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佛经中的「行」
#1
邱大刚
    最近为了杂阿含 57 经,研究了不同经典以及注疏中的「行」
的定义,发现最後的结论很简单,但是被近代的注解搞得很复杂。
举例而言,在「丁福保佛学辞典」中,行就只有一种定义。而在
近代的佛学辞典中,行就有非常多种的定义。而我发现原来五蕴
的行跟十二因缘的行,本来就是同一词、同一义,而且这个意义
就是中文的「行」的意义!

    以下作为归纳,提供给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行的基本定义是「迁流、造作」。「迁流」可指「诸行无常」
的「行」,就是一切有为法,凡是会迁流变化的就不是无为法,
其馀一切会迁流变化的就是有为法,是非常广义的解释。「造作」
就是一般用於五蕴、十二因缘的「行」的解释。而梵文中 Sankhara
有被动、主动两种用法,被动就是「迁流」,主动就是「造作」。

    用白话中文来说也讲得通:「行」估且先解为「行动」,行动
当然有「迁流变化」的意思,也有「造作」的意思。

    而近代佛学辞典的不同的行的定义,其实根本就是把同样的
定义,举不同的例子。例如:

* 五蕴中的行:其实就是心理中「造作」(心行)的成份。有什
  麽例子?「意志力」就是心理中的造作的成份。(这部份在一
  些古代论著是写作「思」,不过这样容易与「思想」联想,反
  而跟想蕴搞混了,所以不建议用「思」来讨论。)

* 十二因缘的行:其实就是身口意的「造作」(行为)的成份。
  有什麽例子?身行、口行、意行。生活上的例子,就是「一念
  无明」(一时失去智慧),所以做了不该做的蠢事(身口意行),
  而这蠢事其实是过去的习气或其馀恶因所造成的(身口意业)。

    其实「行」这个字的梵文原义跟中文意义极为相近,用法也
极为相近,大家用中文的意义去想就可以了,若要简单背诵,就
记得五蕴及十二因缘中的「行」就是「造作」的意思就可以了,
而这也是『丁福保佛学辞典中』所列「行」的唯一定义。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Wed Nov 19 23:23:45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