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讨论蛮热烈,这是好现象,也令人觉得法喜,因为有提到讨论时的依据,
所以我想藉机谈一下论藏。
在佛陀的正法律当中,过去我们有时只注重到佛经与戒律,对「论」较不重视,
关於这一点,我想提出一些心得,重点不在比较三藏到底何者比较重要,
而是希望大家能有更多了解佛法的管道。
「论藏」,一般人会认为是後来古德乃至一些学佛者的看法。因此有些人会效法
古德,深入研究他们的观点,有些人则认为各家看法不同,甚至可能各家都错,
那还不如自己亲自深入佛法。
不过在我目前的理解,似乎「论藏」不只是如此,的确有上述所谓古德乃至现在
佛学研究学者的心得,但也有一些是自佛陀时期就有的论藏,而这部份应该给予
较多的重视。
先看底下经文:
《中阿含经》卷6〈3 舍梨子相应品〉:
「诸贤!无事比丘行於无事,当学共论律、阿□昙。」
(CBETA, T01, no. 26, p. 455, c13-14)
「阿□昙」,即是「阿□达磨」,也就是论藏。在阿含经中,就可以看出在佛陀
时期,即教导弟子共论阿□达磨,可见阿□达磨不应该排除在学习与讨论佛法的
□围。
《杂阿含经》卷47:「云何不知度处?谓彼不知修多罗、□尼、阿□昙,不随时
往到其所,谘问请受:『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作何等法
为胜非恶?』於隐密法不能开发,於显露法不能广问,於甚深句义自所知者,不
能广宣显示,是名不知度处。」(CBETA, T02, no. 99, p. 343, a10-15)
上述经文就提到三藏是不可偏废的,「修多罗」就是经藏,「□尼」就是律藏,
「阿□昙」就是论藏,若不知三藏,则不知度处,佛陀即是如此教导大众的。
而经中的「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就是阿□达磨
的讨论形式,是自佛陀时期就有的讨论与学习方式。
《增壹阿含经》卷20〈28 声闻品〉:「今有四大广演之义。云何为四?
所谓契经、律、阿□昙、戒,是谓为四。」
(CBETA, T02, no. 125, p. 652, b14-16)
大众部所传的《增壹阿含经》,也有同样的观点,只是把律藏分成戒与律,
同样是三藏并重。
《增壹阿含经》卷1〈1 序品〉:
「时阿难说经无量, 谁能备具为一聚?
我今当为作三分, 造立十经为一偈。
契经一分律二分, 阿□昙经复三分;
过去三佛皆三分: 契经、律、法为三藏。
契经今当分四段, 次名增一、二名中,
三名曰长多璎珞, 杂经在後为四分。」
(CBETA, T02, no. 125, p. 549, c24-29)
这一段虽出自序品,不过可以做一个初步的总结。我相信在部派分裂时期,差
别只在於某些观点的不同,但对於经律论三藏的重视,是各部派皆有的共识。
「契经、律、法为三藏」其中的「法」依前後文即可得知亦是阿□昙,其实阿□
昙又译为「对法」、「无比法」、「胜义法」,而「达磨」就是「法」的意义,
据我所知有些承传就认为世尊的正法律当中,「法」即包括了阿□达磨。
而在三藏中的经藏,当时共认的就是四阿含(南传则是五尼科耶),所以若真正
要依佛陀正法律来讨论,是应该三藏兼俱,而且经藏则是以四阿含为主。我想,
论藏在当时也是各部派所共同承认,反而是後期大乘经典,为各部派争议较多,
这也是为什麽狮子吼站强调四阿含的原因。
讨论大乘经典,是更复杂的课题,也不是我目前能力所及,我只是试著在三藏典
籍中提出一个参考的方向。至於大乘经究竟合不合佛说,我个人是认为若我能通
达阿含经後,再深入大乘经,才能表达看法,目前我是连第一点都还差很远,
自然无法提出特殊见解,我只是对某些大乘观点有疑点,但不敢说它有错,
因为很可能是我不懂其义。
很可惜去佛日远,现在留下的阿含经,也已带有部派色彩,彼此内容就有不同,
而各部派的阿□达磨,也是各有差异,律部其实亦然。若想根据这些找出正确无
误的佛说,几乎不太可能了,但我也觉得不用太灰心,依现有的资料,找出一条
修学的路,甚至数条修学的路,应该还没有太大的问题,毕竟各家各派亦是大多
数相同,小部份有差异,只要仔细参考各家的说法,不要让自己走入争议很大的
地方,我相信在修学的路上,可以愈来愈清楚明白。就算有无法解决之争议,至
少也让大家了解在某个议题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至於古德及现今学者研习佛法所作之论,也不是没有参考价值,只是在讨论之时
,若要当成某种结论,就要小心是否符合三藏之说,同时也要有能力回应他人的
质疑,这样使用才不会沦为各说各话。在北传的体系,论藏是比较庞杂,而南传
的论藏就很清楚为七部论,後人所著则为注释书等文献,比较没有混合在一起。
至於上述的阿□达磨论藏是哪些?主要就是七部论及相关论藏,在不同承传中,
或说是佛陀所说,或说是大阿罗汉所造,不管事实为何,想要探究佛法中的阿□
昙,研读现有论藏就是方法之一。底下略述一些论藏内容:
说一切有部有七部论,称为「一身六足」。「一身」论为『发智论』,「六足」
论为:『法蕴足论』、『集异门足论』、『施设足论』、『品类足论』、
『界身足论』、『识身足论』。
该派认为『发智论』是佛灭三百年初,迦旃延尼子纂集佛说,六足论传为佛弟子
——舍利弗等所造。
铜□部也有七部阿□达磨:『法集论』、『分别论』、『界论』、『人施设论』、
『双论』、『发趣论』、『论事』。
以上『法聚』等六论,该派认为是佛陀所说。『论事』则为阿育王时代目犍连子帝须
依佛说而作。
犊子部的根本论则为『舍利弗阿□昙』。
一些已有的译本这里借用印顺导师整理的资料:
1.『阿□达磨法蕴足论』 一二卷 大目犍连造 唐玄奘译
2.『阿□达磨集异门足论』 二0卷 舍利子说 唐玄奘译
3.『施设(足)论』 七卷 (作者缺名) 宋法护等译
4.『阿□达磨品类足论』 一八卷 世友造 唐玄奘译
A『众事分阿□昙论』 一二卷 世友造 宋求那跋陀罗等译
B『阿□昙五法行经』 一卷 (作者缺名) 汉安世高译
C『萨婆多宗五事论』 一卷 (作者缺名) 唐法成译
5.『阿□达磨界身足论』 三卷 世友造 唐玄奘译
6.『阿□达磨识身足论』 一六卷 提婆设摩造 唐玄奘译
7.『阿□达磨发智论』 二0卷 迦多衍尼子造 唐玄奘译
D『阿□昙八□度论』 三0卷 迦旃延子造 苻秦僧伽提婆等译
8.『阿□达磨大□婆沙论』 二00卷 五百大阿罗汉造 唐玄奘译
E『阿□昙□婆沙论』 六0卷 五百罗汉释 北凉浮陀跋摩等译
F『□婆沙论』 一四卷 尸陀盘尼造 苻秦僧伽跋澄译
更後期的我就不列了,在大藏经中应该都很容易找到相关的目录。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