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十二因缘的「触」
#1
邱大刚
    十二因缘的「触」,特指根境识和合时,心理上的「触」。

    不知道这个「触」,精确来说,能说是根与境的接「触」吗?
因为一般说来,在论著上认为十二因缘的「触」是一种心的作用,
好像有的学者给他一个特别的定义。不过这个定义我还摸不到看
不到感觉不到,只觉得实务上不就是接「触」?

    如果有人知道有什麽不同的,还请告知。谢谢!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Mon Dec 22 20:37:18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2
善护念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十二因缘的「触」,特指根境识和合时,心理上的「触」。
>     不知道这个「触」,精确来说,能说是根与境的接「触」吗?
> 因为一般说来,在论著上认为十二因缘的「触」是一种心的作用,
> 好像有的学者给他一个特别的定义。不过这个定义我还摸不到看
> 不到感觉不到,只觉得实务上不就是接「触」?
>     如果有人知道有什麽不同的,还请告知。谢谢!
> Have a nice day!
    就我所知,
    只有根与境接触时,不算「触」,
    例如睡著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只有根与境接触),
    这时根本不知道外界有声音、是什麽声音(没有辨别作用),
    也就没有接下来的「受」。

    我所知的理论是,
   「触」既是一种促使根境识相合的作用,
    也是根境识和合所产生的结果。



--
            在生命的每一天中认识问题的根源,
                  是最有智慧、也是最有功德的。------佛使比丘
2008年12月23日 1:07:41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3
新世纪福音战士EVA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十二因缘的「触」,特指根境识和合时,心理上的「触」。
>     不知道这个「触」,精确来说,能说是根与境的接「触」吗?
> 因为一般说来,在论著上认为十二因缘的「触」是一种心的作用,
> 好像有的学者给他一个特别的定义。不过这个定义我还摸不到看
> 不到感觉不到,只觉得实务上不就是接「触」?


[大乘佛教]解题:触


佛祖解说「触」,出典如下……

「何者名『触』?『识』依『根』而触知『境』,此三和合,名『触』。」
                                                    《增一阿含经》


历代高僧解说『触』,出典如下……

「身根触风而知寒热,故名为『触』。」
      《大明三藏法数.一如法师  解》
Tue Dec 23 16:32:20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4
巫师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十二因缘的「触」,特指根境识和合时,心理上的「触」。
>     不知道这个「触」,精确来说,能说是根与境的接「触」吗?
> 因为一般说来,在论著上认为十二因缘的「触」是一种心的作用,
> 好像有的学者给他一个特别的定义。不过这个定义我还摸不到看
> 不到感觉不到,只觉得实务上不就是接「触」?
>     如果有人知道有什麽不同的,还请告知。谢谢!
> Have a nice day!

以眼睛看东西的功能举例, 有[眼睛][被看的东西][正常的视神经], 才能
看到物体. [看到物体]这件事情就是所谓的[触]. 阿含经的原文是[缘眼色
生眼识  三事合和生触] , 眼根就是十二因缘中的六入之一, 因此依样是
六入缘触, 触缘受.

我个人认为以世尊的说法来思考是很实务的, 一点都不玄.



--
    偶理想中的天堂:          1.每天晚上有小酒小酌一番  (换成红茶也可以)
                             2.每天晚上有两片烤鱼下巴  (换成腱子冬粉也可以)
                             3.每天晚上有奇怪内容的节目(换成鬼话连篇也可以 )
    偶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在河港旁摆热呼呼的黑轮摊,客人可以喝杯清酒
    偶理想中变成老头子的模样:  就是樱桃爷爷那个样子, 有点呆呆的很可爱.
                             
Wed Dec 24 23:31:54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5
邱大刚
※ 引述《magelinus (巫师)》之铭言:
> >     十二因缘的「触」,特指根境识和合时,心理上的「触」。
> >     不知道这个「触」,精确来说,能说是根与境的接「触」吗?
> > 因为一般说来,在论著上认为十二因缘的「触」是一种心的作用,
> > 好像有的学者给他一个特别的定义。不过这个定义我还摸不到看
> > 不到感觉不到,只觉得实务上不就是接「触」?
> >     如果有人知道有什麽不同的,还请告知。谢谢!
> 以眼睛看东西的功能举例, 有[眼睛][被看的东西][正常的视神经], 才能

    谢谢 magelinus 的分享。不过这个举例有点可以讨论的喔 :p

    「眼识」应该不是「正常的视神经」。

> 看到物体. [看到物体]这件事情就是所谓的[触]. 阿含经的原文是[缘眼色
> 生眼识  三事合和生触] , 眼根就是十二因缘中的六入之一, 因此依样是
> 六入缘触, 触缘受.

    「看到物体」这个词是很广义的,你觉得他是触、受、想、思(行)
哪一个呢?用「看到物体」代表「心理」是没错的,不过若要精确的与
触受想思等□清,就得进一步辨明了 :Q 所以我才会提出来,请各位高手
分享分享。

    当然,佛陀讲的重点是这当中任何一个都要舍弃贪爱 :)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Thu Dec 25 01:46:36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6
邱大刚
    谢谢 EVA 的分享。

※ 引述《EVA010200 (新世纪福音战士EVA)》之铭言: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十二因缘的「触」,特指根境识和合时,心理上的「触」。
> >     不知道这个「触」,精确来说,能说是根与境的接「触」吗?
> > 因为一般说来,在论著上认为十二因缘的「触」是一种心的作用,
> > 好像有的学者给他一个特别的定义。不过这个定义我还摸不到看
> > 不到感觉不到,只觉得实务上不就是接「触」?
> [大乘佛教]解题:触
> 佛祖解说「触」,出典如下……
> 「何者名『触』?『识』依『根』而触知『境』,此三和合,名『触』。」
>                                                     《增一阿含经》

    上面这段话严格说来可调整。如同 magelinus 列出的,顺位是
缘「根」、「境」,生「识」,三者和合而「触」。触再俱生受想思
(行)。

    也就是说,「六识」并不是一个主体,甚至是在根与境之後发生的,而
不是在之前发生。

    其实这边的「眼识」只是单纯的光线识别作用,还不包含比对作用(想;
心中映起的相)以及思量造作(行)等心理作用,也还没有输入到意根。

    这边的「六触」包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 历代高僧解说『触』,出典如下……
> 「身根触风而知寒热,故名为『触』。」
>       《大明三藏法数.一如法师  解》

    这个「触」是指「身触」,只是上面谈的三事和合生触的「触」
(可跨眼耳鼻舌身意)其中的一种。这些词容易搞混,大家可仔细分
辨。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Thu Dec 25 02:06:16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7
巫师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以眼睛看东西的功能举例, 有[眼睛][被看的东西][正常的视神经], 才能
>     谢谢 magelinus 的分享。不过这个举例有点可以讨论的喔 :p
>     「眼识」应该不是「正常的视神经」。
> > 看到物体. [看到物体]这件事情就是所谓的[触]. 阿含经的原文是[缘眼色
> > 生眼识  三事合和生触] , 眼根就是十二因缘中的六入之一, 因此依样是
> > 六入缘触, 触缘受.
>     「看到物体」这个词是很广义的,你觉得他是触、受、想、思(行)
> 哪一个呢?用「看到物体」代表「心理」是没错的,不过若要精确的与
> 触受想思等□清,就得进一步辨明了 :Q 所以我才会提出来,请各位高手
> 分享分享。

「看到物体」的过程是有数个步骤得□清,这必须要去观察就会发现[时间差]
。也因此平常走路时可以练习看看(不过得小心路况..XD),在清醒意识状况下
的眼睛1.看到美女[触]2.知道是美女[受]的功能是可以遮蔽的。不过毕竟人类
的感官已经被训练随顺环境习惯了,[触and受]无法遮蔽太久,还是得用安般的
方式。像站上有大德安般时能"一秒钟关机"的功力算是异类...XD

但[受->爱]以及以後的过程是可以遮蔽的,经验中这是可学习的,也因此大多
数人都不吃人肉,但就是有食人族以人肉巴比Q为美味。而戒就有一大部分是要
遮蔽这个产生[爱]过程(如贪供养)。

1.触-->视神经产生[感知的神经脉冲]传递到大脑
2.受-->大脑的视觉区"分辨"出[那是个美女]
3.爱-->分辨出来後,产生"对美女的喜爱"而有贪染
4.取-->有贪染後身语意"行"就会发动。

下面的对应是我自己的意见,我没看过经典中有这麽直接这麽对应。只是从
经文的解释会觉得好像有这麽回事就是,但纯粹是我自己的看法。以五受阴
的经文来看就是五个器官[身]。

十二因缘 -- 五受阴
触----------色(接收外界讯号的器官)
受----------受
爱----------想
取----------行

[识]是大脑的功能我无法将它完全和[受想行]隔离,因为这是大脑各区域
的交互作用。大脑就像是我们随身的宰相一样,会接收百官(五根)的奏摺
(神经脉冲)对我们建议东建议西,她以「嗔心(肾上腺分泌)」建议我们要
生气以远离开状况,以「喜心(脑内吗啡)」建议我们该状况要维持,但真
正作选择的还是我们自己,作选择就是业。也因此喜心或是嗔心到头来都
是虚幻的。

1-2属於功能性并没有善恶业的问题,解脱者一样会有。

也因此世尊的说法都是要人断[贪爱],也就是要断[受->爱]这个锁链A。在
A之前属於正常活人的功能,所以世尊一样可以说美女有几个条件,因为世
尊一样有美女的概念。但那些解脱的人已经没有贪爱,所以[不造後业]自然
[不受後有]。


>     当然,佛陀讲的重点是这当中任何一个都要舍弃贪爱 :)
> Have a nice day!

贪爱的确是要断的...

--
    偶理想中的天堂:          1.每天晚上有小酒小酌一番  (换成红茶也可以)
                             2.每天晚上有两片烤鱼下巴  (换成腱子冬粉也可以)
                             3.每天晚上有奇怪内容的节目(换成鬼话连篇也可以 )
    偶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在河港旁摆热呼呼的黑轮摊,客人可以喝杯清酒
    偶理想中变成老头子的模样:  就是樱桃爷爷那个样子, 有点呆呆的很可爱.
                             
2008年12月25日 9:40:19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8
果任
报歉因上篇不够完整 重打请版主删掉

※ 引述邱大刚之铭言:
> >     十二因缘的「触」,特指根境识和合时,心理上的「触」。
> >     不知道这个「触」,精确来说,能说是根与境的接「触」吗?
> > 因为一般说来,在论著上认为十二因缘的「触」是一种心的作用,
> > 好像有的学者给他一个特别的定义。不过这个定义我还摸不到看
> > 不到感觉不到,只觉得实务上不就是接「触」?
> >     如果有人知道有什麽不同的,还请告知。谢谢!
> > Have a nice day!
「根」、「境」,生「识」,三者和合而「触」。触再俱生受想思(行)。
这□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识」并不是指已生起分别的第六意识。或许可说开启了我们第八意识
〈根本识〉中的六根识起动能力而已。一般人会以为此处的「识」,认为已具分别,可能是有
问题的。在此「根」对「境」下,而生起「第八识所具六根识的起动能力」,因而才能为
「触」,再起动第七识末那识〈我见〉, 再落入了第六识〈分别识〉,因而才俱生受想思
(行)。
就以电脑为例,把键盘、喇叭、萤幕、扫瞄器、印表机、麦克风装好就如具〈六根境〉,但要
有个别的驱动程式〈此处的识〉的起动才能使用,但此时尚不能作工。然後再依作业系统程式
及应用程式〈第七识及第六识〉而才能做输入、出声、绘图、类比、显像……等各种工作。
2008年12月25日 11:00:21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9
邱大刚
其实如果就实修来说,也不须要了解那麽细节,反正
贪爱才是徵结。因此对於初学的站友来说,不太须要
看这串讨论。以後来看结论就好了 XD

我没有讲清楚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所以可能让大家
比较不知道怎麽答,或是怎麽接。因此在这边说明一
下:

因为现在有在进行一些对阿含经的标注,而须要有简
单明了、容易了解的解释。目前各佛学辞典的解释,
对於「六触」的定义有点乱,意义纷歧,要不就是很
复杂,大多人可能看完後还是一头雾水,或是只能勉
强猜测。因此徵求高手的见解,看有没有办法将「六
触」的定义,简洁有力的描绘出。

佛学辞典对「六触」的解释分为几种:

* 最保险的就是「根境识和合时的心所」,不过这种
说法初学者不见得看得懂。

* 「根境接触时的认知」: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不过
精准度可能有问题?因为「认知」应该是其中的「六
识」的部份,而不是「六触」的部份?

* 「根境接触时的感觉」:这样解释的问题在於「感
觉」已到了「受」的部份了,而不是「触」。

* 「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於境之精
神作用;即为根、境、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心所。故
六触即为六根、六境、六识和合产生者」:这是较详
细的解释(如 grace 所说),不过不够白话,看有
没有人能有更清晰的解释。

因此徵求高手,能用白话简洁有力的描述出「六触」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的定义。

谢谢!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Thu Dec 25 18:29:42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10
邱大刚
    先谢谢 magelinus 的分享:

※ 引述《magelinus (巫师)》之铭言:
> 1.触-->视神经产生[感知的神经脉冲]传递到大脑

    这是个不错的想法,我也有在试著比对「触」与「神经传导」
的关系,神经传导当中是透过「突触」,还蛮巧的。不过当然,
六触的触不是纯物质性的,但或许其显现的方式之一跟神经传导
有关。

    caren 有这方面的研究,他也有跟我进行相关的讨论,等有
结论後再贴出来。

> 2.受-->大脑的视觉区"分辨"出[那是个美女]

    稍微补充一下,你这边列的「受」包含了「受、想」,分辨
是「想」或是资讯输入「意根」之後的事了。

    不过十二因缘并没有单独分开「想」甚至「意根」,因此合
在一起用也没有不对。

> 下面的对应是我自己的意见,我没看过经典中有这麽直接这麽对应。只是从
> 经文的解释会觉得好像有这麽回事就是,但纯粹是我自己的看法。
> 以五受阴的经文来看就是五个器官[身]。

    严格说来,五受阴应该不是五个器官。因为色受阴就包含所
有器官(物质世界)的总称,受想行识则都是精神作用。不过当
然,精神作用对於物质世界也是有影响的。

> 十二因缘 -- 五受阴
> 触----------色(接收外界讯号的器官)
> 受----------受
> 爱----------想
> 取----------行

    ㄟ... 这有点复杂,似乎不能这样配对。原则上「爱」与「想」
是不同的,没有对等关系。「爱」也是「行」的一部份。

> [识]是大脑的功能我无法将它完全和[受想行]隔离,因为这是大脑各区域

    这点有点很有趣的,是「意根」与「六识」的不同。意根是脑
功能,不过跟「六识」又有点不一样:

    眼识:辨别光线 -- 只有很基本的辨别,还没认出这光线反映出什麽东东。
    耳识:辨别声音
    鼻识:辨别香气
    舌识:辨别味道
    身识:辨别触压
    意识:辨别资讯 -> 这就是所谓的第六意识,唯识家又细分出七八识,
                      例如「辨别」的功能就被改分到第七识,但在阿含
                      中「辨别」是六识本身即具的功能。

    因此在论上,就认为「眼识」是发生在「眼睛」,有点像视网膜的
光细胞感光的状况,还没有到思考之类须要大脑的状况。

    识跟受想行是可以明确区分的,这也是《杂阿含经》前三卷的内容,不过
再讲可能离题就比较远了,要讲得很清楚则会要引用一些论中的说法,蛮复杂。

> 也因此世尊的说法都是要人断[贪爱],也就是要断[受->爱]这个锁链A。在
> A之前属於正常活人的功能,所以世尊一样可以说美女有几个条件,因为世
> 尊一样有美女的概念。但那些解脱的人已经没有贪爱,所以[不造後业]自然
> [不受後有]。

    没错没错。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Thu Dec 25 18:58:48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11
Heaven
今天在白天也刚好想到「触」的问题,那时也是觉得若用「心所」的角度写解释,
大概很难让大多数的人理解吧。

想著想著,突然在思考为什麽「触」不是「接触」?明明是根境接触才有「识」,
为什麽「触」在「识」之後?我想这是一般人都会有问题。

同时冒出一个想法,那就是若没有「识」,又怎会知道有「触」?
所以这是先有识,後有触的原因吗?这样或许一般人比较能接受的答案。

於是我再次仔细去看阿□达摩中的解释:

巴利文phassa(触)源自动词phussati,意为「去碰」,但不应把触理解为只是
色法在撞击身根。事实上它是一个心所,通过它心得以「接触」目标,而启动了
整个心路过程。对於诸巴利注疏所采用的四种□别法,触的特相是「接触」;
作用是撞击,即导致目标与识撞击;现起是识、依处与目标集合生起;
近因是出现於诸门之境。

看了之後,上面那些想法当然就不是很正确了。 :)
不过也再次看到一些重点。

例如眼色接触,是可能产生眼识,这里的接触只是「根」与「境」层面的接触。
但当「识」产生後,意(心、意、识)准备全面与目标接触,也就是文章中的:
『「心」得以「接触」目标』

这时的「接触」是以心为主角(心可想成「意根」或「意识」或「识」),
也就是非物质(非色)与外界物质(色)能接触并产生关系,这个「接触」
才是经文中的「触」,也就是「识」准备接手去认知外境。

在「触」之後,接著就俱生「受想思」(亦有次第生起受想思的经文),
这样心(识)对境的认识就更多了。这也是阿□达摩中的『启动了整个心路过程』。

阿□达摩亦提到:『作用是撞击,即导致目标与识撞击』。
也是在说同一件事,「触」是「目标」与「识」撞击,
而不是一般以为「境(目标)」与「根」的撞击。

> * 最保险的就是「根境识和合时的心所」,不过这种
> 说法初学者不见得看得懂。

这个说法看起来也没错,只是太简略了。
会让初学者需要有更多的解释才能懂这句话。 :)

> * 「根境接触时的认知」:这样比较容易理解,不过
> 精准度可能有问题?因为「认知」应该是其中的「六
> 识」的部份,而不是「六触」的部份?

我大概可以理解为什麽用「认知」了。识的作用是「识知」,那算是一开始的眼识,
但接下来因为「触」,所以会有更多的认知(受、想、思生起),
我想它大概是这个意思。

> * 「根境接触时的感觉」:这样解释的问题在於「感
> 觉」已到了「受」的部份了,而不是「触」。

我想印顺导师有提到「触是是认识的开始,就是感觉。」
所以他所谓的感觉,就是指认知、认识的开始阶段。
这应该是文字很难用精准的问题。

> * 「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於境之精
> 神作用;即为根、境、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心所。故
> 六触即为六根、六境、六识和合产生者」:这是较详
> 细的解释(如 grace 所说),不过不够白话,看有
> 没有人能有更清晰的解释。

这里也是谈到『使其触对於境之精神作用』,
重点还是在「境」与「精神作用(心、意、识)」的接触。

我想这样应该就比较清楚了。来看阿含经的常见说法: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
这也是印顺导师所谓:『「二和生识,三和合触」,是佛教的常谈。』

因此我想可以有一些结论:

根境二合产生识,识再与根境三者和合生触,
此「触」就是「识」与「外境(六尘)」的接触,所以称为「触」。
因为识不可能直接与境接触(注),所以透过根,然後三者一起作用,
才能达到识与境的接触。
而这里的接触也就是「认知、认识」的意思。
接触後受、想、行就生起,正是心识对目标的各种感受、想法与进一步的造作。

至於如何写出白话的解释,大家再想想吧。 :)

注:意根与法尘接触, 大概可算是识与境直接接触吧. 因为意和识是同一个东西.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Fri Dec 26 01:46:29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12
巫师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今天在白天也刚好想到「触」的问题,那时也是觉得若用「心所」的角度写解释,
> 大概很难让大多数的人理解吧。
> 想著想著,突然在思考为什麽「触」不是「接触」?明明是根境接触才有「识」,
> 为什麽「触」在「识」之後?我想这是一般人都会有问题。

十二因缘讲的是众生轮回不止的现象和成因,和四圣谛是经纬的关系,十二因缘的任何一个环
节都可以用四圣谛来"悟",也因此四圣谛可以打断锁链。。

当精卵相碰到之後,有缘的众生就可能会进来,有了这个轮回[1.识]进来之後就会有[2.名色]
(也就是身体的肉身和神经系统开始发育),所以才会有接著的[3.六入],因此经典中所说得
『因为名色而有命根生』。有了六入之後其他的触-受... 等等就顺理成章。
--
    偶理想中的天堂:          1.每天晚上有小酒小酌一番  (换成红茶也可以)
                             2.每天晚上有两片烤鱼下巴  (换成腱子冬粉也可以)
                             3.每天晚上有奇怪内容的节目(换成鬼话连篇也可以 )
    偶理想中的老年生活:        在河港旁摆热呼呼的黑轮摊,客人可以喝杯清酒
    偶理想中变成老头子的模样:  就是樱桃爷爷那个样子, 有点呆呆的很可爱.
                             
2008年12月26日 9:40:24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13
乌龟慢走
※ 引述《magelinus (巫师)》之铭言:
> > 今天在白天也刚好想到「触」的问题,那时也是觉得若用「心所」的角度写解释,
> > 大概很难让大多数的人理解吧。

以自己是初学者的角度来看,个人也觉得「心所」这个概念实在很难理解,
总是要一直回去看这个词解释才会记住这个词(这样等於根本无法记起来)。


> > 想著想著,突然在思考为什麽「触」不是「接触」?明明是根境接触才有「识」,
> > 为什麽「触」在「识」之後?我想这是一般人都会有问题。
> 十二因缘讲的是众生轮回不止的现象和成因,和四圣谛是经纬的关系,十二因缘的任何一个环
> 节都可以用四圣谛来"悟",也因此四圣谛可以打断锁链。。

> 当精卵相碰到之後,有缘的众生就可能会进来,有了这个轮回[1.识]进来之後就会有[2.名色]
> (也就是身体的肉身和神经系统开始发育),所以才会有接著的[3.六入],因此经典中所说得
> 『因为名色而有命根生』。有了六入之後其他的触-受... 等等就顺理成章。

个人觉得巫同学这里的说法会有问题(因为精卵应该已经是「色」的□围了)。
2008年12月26日 20:07:11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14
乌龟慢走
根据诸位师兄提供的解释,以初学者的角度,改写成自己觉得可以懂的白话解释:
「六触:即让六根、六境、六识可以同时接触、产生作用的条件」。

还请大家修正。
2008年12月26日 20:18:49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15
乌龟慢走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略)
> 例如眼色接触,是可能产生眼识,这里的接触只是「根」与「境」层面的接触。
> 但当「识」产生後,意(心、意、识)准备全面与目标接触,也就是文章中的:
> 『「心」得以「接触」目标』
> 这时的「接触」是以心为主角(心可想成「意根」或「意识」或「识」),
> 也就是非物质(非色)与外界物质(色)能接触并产生关系,这个「接触」
> 才是经文中的「触」,也就是「识」准备接手去认知外境。
> 在「触」之後,接著就俱生「受想思」(亦有次第生起受想思的经文),
> 这样心(识)对境的认识就更多了。这也是阿□达摩中的『启动了整个心路过程』。
> 阿□达摩亦提到:『作用是撞击,即导致目标与识撞击』。
> 也是在说同一件事,「触」是「目标」与「识」撞击,
> 而不是一般以为「境(目标)」与「根」的撞击。

 师兄想要表达的似乎可以用生理学+认知科学来理解。
 也就是,「触」可以有两个层次:

 (一)与外境相关(亦即外在刺激, external stimuli)
       外在刺激--> 知学器官 --> 转化成神经讯号 --> 再转换成脑神经讯号 -->
       资讯处理(包括辨识、分类、形成新的概念或召唤旧有的概念)-->
       「想思」的作用(即,进一步系统化的过程与结果)--> 行 ...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从生理学+认知科学,在知觉层次,即有「受」(只是
       「受」的性质,即「苦」、「乐」等,要等到想、思一起作用後,有情才能
        清楚感知是苦受还是乐受[生理学没有不苦不乐的感受]。因此,这样的说
        法与「受想思」俱生吻合。

 (二)在身心内部作用(亦即内源性刺激,endogeneous stimuli)
       师兄提到的意根、法尘、识的接触应该就是在这个层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这边的诸多看法还蛮混乱的。


> 我大概可以理解为什麽用「认知」了。识的作用是「识知」,那算是一开始的眼识,
> 但接下来因为「触」,所以会有更多的认知(受、想、思生起),
> 我想它大概是这个意思。
> > * 「根境接触时的感觉」:这样解释的问题在於「感
> > 觉」已到了「受」的部份了,而不是「触」。
> 我想印顺导师有提到「触是是认识的开始,就是感觉。」
> 所以他所谓的感觉,就是指认知、认识的开始阶段。
> 这应该是文字很难用精准的问题。

  这里,也许也可以参考上面提的说法。

> > * 「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而能使其触对於境之精
> > 神作用;即为根、境、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心所。故
> > 六触即为六根、六境、六识和合产生者」:这是较详
> > 细的解释(如 grace 所说),不过不够白话,看有
> > 没有人能有更清晰的解释。
> 这里也是谈到『使其触对於境之精神作用』,
> 重点还是在「境」与「精神作用(心、意、识)」的接触。
> 我想这样应该就比较清楚了。来看阿含经的常见说法:
>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
> 这也是印顺导师所谓:『「二和生识,三和合触」,是佛教的常谈。』
> 因此我想可以有一些结论:
> 根境二合产生识,识再与根境三者和合生触,
> 此「触」就是「识」与「外境(六尘)」的接触,所以称为「触」。
> 因为识不可能直接与境接触(注),所以透过根,然後三者一起作用,
> 才能达到识与境的接触。
> 而这里的接触也就是「认知、认识」的意思。
> 接触後受、想、行就生起,正是心识对目标的各种感受、想法与进一步的造作。
> 至於如何写出白话的解释,大家再想想吧。 :)
> 注:意根与法尘接触, 大概可算是识与境直接接触吧. 因为意和识是同一个东西.
2008年12月26日 21:09:07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16
邱大刚
    目前注解如下,还请不吝指正:

六触:六触包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是指「识」透过「根」与「境」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
识透过眼睛与光线接触,即是「眼触」。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Fri Dec 26 21:14:47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17
乌龟慢走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目前注解如下,还请不吝指正:
> 六触:六触包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 」是指「识」透过「根」与「境」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
> 识透过眼睛与光线接触,即是「眼触」。

 谢谢。
 觉得可以看得懂,不过,「触」还是「接触」之意罗。
2008年12月26日 21:57:48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18
邱大刚
※ 引述《belleyyc (乌龟慢走)》之铭言:
> >     目前注解如下,还请不吝指正:
> > 六触:六触包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 > 」是指「识」透过「根」与「境」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
> > 识透过眼睛与光线接触,即是「眼触」。
>  谢谢。
>  觉得可以看得懂,不过,「触」还是「接触」之意罗。

    嗯,特指三者和合时的接触,若用「触动」这个动词可能更精确,
但在白话看来会有点奇怪,摆不进说明内,如果有人国文造诣较好的,
还请告知罗。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Fri Dec 26 22:08:48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19
邱大刚
※ 引述《magelinus (巫师)》之铭言:
> 十二因缘讲的是众生轮回不止的现象和成因,
> 和四圣谛是经纬的关系,十二因缘的任何一个
> 环节都可以用四圣谛来"悟",也因此四圣谛
> 可以打断锁链。。

精确来讲,是四圣谛的「集」谛是十二因缘,
因此可用「道」谛来修,最後「灭」则彻底
打断锁链。

> 精卵相碰到之後,有缘的众生就可能会进来,
> 有了这个轮回[1.识]进来之後就会有[2.名?
> (也就是身体的肉身和神经系统开始发育),
> 所以才会有接著的[3.六入],因此经典中所说得
> 『因为名色而有命根生』。有了六入之後
> 其他的触-受... 等等就顺理成章。

这的确是十二因缘的巨观的轮回的看法。

不过这边在讨论的是微观的看法,也就是刹那因缘
或是念念的因缘,因此讨论的是微观的层次。

其实十二因缘跟碎形理论一样,微观叠加到最後,
从巨观看起来也跟微观的形状是一样的。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Fri Dec 26 22:36:40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20
Heaven
※ 引述《belleyyc (乌龟慢走)》之铭言: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目前注解如下,还请不吝指正:
> > 六触:六触包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 > 」是指「识」透过「根」与「境」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
> > 识透过眼睛与光线接触,即是「眼触」。

若单独看这个解释, 会以为有个 "识" 等著透过眼根要与外界接触.

最好是能像经文说明根境和合生识, 根境识三者合和生触.

接触是三者同时互相接触.
而 识 透过 根 接触 境 , 算是我们对此事赋予的意义吧.


>  谢谢。
>  觉得可以看得懂,不过,「触」还是「接触」之意罗。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Fri Dec 26 22:47:24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21
不动心
简要又白话地说,「触」是感官、感官对象及识,三者相聚合而触发的现象。

那就好比将家里的门打开,促使内外相接的情形生起。


这种内外相接,是「生」的内容与环节之一,但却不是「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无生者 (阿罗汉) 身寿未尽时,仍可有「触」的现象,却不至於引生苦恼。
Fri Dec 26 23:02:52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22
邱大刚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目前注解如下,还请不吝指正:
> > > 六触:六触包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 > > 」是指「识」透过「根」与「境」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
> > > 识透过眼睛与光线接触,即是「眼触」。
> 若单独看这个解释, 会以为有个 "识" 等著透过眼根要与外界接触.
> 最好是能像经文说明根境和合生识, 根境识三者合和生触.
> 接触是三者同时互相接触.
> 而 识 透过 根 接触 境 , 算是我们对此事赋予的意义吧.

    嗯,没错,因此我一开始一直不想把「识」摆在主词,不过要在一句
话内解释完,又没什麽好写法。

    刚刚突然想到把主词受词互调,换了一个说法,连「触动」的意义都
写进去了 XD

<<<<<<<<<<<<<<<<<<<<<<<<<<<<<<<<<<<<<<<<<<<<<<<<<<<<<<<<<<<<<<<<
六触:六触包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是指「境」透过「根」而「触」动「识」,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
光线透过眼睛而触动眼识,即是「眼触」。
>>>>>>>>>>>>>>>>>>>>>>>>>>>>>>>>>>>>>>>>>>>>>>>>>>>>>>>>>>>>>>>>

    这样如何?

    解释这词的经文都一律有讲「缘眼色生眼识……」等等了,因此把经文
又在注解重覆一次没有必要,会把这注解拖得很长,因此还是以一、二句话
能无误的讲清楚概念为要,至於运作机制就在经文中详说?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Fri Dec 26 23:03:42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23
Heaven
※ 引述《belleyyc (乌龟慢走)》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略)
> > 例如眼色接触,是可能产生眼识,这里的接触只是「根」与「境」层面的接触。
> > 但当「识」产生後,意(心、意、识)准备全面与目标接触,也就是文章中的:
> > 『「心」得以「接触」目标』
> > 这时的「接触」是以心为主角(心可想成「意根」或「意识」或「识」),
> > 也就是非物质(非色)与外界物质(色)能接触并产生关系,这个「接触」
> > 才是经文中的「触」,也就是「识」准备接手去认知外境。
> > 在「触」之後,接著就俱生「受想思」(亦有次第生起受想思的经文),
> > 这样心(识)对境的认识就更多了。这也是阿□达摩中的『启动了整个心路过程』。
> > 阿□达摩亦提到:『作用是撞击,即导致目标与识撞击』。
> > 也是在说同一件事,「触」是「目标」与「识」撞击,
> > 而不是一般以为「境(目标)」与「根」的撞击。
>  师兄想要表达的似乎可以用生理学+认知科学来理解。
>  也就是,「触」可以有两个层次:
>  (一)与外境相关(亦即外在刺激, external stimuli)
>        外在刺激--> 知学器官 --> 转化成神经讯号 --> 再转换成脑神经讯号 -->
>        资讯处理(包括辨识、分类、形成新的概念或召唤旧有的概念)-->
>        「想思」的作用(即,进一步系统化的过程与结果)--> 行 ...
>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从生理学+认知科学,在知觉层次,即有「受」(只是
>        「受」的性质,即「苦」、「乐」等,要等到想、思一起作用後,有情才能
>         清楚感知是苦受还是乐受[生理学没有不苦不乐的感受]。因此,这样的说
>         法与「受想思」俱生吻合。
>  (二)在身心内部作用(亦即内源性刺激,endogeneous stimuli)
>        师兄提到的意根、法尘、识的接触应该就是在这个层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        这边的诸多看法还蛮混乱的。

若能把佛法与现代科学整合起来, 的确是更容易让理解.

至於外境与身心内部, 我想也可以分成二部份来谈.

以前五根而言, 先是五根 + 五境 -> 五识 , 这是外境.
而此五根境识和合触, 之後的作用就算是内部, 即是你提到的分类等等.

至於意根与法尘, 虽然法尘算是 "外六境" , 但有些也算是内部的了.
整体来说, 意这部份大多属内部居多.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Fri Dec 26 23:06:31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24
邱大刚
※ 引述《swandance (不动心)》之铭言:
> 简要又白话地说,「触」是感官、感官对象及识,三者相聚合而触发的现象。
> 那就好比将家里的门打开,促使内外相接的情形生起。

谢谢 swandance 的分享,此版的解释可为:

六触:六触包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是指感官、外境、识,三者和合而触动其它心理运作,是十二因缘之一。
举例而言,眼睛、光线、眼识,三者和合而触动其它心理运作,即是「眼触」。

> 这种内外相接,是「生」的内容与环节之一,但却不是「生」的根本原因。
> 所以,无生者 (阿罗汉) 身寿未尽时,仍可有「触」的现象,却不至於引生苦恼。

没错。

Hav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Fri Dec 26 23:14:49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25
Heaven
※ 引述《swandance (不动心)》之铭言:
> 简要又白话地说,「触」是感官、感官对象及识,三者相聚合而触发的现象。

我觉得上面的说法很清楚.

"触" 也就是接著要触发 "受想行"...等等认知的过程.

> 那就好比将家里的门打开,促使内外相接的情形生起。
> 这种内外相接,是「生」的内容与环节之一,但却不是「生」的根本原因。
> 所以,无生者 (阿罗汉) 身寿未尽时,仍可有「触」的现象,却不至於引生苦恼。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Fri Dec 26 23:16:06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26
Heaven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引述《swandance (不动心)》之铭言:
> > 简要又白话地说,「触」是感官、感官对象及识,三者相聚合而触发的现象。
> > 那就好比将家里的门打开,促使内外相接的情形生起。
> 谢谢 swandance 的分享,此版的解释可为:
> 六触:六触包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 」是指感官、外境、识,三者和合而触动其它心理运作,是十二因缘之一。
> 举例而言,眼睛、光线、眼识,三者和合而触动其它心理运作,即是「眼触」。

这样我觉得很好...只是 "触发" 与 "触动" ....

我觉得 "触动" 会让人误解好像已经有个东西, 就是等著去触动它, 它就会作用.

若说 "三者和合, 进而能产生其它心理运作 (例如 受想行)" 会比较好.

> > 这种内外相接,是「生」的内容与环节之一,但却不是「生」的根本原因。
> > 所以,无生者 (阿罗汉) 身寿未尽时,仍可有「触」的现象,却不至於引生苦恼。
> 没错。
> Hav a nice day!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Fri Dec 26 23:23:30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27
邱大刚
    最新版:

六触:六触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是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例如受、
想、行),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睛、光线、眼识,三者接触,
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即是「眼触」。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Fri Dec 26 23:47:17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28
邱大刚
    转贴 caren 来信:

嗯,刚看了大家後来的补充…
结果找到下面的经文:
要注意的是描述的界各有不同,这样才能去想
为何「二因缘生识」外,要另讲「三事和合生触」

[0117c26] 尊者阿难告瞿师罗长者。

眼界异.色界异喜处。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触。
又喜触因缘生乐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
亦如是说。复次。长者。

有异眼界.异色界忧处。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苦触。
彼苦触因缘生苦受。如是耳.鼻.舌.身.意.法。
亦如是说。复次。长者。

异眼界.异色界舍处。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不苦不乐触。
不苦不乐触因缘生不苦不乐受。如是耳.鼻.舌.身.
意.法。亦如是说。

复次。长者。异眼界.异色界舍处。二因缘生识。三事和合生
不苦不乐触。不苦不乐触因缘生不苦不乐受。如是耳.
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


--

David 评: 识没有分苦乐?但有喜不喜的外界,触受等等也就有分苦乐了。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Sat Dec 27 00:14:36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29
Heaven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识没有分苦乐。但有喜不喜的外界,触受等等也就有分苦乐了。

这个说法需要再讨论. 因为在南传阿□达摩中, 心(识)分成八十九种.
与贪相关的有八个, 如下:

1. 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2. 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3. 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4. 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5. 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
6. 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
7. 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
8. 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

前四个就是 悦 (乐受) , 後四个是 舍 (不苦不乐).

与□相应的识有二种, 皆为苦受.
与痴相应的识也有二个, 皆为 舍受(不苦不乐)

所以若说 "识" 没有分苦乐, 可能会有问题, 要有更多资料佐证才行.

在 "心所" 的理论中, "受" 心所是偏一切心所, 即每一个心识一定会搭配某种受.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Dec 27 01:10:50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30
maki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最新版:
> 六触:六触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 」是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进而能产生其它心理运作(例如受、
                                        ^^^^

> 想、行),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睛、光线、眼识,三者接触,
> 进而能产生其它心理运作,即是「眼触」。
        ^^^^

小插花一下。:)
以後学为初学者来看,以上的解释还蛮清楚的。
不过「产生」这个动词读起来,
似乎接在後面的就是一个结果?
但所谓「其它心理运作」可以说是一个结果了吗?

感觉上似乎像是引发、触发之类是比较能精确描述过程?

另外建议对於「其它心理作用」也能举例说明。
较能帮助理解。谢谢。:)
Sat Dec 27 01:53:30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31
Heaven
※ 引述《Masakiko (maki)》之铭言:
>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最新版:
> > 六触:六触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 > 」是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进而能产生其它心理运作(例如受、
>                                         ^^^^
> > 想、行),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睛、光线、眼识,三者接触,
> > 进而能产生其它心理运作,即是「眼触」。
>         ^^^^
> 小插花一下。:)
> 以後学为初学者来看,以上的解释还蛮清楚的。
> 不过「产生」这个动词读起来,
> 似乎接在後面的就是一个结果?
> 但所谓「其它心理运作」可以说是一个结果了吗?

我想, "缘触则能(则会?)生起其它心理作用" 大概会好一点.

> 感觉上似乎像是引发、触发之类是比较能精确描述过程?

我是想到若依缘起来说, 则是此有故彼有, 此生故彼生,
用 "产生" 的确有点不妥..

用 "生" 应该是比较保险的说法, 所以 "生起" 应该比较没问题.

> 另外建议对於「其它心理作用」也能举例说明。
> 较能帮助理解。谢谢。:)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Dec 27 03:13:59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32
果任
根.境本是分别物 如无吾人识力起 就如仰躺□
空有两眼对事物 谈何能曰有所触
根与境者两相对 能启吾本具之识力 方能有触而知境幻移
初触识力尚未起分别 吾人傻执有我 因而受想行具生
就如山头静观芒草花 不起分别只是根对境 起思才知芒花这麽白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这也是印顺导师所谓:『「二和生识,三和合触」,是佛教的常谈。』
> 因此我想可以有一些结论:
> 根境二合产生识,识再与根境三者和合生触,

将此铭言整理一下是否可行?
根对境〈二和合〉启动心〈或说脑〉的「识别力」。根.境相对及在启动「识别力」下(三和
合)才能产生触的感觉 。 触再以我执、我所的分别心因而受想行〈分别识阶段〉具生。
2008年12月27日 10:20:22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33
cathy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目前注解如下,还请不吝指正:
> 六触:六触包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 」是指「识」透过「根」与「境」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
> 识透过眼睛与光线接触,即是「眼触」。

我一直以为"境"指的是"眼睛正在看的对像,比如杯子桌子之类
看了这个解释才知道原来境指的是光线
Sat Dec 27 11:10:23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34
邱大刚
※ 引述《cathykao (cathy)》之铭言:
> >     目前注解如下,还请不吝指正:
> > 六触:六触包含「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 > 」是指「识」透过「根」与「境」接触,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
> > 识透过眼睛与光线接触,即是「眼触」。
> 我一直以为"境"指的是"眼睛正在看的对像,比如杯子桌子之类
> 看了这个解释才知道原来境指的是光线

    就物理学而言,是光线打到那个对像,比如杯子桌子之类,
然後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人眼才看得到东西。被物体吸收的颜
色,就看不到了;没被吸收、反射出来的颜色,就成为人眼看到
的颜色。

    举例来说,在黑暗的地方,没有光,眼睛就看不到了,虽然
杯子桌子都还在。

    不过这是支节啦,要说是杯子桌子也不是不可以,因为这光
线是从杯子桌子的表面反射出来的。

    倒是 cathykao 指出这点,让我注意要如何才不会造成误解,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物理学 XD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Sat Dec 27 11:26:41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35
maki
以「光线」做注解
+1
Sat Dec 27 14:28:41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36
邱大刚
    最新版:

六触:六触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是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例如受、
想、行),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睛、光线、眼识,三者接触,
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即是「眼触」。

Have a nice day!

--

悠哉贤故友, 抱道乐林泉, 坐到无疑地, 参穷有象天.
胸中消块垒, 笔底走云烟, 更笑忘机鸟, 常窥定後禅.
                                    ~访古月师.娥嵋道人

☆欢迎光临:
Sat Dec 27 23:37:50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37
Heaven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这也是印顺导师所谓:『「二和生识,三和合触」,是佛教的常谈。』
> > 因此我想可以有一些结论:
> > 根境二合产生识,识再与根境三者和合生触,
> 将此铭言整理一下是否可行?
> 根对境〈二和合〉启动心〈或说脑〉的「识别力」。根.境相对及在启动「识别力」下(三和
> 合)才能产生触的感觉 。 触再以我执、我所的分别心因而受想行〈分别识阶段〉具生。

触生受想行, 是不是一定依靠 "我执、我所、分别心"?
我会认为圣者也有受、想、行。

但若产生贪爱(行蕴的一种),我想这才是我、我所、无明所造成的。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un Dec 28 02:58:58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38
Heaven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最新版:
> 六触:六触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 」是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例如受、
> 想、行),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睛、光线、眼识,三者接触,
> 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即是「眼触」。

最後我觉得这样会比较顺:

举例而言,眼睛、光线、眼识,三者接触而生「眼触」。
眼触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例如眼触生受、想、行等。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un Dec 28 03:06:50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39
果任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将此铭言整理一下是否可行?
> > 根对境〈二和合〉启动心〈或说脑〉的「识别力」。根.境相对及在启动「识别力」下(三> > 合)才能产生触的感觉 。 触再以我执、我所的分别心因而受想行〈分别识阶段〉具生。
> 触生受想行, 是不是一定依靠 "我执、我所、分别心"?
> 我会认为圣者也有受、想、行。
> 但若产生贪爱(行蕴的一种),我想这才是我、我所、无明所造成的。
※ 引述sici1 (sici1)
「触俱生受想思」是俱生的,至於有没有之後的「爱」,就不一定了~~

Heavenchow说的甚是,当初在文中或许我一直想强调根对境生识,此阶段的识应是尚未起分
别。 所以就以吾等凡夫的一念〈具分别心〉的十二因缘加以说明。
是的凡圣的区别起不起贪爱是很重要的区别。
在此再强调根.境本是分别物,没识的生起为基础,我们便没有触的感觉,此阶段的识应是尚
未起分别。显见此处的触不是物体的纯粹两相碰触或touch的意思,而是一种根与.境相对,依
识而起的对应连接。使之能继起受想行
2008年12月28日 10:30:58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40
乌龟慢走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最新版:
> > 六触:六触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 > 」是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例如受、
> > 想、行),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睛、光线、眼识,三者接触,
> > 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即是「眼触」。
> 最後我觉得这样会比较顺:
> 举例而言,眼睛、光线、眼识,三者接触而生「眼触」。
> 眼触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例如眼触生受、想、行等。

 heaven师兄提供的解释,读起来的确感觉比较顺(就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来读)。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里的重点是在解释「触」,所以,个人觉得David师兄
 提供的解释比较适合,因为最後有将焦点拉回触。纯个人看法:)

 还有小小的建议,「举例而言」,是否可以改为「以眼为例」? 不改,其实也
 没差,只是觉得改了好像比较配合六根的情境...

 另外,是否也可以请其他自己认为自己还是「初学者」级的,提供一下意见?
 否则,只有Maki和我的意见,可能不太准...

 呼叫meffy妹妹~~~
 meffy妹妹,可以针对最新版本提供一下看法或疑问吗? 谢谢。 ^___^
2008年12月28日 23:18:43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41
Heaven
※ 引述《belleyyc (乌龟慢走)》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     最新版:
> > > 六触:六触是「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这□的「触
> > > 」是指感官、外境、识,三者接触,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例如受、
> > > 想、行),是十二因缘之一。举例而言,眼睛、光线、眼识,三者接触,
> > > 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即是「眼触」。
> > 最後我觉得这样会比较顺:
> > 举例而言,眼睛、光线、眼识,三者接触而生「眼触」。
> > 眼触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例如眼触生受、想、行等。
>  heaven师兄提供的解释,读起来的确感觉比较顺(就十二因缘之间的关系来读)。
>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里的重点是在解释「触」,所以,个人觉得David师兄
>  提供的解释比较适合,因为最後有将焦点拉回触。纯个人看法:)

其实我同意你的看法, 我的写法最後有点失焦.
不过我是觉得原来的句子 :

进而能生起其它心理运作,即是「眼触」。

会不会让人误以为生起的心理作用是 "眼触" ? 所以才试著去改.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Mon Dec 29 00:28:58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42
cathy
※ 引述《swandance (不动心)》之铭言:
> 圣者可以有受、想,但不必定有受、想,比方说圣者若入灭尽定,则受、想不生起。
> 另外,圣者不可以人的角度来衡量、规□。以人身证果的圣者们,固然有人的馀习,
> 但其戒、定、慧、解脱功德等,也使他有不同於常人的一面。人间的圣者们,就是这
> 样过著「如鸟游虚空,无痕迹可得」、「唯将花蜜取,不损花色香」的无染生活。
> 十二因缘的爱,主要是指渴爱,是六根燃烧的爱,是不舍三界的爱。三果以上的圣者
> 没有渴爱,但他先前的情感馀习,不妨随缘显现。这类圣者对众生的丰富情感,佛法
> 多以「慈悲」代替「爱」来指称。如何称呼是其次,总之是一种与无我智相契应、清
> 净而无碍於解脱道、但愿众生离苦得乐的情感。十二因缘说,要点在生死的流转与还
> 灭,所以圣者的慈悲心,就不是当中的「爱」所要阐明的了。

善哉 !
慈悲心确实是很令人感受起来比贪爱更深更广, 最重要的是
更有安全感 ^_^
Mon Dec 29 09:22:18 2008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43
新手
各位前辈法安!
新手上路,请指教.
*******************
引用版大文章:
>不知道这个「触」,精确来说,
>>能说是根与境的接「触」吗?

触如果是指"接触",那麽根与境要先有接触,
中间方能有"识"的作用,这是无庸置疑吧!

我在电视上也听过数十遍,大愿法师在讲解
阿含经的经文时,都会说;
"六根触六尘生六识。"
"根.尘.识三事和合。"
~~~~~~~~~~~~~~~~~~~~~~~~~~~~

>>因为一般说来,在论著上认为十二因缘
>>的「触」是一种心的作用,

我认为;触应该是被论述为「根.境.识」此
三和的因。因为要先触境之後(心的作用)才会有
所谓"作意.观察"。
~~~~~~~~~~~~~~~~~~~~~~~~~~~~~~~

>>好像有的学者给他一个特别的定义。
>>不过这个定义我还摸不到看
>>不到感觉不到,只觉得实务上不就是接「触」?

据我所知,以大乘唯识学的说法,作意有时在触之前,
这是不同阿含经教,唯识学有说因为先警觉心王
与心所的种子(这是先有作意),然後才去触境。
恰巧,这个[种子定义]我也摸不到,也看不到,也感觉不到。
或许有前辈会提醒我也说不定。
2009年 2月28日 1:32:32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44
Heaven
※ 引述《4969 (新手)》之铭言:
> 各位前辈法安!
> 新手上路,请指教.
> *******************
> 引用版大文章:
> >不知道这个「触」,精确来说,
> >>能说是根与境的接「触」吗?
> 触如果是指"接触",那麽根与境要先有接触,
> 中间方能有"识"的作用,这是无庸置疑吧!

是的.

> 我在电视上也听过数十遍,大愿法师在讲解
> 阿含经的经文时,都会说;
> "六根触六尘生六识。"
> "根.尘.识三事和合。"

在杂阿含经常见到的经文是: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

所以这里 "接触" 有二种。
第一种是眼、色二者接触,而生眼识。
第二种是眼、色、识三者和合的触。

虽然第一种也有接触,不过佛经谈的 "触" 重点并不只是接触,
而是第二种包含 "识" 的接触。

> ~~~~~~~~~~~~~~~~~~~~~~~~~~~~
> >>因为一般说来,在论著上认为十二因缘
> >>的「触」是一种心的作用,
> 我认为;触应该是被论述为「根.境.识」此
> 三和的因。因为要先触境之後(心的作用)才会有
> 所谓"作意.观察"。

若说是 "因" 会有点奇怪,好像是指 "触" 先存在,成为因,
才有後面的果 ==> 根境识三合

实际上 "触" 就是专门指此处的 "三合", 所以并没有因果的关系.

> ~~~~~~~~~~~~~~~~~~~~~~~~~~~~~~~
> >>好像有的学者给他一个特别的定义。
> >>不过这个定义我还摸不到看
> >>不到感觉不到,只觉得实务上不就是接「触」?
> 据我所知,以大乘唯识学的说法,作意有时在触之前,
> 这是不同阿含经教,唯识学有说因为先警觉心王
> 与心所的种子(这是先有作意),然後才去触境。

我不懂唯识, 只能提供参考.

若 "心" 与 "心所" 有作用, 事实上这里就是 "触" 了.
只是此处的 "触" 是根(意根) + 境(心所) + 识(意识) 三合.

所以所谓的 "先有作意" , 还是在 "触" 之後.
只是此 "触境" 是以 "法尘" 为境. 而之後的触境才是其他外境吧.

   heaven

> 恰巧,这个[种子定义]我也摸不到,也看不到,也感觉不到。
> 或许有前辈会提醒我也说不定。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Feb 28 20:45:30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十二因缘的「触」
#45
新手
谢谢Heavenchow大德!

之前我说;
> > 我在电视上也听过数十遍,大愿法师在讲解
> > 阿含经的经文时,都会说;
> > "六根触六尘生六识。"
> > "根.尘.识三事和合。"
我这种说法可能不够清楚,还有可能传达错误.
这点我必须先向法师道歉!

关於法师说[六根触六尘生六识]。
或是说[根.尘.识三事和]
这是在用白化讲解不同经文,不同用意的分别说法,
我上面的表达有可能被误解成两句是有连贯性。

引用Heavenchow大德文章:
> 在杂阿含经常见到的经文是:
> 「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
> 所以这里 "接触" 有二种。
> 第一种是眼、色二者接触,而生眼识。
> 第二种是眼、色、识三者和合的触。
> 虽然第一种也有接触,不过佛经谈的 "触" 重点并不只是接触,
> 而是第二种包含 "识" 的接触。

所以你所形容的第一种虽有接触,但好比我的手在打字,
但全神专注於文章的表达时,根本没特别注意手指的触觉.
这就是所谓的"触就只有触"。

而你所谓第二种是眼、色、识三者和合的触。
这当然有眼(根)同色(境)接触後,由识的作用,生起[领受],
包刮苦受.乐受。上面那种触就只有触,有时也被视为不苦不乐受
所以依照第二种的内容来论述,我的思惟模式是,
根同境接触的时候,才发生识的作用,如果要表达
[触在根.境.识三事和合的角色],那麽触就是
根.境.识三事和合的因,而三事和合後,也是触所得的果,
这只是我用最笨,但绝对不会搞乱的思惟模式,
来看待触的角色,此因果观念不同彼因果啦。


> 我不懂唯识, 只能提供参考.
> 若 "心" 与 "心所" 有作用, 事实上这里就是 "触" 了.

大德上面文章所说的"作用",在唯识学列举百法当中,
与心相应行的五十一心所法当中的[作意心所]很类似,或说留意。
不同五十一心所法当中的触心所。

我认为,唯识的种子说不但指心王.也涵盖心所,
例如解深密经心意识品;
「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成暴流,
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我对於上述经典翻译的内容,其实也体会不著,
如果多说,好像变成小孩办家家酒。哈哈~不&#37978;牛角尖了!

> 只是此处的 "触" 是根(意根) + 境(心所) + 识(意识) 三合.
> 所以所谓的 "先有作意" , 还是在 "触" 之後.
> 只是此 "触境" 是以 "法尘" 为境. 而之後的触境才是其他外境吧.

大德这段的解义,当然接近阿含的说法,也接近现观,
所以我们不谈唯识!

谢啦!
2009年 3月 1日 1:28:17 星期日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