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临终处理之讨论
#1
 
因为家族一位长辈往生的因缘,令我最近对临终处理投以相当多关心,
虽平日有读经习惯,可是当深入阅读这方面的论说之後,
却发现,即便是道行高明的法师们,也存在两极的见解歧异,
充满困惑之馀,故发文请教诸善知识,尚祈不吝指教。


------------------------------- 正文分隔线 --------------------------------

首先,是以印顺法师为主,倡导器官捐赠这一派说法,
印顺法师在《华雨集》第四册〈中国佛教琐谈〉一文中说道:

「如病到六识不起(等於一般所说的「脑死」),身体部分变冷,那时虽有微细意界
——唯识学称为末那识与阿赖耶识,但都是舍受,不会有苦痛的感受。移动身体,或
分割器官,都不会引起苦痛或厌恶的反应。所以,如医生确定为脑死,接近死亡,那
末移动身体与分割器官,对病(近)死者是没有不良後果的。」

印顺法师认为脑死时,六识已经不起作用,仅馀存第七、八识,
以唯识观点,第七、八识为舍受,故捐赠器官无有苦痛。
(以此推衍,更无所谓「死後几小时不可碰触大体」的必要)。


另一派相反说法,则严格主张病(近)死者不可立即翻身、更衣、触碰,
恐病(近)死者升起嗔心而堕恶道,
(以此推衍,对於器官捐赠当然更不予认同了)
此派说法以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为主要倡导者,
而此说也似为目前的「主流」,坊间助念佛团多持此一说。

印光法师在〈临终三大要〉与〈临终舟楫〉二文中,都提及不可妄动大体的观念,
在〈临终舟楫〉中,再以八识观念加以说明。

「夫人之生也,惟此第八识,其来最先。七、六、五识,次第後来。及其死也,亦此
八识,其去最後。馀识,次第先去。盖第八识,即人之灵识,俗谓灵魂者是也。然此
识既灵,故人初受母胎时,彼即先来。故儿在母胎中,即为活物。至人死气断之後,
彼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无一点□气,彼识方去,识去,则此身毫无知觉矣。若
有一处稍□,彼识尚未曾去,动著触著,仍知痛苦,此时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
。若稍触著,则其痛苦最为难忍,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考经云:寿、□、
识,三者常不相离。如人生有□,则有识在,识在则寿尚未终。」

弘一法师在〈人生之最後〉一文中更明确提出「命终後八小时」的期限,
「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即为洗涤。必须经过
  八小时後,乃能浴身更衣。」

印光师和弘一师还同时引用一则「故事」来佐证,
说以前有一位阿耆达王,其生前立塔供养功德巍巍,当生天上,
却因临命终时侍者的扇子掉在其脸上,因生□恚而受蛇身。

经查询大藏经,得其出处为《众经撰杂譬喻》,不过我大致看了经文内容,
发觉是与《百喻经》类似的寓言文体,究竟这部《众经撰杂譬喻》,
该以宗教「文学」还是佛说「教法」来看待?

令我有点惊讶的是,文章向来以中道智慧见称的圣严法师,也认同这种临终处置。
圣严师在〈为什麽要做佛事〉一文中写道,

「若已昏迷而尚未断气时,切勿因他有便溺沾身就给他洗澡或擦拭,以免增加他的痛
苦□恼而影响到死後的去路。命终之後,鼻息虽断,□要尚存一丝暖气,他的神识仍
未脱离肉体,故须经过十二小时後,才可为他浴身更衣。若用火化,最好是在经过二
十四小时後。」


------------------------------- 疑问分隔线 --------------------------------

以上提到的诸位大法师,同是我所尊敬的大法师,
可是出现南辕北辙的说法,实在令人疑然生惑。

第一、

综观佛教法师谈死亡状态,大抵以寿、暖、识来说明,
《杂阿含经》:「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因此,「寿、暖、识三者同时不起为确定完全死亡」,应可确定为经藏佛说,
然两派说法的根本歧异,似乎是对於第八识的不同知见而起?

印顺师认为,当病(近)死者身体部分变冷,仅馀第七、八识尚存,
而阿赖耶是「无记」性的,自不会有痛觉。

印光师虽也认为,人死气断之後,第八识是最後离开的神识,
但「若有一处稍□,彼识尚未曾去,动著触著,仍知痛苦」。

不晓得以上简析,有否误解两位法师?
若据此观之,印光师一派的说法,似颇有商榷之处了?


第二、

根据小弟浅薄的学佛心得,
观世尊诸教法,不论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
莫不以缘起法安立正见,吾人身心为和合假有之道理,为世尊教法重点之一,
另在诸经中,亦常见出血救病、割肉□鹰等劝说行者发菩提心之举例,
则,命终之後还异常执著肉身皮囊,甚至认为捐器官遗爱他人反易使亡者堕恶道,
这种说法有无违悖世尊教法之嫌?

关於这点,我也看过很多解释,
最主要的一种解释理由是----修行功夫!
圣者及大修行者,修行功夫深厚,临命终自可维系正见,一心不乱,
但凡夫或浅修行人,功夫不到家,割肉或翻身之痛绝无法忍受。

然而,这种说法又引出另一个矛盾,
西方许多濒死案例的研究显示,多数经历者的经验是祥和愉悦的,
当灵体出窍时,他们可以清楚看到医生急救过程,却毫无痛楚感觉,
即便有部份个案是负面经验,但也不是因为「被急救或搬动而生大痛楚」,
大部分是类似「进入无边无际幽暗空间」的孤寂恐慌感受,
请问该如何解释这些活生生且不是唯一的案例?

西方人学佛者甚少,更别说能证悟空性的大修行人了,
因此所谓修行功夫深浅,在此处根本说不通,
但若采印顺师「六识不起」的说法,
看来不但无碍缘起法的教义,对於事象的解释也完全合理?


第三、

对於临终前断气後八小时(或说十二小时)不可触碰翻动这种说法,
个人觉得,即便非出自佛说,但从让病人安适的角度而言,其实可以接受理解,
相信大家都有生病的经验,此时在病榻上最需要的莫过於安宁舒坦,
如果有人七手八脚折腾自己的病体,再加上吵杂谈话声,一定觉得不舒服。

然而,如果病人有便溺等污秽物流出,却还死守不可触碰的禁忌,
除非真是出自佛陀的教法,否则我会觉得实在有点荒谬过火了。

不知道此说是否为弘一师所开之先河?致使坊间许多净宗刊物或文章中亦多有强调,
某些法师甚至因此主张,
本来病床前供奉的佛像不可被秽物亵渎,
但此时乃不得已之权宜,此时虽有秽气亵渎是没有罪过的。

慈悲的佛及大菩萨不会因病者无法控制的便溺而感到被亵渎,
这应该是可以确定的,不过要不要处理病者身上秽物,
怎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会不会亵渎佛像」呢?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自己躺在床上,大小便失控流了满身,
难道不会感到很难过吗?何况还有难以忍受的气味!
若说此时清洁病(亡)者身体怕当事人起□恚而堕恶道,
难道身上流满秽物又满室臭味,却不即刻处理,就不会引起□恚?
而且这种离开人世的方式,也毫无尊严可言,不是吗?

关於此说,是最令我感到困惑而怀疑的一点!


------------------------------- 结语分隔线 --------------------------------

以上两派说法,何者「有理」或何者「无理」,不是我想了解的重点,
我想知道的是,究竟这些歧异的说法当中,有无更多确切的经藏依据?
或者讲白了,只是某些论师的个人见解?

小弟很认真想理解相关问题,无奈经藏如海,
虽有心考据却心有馀而力不足,
爬过板上旧文,但诸说法也只是各拥论师而各执一词而已,
无法完全解答我的疑惑,
故求教诸先进大德,能否以经藏为据,分析各说的「如法与否」?
惟万勿流於门派见地之攻讦口水是幸。


感恩合十

南无阿弥陀佛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学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 释放心灵的尘埃                     BudaFeeling
◆ 修改: 09/09/13 19:56:32 <219.70.178.222> 
Sun Sep 13 19:28:01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2
新世纪福音战士EVA
※ 引述《sunquest ( )》之铭言:
> 因为家族一位长辈往生的因缘,令我最近对临终处理投以相当多关心,
> 虽平日有读经习惯,可是当深入阅读这方面的论说之後,
> 却发现,即便是道行高明的法师们,也存在两极的见解歧异,
> 充满困惑之馀,故发文请教诸善知识,尚祈不吝指教。
> ------------------------------- 正文分隔线 --------------------------------
> 首先,是以印顺法师为主,倡导器官捐赠这一派说法,
> 印顺法师认为脑死时,六识已经不起作用,仅馀存第七、八识,
> 以唯识观点,第七、八识为舍受,故捐赠器官无有苦痛。
> (以此推衍,更无所谓「死後几小时不可碰触大体」的必要)。
> 另一派相反说法,则严格主张病(近)死者不可立即翻身、更衣、触碰,
> 恐病(近)死者升起嗔心而堕恶道,
> (以此推衍,对於器官捐赠当然更不予认同了)
> 此派说法以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为主要倡导者,
> 而此说也似为目前的「主流」,坊间助念佛团多持此一说。
> ------------------------------- 疑问分隔线 --------------------------------
> 以上提到的诸位大法师,同是我所尊敬的大法师,
> 可是出现南辕北辙的说法,实在令人疑然生惑。
> 第一、

印顺讲得不对

弘一法师和印光祖师讲得没错


> 第二、
> 根据小弟浅薄的学佛心得,
> 观世尊诸教法,不论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
> 莫不以缘起法安立正见,吾人身心为和合假有之道理,为世尊教法重点之一,
> 另在诸经中,亦常见出血救病、割肉□鹰等劝说行者发菩提心之举例,
> 则,命终之後还异常执著肉身皮囊,甚至认为捐器官遗爱他人反易使亡者堕恶道,
> 这种说法有无违悖世尊教法之嫌?


割肉□鹰是寓言故事

是以寓言的方式讲布施的道理  不是真有其事

至於捐赠器官是大布施  不但会得到很好的果报

而且会有诸天护法神护佑亡者免受分割器官的痛苦

所以

作者想太多了  不用担心那麽多
Sun Sep 13 22:31:18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3
 
※ 引述《sici1 (sici1)》之铭言:
>     弘一法师和印光祖师的年代比印顺导师早,所以印顺导师提出一个
>     不在弘一法师和印光祖师年代出现的新名词——「脑死」
>     个人查了一下「脑死」的说法後,才知道印顺导师的说法与弘一法
>     师、印光祖师没有差很多。因为光光要判定为「脑死」之前的时间,
>     也需要六个小时(或十二小时)
>     大家参考看看吧!
>     http://www.thinkerstar.com/books/cheng/c1-4.html
> ......
>     譬如在日本,当一个人符合死亡的现象之後,须经过六小时以上没有变化,才可以判定
> 为脑死,但不适用於六岁以下的小孩 。(见参考资料 4)


据三位法师的文章,歧异的关键点,与「脑死」这个新名词新观念应该是无关的,
我特地将三位法师的原文重点原封不动摘录出来,就是为了方便确实比较其差异。

印光法师与弘一法师的年代虽无「脑死」这个新名词新观念,
但完全不影响他们的论点,因为两位法师都主张临终前、命终後不宜妄动大体,
不论「脑死」的定义如何演进改变,一定包含在「临终前、命终後」这个阶段。

而印顺法师的年代虽出现「脑死」这个新观念,
但法师的真正意思,应该也与「脑死」的定义或时间,关系不大。
脑死的定义和判定流程,一直在演进当中,
但无论如何,「生理机能仍部份运转」是脑死的基本条件之一,
否则就直接宣告「真正死亡」,不必做脑死判定多此一举了。

因此印顺师的重点旨在说明,若严重病况(而现今社会称作「脑死」),
虽肉体一丝暖气尚存,意识也尚未完全离身,
但其实已经「六识不起」,仅存的微细意界并不会有痛感。
依据印顺师的此番见解,既然临终前都已六识不起无痛感,更遑论命终後?
所以印顺师的论点,绝对与不可妄动大体的论点是对立的。


为何您认为三者没有差很多?是否对法师的文章有其他解读?
Mon Sep 14 00:56:50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4
 
※ 引述《sici1 (sici1)》之铭言:
> 2.印光法师在〈临终三大要〉与〈临终舟楫〉二文中,都提及不可妄动大体的观念,
> 在〈临终舟楫〉中,再以八识观念加以说明。
> 「夫人之生也,惟此第八识,其来最先。七、六、五识,次第後来。及其死也,亦此
> 八识,其去最後。馀识,次第先去。盖第八识,即人之灵识,俗谓灵魂者是也。然此
> 识既灵,故人初受母胎时,彼即先来。故儿在母胎中,即为活物。至人死气断之後,
> 彼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无一点□气,彼识方去,识去,则此身毫无知觉矣。若
> 有一处稍□,彼识尚未曾去,动著触著,仍知痛苦,此时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
> 。若稍触著,则其痛苦最为难忍,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考经云:寿、□、
> 识,三者常不相离。如人生有□,则有识在,识在则寿尚未终。」
> 按:「必待至通身冷透,无一点□气,彼识方去,识去,则此身毫无知觉矣。」
>      此身毫无知觉的判定~~(或许这才是关键)

这样的引述显然是断章取义了。

印光法师在这段文字中,写得很明白,
「此身毫无知觉」的前提是,「通身冷透,无一点□气,彼识方去」,
您认为「脑死」的状态是「通身冷透,无一点□气」吗?医学上有如此定义?

而此句的後一句立刻又点出相反的情形,
「若有一处稍□,彼识尚未曾去,动著触著,仍知痛苦」
这句话不就很清楚了吗?

印光师的意思是,只要身体「尚有一处稍□」,则「彼识」未去,
若此时搬动碰触亡者,则亡者「仍知痛苦」!
根据上下文,印光师在此处的「彼识」都是专指第八识而言。

--只要身体一处尚暖,就表示神识(至少第八识)未离身
(关於这点,印光师和印顺师的看法并无二致,
 也符合经上以「寿、暖、识」解释死亡的说法,
 两者的差别在於「此时触碰大体,第八识是否有痛觉」,见解不同。)

因此,有没有「脑死」这个新观念新名词,对印光师这一派论说完全无影响。
许多被直接「宣告死亡」的病亡者,身体不会一瞬间全部冷透,
而被判定「脑死」者,更是维持了大部分体温,
这两个「状态」虽不尽相同,但都在印光师上述论说的□围之内。


> 3.弘一法师在〈人生之最後〉一文中更明确提出「命终後八小时」的期限,
> 「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即为洗涤。必须经过
>   八小时後,乃能浴身更衣。」
> 注:当一个人符合死亡的现象之後,类似此处所 说的「命终」,隔8小时後,
>     才相当於印老说的「脑死」

您认为,顺序应该是「命终--->(经8小时)脑死」?

请重新阅读思考一遍印顺师的说法,

「如医生确定为脑死,接近死亡…」

由此句可知,印顺师显然认为「脑死」状态是在「死亡」状态之前,
而非「命终後8小时」的某种状态叫做「脑死」。
而且所谓「命终--->(经8小时)脑死」的解释,也不符佛经对与死亡的解释,
後文再详述。


> 圣严师在〈为什麽要做佛事〉一文中写道,
> 4.「若已昏迷而尚未断气时,切勿因他有便溺沾身就给他洗澡或擦拭,以免增加他的痛
> 苦□恼而影响到死後的去路。命终之後,鼻息虽断,□要尚存一丝暖气,他的神识仍
> 未脱离肉体,故须经过十二小时後,才可为他浴身更衣。若用火化,最好是在经过二
> 十四小时後。」
> 按:命终之後,鼻息虽断,□要尚存一丝暖气.....
>     ^^^^
>     与弘一法师说一样,命终之後.....不同处是:弘一法师的是8小时,延至12小时。
>     12小时後,才相当於「脑死」。

几小时并不是重点,我也看过16小时的说法呢,
重点是,「临终前、命终後不可妄动大体」,
究竟有否确切的经藏依据?


> 再参考看看~~
> http://www.thinkerstar.com/books/cheng/c1-4.html
> ......
>     譬如在日本,当一个人符合死亡的现象之後,须经过六小时以上没有变化,才可以判定
> 为脑死,但不适用於六岁以下的小孩 。(见参考资料 4)
>     台湾...十二小时...

这篇文章我已经看过,若您觉得有重点遗漏可以直接引述说明,不需反覆重贴,
不过从您的二度回文,我已明白您会如此回答的原因,
应该是这句「符合死亡的现象」造成疑义,
以致您认为,死亡的顺序应该是「命终--->(经8小时)脑死」,
「脑死」的状态是在「命终」状态之後?

那麽请问,
既已认定「命终」,何来多此一举判定「脑死」,不能直接宣告死亡?
若「命终」时尚有体温,8小时之後被判定「脑死」,就没有体温了吗?

而且您只撷取这一段文字作片面解读,
但同一篇文章中也写道「各国没有统一的标准」!
同一本书的上一节写道「脑死是非常具有争议性的」!
可见目前医学本身就莫衷一是,何以拿「尚有争议的定义」来界定「死亡」?


我第一篇文章就说,希望讨论最好以经藏为据,
尤其既是佛教法师的论述,当然更该依经判解。

《杂阿含经》第五六八经,
质多罗长者问「死亡与入灭尽定的差别」,尊者答:
「舍於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
  不舍寿命,不离於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

此处说明,要「舍於寿暖」才「是名为死」,
因为有些行者入定甚深,甚至没有呼吸,状似「死亡」,
而其中一个可辨别「并非死亡」的方法,就是「不离於暖」。

《俱舍论》卷五,
「命根体即寿,能持□及识」
「若尔此寿何法能持,即□及识还持此寿。若尔三法更互相持,相续转故。
  何法先灭,由此灭故馀二随灭。」

此处说明「寿、□、识」三法更互相持,相续转,
若□及识仍存,则还持此寿。

因此,可以暂且撇开医学上的定义不必深究,
因为不论过去的「脑死」,目前的「脑死」,以至於未来的「脑死」,
一定包含在佛教所定义的「临终前、命终後」这个阶段,这是绝对没有疑问的,
也完全适用在印光师的教导内容,
「若有一处稍□,彼识尚未曾去,动著触著,仍知痛苦」
所以有没有「脑死」这个新名词新观念,
对於印光师这一派的说法,是完全没有影响的。



--------------------------------------------------------------------------
其实我对两派说法都尚未能尽信,
但对於「为了不使病(亡)者起□恚,即使有便溺秽物也不能立即清洁」之说,
特别难以接受,个人感觉这似乎与佛法中道非常不契合!
因此对此派论说花了较多篇幅,重点是想了解其经藏依据为何?
若真是出自佛说教法,世尊何以如此说?
Mon Sep 14 18:45:19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5
melon
※ 引述《sunquest ( )》之铭言:
> 因为家族一位长辈往生的因缘,令我最近对临终处理投以相当多关心,
> 虽平日有读经习惯,可是当深入阅读这方面的论说之後,
> 却发现,即便是道行高明的法师们,也存在两极的见解歧异,
> 充满困惑之馀,故发文请教诸善知识,尚祈不吝指教。


师兄您好,愿您的长辈往生善处,未来世福慧增上,
南摩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_ _)>

「临终」这件事,每个人一生中最少都会碰到一次,对自己或别人都是
最切身的事,小的对这个问题也一直很想知道正确答案,以免将来自误
误人(说不定就是明天...)。谢谢师兄的提问!

只叹小的读经实在太少,没有能力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甚至也完全没
有答案,仅能以个人片面所知、所猜,试著抛砖引玉了。



> ------------------------------- 正文分隔线 --------------------------------
(引文恕略)

> ------------------------------- 疑问分隔线 --------------------------------

> 第一、
> 综观佛教法师谈死亡状态,大抵以寿、暖、识来说明,
> 《杂阿含经》:「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 因此,「寿、暖、识三者同时不起为确定完全死亡」,应可确定为经藏佛说,
> 然两派说法的根本歧异,似乎是对於第八识的不同知见而起?
> 印顺师认为,当病(近)死者身体部分变冷,仅馀第七、八识尚存,
> 而阿赖耶是「无记」性的,自不会有痛觉。
> 印光师虽也认为,人死气断之後,第八识是最後离开的神识,
> 但「若有一处稍□,彼识尚未曾去,动著触著,仍知痛苦」。
> 不晓得以上简析,有否误解两位法师?
> 若据此观之,印光师一派的说法,似颇有商榷之处了?


[人脑死之後,还会不会痛?]

个人认为,这边主要的讨论点似乎在於:「人脑死之後,还会不会痛?」

依照师兄这边所引用的片段,小的也得出和您相似的简析:

印顺法师:脑死者,七、八识仍在,身体部份变冷,并不会痛 → 可以捐赠。
印光法师:气断者,第八识仍在,但只要身体有暖,就还会痛 → 不可移动。

个人不确定的是,印顺法师的说法,比较接近以下哪种:
1. 脑死            = 不会痛,可以捐赠
2. 脑死 + 身体变冷 = 不会痛,可以捐赠

若印光法师所谓的「气断」相当今日所谓的「脑死」(「不能自行呼吸」
似乎的确是脑死的判定标准之一),且印顺法师的意思是 2.的话,那麽
两位法师的说法其实是非常类似的,而其共同的结论可能就会变成:

「脑死,而且身体部份\完全变冷之後,就没有痛觉,能够作器官捐赠;
  在这之前,千万不可动大体。」

若这样推论没错的话,那麽剩下的问题就在於:脑死後,身体要多久才
算完全变冷呢?



> 第二、
> 根据小弟浅薄的学佛心得,
> 观世尊诸教法,不论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等,
> 莫不以缘起法安立正见,吾人身心为和合假有之道理,为世尊教法重点之一,
> 另在诸经中,亦常见出血救病、割肉□鹰等劝说行者发菩提心之举例,
> 则,命终之後还异常执著肉身皮囊,甚至认为捐器官遗爱他人反易使亡者堕恶道,
> 这种说法有无违悖世尊教法之嫌?
> 关於这点,我也看过很多解释,
> 最主要的一种解释理由是----修行功夫!
> 圣者及大修行者,修行功夫深厚,临命终自可维系正见,一心不乱,
> 但凡夫或浅修行人,功夫不到家,割肉或翻身之痛绝无法忍受。


[布施,利他 vs 不起□心,利己]

根据小的更浅薄的学佛心得,小的也认为这是顺应不同程度的听法者,
而有不同程度的教法。

我们都知道,世尊与圣者们说法都是顺应对方根机、依照对方理解的
顺序而量身说法的 ----- 对於利根的人就说五蕴、六入;对於慷慨的
人就说布施之法;甚至对只想求生梵天的人,也在其临终时为他说生
梵天之法,让对方带著欢喜的心往生 (《中阿含经》卷6〈27 梵志陀
然经第七〉)。目的只有一个:让对方得到最大的利益。

例如《金光明经》中记载了世尊前生舍身饲虎的事迹。个人其实并不
将它视为某种寓言,而真的相信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经这麽做。
然而当世尊对弟子们说到应该修习「忍辱」时,所举的例子却并不是
自己舍身饲虎的经验,也不是自己前生在当五百世忍辱仙人时,活生
生被别人割手割脚也不起一丝□恚的高度修行(《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
而只劝勉弟子可以学习帝释天骂不还口的忍辱好修养 (《杂阿含经》
卷40第1110经)。

这可以看出,佛法基於「利益众生」的前提,不但鼓励能布施、愿布
施的人尽量布施,也保护一般三毒猛利的凡夫,不要因为临终时起了
□心或邪见而「误入」了地狱 (《中阿含经》卷44〈171 大业分别经
第十〉)。小的以为,这同样是佛法大悲心的展现,个人觉得并不冲
突。

小的深深觉得色身不可恃、理智不可恃,人身、人心的脆弱必定远超
过自己的想像。人类光是缺氧1、2分钟,就不会讲自己名字了,何况
长年重病卧床,甚至神智不清的时候?

当然,会痛不一定会产生□心,比如有些人活著的时候就自愿捐赠器
官给亲人甚至陌生人,虽然麻醉退了以後会剧痛,还会很冷,可是相
信他们心里一定很高兴的 :)

至於要痛到什麽程度才会让人产生□心呢?这就要看各人修为了。不
过,小的个人认为,帮助别人之前,自己必须先变强,若没有把握自
己能在疼痛时念念分明,不起□心,又何苦先害一个(自己)、再救一
个(别人)?

说实话,个人其实就是没把握自己在剧痛时会不会起□心,才不敢贸
然签器官捐赠同意书的 :Q 可是若能确定到时候不会痛的话,那要我
什麽器官就请只管拿吧,在这之前我会把身体尽量养好的。

关於重病或临终关怀的部份,个人目前所知《杂阿含经》中多有提到,
多记载在「病相应」的卷37、卷47中。另外例如卷41第1122经也很值
得参考。



> 然而,这种说法又引出另一个矛盾,
> 西方许多濒死案例的研究显示,多数经历者的经验是祥和愉悦的,
> 当灵体出窍时,他们可以清楚看到医生急救过程,却毫无痛楚感觉,
> 即便有部份个案是负面经验,但也不是因为「被急救或搬动而生大痛楚」,
> 大部分是类似「进入无边无际幽暗空间」的孤寂恐慌感受,
> 请问该如何解释这些活生生且不是唯一的案例?
> 西方人学佛者甚少,更别说能证悟空性的大修行人了,
> 因此所谓修行功夫深浅,在此处根本说不通,
> 但若采印顺师「六识不起」的说法,
> 看来不但无碍缘起法的教义,对於事象的解释也完全合理?


小的认为,由於我们所听到的所有「濒死经验」,都是活人告诉我们
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其实并不曾经历「脑死」的状态(脑死状态是
不可回复的),所以应该也就不会有我们这边所讨论的「脑死之後人
会不会痛」的问题罗。



> 第三、
> 对於临终前断气後八小时(或说十二小时)不可触碰翻动这种说法,
> 个人觉得,即便非出自佛说,但从让病人安适的角度而言,其实可以接受理解,
> 相信大家都有生病的经验,此时在病榻上最需要的莫过於安宁舒坦,
> 如果有人七手八脚折腾自己的病体,再加上吵杂谈话声,一定觉得不舒服。
> 然而,如果病人有便溺等污秽物流出,却还死守不可触碰的禁忌,
> 除非真是出自佛陀的教法,否则我会觉得实在有点荒谬过火了。
> 不知道此说是否为弘一师所开之先河?致使坊间许多净宗刊物或文章中亦多有强调,
> 某些法师甚至因此主张,
> 本来病床前供奉的佛像不可被秽物亵渎,
> 但此时乃不得已之权宜,此时虽有秽气亵渎是没有罪过的。
> 慈悲的佛及大菩萨不会因病者无法控制的便溺而感到被亵渎,
> 这应该是可以确定的,不过要不要处理病者身上秽物,
> 怎会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会不会亵渎佛像」呢?
>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自己躺在床上,大小便失控流了满身,
> 难道不会感到很难过吗?何况还有难以忍受的气味!
> 若说此时清洁病(亡)者身体怕当事人起□恚而堕恶道,
> 难道身上流满秽物又满室臭味,却不即刻处理,就不会引起□恚?
> 而且这种离开人世的方式,也毫无尊严可言,不是吗?
> 关於此说,是最令我感到困惑而怀疑的一点!


[为病人守护肉体上的苦痛,以及心理上的□心]

病床上的便溺问题,个人认为,也许就以「让病人的身心尽量舒适稳
定」为最高指导原则,病人怎麽舒服,我们就怎麽做。虽然,病床上
并没有「舒服」这种事,但我们就是尽量去做 :Q

佛陀已经完全息灭慢心,尊贵的修养一定不是我们所能想像。《杂阿
含经》病相应经文中常记载到世尊亲切地亲自去探望病重的比丘,甚
至不辞辛苦,亲自照顾。《中阿含经》卷19〈(八○)迦□那经第九〉
中也记载到世尊还特地为眼睛不方便的阿那律尊者亲自裁制衣服,裁
完自己还腰痛。在在显示佛菩萨等视众生,如母忆子,一定只在意病
人是否舒适稳定?是否得到法益?哪里会在意大小便这种寻常事。何
况,若一定要在完全不会被佛菩萨看到的地方才能大小便,那麽请告
诉我,何处无佛?(可参考禅宗公案)

又,小的认为,减轻往生者的痛苦当然也很重要,不过重点应该在於
要帮往生者守护「□心」。

若往生者脑死後、身体还没完全变冷前仍会有痛觉,那表示也应该还
有听觉?那时候若往生者身上有便溺,我们为了让往生者感到更舒适
有尊严,而想帮他清理时,也许可以在往生者耳边轻声地告诉他,我
们想帮他清理,让他舒服一点。这样也许也能相当程度减低往生者被
触碰的痛苦,乃至使其□心减到最低?

不过,若有经典显示,命终後的痛觉感受力是在生时的数倍,那就另
当别论。



> ------------------------------- 结语分隔线 --------------------------------
> 以上两派说法,何者「有理」或何者「无理」,不是我想了解的重点,
> 我想知道的是,究竟这些歧异的说法当中,有无更多确切的经藏依据?
> 或者讲白了,只是某些论师的个人见解?
> 小弟很认真想理解相关问题,无奈经藏如海,
> 虽有心考据却心有馀而力不足,
> 爬过板上旧文,但诸说法也只是各拥论师而各执一词而已,
> 无法完全解答我的疑惑,
> 故求教诸先进大德,能否以经藏为据,分析各说的「如法与否」?
> 惟万勿流於门派见地之攻讦口水是幸。
> 感恩合十


真是抱歉,小的写了这~麽落落长,其实对於「脑死之後会不会痛」丝
毫没有答案,也提不出经典依据,好像说了也等於没说  >"<,个人只
是对临终这件事也很关心,所以尽量试著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已,还请各
位师兄不吝指教补充,谢谢!

其实个人认为,这件事大家最关心的应该是:「脑死之後会不会痛?」
若会痛,则不建议捐赠器官,以保护往生者;若不会痛,则鼓励捐赠器
官,以利益其他生者。其馀的部分,我想,也许就把握一个大原则:
「怎样做对病人最有利?」包括身体和心念上都是。能让往者安心,生
者安慰,这可能是更重要的。


愿每个人都远离病苦,身心轻安;福慧增长,早证菩提。

南摩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摩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 南无阿弥陀佛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09年 9月15日 13:45:29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6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师兄您好,愿您的长辈往生善处,未来世福慧增上,
> 南摩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_ _)>
> 「临终」这件事,每个人一生中最少都会碰到一次,对自己或别人都是
> 最切身的事,小的对这个问题也一直很想知道正确答案,以免将来自误
> 误人(说不定就是明天...)。谢谢师兄的提问!
> 只叹小的读经实在太少,没有能力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甚至也完全没
> 有答案,仅能以个人片面所知、所猜,试著抛砖引玉了。

感谢大德的祝愿,
其实这位长辈是从小拉拔我长大的阿嬷,
虽然对这一天早有心理准备,但每次回忆过往,总仍难掩不舍,
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念佛,也济贫救苦将功德回向给她,
头七至今都没梦过她老人家,(阿嬷我真的好想再看您一眼啊~~~)
不知道阿嬷是不是听阿弥陀佛讲经,听得津津有味忘了来告别憨孙了呢?

南无阿弥陀佛!


> 个人认为,这边主要的讨论点似乎在於:「人脑死之後,还会不会痛?」
> 依照师兄这边所引用的片段,小的也得出和您相似的简析:
> 印顺法师:脑死者,七、八识仍在,身体部份变冷,并不会痛 → 可以捐赠。
> 印光法师:气断者,第八识仍在,但只要身体有暖,就还会痛 → 不可移动。
> 个人不确定的是,印顺法师的说法,比较接近以下哪种:
> 1. 脑死            = 不会痛,可以捐赠
> 2. 脑死 + 身体变冷 = 不会痛,可以捐赠
> 若印光法师所谓的「气断」相当今日所谓的「脑死」(「不能自行呼吸」
> 似乎的确是脑死的判定标准之一),且印顺法师的意思是 2.的话,那麽
> 两位法师的说法其实是非常类似的,而其共同的结论可能就会变成:

根据我反覆再三思辨诸法师见解的心得,重点并不在「脑死」这个特殊案例。

印顺法师当初写这类文章,是为了替社会上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解套,
故试图从教理提出不同於传统的见解(因而时至今日仍被某些教派严厉抨击),
以利於器官捐赠风气的推行,才会特别指明「脑死」这种状态。

再看一遍印顺法师的说法,
「如病到六识不起(等於一般所说的「脑死」),身体部分变冷…」

个人认为,印顺法师的意思应该是,说明「病到六识不起」这种状态,
只是现今医学发明出一个名词叫「脑死」符合这种状态,故特以「脑死」为例,
但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病到六识不起」而非属於「脑死」的状态呢?
这方面我不是医学专业,不便妄加臆测,
但如果日後医学更精细,确实分类出「非脑死但符合六识不起」的病名呢?
难道就继续「依个案」发明另一种解释吗?
这种解释的方式,您难道不觉得危险吗?

若是出自佛说教法,或许因时代演变,偶尔需要因时制宜开演方便巧门,
但权宜说法,其根本精神并不会大异其趣,
印顺法师的见解可说是某种程度的「观念革新」了,绝非什麽「权宜方便」,
如果不是「观念革新」,也不会被某些教派严厉抨击,不是吗?
而既然是「观念革新」,从经教去了解两者的矛盾争点就更显重要了。


言归正传,为什麽我一直认为「脑死」并非两派论说歧异的重点?
首先我想应该将法师们的「命终」一词先做□清,以便後续讨论。

古时医学不发达,最简单判别死亡的方法不外乎「心跳停止、没有呼吸」,
即便现时医学可以延长「生命终结」的时间,
但实务上也不脱「心跳停止、没有呼吸」这个判断准则。
(医生宣告死亡时间,或往生於自家中的情况,皆是如此)

而回顾诸位法师的文章,提到「死」或「命终」,
经常与「断气」同时出现,或直接以「断气」来替代前二者,
因此诸法师的意思,皆以「断气」作为「命终(死亡)」的同义词,应无疑义。

如此一来,所谓「脑死」状态是在「命终(死亡)」状态之後的说法完全不成立!

1.虽「脑死」的医学定义上有一条是「无法自主呼吸」,
  但毕竟当事者被判定「脑死」时,仍藉由人工呼吸器进行实质的呼吸动作,
  这种状态怎会符合诸法师所说的「断气」呢?

2.如果坚持「脑死」状态是在「命终(死亡)」状态之後,逻辑根本说不通,
  为什麽医学会发明出「脑死判定」这种东西?
  就因为当事者虽多方呈现「死亡」状态,但只能算「接近死亡」,
  所以不能直接宣告「死亡」,必待拔除除呼吸器,医师才能宣告「死亡」,为何?
  不就是因为「脑死」状态有争议,而「心跳、呼吸」是最没争议的「死亡」定义吗?
 因此,「脑死」怎可能是在「命终(死亡)」之後,逻辑根本说不通。

3.接续第1点,如果要采严格定义,认为「自主呼吸」才算「没有断气」,
  所以靠人工呼吸器的「脑死」者,应该符合「断气」的状态。
  但请再仔细阅读诸法师文章,「断气」只是用来判断是不是「命终」这个时间点,
  以便後续计时「命终後八小时」,如此而已,
  然而更重要的,关於「能不能碰触大体」,诸法师都提到「一丝暖气」这个标准,
  「脑死」者至少还有呼吸心跳,尤其器官捐赠者更是分秒必争,
  务必要在器官还未衰竭前摘取,怎可能是「没有一丝暖气」的状态呢?
  既然尚存「一丝暖气」,诸法师也都同意此时表示神识未离身,
  接下来的争议点,不就单纯只是「此时的第八识究竟有无痛觉」而已吗?
 
综上所述,「脑死」并不是两方论说歧异的重点,
对於第八识的知见不同,才是真正□结所在。



> 「脑死,而且身体部份\完全变冷之後,就没有痛觉,能够作器官捐赠;
>   在这之前,千万不可动大体。」
> 若这样推论没错的话,那麽剩下的问题就在於:脑死後,身体要多久才
> 算完全变冷呢?

如前所述,这推论是根本不成立的。
身体要完全变冷,那已经「宣告死亡」之後的事了,
只要仍处「脑死」阶段,就算是「人工式的呼吸」,
以严格定义将它视为「已断气」,但此时一定还保有体温,
仍在印光法师所谓
「若有一处稍□,彼识尚未曾去,动著触著,仍知痛苦,」的□围内!



> [布施,利他 vs 不起□心,利己]
> 根据小的更浅薄的学佛心得,小的也认为这是顺应不同程度的听法者,
> 而有不同程度的教法。

(恕删)

> 说实话,个人其实就是没把握自己在剧痛时会不会起□心,才不敢贸
> 然签器官捐赠同意书的 :Q 可是若能确定到时候不会痛的话,那要我
> 什麽器官就请只管拿吧,在这之前我会把身体尽量养好的。

我认为,还是要从问题核心去检视,
此处用「顺应不同程度的教法」来解释有点牵强了。

如果真是世尊因材施教的结果,
为什麽世尊教导众生舍身救苦的经教言行比比皆是,
但要找出「临终前、命终後不可妄动大体」的依据却如此困难?
为什麽您深信「器官捐赠会剧痛」是必然的?
如果这种知见真是世尊所宣说,为何西方人的例子大多不适用?
(下段会再详述)

讲句有点冒犯的话,
「假设」这并非出自世尊的教法呢?支持这个信念的理由何在?



> 关於重病或临终关怀的部份,个人目前所知《杂阿含经》中多有提到,
> 多记载在「病相应」的卷37、卷47中。另外例如卷41第1122经也很值
> 得参考。

感谢大德引经据典提供指引,恭读思维中。


> 小的认为,由於我们所听到的所有「濒死经验」,都是活人告诉我们
> 的。也就是说,这些人其实并不曾经历「脑死」的状态(脑死状态是
> 不可回复的),所以应该也就不会有我们这边所讨论的「脑死之後人
> 会不会痛」的问题罗。

您这段回答,其实正推翻您先前自己的推论了。

是啊,这些西方濒死经验的经历者都不是「脑死」,
所以「脑死」怎麽会是两派论师见解歧异的重点呢?

反过来说,正因为这些经历者都不是「脑死」,
却也符合(至少是短暂的)「临终前、命终後」的状态,
(如果过程曾一度失去心跳呼吸,就属於「命终」,其他则属於「临终」)
为什麽他们的灵体出窍时,能眼睁睁看著医师急救,
却丝毫没有所谓「被妄动大体」的剧痛呢?

我觉得这实在是很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
最近常在想,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唯识所造」呢?
西方人多不信佛,所以对这些佛教论师的「临终处理」论述完全一无所知,
其心识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挂碍,所以根本不受这种业引?

如果真是「唯识所造」的结果,那恐怕会演变成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若继续传播「不可妄动大体」这种说法…,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以上纯个人妄猜,其实我相信应该有比较合理圆达的解释,
若有大德善知识能提供正知见,感激不尽。


> 病床上的便溺问题,个人认为,也许就以「让病人的身心尽量舒适稳
> 定」为最高指导原则,病人怎麽舒服,我们就怎麽做。虽然,病床上
> 并没有「舒服」这种事,但我们就是尽量去做 :Q

(恕删)

> 若往生者脑死後、身体还没完全变冷前仍会有痛觉,那表示也应该还
> 有听觉?那时候若往生者身上有便溺,我们为了让往生者感到更舒适
> 有尊严,而想帮他清理时,也许可以在往生者耳边轻声地告诉他,我
> 们想帮他清理,让他舒服一点。这样也许也能相当程度减低往生者被
> 触碰的痛苦,乃至使其□心减到最低?
> 不过,若有经典显示,命终後的痛觉感受力是在生时的数倍,那就另
> 当别论。

嗯!大德这番话正是我所要表达的,令我很欢喜。:)
这种处理应该比较合乎佛法中道,也才合乎人性尊严,
所以我才亟欲了解,究竟「不可妄动大体」的经藏依据为何?
如果其实不是佛说教法,却害得家属、病人一堆无谓挂碍,
甚至把病室搞得缺乏人性尊严,岂是智慧的表现?



--------------------------------------------------------------------------
行文至此,有感而发想提供一个观点供诸大德参考,
斯里兰卡是眼角膜捐赠的输出大国,
往往新闻提到眼角膜捐赠就出现这个耳熟能详的国家。
北传佛教常以菩萨乘的「大乘法」自居,
但每每国内病人需要眼角膜移植时,
我们却要极度仰赖斯里兰卡这个「小乘佛法」的众生捐赠,
这现象岂不怪哉?岂不令人唏嘘?


南无阿弥陀佛
Tue Sep 15 23:05:57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7
melon
※ 引述《sunquest ( )》之铭言:
> 感谢大德的祝愿,
> 其实这位长辈是从小拉拔我长大的阿嬷,
> 虽然对这一天早有心理准备,但每次回忆过往,总仍难掩不舍,
> 如今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念佛,也济贫救苦将功德回向给她,
> 头七至今都没梦过她老人家,(阿嬷我真的好想再看您一眼啊~~~)
> 不知道阿嬷是不是听阿弥陀佛讲经,听得津津有味忘了来告别憨孙了呢?
>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1.虽「脑死」的医学定义上有一条是「无法自主呼吸」,
>   但毕竟当事者被判定「脑死」时,仍藉由人工呼吸器进行实质的呼吸动作,
>   这种状态怎会符合诸法师所说的「断气」呢?
> 2.如果坚持「脑死」状态是在「命终(死亡)」状态之後,逻辑根本说不通,
>   为什麽医学会发明出「脑死判定」这种东西?
>   就因为当事者虽多方呈现「死亡」状态,但只能算「接近死亡」,
>   所以不能直接宣告「死亡」,必待拔除除呼吸器,医师才能宣告「死亡」,为何?
>   不就是因为「脑死」状态有争议,而「心跳、呼吸」是最没争议的「死亡」定义吗?
>  因此,「脑死」怎可能是在「命终(死亡)」之後,逻辑根本说不通。
> 3.接续第1点,如果要采严格定义,认为「自主呼吸」才算「没有断气」,
>   所以靠人工呼吸器的「脑死」者,应该符合「断气」的状态。
>   但请再仔细阅读诸法师文章,「断气」只是用来判断是不是「命终」这个时间点,
>   以便後续计时「命终後八小时」,如此而已,
>   然而更重要的,关於「能不能碰触大体」,诸法师都提到「一丝暖气」这个标准,
>   「脑死」者至少还有呼吸心跳,尤其器官捐赠者更是分秒必争,
>   务必要在器官还未衰竭前摘取,怎可能是「没有一丝暖气」的状态呢?
>   既然尚存「一丝暖气」,诸法师也都同意此时表示神识未离身,
>   接下来的争议点,不就单纯只是「此时的第八识究竟有无痛觉」而已吗?
>  
> 综上所述,「脑死」并不是两方论说歧异的重点,
> 对於第八识的知见不同,才是真正□结所在。


的确,小的前文的结论的确也认为,最主要的□结点可能在於「脑死之後会不会痛」。
与您的这个结论可能是相当类似的 :)


> 我认为,还是要从问题核心去检视,
> 此处用「顺应不同程度的教法」来解释有点牵强了。
> 如果真是世尊因材施教的结果,
> 为什麽世尊教导众生舍身救苦的经教言行比比皆是,
> 但要找出「临终前、命终後不可妄动大体」的依据却如此困难?
> 为什麽您深信「器官捐赠会剧痛」是必然的?
> 如果这种知见真是世尊所宣说,为何西方人的例子大多不适用?
> (下段会再详述)
> 讲句有点冒犯的话,
> 「假设」这并非出自世尊的教法呢?支持这个信念的理由何在?


师兄这种依经解经,依法不依人的态度很值得小的学习呢 :)

其实小的也是不确定我之前的恐惧是正确的,并且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讨论
出「佛陀当初到底怎麽说」,才在这边的呀 :)

不过据个人片面所知,《修行道地经》中也有详述妈妈肚子里的胎儿,从受
精卵到出生中间的过程,所用的单位是「七天」,与今日所用的单位「周」,
竟然也相同。所以个人对於临终状态的描述,也非常期待哪天能从经典中读
到,这就有赖各方师兄们多多指教了,谢谢!



(下文恕略)

现在您的阿嬷若还未满七,也许可以考虑到狮子吼站的往生坛登记,让有缘
见到的师兄们也能一起为您的阿嬷诵经回向?
http://cbs.ntu.edu.tw/bless/88flood/index.php


南摩阿弥陀佛
南摩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09年 9月16日 12:35:52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8
Heaven
※ 引述《sunquest ( )》之铭言:

我没做很多的研究,仅提供一些个人看法。

我对阿含经的教导比较有信心,所读的也偏向阿含。
在阿含中,似乎并无特别临终教导或注意事项及八识等问题。

我举一段经文供参考:

=====================
《杂阿含经》卷33: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迦□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罗卫国
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羽从,狂象、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
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後,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
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

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
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
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
。」

时,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CBETA, T02, no. 99, p. 237, b21-c8)

=====================

《别译杂阿含经》卷8: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罗卫国尼拘陀林。尔时释摩男。
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此迦□罗人民炽盛。安隐丰乐。
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车逸马狂走之人。来触於我。我於尔时。或当忘失
念佛之心。或复忘失念法僧心。复自念言。若当忘失三宝心者。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入何趣中。受何果报。佛告之曰。汝当尔时。勿生怖畏。命终之後。生於善处。不
堕恶趣。不受恶报。譬如大树初生长时。□常东靡。若有斫伐。当向何方。然後坠落
。当知此树必东向倒。汝亦如是长夜修善。若堕恶趣。受恶报者。无有是处。时释摩
男。闻佛所说。顶礼佛足。还其所止。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CBETA, T02, no. 100, p. 432, b14-27)

=====================

这二段应该是同一件事。印象中摩诃男尊者是初果圣者,他担心临终时若忘了
念佛法僧,会不会因此投生恶道?

佛陀就举了一些例子,例如向东生长的大树,在倒下来时,就是向东倒。
同理,长久行善之人,就是往生善处,而经常造恶之人,则很可能往生恶趣。
(先别考虑过去几世或几劫的因果算计)

摩诃男很怕被狂象狂马撞死,或被狂人暗算,现代则是有狂车在路上。
被这些撞死一定都很痛,若遇到一群,那更难以想像,这都比移动身体还严重多了。

佛陀的教导似乎并不特别著重临终那一刹那,而是著重在长久以来的薰习。
或许临终一念也很重要(阿□达摩亦如是教导),但我想整体的考虑远大於临终。

因此与其担心临终,更应该担心平时的身口意,我想这才是比较实在的。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Wed Sep 16 17:25:03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9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的确,小的前文的结论的确也认为,最主要的□结点可能在於「脑死之後会不会痛」。
> 与您的这个结论可能是相当类似的 :)

不是喔。
请您再仔细看一遍您回的我这篇文章,
我看来看去,诸法师的见解歧异点,与脑死这个「个案」是无关的。

印顺法师虽特别指出「脑死」这种状态,
但其实重点还是不脱「身体部分变冷」这个判断准则,
「身体部分变冷」,反过来不就是印光法师说的「有一处稍□」吗?

可见身体是否「一处尚暖」才是判断的主要标准,
因为两方的法师都一致认为,只要「一处尚暖」,就表示神识未完全离身,
两者的歧异点,单纯只是对於「第八识在身体一处尚暖时有无痛觉」见解不同,
所以,和「脑死」个案有什麽关系呢?

除非「脑死」的状态是「全身冷透」,超出这个判断标准之外,
此时才有特别针对「脑死」这种个案讨论的必要,
但实际情形是如此吗?


南无阿弥陀佛
Thu Sep 17 00:17:54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10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杂阿含经》卷33:如是我闻:
> 一时,佛住迦□罗卫国尼拘律园中。
> 尔时,释氏摩诃男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罗卫国
> 安隐丰乐,人民炽盛,我每出入时,众多羽从,狂象、狂人、狂乘常与是俱。我自恐
> 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 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後,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
> 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
> 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
> 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若命终时,不生恶趣,终亦无恶。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
> 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
> 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
> 。」
> 时,摩诃男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 (CBETA, T02, no. 99, p. 237, b21-c8)
> =====================
> 《别译杂阿含经》卷8: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迦□罗卫国尼拘陀林。尔时释摩男。
> 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此迦□罗人民炽盛。安隐丰乐。
> 我常在中。每自思惟。若有狂象奔车逸马狂走之人。来触於我。我於尔时。或当忘失
> 念佛之心。或复忘失念法僧心。复自念言。若当忘失三宝心者。命终之时。当生何处
> 。入何趣中。受何果报。佛告之曰。汝当尔时。勿生怖畏。命终之後。生於善处。不
> 堕恶趣。不受恶报。譬如大树初生长时。□常东靡。若有斫伐。当向何方。然後坠落
> 。当知此树必东向倒。汝亦如是长夜修善。若堕恶趣。受恶报者。无有是处。时释摩
> 男。闻佛所说。顶礼佛足。还其所止。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CBETA, T02, no. 100, p. 432, b14-27)
> =====================

阿弥陀佛!
感谢大德依经指导。

您举的这段经文没什麽问题,
但会不会就变成我第一篇文章在疑问「第二」点所提到的情形?
这位摩诃男尊者既已是初果圣者,修行功夫到家,当然可以临终一心不乱,
那凡夫呢?

很多相信「临终前、命终後妄动大体会剧痛起嗔心」的人,
也了解这段经文的道理,但随後话锋一转:
「这是针对大修行人说的,凡夫没那种能耐不要不信邪」?


南无阿弥陀佛
Thu Sep 17 00:30:49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11
Heaven
※ 引述《sunquest ( )》之铭言:
> 您举的这段经文没什麽问题,
> 但会不会就变成我第一篇文章在疑问「第二」点所提到的情形?
> 这位摩诃男尊者既已是初果圣者,修行功夫到家,当然可以临终一心不乱,
> 那凡夫呢?

其实由经文就可以看出来,摩诃男正是因为担心临死前工夫还不到家,
他也是有可能在临死时忘了念佛法僧。

佛陀的重点就是往生处是依过去的业力或习气,并没有强调临终一刻的重要。
所以认为临终一刻很重要的,反而要提出相关的经文依据。
最好是阿含系列的经文,我比较能接受。 :)

> 很多相信「临终前、命终後妄动大体会剧痛起嗔心」的人,
> 也了解这段经文的道理,但随後话锋一转:
> 「这是针对大修行人说的,凡夫没那种能耐不要不信邪」?
> 南无阿弥陀佛

我想许多人都有痛的哇哇叫的经验,真的在很痛的当下,
大概没什麽机会起嗔心吧?!那都是事後的事了。

在阿□达摩的教导中,在最後一个心识呈现的业或所造的业,力量是比较强的,我引
一段《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的说明:

==========
临死业:这是在临死之前所忆起或所造之业,也就是在临死速行心路过程即将生起之
前所忆起或所造之业。若性格恶劣者在临终时忆起以前所造的善业,或在当时造了一
件善业,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反之,若有个善人在临终时忆起以前所造的恶业,或
在当时造了一件恶业,他即可能投生至恶趣。这是为何在佛教国家里,提醒临终者以
前所造的善业,或劝他激起善念已成为一种传统。
==========

临死速行心路是最後一个心路过程的某一个阶段,有人说每秒有十亿个心识刹那,
临死速行当下的业是很重要的,但究竟是长远过去的业会影响到临死速行?或是临死
前那段时间会影响到临死速行?这并没有看到一定的说法。

这有点像,睡前我们或许有许多活动,但真正进入睡眠那一刹那,那时意识很微弱了,
此意识的对象是睡前的那些活动吗?我想这不一定吧。

这之间的关系,似乎都只是人们想像出来的。

也或许有一个人,在死前捐器官时会痛,也产生嗔心,但在数分钟後--
也就是无数亿的心识活动之後,最後一个心路是很欣喜有机会利用肉身救人,
依此善念而让过去善根成熟并往生善处。

又如,若临死时动一下身体都会剧痛,那会不会听到细微声音也如雷响?
会不会有人因此建议不要死者旁念佛号?

可以想像的事太多了,所以我觉得,佛陀有明确指导的,我们就尽量如法而行。
没有说明的,大家就不要有太多的猜想,免得各种徒增困扰。这是我个人的想法。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un Sep 20 18:31:05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12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其实由经文就可以看出来,摩诃男正是因为担心临死前工夫还不到家,
> 他也是有可能在临死时忘了念佛法僧。

嗯,说得也是,我前面的解释不太对,
不过,佛陀对摩诃男的说法是,「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
对於深信「临终前、命终後妄动大体会剧痛」的人来说,
还是可以用「那是针对大修行人说的,凡夫没那个本事」来解释吧? :p

> 佛陀的重点就是往生处是依过去的业力或习气,并没有强调临终一刻的重要。
> 所以认为临终一刻很重要的,反而要提出相关的经文依据。

世尊确亦曾教导「临终一念」的重要,否则净土教义将无从以立,
而您二度提到的阿毗达摩亦如是说。
只不过,这仅能说明临终一念也是影响往生去处的方法之一,
与「临终前、命终後妄动大体会剧痛引嗔念」之说,没有必然相关,
所以我也同意,这种说法应该要提出经教依据才能令人信解。



其实我一直觉得,即便不从深奥佛理去探求,
「临终前、命终後妄动大体会剧痛」之说,本身就无法解释明显的事实,
因为西方社会已经有太多濒死案例的研究,
这些经历者,没有一个人在灵体出窍後经历「生龟剥壳」的痛楚,
反而能意识清醒地看著医师插管、电击…进行各项急救,
但另一方面,他们在短暂死亡过程中,所经历的正面或负面情境,
却又能某种程度契合佛经所载之境界(「天界」与「孤独地狱」?)。

难道因为不信佛,不生起相关意识,所以西方人反能避免「剧痛起嗔心」的下场?
慈悲佛陀当然不会如此「诅咒」众生,
那麽,除了「并非佛陀教法」,
主张「临终前、命终後妄动大体会剧痛」,是否能提出更明确的经教依据?


南无阿弥陀佛
Mon Sep 21 23:20:02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13
 
※ 引述《sici1 (sici1)》之铭言:
>       我找到印顺导师的文章《印顺:生 死 临终助念 带业往生》
>       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3569
>       仔细看印老的文章,有二种对「死亡」不同的看法,一者是佛教中认定的死亡(今
>        写成死亡a说);二者是医生认定的「死亡」(今写成死亡b说)
>       佛教认定的「死亡」(a说)是:
>          寿、暖、识--三者不再在身体上生起,也就是没有这三者,才是死了。
>       而医生认定的「死亡」(b说),时间上,是在佛教认定的「死亡」(a说)之前
>       也就是,全身尚未完全冷透,医生就认定为「死亡」。如印老说:
>       「怎样才是死?通俗以呼吸停止,没有知觉为死亡。」

是的,我在第一篇文章中就提及佛经对「死亡」的说法。

《杂阿含经》卷二一第五六八经,
「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也就是「寿、暖、识」三者「俱舍」,则为「完全死亡」。

而《俱舍论》卷五对此有进一步解释,
「若尔此寿何法能持,即□及识还持此寿。若尔三法更互相持,相续转故。
  何法先灭,由此灭故馀二随灭。」

也就是「寿、暖、识」三者更互相持,若其一灭失,馀二继灭失,成为「完全死亡」。

因此,诸法师以「身体一处尚暖」判断神识未离身,应有其佛经根据,
但实务上,「寿」和「识」是虚无飘渺的东西,抓不到也感觉不到,
若教吾人凡夫用寿、识来判断「(完全)死亡」时间,根本不切实际。

因此我认为,应该这样来理解,
在进行教义探讨时,法师们自然是以「寿暖识俱舍」来解释「(完全)死亡」;
但在教导众生「临终处理」时,要考虑容易理解又实务可行,
所以法师们在教导文章中,皆以「断气」作为「命终(死亡)」的时间判断,
此时所谓的「命终」,与「医师宣告死亡时间」的标准,其实是一样的。

不过,法师们明白「断气」只是实务判断「死亡」时间点,还不是「完全死亡」,
故继续教导以「身体是否一处尚暖」,来判断是否「完全死亡」(寿暖识俱舍)。

诸法师在教导文章中,皆以「断气」来当作「命终(死亡)」的同义词,
这点从文章中不难看出来,应该没有争议才是。
只不过这是为判断时间点的权宜说法,不可谓法师们不懂「佛经上的死亡」定义,
但也不能刻意将法师文章中的「命终(死亡)」,解释为佛经上的「寿暖识俱舍」,
若如此解读,文意显然不通。


>      我思考很久,对您之前提到的看法——第八识,这部分印老是如何判定的问题
>        ......
>        「......由於器官取出要在宣布脑死到器官坏死的短短时间内进行,.......」
>        即使印顺导师也知道这种情形「依佛法说,这不能说是死.....」
>        目前所能想到的是《唯识学探源》:「据『唯识述记』(卷四)的解说,上座部有本末
> 二计: 本计粗意识与细意识可以同时生起,末计却主张粗细二意不能同时。粗细并起的 见
> 解,已进入七心论的领域,不再是六识论所能□围的了。」
> http://www.yinshun.org.tw/books/04/yinshun04-08.html

我不太了解您引用这段文字的意思?
据我粗浅的理解,印顺法师这篇文章应该是在探讨六识论、七心论与八识论的分别吧?
但〈中国佛教琐谈〉一文关於脑死的那段文字,
主要是针对第七、八识的「无记」性,因此印顺法师才得出「无痛觉」的结论吧?
您引用的这段文字与本讨论串有相关吗?
其实我对唯识学没有很深的研究,还请指教。


南无阿弥陀佛
Tue Sep 22 00:30:46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14
lbboy
我对於经文的涉略并不多
不过 如果经文中没有找到完整的描述 关於临终时处理的细节
我猜想 这些临终的注意事项或行为准则 应该是从一些基本的观点 所演化出的论述
基本的观点通常只是少数几项 也许我们可以就这些基本的观念 再看看是否能查找到经文上的
对应说法
也许可以看出这些论点的依据
而我个人觉得 关於临终的看法 可能是下面几个观点所推演出来的结果
(下面的有些用词 也许不是很精准的佛学上的用语 敬请见谅)

1. 人从生到死的过程中 在某些阶段中  仍然能感知外界事物 且感知会变得敏锐 也许类似於
生前的感觉被放大数倍
2. 死後或临终的中阴阶段的念头会对於转生有相当的影响
3. 死後或临终对於肉身的乃至於在世的一切事物仍然可能会有很强的执著

如果认为临终或死後仍对身体或生前的事物有所感觉 而这些感觉又会被放大 而这些被放大的
情绪又对转生的方向有很大的影响
那麽自然会想要避免负面情绪的产生 顺著这样的逻辑而产生的各种注意事项因而发展出来 把
各种可能的负面因素表列出来 提醒人尽量避免这些状况
而这些注意事项或行为准则可能也跟生活文化或人生经验有关
比如说疼痛 吵杂 争执 无礼 等等 在生活的经验中这些都很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情绪
如果上述1,2,3的观念是对的
那麽发展出种种的行为准则去避免负面的情事发生 在逻辑上也是通顺的
不过事情的因果往往错综复杂 仅仅遵循著负面表列行事 是否在任何种情况都是最正确的决
定? (这里的正确也许可以定义成趋向佛道而言)
这也许是可以思考的一个线索

虽然我无法提供 是否有经文提供相关的细节描述
不过 我想提供一些活人世界的生活经验 虽然生死跨越两界 但在这连续的心性中 也许其中的
心路历程有著相似之处

我觉得一般的社会 也会有著各式各样的负面表列的事项 或规□ 或律法 或戒条 明确的告诉个
我们哪些不该做 做了会有不好的影响
而且同样的事 在不同的个人或状况或团体 影响的大小可能也不一而同
比如
也许我们都知道 伤害身体不好 不论从健康的角度 或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角度而言都是
所以我们应该保护或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让他缺损或受伤 不让父母担心  如果单从这样来看 不
论从哪个角度 这样的说法并无逻辑不通
但如果有一天生病需要开刀才能医治 又或著自己的亲人需要身体器官或组织的移植 这时就无
可避免的会违反了原来的原则
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 这样的违反原则 可能才是正确的做法

又或著 在某些时候,与人争执发怒 在人际关系或著道德修养或健康养生的观点来看 都是不被
鼓励的 背後也许都有十足的论点来支持这样的看法
但在任何时候都把不与人争执作为第一优先原则 是否就是最正确的行事
比如 为了公义与人争执因而失去了工作或伤了肝火 或者为了避免与人争执而坐壁上观因而远
离了灾祸或得到了升迁
这个时候在抉择的当头又该选择哪一条路子走 才是最正确的呢

其他的种种戒律或许也可以举出类似的例子

而我要说的是 即使这些先贤所归纳出的行为准则 都有所本 都是有所考虑
单从恪遵负面表列行为 并不一定可以带领我们永远做出正确的判断
真实的情况往往是 还有许多正面表列的事情必须同时考虑
而事实上 永远有情境没有被明确的表列出来让人比较遵循
而每个人错综复杂的状况 让抉择也往往在 所有的表列之外

死亡的本身也许就是最大的痛苦 但也许也带著最大的机会让人觉悟
牺牲的本身也许带给自身很大的伤害 但也许团结号召了更多的力量 成就更多的功德
如此 盘根错结 因果循环 下去 是利还是害 应该在何时何处判断对错 也许是很值得思考的
2009年 9月25日 10:43:36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临终处理之讨论
#15
Heaven
※ 引述《sunquest ( )》之铭言:
>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其实由经文就可以看出来,摩诃男正是因为担心临死前工夫还不到家,
> > 他也是有可能在临死时忘了念佛法僧。
> 嗯,说得也是,我前面的解释不太对,
> 不过,佛陀对摩诃男的说法是,「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
> 对於深信「临终前、命终後妄动大体会剧痛」的人来说,
> 还是可以用「那是针对大修行人说的,凡夫没那个本事」来解释吧? :p

或许可以这样说...

若心意识长久以来是正面的, 则往生时不会因为一时失去正念而往生恶趣.

反之, 若长久行恶, 也不会因为往生时小心照顾, 就能往生善处.

除非, 某甲是不善不恶, 因此临终一刻很重要? (这是假设的说法)

但是对於这种人,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 -- 这个讨论的一个重点是
针对器官移植者而言, 脑死时摘除器官会不会很痛?
(若是一般人, 则没必要去刻意大动作移动死者)

我们也可以说, 若能在死前因移植器官而增加一个善行的机会,
或许就可以因此往生善处. 大修行人也许不差这一件事, 但对凡夫就很重要了.

所以, 同样是凡夫要在乎的事, 就要看选择哪一面来看了.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Sep 26 16:37:08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