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此句是否漏掉一个「不」?
#1
果任
最近在看狮子文集中的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三)[0007b22] 中的一段:「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
於色病、苦生,亦不应於色欲令如是①、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
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为是常、为
无常耶?」

其中的:《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是否漏掉一个「不」?而应为:《亦不得於
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2009年10月22日 9:41:48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此句是否漏掉一个「不」?
#2
邱大刚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铭言:
> 最近在看狮子文集中的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三)[0007b22] 中的一段:
>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於色病、苦生,亦不应於色欲令如是①、
> 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 其中的:《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是否漏掉一个「不」?而应
> 为:《亦不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golzen 看得蛮细的。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回答,因为用中文的语法,用肯定句
或否定句都说得通 :P

这在大正藏中就已是如此了,因此 CBETA 乃至狮子吼 wiki 上都不敢予以
更动,就有待读者自行勘酌了。还好的是主旨以及结论都很清楚,主要就是
描述「五阴无常,因此不如我意;如果五阴是我,那麽五阴应该不会有不如
我意的地方,而是我想要怎麽样、五阴就要那样,不会无常、苦」,此字
的阙漏不太影响经文意旨。

若就考据来看,第33经在《杂阿含经》中还有34、86、87、316、317、318
等经意旨相近,都可以比对,不过也有些阙漏的问题。至於南传巴利藏
相关经文几乎都掉光了,只剩一经(相应部22相应59经/无我相经),
有可能当初巴利藏在近代集结时的僧侣们觉得这几部经的字句有阙漏,不好
处理,就把可能有阙漏、不好解释的直接删掉了。(巴利藏在後代再次结集
时,若当时结集者共同认为有疑义的地方,就直接改掉或删掉。而中国重视
训诂,所以比较不敢直接删改经文。)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2009年10月22日 11:35:39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此句是否漏掉一个「不」?
#3
果任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这在大正藏中就已是如此了,因此 CBETA 乃至狮子吼 wiki 上都不敢予以
> 更动,就有待读者自行勘酌了。还好的是主旨以及结论都很清楚,主要就是
> 描述「五阴无常,因此不如我意;如果五阴是我,那麽五阴应该不会有不如
> 我意的地方,而是我想要怎麽样、五阴就要那样,不会无常、苦」,此字
> 的阙漏不太影响经文意旨。
谢谢!邱师兄说明。
2009年10月22日 13:39:32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此句是否漏掉一个「不」?
#4
邱大刚
> > 最近在看狮子文集中的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三)[0007b22] 中的一段:
> >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 >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於色病、苦生,亦不应於色欲令如是①、
> > 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为是常、为无常耶?」
> > 其中的:《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是否漏掉一个「不」?而应
> > 为:《亦不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golzen 看得蛮细的。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回答,因为用中文的语法,用肯定句
> 或否定句都说得通 :P
> 这在大正藏中就已是如此了,因此 CBETA 乃至狮子吼 wiki 上都不敢予以
> 更动,就有待读者自行勘酌了。还好的是主旨以及结论都很清楚,主要就是
> 描述「五阴无常,因此不如我意;如果五阴是我,那麽五阴应该不会有不如
> 我意的地方,而是我想要怎麽样、五阴就要那样,不会无常、苦」,此字
> 的阙漏不太影响经文意旨。

    再补充一下,在此经中,则可以解释为:「因为色无我,所以我才会想说
要把色给变成什麽样、不变成什麽样。」也就是说若色就是我,那麽我应该会
对色很满意,就不会不甘於室了。

    因此说用中文的语法,用肯定句或否定句都说得通 :P

    也还请果任师兄多加指教! 在列印出书前须要多一些高手一起看,
以避免有错误。

谢谢!!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ue Oct 27 00:30:48 2009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此句是否漏掉一个「不」?
#5
果任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这在大正藏中就已是如此了,因此 CBETA 乃至狮子吼 wiki 上都不敢予以
> > 更动,就有待读者自行勘酌了。还好的是主旨以及结论都很清楚,主要就是
> > 描述「五阴无常,因此不如我意;如果五阴是我,那麽五阴应该不会有不如
> > 我意的地方,而是我想要怎麽样、五阴就要那样,不会无常、苦」,此字
> > 的阙漏不太影响经文意旨。
>     再补充一下,在此经中,则可以解释为:「因为色无我,所以我才会想说
> 要把色给变成什麽样、不变成什麽样。」也就是说若色就是我,那麽我应该会
> 对色很满意,就不会不甘於室了。
>     因此说用中文的语法,用肯定句或否定句都说得通 :P
>     也还请果任师兄多加指教! 在列印出书前须要多一些高手一起看,
> 以避免有错误。
> 谢谢!!
   基本上我同意邱师兄所提:「这在大正藏中就已是如此了,因此 CBETA 乃至狮子吼 wiki
上都不敢予以 更动,就有待读者自行勘酌了。」
但「欲」为动词有「想要」的意思,色为物质或现象,受、想、行、识是思想的运动过程,都
不能单独作为「欲」的主词。
色、受、想、行、识是依因缘无常地便动,本身并不能有主体意愿有想要成为甚麽或不想成为
甚麽的能力。唯有色、受、想、行、识五蕴聚合,加入我见,才能有「欲」与「不欲」的造
作。
所以我会在这句「以色无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不」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加入一个「不」字,而整句解释为:「色因为是无我的,所以会
生病,会有苦的产生,也不能想要它成为那样或不成为那样。受、想、行、识也是这样。」
要是不加入一个「不」字,照原来的肯定句,我会解释为:「因我知色是无我的,所以在色生
病,有苦产生时,让它自然成为那样或不成为那样。受、想、行、识也是这样。」也就是「以
无我见,病、苦生时生,灭时灭。」但依原句文词似乎有 一点对不上来。
报歉文章不好有点□口,
2009年10月27日 10:27:36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此句是否漏掉一个「不」?
#6
如鹅离池随风而去
末学认为这段经文并无缺字,以下浅见谨供参考。

【原文】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於色病、苦生,亦不应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我
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说明】

「我」是自主、随心所欲的意思。由於五蕴无我,所以无法随心所欲;而由於无法随心所欲,
所以才会「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想要这样,想要不这样。

这其中耐人寻味的推理方式是:如果五蕴有「我」,那麽五蕴就会自在、自主,如此一来,就
完全没有与愿望不同的情况会发生,也就不会有渴望(「欲令如是」)与排斥(「欲不令如是」)
等事情与心理现象了。

佛陀用人人有渴望与排斥的现象——如有病、有苦生而希望完满快乐——来论述「无我」,於
是不需诉诸玄想,便可知「无我」是当下存在的一项事实。佛陀的说法,很有意思吧?!故我
敬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铭言:
>    基本上我同意邱师兄所提:「这在大正藏中就已是如此了,因此 CBETA 乃至狮子吼 
wiki
> 上都不敢予以 更动,就有待读者自行勘酌了。」
> 但「欲」为动词有「想要」的意思,色为物质或现象,受、想、行、识是思想的运动过程,> 不能单独作为「欲」的主词。
> 色、受、想、行、识是依因缘无常地便动,本身并不能有主体意愿有想要成为甚麽或不想成> 甚麽的能力。唯有色、受、想、行、识五蕴聚合,加入我见,才能有「欲」与「不欲」的造
> 作。
> 所以我会在这句「以色无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不」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加入一个「不」字,而整句解释为:「色因为是无我的,所以> 生病,会有苦的产生,也不能想要它成为那样或不成为那样。受、想、行、识也是这样。」
> 要是不加入一个「不」字,照原来的肯定句,我会解释为:「因我知色是无我的,所以在色> 病,有苦产生时,让它自然成为那样或不成为那样。受、想、行、识也是这样。」也就是
「以
> 无我见,病、苦生时生,灭时灭。」但依原句文词似乎有 一点对不上来。
> 报歉文章不好有点□口,
2009年10月27日 20:56:39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此句是否漏掉一个「不」?
#7
果任
※ 引述《swandance (如鹅离池随风而去)》之铭言:
> 末学认为这段经文并无缺字,以下浅见谨供参考。

如邱师兄所提示的《杂阿含经》中还有34、86、、316、317、318
等经意旨相近,加以比对,似乎33经有漏掉一个【不】字。
(八六)[0022a06]
「若无常色有常者,彼色不应有病、有苦,亦不应於色有所求,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色无
常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不】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
是。…..」

(三一六)[0091a02]
「眼无常,若眼是常者,则不应受逼迫苦,亦应说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眼无常故,是
故眼受逼迫苦生,是故【不】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说。」
(三一七)[0091a09]
「眼苦,若眼是乐者,不应受逼迫苦,应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以眼是苦故,受逼迫
苦,【不】得於眼欲令如是、不令如是。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只有87经亦少一个【不】字。
(八七)[0022a25]
「色是苦。若色非是苦者,不应於色有病、有苦生,亦不欲令如是,亦不令不如是。以色是
苦,以色是苦故,於色病生,亦得於色【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
是。比丘,色为常、无常耶?」
2009年10月29日 18:41:28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此句是否漏掉一个「不」?
#8
如鹅离池随风而去
谢谢golzen、sicil两位师兄的义饶益。
回顾大刚师兄的解说後,感觉很周延,感谢!

※ 引述《sici1 (sici1)》之铭言:
> > 最近在看狮子文集中的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三)[0007b22] 中的一段:「如是我闻:
> >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应
> > 於色病、苦生,亦不应於色欲令如是①、不令如是。以色无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
> > 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於意云何?色为是常、为
> > 无常耶?」
> > 其中的:《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是否漏掉一个「不」?而应为:《亦不得於
> > 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是否漏掉一个「不」字,可比对巴利文相关经典,S.22.59. Pabca,
>       以下是S.22.59. Pabca的元亨寺的汉译本,是从日本翻译过来的,可惜
>       我没时间去找日译本,找好日译本,再对回巴利文本,或许就会知道有
>       没有漏掉,看样子好像真的有这麽一回事喔~~  但感觉上好像是顺序上
>       的不同~~  前面是「不应」在前,「得」在後;而後者是「得」在前,
>       「不得」在後,所以我觉是顺序上不同所造成的。
> 亦『不应』於色欲令如是①、     │於色则『得」谓:「我用此色,
> 不令如是。                          │不用彼色。?> 以色无我故,於色有病、有
苦          │色无我故,色乃致病,於色『不得」谓
> 『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
>   ^^
> S.22.59. Pabca的元亨寺的汉译本
>          [五九] 五群比丘1
>     一  波罗捺国,鹿野苑之因缘。
>     二~三  於此,世尊告而比丘曰……乃至……如是说曰:
>  ※ 三  「诸比丘!色是无我。诸比丘!若此色2有我者,此色则无致病,於色则得谓:
>     「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     四  诸比丘!然而,色无我故,色乃致病,於色不得谓:「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  67 五  受是无我。诸比丘!若此受是有我者,此受则无致病,於此受乃得谓:「我用
>     此受,不用彼受。」
>     六  诸比丘!然而,受是无我故,受乃致病,於受不得谓:「我用此受,不用彼受。」
>     七  想是无我……
>     八  行是无我。诸比丘!若此行是有我者,则此行无致病,於此行则得谓:「我用
>     此行,不用彼行。」
2009年10月29日 22:08:38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此句是否漏掉一个「不」?
#9
果任
※ 引述《sici1 (sici1)》之铭言:
 (八七)[0022a25]
>  「色是苦。若色非是苦者,『不应』於色有病、有苦生,亦"不"欲令如是,亦不令"不"
>    如是。以色是苦,以色是苦故,於色病生,亦『得』於色【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比丘,色为常、无常耶?」
>        这样子看起来很对称。似乎没有漏掉「不」字。因为.....
>        86经的【不】在『得」後面,而87经的"不"在『不应」後面。

似乎要谈论是否漏掉一个「不」字是乎不容易,本想再谈下去,但也可能不尽理想。就看有没
有高手能谈清楚?
或许就如邱师兄所言:
『这在大正藏中就已是如此了,因此 CBETA 乃至狮子吼 wiki 上都不敢予以
更动,就有待读者自行勘酌了。还好的是主旨以及结论都很清楚,主要就是
描述「五阴无常,因此不如我意;如果五阴是我,那麽五阴应该不会有不如
我意的地方,而是我想要怎麽样、五阴就要那样,不会无常、苦」,此字
的阙漏不太影响经文意旨。

若就考据来看,第33经在《杂阿含经》中还有34、86、87、316、317、318
等经意旨相近,都可以比对,不过也有些阙漏的问题。至於南传巴利藏
相关经文几乎都掉光了,只剩一经(相应部22相应59经/无我相经),
有可能当初巴利藏在近代集结时的僧侣们觉得这几部经的字句有阙漏,不好
处理,就把可能有阙漏、不好解释的直接删掉了。(巴利藏在後代再次结集
时,若当时结集者共同认为有疑义的地方,就直接改掉或删掉。而中国重视
训诂,所以比较不敢直接删改经文。)』

>        而316经跟317经是一样的,是讲「眼、耳、鼻、舌、身、意」
>        而86经,跟87经也很像,只是"不"字位置不同,是讲「色受想行识」。
>        提供参考~~

但另你文中所提顺便谈一下:

您可能认为「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受想行识」。是两件事。
但世间一切法就是指五蕴或十八界。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色=四大及四大造作
意、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名=受、想、行、识
所以而316经跟317经是一样的,是讲「眼、耳、鼻、舌、身、意」
  所以  316经跟317经讲的「眼、耳、鼻、舌、身、意」与 而86经,跟87经讲的「色受想行
识」,并没有不同。
2009年10月30日 14:25:12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