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修慈心最高只能到阿那含果?
#1
五五
不好意思,虽然现在问这个问题有些好高骛远。
不过没弄清楚前念头还真放不掉。 ^^"
不知在底下《中阿含经》上的「或复上得」该怎麽解释?

------------------------------------

◇ 《中阿含经》卷三(一五)业相应品思经第五

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慈心解脱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随心去此。
比丘应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业,是一切今可受报,终不後世。』
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脱无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复上得。
                                          ^^^^^^^^
◇ 同经异译:增支部 / 十集 / 第二十一 业所生身品 207 二○七 (思)

二  「诸比丘!不论男女当俱修习此慈心解脱。诸比丘!男女俱[於命终之时],不
可持此身而去,诸比丘!此为可死而以心为因;彼如是了知『前我依业所生身而作
之恶业者,皆受於此[世],不使後有』。诸比丘!如是,比丘内观,若能修习慈心
解脱,则资於不还果,但未通达更上之解脱。
                    ^^^^^^^^^^^^^^^^^^
------------------------------------

虽然《清净道论》上也是讲:
「不通达上位」-慈定不能证得阿罗汉的上位,然而死後生於梵天犹如睡醒一般。

不过也许因为上述南传经典中,很明确的说:「但未通达更上之解脱」的缘故,所
以论也就依循了。

但北传上只说「必得阿那含」,而接下来的「或复上得」是什麽意思?
感觉上有些像是「或又更高的成就」,不过如此一来,结果可是差很大。

其实问题核心都在於修慈心最高只能到阿那含果吗?
师兄们的看法如何?


--
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普缘。
一方充满。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
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憎.无恚。宽弘重心。无量修习。
Sat Nov 13 10:23:51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修慈心最高只能到阿那含果?
#2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不好意思,虽然现在问这个问题有些好高骛远。
> 不过没弄清楚前念头还真放不掉。 ^^"
> 不知在底下《中阿含经》上的「或复上得」该怎麽解释?
> ------------------------------------
> ◇ 《中阿含经》卷三(一五)业相应品思经第五
> 若彼男女在家、出家修慈心解脱者,不持此身往至彼世,但随心去此。
> 比丘应作是念:『我本放逸,作不善业,是一切今可受报,终不後世。』
> 若有如是行慈心解脱无量善修者,必得阿那含,或复上得。
>                                           ^^^^^^^^
> ◇ 同经异译:增支部 / 十集 / 第二十一 业所生身品 207 二○七 (思)
> 二  「诸比丘!不论男女当俱修习此慈心解脱。诸比丘!男女俱[於命终之时],不
> 可持此身而去,诸比丘!此为可死而以心为因;彼如是了知『前我依业所生身而作
> 之恶业者,皆受於此[世],不使後有』。诸比丘!如是,比丘内观,若能修习慈心
> 解脱,则资於不还果,但未通达更上之解脱。
>                     ^^^^^^^^^^^^^^^^^^
> ------------------------------------
> 虽然《清净道论》上也是讲:
> 「不通达上位」-慈定不能证得阿罗汉的上位,然而死後生於梵天犹如睡醒一般。
> 不过也许因为上述南传经典中,很明确的说:「但未通达更上之解脱」的缘故,所
> 以论也就依循了。
> 但北传上只说「必得阿那含」,而接下来的「或复上得」是什麽意思?
> 感觉上有些像是「或又更高的成就」,不过如此一来,结果可是差很大。
> 其实问题核心都在於修慈心最高只能到阿那含果吗?
> 师兄们的看法如何?

这件事我是想到有二种可能,我先拿南传的版本来看

这是元亨寺的版本:
诸比丘!如是,比丘内观,若能修习慈心解脱,则资於不还果,但未通达更上之解脱。

这是庄春江居士的暂译:
比丘们!这麽修习慈心解脱,这里,对未通达更上解脱的有慧比丘,它导向不还果。

巴利版原文如下 (文字有失真, 我把一些罗马拼音全换成英文字母了)
anagamitaya samvattati idha pannassa bhikkhuno uttari vimuttim appativijjhato

逐字翻译如下(我是随意取用巴利字典的内容,没有细究语态等变化)

anagamita:不返者的状态
samvattati : 存在,导致。
idha:adv. 在此处
panna:明智的,具有智慧的。
bhikkhu:比丘
uttari:更上
vimutti:解脱
pativijjhati:通达 (前面有 ap , 所以为否定词)

直译是:(达到)不返者(阿那含)状态的存在,
此是有智比丘(於)更上(的)解脱无法通达。

与其他前辈讨论过,巴利文中的 "更上 解脱" 那二字很可能就是 "上得" 的翻译,
但後一字可能因断句不同而没译到。

另一种想法,南传的意思是:
"若没有通达更上的解脱法, 就只能证阿那含, 无法证阿罗汉"
反过来说, "或复上得" 也可以说成:
"或者若能学习更上之法, 就可以证得更高的果位(阿罗汉)"

以上算是勉强配合南传的说法才硬拗出来的解释,
然而这样猜也不是没有原因,若慈心能证得阿罗汉,那经文为什麽不说
"必得须陀洹,或复上得。" 或 "必得斯陀含,或复上得。"?
所以这里的语句的确是有点问题的。

=============================================

我个人是认同只修慈心无法证阿罗汉。

在经方面,可以参考中阿含27经,那经是舍梨子教导陀然居士四梵室,後来陀然居士
死後生往梵天,佛陀就问为何不教陀然居士 "过梵天法". 如果四梵室可以证阿罗汉,
就不需要有所谓的 "过梵天法" .

在论方面,除了南传的清净道论, 北传的《阿□达磨俱舍论》也同样提到四无量心
不能断诸惑。

《阿□达磨俱舍论》卷29〈8 分别定品〉:
「前虽说此能治四障而不能令诸惑得断。有漏根本静虑摄故。胜解作意相应起故。
遍缘一切有情境故。」
(CBETA, T29, no. 1558, p. 150, c21-23)

这和南传阿□达摩见解差不多,要断惑是要以究竟法的实相(无常、苦、无我)
为修观的对象。但四梵住是以有情为修观对象,而且所得之定不是无漏之定,
所以只能对治四障而不能断诸惑。

此外,四梵住的修法也是共外道,若只有四梵住就能证阿罗汉,那外道应该也有
人能证阿罗汉了。

基於这些资料,我觉得单纯的慈心禅无法证阿罗汉是比较合理的。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un Nov 14 02:34:10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