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转录]六见处
#1
邱大刚
※ 本文转录自 ch 发文:

在卷六(一三三)的「六见处」,庄居士版解释如下:

+ 六见处:六个观察处,这六个观察处为「五蕴」加上「见、闻、觉、识」。

想请问的是,通常「五蕴」不是便会涵盖了「见、闻、觉、识」(所见、所闻、
所思、所知)?在此为何会把这四者独立算一项?

此外,张居士版是把六见处译为六根处,不知是否较为合适?
Sat Jun 20 06:31:46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转录]六见处
#2
邱大刚
> 在卷六(一三三)的「六见处」解释如下:
> + 六见处:六个观察处,这六个观察处为「五蕴」加上「见、闻、觉、识」。
> 想请问的是,通常「五蕴」不是便会涵盖了「见、闻、觉、识」(所见、所闻、
> 所思、所知)?在此为何会把这四者独立算一项?

    这个问题好,经由此提问,我比对了一些经典,先讲结论:

1. 色(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
       若丑,若远、若近)
2. 受
3. 想
4. 行
5. 识(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
6. 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不变易法;
   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

    这六种见所分析的通通都是「无我」的(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前五个是佛法常指说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第六个是指说纵使有人发明了
任何其他的蕴或是其他的东东,叫做「常□不变易法」或叫做「不是我的我」,
不管怎麽讲,通通都还是无我的啦!

    像X乘宗认为常□不变的大***佛是「真我」,这就是第六见处,佛陀
说这也是无我的。也有些新兴宗派认为「阿赖耶识」是「真我」,不过
佛陀三千年前就讲了这些通通都是「无我」的。


细部来看:

    其实这是阿含经常见的句型。如同「色蕴」是「诸所有色,若内若外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若远若近」,这边的「见闻觉识」只是用来细部解释「识蕴」的! 也就是
前面讲「色、受、想、行、识」,最後这一个「识」再以「见闻觉识」来举例。

    而「若得、若求、随忆、随觉、随观」也都是识蕴的例子。

    若看『阿□达磨大□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八】中的论述,更能确定
「见闻觉识」等等都是识蕴的举例。

    因此说「六见处」=「五蕴加见闻觉知」恐怕有误解。

    但说「六见处」=「六根处」跟此处经文意义无直接关系。

    那到底六见处是哪六个? 还是要看这经! CBETA 输入「六见处」,发现最少
有四经是一样的意义,细读後就会得出以上结论罗!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Sat Jun 20 06:35:34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转录]六见处
#3
邱大刚
    关於「六见处」,最近在进行《轻松读懂杂阿含经》第一册的定稿,
戒慎恐惧,不敢打混,因此又有了更确实的发现:

完整经文参见: http://0rz.tw/DA8qo
> 「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不变易法,彼一切
> 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 「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
> 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第一句是「神我」,这是很确定的。

    第二句乍看之下像「无我」?为何摆在要观察「六见处」之中,
下文接著说以上这些是「六见处」?若从上下文来看,此句也在第
六见处中,应该与「神我」一般是虚妄的发明,比较合理。

    先前各法师大德的阿含经的注解,对於第二句要不是没有注解,
要不就是译说第二句是「无我」,整个文义的衔接看起来就有点奇
怪。

    先说结论:其实第二句是指「断见」,与第一句神我的「常见」
加起来,就是外道的虚妄的「边见」,不管外道自认为见到什麽,
也都是「无我」的。

    因此可以确立「六见处」是五阴加上边见,通通都是无我的。

    详细的经文比对请参见《轻松读懂杂阿含经》线上版该经的进
阶辨正:
http://0rz.tw/Rrw88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ue Jan 25 01:09:15 2011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