能用猜的 ^^" )
> 《增壹阿含经》卷27〈35 邪聚品〉:
> 「欲我知汝本 但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汝 则汝而不有」
> 「欲」可说是爱、取(有的说是爱的别名);「思」是行之一
> 由此经或许推得取与行的关系。
这里的〔行〕应可解释为趋使力或使造作力。
就如白大师所提T02n0124_p0547c05(02)□云何为行。行有三种。谓身行、语行、意行。是名
为行。
身行、语行、意行也就是就是使身体造作之力 、使语言造作之力、使意念造作之力。因为我
们无明所以有我见、我所,因此六根触六尘在身、语、意上便产生一种要造作的欲望力量为
是。如我们静下心来观看我们当看到一样东西,如心在有我及我所的对立之下,我们的心便促
使在意上产生这一样东西对我是好是坏?是美是丑?是有用是无用?……等如瀑布的一个接一
个念头升起的力量。语言行为也在这种种不同因缘之下,升起说出欲表达如何话语的力量。在
身体也在这种种不同因缘之下升起趋向欲抓取、逃避、喜乐、厌烦……之身体动作的力量。
而〔取〕我个人认为跟〔行〕很接近,但取是行动已完成,行是趋使行动的力量。
已上只是浅见,有错请包涵。
2008年11月19日 22:04:18 星期三
|
|
|
Re: 请问杂阿含 57 经中的因缘论
|
#6 |
邱大刚
|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铭言:
> > > 而这个「行」的定义,是「愚痴无闻凡夫,於色见是我,若见我者,
> > > 是名为行」。
> > > 我怀疑这边的「行」是不是我们一般所谓十二因缘的「取」? 因为
> > 最近也在看相关经文,提供自己的想法:
> > 五蕴中很多皆由「触」生起,而「触」的产生有被动与主动,
> > 主动的部份,应该就是「行」所造成;
> > 「取」应该都是主动造作,所以也是「行」所造成
> > 仔细观察「行」,它所包含的很广,我猜「行」包含了「取」
> > (正观能力还不够,只能用猜的 ^^" )
> > 《增壹阿含经》卷27〈35 邪聚品〉:
> > 「欲我知汝本 但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汝 则汝而不有」
> > 「欲」可说是爱、取(有的说是爱的别名);「思」是行之一
> > 由此经或许推得取与行的关系。
> 这里的〔行〕应可解释为趋使力或使造作力。
没错。看来就用「行」的最基本定义「造作」来看,就可以了。
看来此经的重点是在於
六入处 -> 触 -> 受 -> 爱
这一段,之後的就通通以「造作」含盖之。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Wed Nov 19 23:09:34 2008
|
|
|
Re: 请问杂阿含 57 经中的因缘论
|
#7 |
邱大刚
|
※ 引述《hank (hank)》之铭言:
> 五蕴中很多皆由「触」生起,而「触」的产生有被动与主动,
> 主动的部份,应该就是「行」所造成;
的确「行」有主动的意味在□面。
我的发现是,十二因缘并不是切得很乾净的科学化分法,举例而言,
无明 -> 行 -> 识 -> 名色 -> 六入处 -> 触 -> 受 -> 爱 -> 取 -> 有 ->...
其中「行」是在「名」内,「识」理论上也是在「名」内,「六入处」也跟
「色」有关系,「有」又跟「名色」等等有关系。
因此或许十二因缘本来就不是为了切得很乾净而写的,只是为了帮助记忆
及修行而作的分别,切得乾不乾净不重要,重点是了解执取的因缘。就像
「三十七道品」□面有很多重覆的,像是「四念处」就是「八正道」的「
正念」,但这完全不影响三十七道品的实用性。
另一种解法则是以三世因缘的方法来说,认为第三支(识)是人出生以前,
用人的出生至老死来解释十二因缘。
以上若有研究的人还请指教。
南无佛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Thu Nov 20 00:35:34 2008
|
|
|
Re: 请问杂阿含 57 经中的因缘论
|
#8 |
Heaven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我的发现是,十二因缘并不是切得很乾净的科学化分法,举例而言,
> 无明 -> 行 -> 识 -> 名色 -> 六入处 -> 触 -> 受 -> 爱 -> 取 -> 有 ->...
> 其中「行」是在「名」内,「识」理论上也是在「名」内,「六入处」也跟
> 「色」有关系,「有」又跟「名色」等等有关系。
印象中在印顺导师的书中有看过他分析缘起, 也提到经中的缘起不一定是十二支,
我想或许十二缘起的理论是後来渐渐整理成型的, 一时间还没空去查看看.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Fri Nov 21 01:32:37 2008
|
|
|
Re: 请问杂阿含 57 经中的因缘论
|
#9 |
邱大刚
|
另外发现 53 经提了十二因缘的 8~12 支,57 经则提了十二因缘的 5~8
支。因此只要把 53、57 经合看,十二因缘的後面三分之二就齐了。
然後前面的各经,则多多少少将 1~4 支提了几次,只是没有切得那麽开。
因此杂阿含经前三卷,其实已将十二因缘整个说过了,只是没有明确的整理
成为十二个。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Sat Nov 22 17:52:15 2008
|
|
|
Re: 请问杂阿含 57 经中的因缘论 |
#10 |
sici1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我的发现是,十二因缘并不是切得很乾净的科学化分法,举例而言,
> > 无明 -> 行 -> 识 -> 名色 -> 六入处 -> 触 -> 受 -> 爱 -> 取 -> 有 ->...
> > 其中「行」是在「名」内,「识」理论上也是在「名」内,「六入处」也跟
> > 「色」有关系,「有」又跟「名色」等等有关系。
> 印象中在印顺导师的书中有看过他分析缘起, 也提到经中的缘起不一定是十二支,
> 我想或许十二缘起的理论是後来渐渐整理成型的, 一时间还没空去查看看.
印顺导师《唯识学探源》9~23页
>>>>>>>>>>>>>>>>>>>>>>>>>>>>>>>>>>
第三节 缘起的解释
第一项 缘起支数的考察
第二项 五支说的解说
第三项 十支说的解说
第四项 十二支说的解说
第五项 诸说的融贯
>>>>>>>>>>>>>>>>>>>>>>>>>>>>>>>>>
全部的内容在: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04/yinshun04-03.html
提供参考~~
Mon Nov 24 09:49:54 2008
|
|
|
Re: 请问杂阿含 57 经中的因缘论
|
#11 |
邱大刚
|
> 我的发现是,十二因缘并不是切得很乾净的科学化分法,举例而言,
> 无明 -> 行 -> 识 -> 名色 -> 六入处 -> 触 -> 受 -> 爱 -> 取 -> 有 ->...
> 其中「行」是在「名」内,「识」理论上也是在「名」内,「六入处」也跟
> 「色」有关系,「有」又跟「名色」等等有关系。
这边个人进一步思考後,有些修正:
十二因缘不是「分类」,而是「什麽生什麽」,因此本来各支之间就
不须要切乾净,可以有些重覆。例如胎儿(或受精卵)变成人,人和胎儿
本来就不是互斥的。
因此各支之间有些重覆并没有什麽不对的。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Sat Dec 13 14:32:54 2008
|
|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