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解脱道与菩萨道
#1
五五
为了方便陈述问题,底下先说一下我对解脱道与菩萨道的认知,
不过也不知写的对不对,因此若有不恰当处也麻烦大家指出。 ^^

解脱道:於今生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而直接趋向涅盘。
菩萨道: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累积福德资粮,并发愿成佛。

有些不了解的是:

解脱道与菩萨道是平行线吗?还是随时可以互换?
譬如一个证到初果的圣者-最多於人间与天界各往返七度後就能涅盘的人,
那麽他有可能在这十四生中成佛吗?

而一个行者是否至少要得到不退转才称得上入菩萨行,才有机会成佛?
或是需具备什麽样的资格?否则在生死轮回中与一般凡夫有何差别?

须陀洹与不退转是否一样,或有何不同?

以上,谢谢大家的回覆。 <(_ _)>

--
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
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 ~ 阿姜查
Tue Oct 26 21:52:45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2
爱做梦的小孩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有些不了解的是:
> 解脱道与菩萨道是平行线吗?还是随时可以互换?
> 譬如一个证到初果的圣者-最多於人间与天界各往返七度後就能涅盘的人,
> 那麽他有可能在这十四生中成佛吗?

      目前粗浅的理解是,一个人证得初果,反正他再人天来回七次就可以
   涅盘了,这来回七次是个关键,因为时空观改变了~~

   这一周的狮子吼读经班读到,不同天的时间观,如果是以天的时间来算,
   这七次的往还时间,换算成三大阿僧□劫似乎是可行的~~

   言下之意是说,七次往还时间不要浪费,用来广度一切众生不是很好吗?

   这是目前理解到二者最大的差异,只是一个小小观念的不同而已~~  

   一者是努力於毕竟解脱;另一者是发愿成佛。
   记得蔡老师的旧文章提到「学位」与「做义工」的不同,
   一者是努力於拿到博士学位;另一者是拿到博士学位仍在做义工,二者不是分
   开看的。

> 须陀洹与不退转是否一样,或有何不同?

   目前理解,感觉很类似,因为证得须陀洹,已经是保证班了!
Wed Oct 27 09:27:36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3
五五
※ 引述《sici2 (爱做梦的小孩)》之铭言:
>    目前理解,感觉很类似,因为证得须陀洹,已经是保证班了!
最近刚好在读《增壹阿含》,在《增壹阿含》中找「不退转」字眼的话,可以
发现它都会跟「须陀洹」有关:如「成须陀洹不退转法」,或是「成须陀洹,
得不退转法」之类。我想只要看到这样的结果,直觉下都会认为须陀洹就是不
退转,而不退转指的就是迟早会解脱的意思。不过,因为一个奇怪的例子,才
引发这一个问题。

这个例子的主角是须达长者,在开始说明为什麽感到奇怪前,需先引用之前讨
论「初果需不需要禅定力?」里头的资料,从《杂阿含经》卷 37 第1031经及
《杂阿含经》卷 22 第 592经的记载中,我们先相信须达长者在初次见到佛时
便已证得须陀洹了。

而在《增壹阿含》八难品(八)中,有一段记录是佛陀跟阿那□邸长者说明「
施持戒人胜犯戒者」的重要,在说明之完後,经文上是这麽写的:

T02n0125_p0755b13□喜悦心,供养圣众。」 是时,世尊与彼长者说
T02n0125_p0755b14□微妙法,立不退转之地。长者闻法已,喜庆
T02n0125_p0755b15□无量,即从坐起,头面礼足,绕佛三匝,便退
T02n0125_p0755b16□而去。 是时,阿那□邸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
T02n0125_p0755b17□行。

我觉得奇怪的地方便是为什麽这边提到了「立不退转之地」,若须达长者已经
是须陀洹的话,早就是不退转了吧?!

於是就想到有没有可能须达长者是从解脱道转向菩萨道,而这里的不退转,指
的反而是「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可惜经文没明说「微妙法」的
内容,因此难以确定。

而记得之前也有讨论过「为什麽给孤独长者是三果,却往生欲界」的问题,
我私下在猜,或许须达长者是由解脱道转向菩□道吧(?)。

但其实我不确定有没有这样的可能性。 ^^"

--
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
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 ~ 阿姜查
Wed Oct 27 22:26:23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4
邱大刚
先转贴一封以前的讨论供参考:

=========================================================
问:

    各位师兄,请问一下,南先生说「阿罗汉只能向生死请长假,过八万四千劫
仍须回轮回之列」这种说法是从哪些书出的呢?

    我参考了《现观庄严论》、《瑜珈师地论》等等大乘经论,并没有发现
这种记载耶! 如《现观庄严论》就直接强调了阿罗汉可完全降伏死魔。
且为无馀涅盘。

    《楞严经》中也是! 《楞严经》中,仍会堕入轮回的是属於外道仙人,
并不是真正的阿罗汉。《楞严经》中提到的五不还天为圣境,光是修行至
五不还天即可永久不入轮回之列了。

    当然《阿含》等系列经典更是强调了「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
这是不用说的。

    再者,《妙法莲华经》【譬喻品】三车之喻的部分,也是明确提到了皆可出火宅!
【化城喻品】的部分似乎是另外强调除了出火宅外,还要成佛为目的,不过并没有
说「阿罗汉只能向生死请长假,过八万四千劫仍须回轮回之列」这种话。

    【信解品】也提到「得脱三界」,只不过「得脱三界」不是最终目的而已,
并没有说必须再入轮回的话。

    不知「阿罗汉八万四千劫後仍须轮回」到底谁先说的呢??

请师兄发表意见! 这只是我目前的发现而已,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期待师兄能找出其它资料,谢谢!




From: abstsai@ms1.hinet.net

 DC>  请问您一下,有人说「阿罗汉只能向生死请长假,过八万四千劫

     这个不是「一下」, 而是「一大下」了。:-)  这问题太严重, 老身的只
     好再来挑灯 key in 一番。待我去买两瓶康背特来再说。

 DC> 仍须回轮回之列」这种说法是从哪些书出的呢?我参考了《现观庄严论》、《瑜
 DC> 珈师地论》 等等早期大乘经论,并没有发现 这种记载耶!

     两杯下肚, 马西马西, 罗汉菩萨, 不是东西。□话少表, 且听老汉道来。
     先来个声明: 以下这些资料是我读经的笔记, 拿来请您过目一下。不是为
     了要和外道辩论用的, 只是供您参考而已。
         文中: 「」: 经文, ( ): 我的看法或注解。 先看左边的主要内容,
     再看右边的补注。

==========================================================

     《阿罗汉和菩萨、佛》 主要摘自《大般涅盘经》迦叶菩萨品二十四


   这一品由迦叶菩萨问世尊修习的果或因如何, 成就可到什麽地位, 前面由须
   陀洹因、须陀洹果一直谈到这里阿罗汉因、阿罗汉果的种种。因为这部经的
   主题是「涅盘」因此迦叶菩萨( 不是老迦叶, 这个是一个童子菩萨, 婆罗门
   出身) 就问涅盘的种种, 到了这一段问到了涅盘的因果。


   主 要 内 容                                      补注


       (世尊说)「离诸烦恼一切善业是涅盘因。」  │为何「离一切善业」也
                                               │是涅盘因?
  「因, 复有二种。一者近因, 二者远因, 近因者即 │
  是三解脱门; 远因者即无量世所修善法。善男子,  │三解脱门: 空、无相、无作。
  如世间法, 或说『生因』或说『了因』。出世间法 │一切善业也是「作」, 因此不
  亦复如是, 亦说生因, 亦说了因。」             │是涅盘境界。
                                               │生因: 生(某一状况的原)因。
                                               │某状况形成後可能再形成另一
                                               │个状况。
                                               │了因: 了(结某状况的原)因,
                                               │并且, 了结後不再有任何状况。
  「善男子, 三解脱门、三十七品能为一切烦恼作『 │不生生: 生了这个, 就不再生
  不生生』因, 亦为涅盘而作了因。」             │了, 有「最後」的意思。
  「善男子, 远离烦恼则得了了见於涅盘, 是故涅盘 │
  唯有了因, 无有生因。善男子, 如汝所问, 云何沙 │前面世尊说过, 阿罗汉果是沙
  门, 云何沙门果者。善男子, 『沙门那』者即八正 │门果。这里再说, 何谓沙门、
  道; 沙门果者, 从(八正)道毕竟永断一切贪嗔痴等,│沙门果。
  是名沙门、沙门果。」                         │
      「迦叶菩萨言, 『世尊, 何因缘故, 八正道者 │这一段, 沙门那就是沙门道,
  名沙门那?』『善男子, 世言沙门, 名「乏」;那者 │和沙门果是相对应的。行沙门
  名「道」, 如是(八正)道者断一切乏、断一切道,  │道得沙门果。
  以是义故, 名八正道为沙门那。从是道中获得果故,│
  名沙门果。」                                 │
      「善男子, 又沙门那者, 如世间人有乐静者亦 │另一种沙门那(道)。
  名沙门, 如是道者亦复如是, 能令行者离身口意恶,│行者: 修行人。
  邪命等, 得乐寂静, 是故名之为沙门那。」       │
      「善男子, 如(果)世下人能作上人, 是名沙门,│另一种, 能令下等人变成上等
  如是道者亦复如是。能令下人作上人故, 是故得名 │人的道, 也叫沙门道。
  为沙门那。善男子, 阿罗汉人修是道者得沙门果,  │
  是故得名『到於彼岸』。」                     │沙门果就是到了彼岸--解脱了。

--- 1 --------------------------------------------------

=========================================================

     From: AB TSAI
  Subject: 阿罗汉重入轮回?-2


 DC> 说「阿罗汉只能向生死请长假,过八万四千劫仍须回轮回之列」

-- 2 -------------------------------------------------------------

    「阿罗汉果者即是『无学』、『五分法身』│无学:不必再学了。
  (哪五法)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因是│五分法身: 以五种功德法
  五分得到彼岸, 是故名为『到於彼岸』。到彼│          成佛身。
  岸故而自说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这里就开始说阿罗汉的种
  已办、更不受有』,善男子,是阿罗汉永断三│种了, 请仔细看好。
  世生因缘故,是故自说『我生已尽』;亦断三│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界五阴身故,复言我生己尽」              │
                                          │
   「所修梵行已毕竟故,是故唱言梵行已立。│已立,也可说是毕业了。
  又舍学道,亦名已立。」                  │想想,「毕业」一词真是
                                          │有意思呢。
    「如(照)本(来)所求(的), 今日已得, 是故│
  唱言『所作已办』, 修道得果, 亦言已办。获│
  得尽智、无生智故,唱言『我已尽诸有结』,│
  以是义故,名『阿罗汉得到彼岸』」        │
                                          │
    「如阿罗汉,辟支佛亦复如是」          │到这里,阿罗汉的地位已
                                          │然确立。同时辟支佛的成
                                          │就也一样从沙门道可以到
                                          │彼岸。我生已尽,三世生
 (接著,世尊谈到菩萨和佛如何到彼岸)     │的因缘已断,不再轮回了。
                                          │
  「菩萨及佛,具足成就六波罗蜜,名到彼岸。│这里,菩萨、佛是由於
  是佛、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名为具│「六波罗蜜果」而到达彼
  足六波罗蜜,何以故?得六波罗蜜果故名为具│岸。
  足。」                                  │
                                          │
  (以下世尊详细说明众生因为「不修戒、不修 │
  心、不修慧、不修身」四事而不能得到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的种种现象..略..)           │
                                          │
      世尊要菩萨本身修戒并具足梵行,他同时│具足梵行:这个要求和沙
  强调「我说梵行即是三十七助道之法。善男子│门一样的。
  若离如是三十七品,终不能得声闻正果乃至阿│菩萨也是行三十七品, 所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不见佛性及佛性果,以│以沙门道和菩萨道两者在
  是因缘,梵行即是三十七品。」            │个人行为上并没有不同。
                                          │


  两种方式都到达彼岸,一是行沙门道得到沙门果者。一是行六波罗蜜而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的。因此,前信所言「罗汉菩萨不是东西」,指的
  是这两者不是反向而行,而是向著「相同方向」的两条路,目的地都是--
 「彼岸」。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hu Oct 28 12:16:50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5
rlai000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为了方便陈述问题,底下先说一下我对解脱道与菩萨道的认知,
> 不过也不知写的对不对,因此若有不恰当处也麻烦大家指出。 ^^
> 解脱道:於今生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而直接趋向涅盘。
> 菩萨道: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累积福德资粮,并发愿成佛。
> 有些不了解的是:
> 解脱道与菩萨道是平行线吗?还是随时可以互换?
> 譬如一个证到初果的圣者-最多於人间与天界各往返七度後就能涅盘的人,
> 那麽他有可能在这十四生中成佛吗?
> 而一个行者是否至少要得到不退转才称得上入菩萨行,才有机会成佛?
> 或是需具备什麽样的资格?否则在生死轮回中与一般凡夫有何差别?
> 须陀洹与不退转是否一样,或有何不同?
> 以上,谢谢大家的回覆。 <(_ _)>

我的理解「解脱道」与「菩萨道」无有分别。

我想您的问题重点在「涅盘」与「轮回」。也关联到「菩萨行」的理解。

试想想,释迦在世时是否已「解脱」?
2010年10月28日 14:02:37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6
五五
※ 引述《rlai000 (rlai000)》之铭言:
>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 解脱道:於今生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而直接趋向涅盘。
> > 菩萨道: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累积福德资粮,并发愿成佛。
> 我想您的问题重点在「涅盘」与「轮回」。也关联到「菩萨行」的理解。
> 试想想,释迦在世时是否已「解脱」?
多谢师兄的提醒。

刚看了蔡大之前写的文章後再想了一下:

两种方式都是到达彼岸,目的都是解脱,
那麽称为「解脱道」还真有些不合适,应该改为「沙门道」。 :)

关於这个问题,我想也许是我对「菩萨行」还不太理解:

像是菩萨十地与沙门四果不知有没有对应关系?
(或是菩萨五十二位阶与沙门四果)

而行菩萨行的话是不是要需具备什麽样的资格?

像沙门道的话,只要得到初果就有挂保证可以解脱(虽然很难...);
但菩萨道的话,因为要不断累积福德(由福成佛道),感觉要花很久的
时间在轮回,那麽在这麽长的时间中要怎麽保证是一直在累积福德,
而不是有增有减的?


--
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
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 ~ 阿姜查
Thu Oct 28 21:26:51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7
rlai000
我想「菩萨行」可由菩萨之名窥视一下。菩萨是菩提萨陲的简称,意即「觉」「有情」。

又试想想,释迦在世时已是佛(觉者),但也是有情(看看《金刚经》首段描述释迦的生活)。
2010年10月30日 17:15:59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8
爱做梦的小孩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刚看了蔡大之前写的文章後再想了一下:
> 两种方式都是到达彼岸,目的都是解脱,
> 那麽称为「解脱道」还真有些不合适,应该改为「沙门道」。 :)
> 关於这个问题,我想也许是我对「菩萨行」还不太理解:
> 像是菩萨十地与沙门四果不知有没有对应关系?
> (或是菩萨五十二位阶与沙门四果)
> 而行菩萨行的话是不是要需具备什麽样的资格?
> 像沙门道的话,只要得到初果就有挂保证可以解脱(虽然很难...);
> 但菩萨道的话,因为要不断累积福德(由福成佛道),感觉要花很久的
> 时间在轮回,那麽在这麽长的时间中要怎麽保证是一直在累积福德,
> 而不是有增有减的?

      目前我对菩萨道的理解是「很难」,既然是菩萨,会不舍一切众生
      所以地狱众生也会是菩萨不舍的众生对象之一,如果真要救度众
      生的话,岂有地狱众生不救之理?(菩萨会救度广大众生)

   所以我认同与蔡老师的观点,「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藏法门的观念
   走菩萨道。如果连最难的地狱道都能行走自如的话,似乎再怎麽退转
   也无路可退,这是目前的理解。至於佛学名相,可参考站上的
   「一行佛学辞典」搜寻「不退」,会有很多名相解释,因为是名相,
   对名相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参考,

   不过我猜想,达到某不退位时应该不会有人出来颁发奖状! ^_^y
   不过会出来鼓励继续「做义工」^_^!
Sun Oct 31 09:58:48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9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为了方便陈述问题,底下先说一下我对解脱道与菩萨道的认知,
> 不过也不知写的对不对,因此若有不恰当处也麻烦大家指出。 ^^
> 解脱道:於今生证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而直接趋向涅盘。
> 菩萨道: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累积福德资粮,并发愿成佛。
> 有些不了解的是:
> 解脱道与菩萨道是平行线吗?还是随时可以互换?
> 譬如一个证到初果的圣者-最多於人间与天界各往返七度後就能涅盘的人,
> 那麽他有可能在这十四生中成佛吗?

应该是只有七生, 而不是十四生.

> 而一个行者是否至少要得到不退转才称得上入菩萨行,才有机会成佛?
> 或是需具备什麽样的资格?否则在生死轮回中与一般凡夫有何差别?
> 须陀洹与不退转是否一样,或有何不同?
> 以上,谢谢大家的回覆。 <(_ _)>

这问题我觉得很难解决. 尤其是北传的声闻道与菩萨道,
二者长期以来都是互相指出对方有问题或有所不足,
在这情况双方发展出来的观点, 应该不容易找出共同的答案.

我知道有一本书 "南传菩萨道", 我没仔细看过, 也不太知道书本的背景,
不过经由一些南传行者的介绍, 觉得其与南传的声闻道并没有什麽冲突,
有兴趣的话或许可以参考该书... 若有看到答案, 也欢迎分享. ^^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ue Nov 2 16:57:19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10
五五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譬如一个证到初果的圣者-最多於人间与天界各往返七度後就能涅盘的人,
> > 那麽他有可能在这十四生中成佛吗?
> 应该是只有七生, 而不是十四生.
师兄真细心,不可能在天上成佛的,
所以应该是 7 生没错。 ^^

--
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
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 ~ 阿姜查
Tue Nov 2 23:03:13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11
五五
※ 引述《sivathika (Pattanumodana)》之铭言:
> 我知道有一本书 "南传菩萨道", 我没仔细看过, 也不太知道书本的背景,
> 不过经由一些南传行者的介绍, 觉得其与南传的声闻道并没有什麽冲突,
> 有兴趣的话或许可以参考该书... 若有看到答案, 也欢迎分享. ^^
> --------------------------------------------------------------------
> 网路上有全文
> http://ppt.cc/y5!2
> 以这本书的见解而言,确实没什麽冲突:
> 一般的人适合以阿罗汉为目标,以较短时间取证;
> 特别精进勇猛的行者则可以佛果为目标,在四阿僧祗与十万大劫中圆满
> 十波罗蜜。
谢谢师兄提供的资料。

其实我还真没听过「南传菩萨道」这本书,
有善心人士将它电子化真的太好了,先把连结记下来。 :P


--
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
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 ~ 阿姜查
Tue Nov 2 23:06:12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12
邱大刚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关於这个问题,我想也许是我对「菩萨行」还不太理解:
> 像是菩萨十地与沙门四果不知有没有对应关系?
> (或是菩萨五十二位阶与沙门四果)

    在经中一般不直接比较,因为比较的基准不太一样。照站上常见
的比喻,就像教授和博士的比较,不见得能一对一对映的比。

    在後世的论中则有不少的比较,但由於这两者本来就不是在同个
基准点上,因此後世的论才会有偏大或偏小的不同观点。

    这些观点就看文字上的定义了。举例而言,若就解脱而言,阿罗
汉的解脱和佛(菩萨的极致)的解脱是没有差别的,这是经中许多地
方都有明讲的,且佛也说他是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是指解脱的能力。

    但若像「智慧」这个词就有很多种不同的定义,如果定义为解脱,
那就如上说。如果将智慧定义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包括世智辩聪,
那又不一样,而且没有众生的智慧能够和佛相提并论的,因为佛可是
花了三大阿僧□劫而练就八万四千般武艺 XD

> 而行菩萨行的话是不是要需具备什麽样的资格?

    要行六度万行的菩萨行,表相的条件就是四弘誓愿,那是要成佛
的大誓愿。但更重要的根本是「发菩提心」,这菩提心就重要了,不
只是现在市面上常见的说要助人的心那一类,而是《金刚经》就在讲
的那个要超级清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心。就这个条件而言,
阿含经就是一再的教行者如何才能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
者见的实修方法:

[圣弟子不求过去世,不求未来世,不著我见、众生见、寿者见] <杂阿含、十二、二九六>

<<<<<<<<<<<<<<<<<<<<<<<<<<<<<<<<<<<<<<<<<<<<<<<<<<<<<<<<

多闻圣弟子於此因缘法、缘生法正知善见,不求前际,言:
『我过去世若有、若无?我过去世何等类?我过去世何如?』

不求後际:『我於当来世为有、为无?云何类?何如?』

内不犹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为前?谁终当云何之?此
众生从何来?於此没当何之?』

若沙门、婆罗门起凡俗见所系,谓说我见所系、说众生见所系、
说寿命见所系、忌讳吉庆见所系,尔时悉断、悉知,断其根本,
如截多罗树头,於未来世,成不生法。是名多闻圣弟子於因缘
法、缘生法如实正知,善见、善觉、善修、善入。」

>>>>>>>>>>>>>>>>>>>>>>>>>>>>>>>>>>>>>>>>>>>>>>>>>>>>>>>>

> 像沙门道的话,只要得到初果就有挂保证可以解脱(虽然很难...);
> 但菩萨道的话,因为要不断累积福德(由福成佛道),感觉要花很久的
> 时间在轮回,那麽在这麽长的时间中要怎麽保证是一直在累积福德,
> 而不是有增有减的?

    看是谈解脱的能力还是六度万行。如果是看解脱的能力,
菩萨证初果自然就保证可以解脱,不会因为他叫菩萨就不能解
脱。就六度万行而言,般若为导,因此还是要回归到智慧的带
领。

    福德的累积绝对是有增有减,否则就不叫无常了。成佛不
像打电动积分,积到最高分的福德就能成佛 XD 但菩萨厉害(
或困难)的地方是不因这些进退而有怯懦,他们的心量是已超
越进退或得失了,由此般若为导才有真正六度万行的可能,也
才可能如禅宗六祖慧能所说的超越贪□痴即超越三大阿僧□劫。
到头来,时间也不过是一种妄相而已,释迦牟尼佛能千百亿化
身,超越三大阿僧□劫大概就比较容易了吧 XD

[南无大慈大悲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中阿含、九、五、三六>

<<<<<<<<<<<<<<<<<<<<<<<<<<<<<<<<<<<<<<<<<<<<<<<<<<<<<<

阿难!我往诣无量百千刹利众,共坐谈论,令可彼意。共
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声,我音声亦然;
如彼威仪礼节,我威仪礼节亦然。若彼问义,我答彼义。
复次,我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为彼
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彼处没。我既没已,彼
不知谁?为人?为非人?阿难!如是甚奇!甚特!如来、
无所著、等正觉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如是梵志众、居
士众、沙门众。

「阿难!我往诣无量百千四王天众,共坐谈论,令可彼意。
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声,我音声亦
然;如彼威仪礼节,我威仪礼节亦然。若彼问义,我答彼
义。复次,我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方便
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彼处没。我既没已,
彼不知谁?为天?为异天?阿难!如是甚奇!甚特!如来、
无所著、等正觉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如是三十三天、
[火*佥]摩天、兜率哆天、化乐天、他化乐天、梵身天、梵
富楼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晃昱天、少净天、无量净天、
遍净天、无挂碍天、受福天、果实天、无烦天、无热天、
善见天、善现天。

「阿难!我往诣无量百千色究竟天众,共坐谈论,令可彼
意。共坐定已,如彼色像,我色像亦然;如彼音声,我音
声亦然;如彼威仪礼节,我威仪礼节亦然。若彼问义,我
答彼义,复次,我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无量
方便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已,即彼处没。我既
没已,彼不知谁?为天?为异天?阿难!如是甚奇!甚特!
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成就功德,得未曾有法。」

>>>>>>>>>>>>>>>>>>>>>>>>>>>>>>>>>>>>>>>>>>>>>>>>>>>>>>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Thu Nov 4 23:33:06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13
五五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要行六度万行的菩萨行,表相的条件就是四弘誓愿,那是要成佛
> 的大誓愿。但更重要的根本是「发菩提心」,这菩提心就重要了,不
> 只是现在市面上常见的说要助人的心那一类,而是《金刚经》就在讲
> 的那个要超级清净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心。就这个条件而言,
> 阿含经就是一再的教行者如何才能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
> 者见的实修方法:
虽然 rlai000 师兄之前就有提到《金刚经》,那时我还是有些不明白。 ^^"
不过 David 师兄这麽一解释,突然觉得清楚多了。

>     福德的累积绝对是有增有减,否则就不叫无常了。成佛不
> 像打电动积分,积到最高分的福德就能成佛 XD 但菩萨厉害(

这一点还真的是我的误解,以为成佛就是一直在累积福德。:Q 进一
步想想要有增无减真的很难,因为在不断轮回中一定会遇到非常两难
的局面:

譬如有人要求布施身边所有的财物,包括妻子儿女时,那该怎麽办?
该考虑妻儿的感受呢?还是该遵守自己发的誓愿?

或者当了国王,无论什麽政令也只能求得大众的利益而已,不可能是
十全十美的;而受害者起来抗争时,该去镇压呢?还是软化自己的立场?

或许正因为是两难,所以会不断考验著慈悲与智慧的运用,而悲智双运
的累积,才算是成佛的资粮吧。

--
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
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 ~ 阿姜查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学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 释放心灵的尘埃                     BudaFeeling
◆ 修改: 10/11/06  0:28:31 <220.137.71.188> 
Sat Nov 6 00:26:31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14
爱做梦的小孩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譬如有人要求布施身边所有的财物,包括妻子儿女时,那该怎麽办?
                                  ^^^^^^^^^^^^^^

      赔钱货的妻子,不成才的子女,都可以布施掉,
   感觉的确「怪怪的」~~

   《金刚经》的套句,很值得省思~~

   「布施非布施是名布施」

   已经成圣的菩萨,实无一物可得,自然无物可施,

   如果他有物可施,就不名菩萨了!(菩萨三轮(施、受、物)体空)

   有心人想要抓把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观念很重要吧!
Sat Nov 6 09:10:11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解脱道与菩萨道
#15
爱做梦的小孩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 解脱道与菩萨道是平行线吗?还是随时可以互换?
> > 譬如一个证到初果的圣者-最多於人间与天界各往返七度後就能涅盘的人,
> > 那麽他有可能在这十四生中成佛吗?
> 应该是只有七生, 而不是十四生.

      这是这一次读经班读到的内容,提出来与大家分享~~

      melon在导读这一段时,我心想,时间比预期的还要短,
      不是十一年,也不是十二个月,而是「一个月」

T02n0125_p0795b06(05)□若能一月之中修行其法,彼比丘必成二果:若阿那含、
T02n0125_p0795b07(00)□若阿罗汉。所以然者,
T02n0125_p0795b08(08)□十二因缘皆出十一法中。所谓生、老、病、死、愁、忧、苦、恼


      短短一个月就可以脱胎换骨,这个投资报酬率算不错,
      也让时间忙的人有机会可以解脱,

      现在的短期「克期取证」的方式,看来也是有《阿含》经典作依据。




--
狮子吼站 相关资源:                             ◇ 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电子三藏结集中            http://www.cbeta.org
◆ 修改: 10/11/09 12:04:29 <59.115.50.3> 
Tue Nov 9 12:03:16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