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卷六(一三三)的「六见处」解释如下:
> + 六见处:六个观察处,这六个观察处为「五蕴」加上「见、闻、觉、识」。
> 想请问的是,通常「五蕴」不是便会涵盖了「见、闻、觉、识」(所见、所闻、
> 所思、所知)?在此为何会把这四者独立算一项?
这个问题好,经由此提问,我比对了一些经典,先讲结论:
1. 色(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
若丑,若远、若近)
2. 受
3. 想
4. 行
5. 识(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
6. 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不变易法;
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
这六种见所分析的通通都是「无我」的(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前五个是佛法常指说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第六个是指说纵使有人发明了
任何其他的蕴或是其他的东东,叫做「常□不变易法」或叫做「不是我的我」,
不管怎麽讲,通通都还是无我的啦!
像X乘宗认为常□不变的大***佛是「真我」,这就是第六见处,佛陀
说这也是无我的。也有些新兴宗派认为「阿赖耶识」是「真我」,不过
佛陀三千年前就讲了这些通通都是「无我」的。
细部来看:
其实这是阿含经常见的句型。如同「色蕴」是「诸所有色,若内若外若粗若细
若好若丑若远若近」,这边的「见闻觉识」只是用来细部解释「识蕴」的! 也就是
前面讲「色、受、想、行、识」,最後这一个「识」再以「见闻觉识」来举例。
而「若得、若求、随忆、随觉、随观」也都是识蕴的例子。
若看『阿□达磨大□婆沙论』【卷第一百三十八】中的论述,更能确定
「见闻觉识」等等都是识蕴的举例。
因此说「六见处」=「五蕴加见闻觉知」恐怕有误解。
但说「六见处」=「六根处」跟此处经文意义无直接关系。
那到底六见处是哪六个? 还是要看这经! CBETA 输入「六见处」,发现最少
有四经是一样的意义,细读後就会得出以上结论罗!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