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世尊与外道的四无量心有何差异?
#1
五五
多谢 Heaven 师兄的解答,我也觉得慈心禅应该是属於辅助性质的方法,简
单来想就是有慈悲不一定有智慧了。 :Q

原本我是有另一种想法:「或复上得」会不会指「或於天上得阿那含」,不
过不确定在天上是否能得阿那含,所以不敢提出来;但现在看到巴利文似乎
没这样的意思,所以可以确定不能这麽解释了。

不过有些事还不明白,也都跟四无量心有关,因此想趁这个机会来询问大家
的意见。 ^^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七(七四三)中,有次外道跟世尊的弟子说:

---------------------------------

「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
 『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尽摄其心,住四念处[Q1]。
  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
  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
  亦无□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
 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

 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

---------------------------------

听到弟子将上事跟世尊讲时,世尊则说:

---------------------------------

「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
 『修习慈心,为何所胜[Q2]?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
 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慢、毁□、
 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

 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
 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

 比丘!
 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Q3];
 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
 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
 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

Q1:

似乎外道也有四念处的修法,但四念处不是佛法中特有的吗?还这里的外道
是属於喜欢说嘴的类型,所以世尊说「修习慈心,为何所胜?」是在问他们
实修的方法,而他们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才「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

Q2:

若依Q1中的假设,则「为何所胜」便有「对什麽有帮助」的感觉。
但有另一个解释是「什麽可以超越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不知那个会比较恰当?

Q3:

延续Q1及Q2下来,「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这句话便有两种看法了,
一种是指:要心与慈俱,对清净的修行有帮助。
另一种是:要心与慈俱,达到清净的修行便可超越慈心。
(其实我也不太确定文中所指的「净」是不是清净的修行)

不知以上 Q1 到 Q3 要怎麽样解释会比较合理?或者有没有更好的看法? ^^

--
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
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 ~ 阿姜查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您的问题就是大家的问题!                         BudaHelp
◆ 修改: 10/11/15 21:43:07 <220.137.77.56> 
Mon Nov 15 11:32:05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世尊与外道的四无量心有何差异?
#2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多谢 Heaven 师兄的解答,我也觉得慈心禅应该是属於辅助性质的方法,简
> 单来想就是有慈悲不一定有智慧了。 :Q
> 原本我是有另一种想法:「或复上得」会不会指「或於天上得阿那含」,不
> 过不确定在天上是否能得阿那含,所以不敢提出来;但现在看到巴利文似乎
> 没这样的意思,所以可以确定不能这麽解释了。

这也是显出不同版本对读的重要了.

> 不过有些事还不明白,也都跟四无量心有关,因此想趁这个机会来询问大家
> 的意见。 ^^
>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七(七四三)中,有次外道跟世尊的弟子说:
> ---------------------------------
> 「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如是法不:
>  『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尽摄其心,住四念处[Q1]。
>   心与慈俱,无怨无嫉,亦无□恚,广大无量,善修充满;
>   四方、四维、上、下一切世间,心与慈俱,无怨无嫉,
>   亦无□恚,广大无量,善修习充满,如是修习。』
>  悲、喜、舍心俱亦如是说。
>  我等亦复为诸弟子作如是说,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
> ---------------------------------
> 听到弟子将上事跟世尊讲时,世尊则说:
> ---------------------------------
> 「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
>  『修习慈心,为何所胜[Q2]?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
>  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慢、毁□、
>  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
>  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
>  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
>  比丘!
>  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Q3];
>  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
>  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
>  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 ---------------------------------
> Q1:
> 似乎外道也有四念处的修法,但四念处不是佛法中特有的吗?还这里的外道
> 是属於喜欢说嘴的类型,所以世尊说「修习慈心,为何所胜?」是在问他们
> 实修的方法,而他们因为没有经验,所以才「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

南北传对读可参考庄春江居士的翻译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43.htm

我倒不确定四念处是不是佛法特有,有相关经文参考吗?
我只会想到缘起、无我、四圣谛等是佛法特有的。
四念处是一种方法,或许其他宗教也可能会借去用用吧。

庄居士在其「经文对比」是认为:
北传经文的「四念处」,疑为「无量心三昧」(慈、悲、喜、舍)之误。

我想外道并不是没经验,毕竟四梵住是通外道的,我想应该是他们没有修到顶点,
所以所知有限。

> Q2:
> 若依Q1中的假设,则「为何所胜」便有「对什麽有帮助」的感觉。
> 但有另一个解释是「什麽可以超越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 不知那个会比较恰当?
> Q3:
> 延续Q1及Q2下来,「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这句话便有两种看法了,
> 一种是指:要心与慈俱,对清净的修行有帮助。
> 另一种是:要心与慈俱,达到清净的修行便可超越慈心。
> (其实我也不太确定文中所指的「净」是不是清净的修行)
> 不知以上 Q1 到 Q3 要怎麽样解释会比较合理?或者有没有更好的看法? ^^

我贴二段《清净道论》对此的解释:
====================================
(1)慈住者是不厌恶有情的。当他(对有情)熟练不厌恶,而专注其心於不厌恶
的青等的遍净之色时则他的心进入那(遍净色)中而无困难了。如是则慈为清净解
脱的近依(强因),更无过上,所以说(慈)以清净解脱为最上。

(2)悲住者,是对於为杖所击等的色相而观有情之苦生起悲愍的,故能善知色的
危险。当他熟悉了色的危险,离去任何地遍等,而专注其心於出离了色的虚空之时
,则他的心进入那(虚空)而无困难了。如是则悲为空无边处的近依,更无过上,
所以说(悲)以空无边处为最上。
====================================

由上文看起来,我会选择你说的「要心与慈俱,对清净的修行有帮助。」
或者应该是说,对清净解脱最有帮助的,就是慈了。
比较容易懂的是第二段,意思应该就是要修空无边处,则要修悲是最有帮助的。

南传的版本也有较详细的说明,不过也不是很容易理解。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ue Nov 16 03:22:02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世尊与外道的四无量心有何差异?
#3
五五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我倒不确定四念处是不是佛法特有,有相关经文参考吗?
> 我只会想到缘起、无我、四圣谛等是佛法特有的。
> 四念处是一种方法,或许其他宗教也可能会借去用用吧。
起初我的想法满单纯的,因为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
法无我)中的苦、无常、无我是佛陀的教法,外道不会这麽教,所以应该是
佛教特有的,不过这样说服力很弱。

後来看到《中阿含》的念处经,经文一开头是讲说三世诸佛都因住於四念处
而得无上正等正觉的。而经文结尾也说修四念处可以得究竟智(我在猜应该
是指解脱的智慧吧),所以较确定是佛教特有的。 ^^

但有一点比较不确下述经文说的「立心正住於四念处。修七觉支」,
经文指说四念处要搭配七觉支才能「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只是有个疑问在於有没有可能是修四念处不配合七觉支的情形?
还是只要立心正住於四念处,就是在修七觉支,这两者是一体的?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

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
立心正住於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
立心正住於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我今现在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
立心正住於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

底下是经文的结尾:

----------------------------------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
或有馀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
或有馀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
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馀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

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
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

--
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
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 ~ 阿姜查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健康饮食 - 养生要诀, 素餐好康倒相报.                             BudaFood
◆ 修改: 10/11/16  8:59:01 <140.96.185.153> 
Tue Nov 16 08:56:39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世尊与外道的四无量心有何差异?
#4
melon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南北传对读可参考庄春江居士的翻译
>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43.htm
> 我倒不确定四念处是不是佛法特有,有相关经文参考吗?
> 我只会想到缘起、无我、四圣谛等是佛法特有的。
> 四念处是一种方法,或许其他宗教也可能会借去用用吧。

 chakwos 对四梵住比较有兴趣,我对四念住比较有兴趣,难得刚好有机
会这两组一起讨论呢 :p

在 chakwos 所引的同一卷的 713 经,也有提到外道也有修行四念处:
-------------------------------
诸外道问比丘言:

「沙门瞿昙为诸弟子说法,断五盖覆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转趣
涅盘,住四念处,修七觉意。

我等亦复为诸弟子说断五盖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处,修七觉分。
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俱能说法。」
-------------------------------

虽然这一经的下文中,世尊有将上面提到的五盖、七觉支扩大来说,不
过倒是没有将四念处扩大来说。可是我们知道,七觉支的第一个「念觉
支」,一般多是指「四念处」(当然也有些经文当中是指十善、六念等
等)?

不过我一直不了解四念处到底算是「定」?还是也包括「慧」?

例如《杂阿含经》卷 29 第 810 经提到:修习安般能满足四念处。

 810 经有将安般的十六胜行分别与四个念处相呼应,其中第 12-15(对
不起我即使对照 803 经之後还是拆不出第 16 个 >_<)个,呼应到「法
法观念住」,而这第 12-15 个,其实似乎就是慧观的部分:

-------------------------------
《杂阿含经》卷 29 第 810 经:

「「若圣弟子有时观
(12) 无常(入息?)、
(13) 断(入息?)、
(14) 无欲(入息?)、
(15) 灭(入息),

如无常、断、无欲、灭观住学,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於法者,
亦随法比思惟,是名修安那般那念,满足四念处。」」
(CBETA, T02, no. 99, p. 208, b9-13)
-------------------------------

那麽这样一来,看来似乎外道也有可能有在修习四念处当中前面三个
和禅定相通的念处,而「法法观念处」可能不太有办法修到很透彻?
(毕竟修四念处最快可是 7 天就能达到涅盘的呀~)


> 庄居士在其「经文对比」是认为:
> 北传经文的「四念处」,疑为「无量心三昧」(慈、悲、喜、舍)之误。
> 我想外道并不是没经验,毕竟四梵住是通外道的,我想应该是他们没有修到顶点,
> 所以所知有限。

看来 743 经当中,若标点点在不同地方,似乎会影响这边的意义到底是指
「四念住」还是「四梵住」的样子呢?:p

目前的标点比较像「四念处」是「四梵住」的误植:
-------------------------------
『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尽摄其心,住四念处【,】
心与慈俱,无怨无嫉,
-------------------------------

若改成以下这样,就比较像「四念处」和以下所提的「四梵住」是两件事:
-------------------------------
『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尽摄其心,住四念处【。】
心与慈俱,无怨无嫉,
-------------------------------

这样吗??

--
=================================================
         昨天落,今天落,明天落,天天落叶。
         昨天扫,今天扫,明天扫,香烤地瓜。
=================================================
2010年11月16日 9:59:22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世尊与外道的四无量心有何差异?
#5
五五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看来 743 经当中,若标点点在不同地方,似乎会影响这边的意义到底是指
> 「四念住」还是「四梵住」的样子呢?:p
> 目前的标点比较像「四念处」是「四梵住」的误植:
> -------------------------------
> 『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尽摄其心,住四念处【,】
> 心与慈俱,无怨无嫉,
> -------------------------------
> 若改成以下这样,就比较像「四念处」和以下所提的「四梵住」是两件事:
> -------------------------------
> 『不断五盖恼心,慧力羸,为障碍分,不趣涅盘。尽摄其心,住四念处【。】
> 心与慈俱,无怨无嫉,
> -------------------------------
> 这样吗??
多谢 Melon 的提醒。

若仔细来想, 743 经中的四念处有可能是指慈、悲、喜、舍;
因为从字面上来看四念处,便有把心念稳固在四个地方的意思。

而我直觉上来想便认为是世尊说的身、受、心、法,而忘了当时
名词用法还没统一的可能性。 ^^"

--
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
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 ~ 阿姜查
Tue Nov 16 14:14:34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世尊与外道的四无量心有何差异?
#6
爱做梦的小孩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听到弟子将上事跟世尊讲时,世尊则说:
> ---------------------------------
> 「如彼外道出家所说,汝等应问:
>  『修习慈心,为何所胜[Q2]?修习悲、喜、舍心,为何所胜?』
>  如是问时,彼诸外道出家,心则骇散,或说外异事,或□慢、毁□、
>  违背、不忍,或默然萎熟,低头失辩,思惟而住。
>  所以者何?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
>  闻我所说随顺乐者,唯除如来及声闻众者。
>  比丘!
>  心与慈俱多修习,於净最胜[Q3];
>  悲心修习多修习,空入处最胜;
>  喜心修习多修习,识入处最胜;
>  舍心修习多修习,无所有入处最胜。」
> ---------------------------------
> Q1:
> 似乎外道也有四念处的修法,但四念处不是佛法中特有的吗?还这里的外道

        外道的「四念处」会不会指的是「慈、悲、喜、舍」,所以世尊才会
    以「慈、悲、喜、舍」来问:外道这样修行,最高可修到那里? 

    世尊开示说:
             修「慈」,「於净最胜」,最高能修到「净」
                  修「悲」,「空入处最胜」,最高能修到「空入处」
                  修「喜」,            ... 最高能修到「识入处」
                  修「舍」,            ... 最高能修到 「无所入处」

    以上是「慈悲喜舍」(外道的「四念处」)与佛教指的「四念处」不同,

    外道「四念处」--慈、悲、喜、舍(可称作「四梵住」)
    佛教「四念处」--身、受、心、法

    因为修「四梵住」最高只能修到如上所述,然而,修「四念处」却可速得
    漏尽!《杂阿含》57经原文如下:

T02n0099_p0014a04□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诸比丘:「若有
T02n0099_p0014a05□比丘於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见,疾
T02n0099_p0014a06□得漏尽?』者,我已说法言:『当善观察诸阴,
T02n0099_p0014a07□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T02n0099_p0014a08□七觉分、八圣道分。』我已说如是法,观察诸
T02n0099_p0014a09□阴。

    「四梵住」再怎麽修,最高也只能修到如上所述那种情况,
     而修「四念处」、「四正勤」...「七觉分」、「八圣道分」可以
     修到「速得漏尽」。

     这种「四念处」情况会让我想到「六方礼」的例子,
     外道的「六方礼」是婆罗门增长命财之法,
     佛说的「六方礼」指「1父母、2师长、3妻妇、4亲族、5僮仆、6沙门婆罗门」,
     同样都是「六方礼」内容却不一样。

     查「一行佛学辞典」提供参考:
     【六方礼】
     「东南西北下方上方为六方。婆罗门之法,有晨朝洗浴,敬礼六方,
      增长命财之」
     【善生】
     「佛见之而说佛法之六方礼,父母为东方,应以五事敬顺。师长为南方,
      应以五事敬奉。妻妇为西方,应以五事敬待。亲族为北方,应以五事
      观敬。僮仆为下方,应以五事敬授。以沙门婆罗门为上方,应以五事
      供奉。礼敬如是诸方,则死得生天。」


--
狮子吼站 板面介绍: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别害羞, 尽管问喔!                               BudaHelp
◆ 修改: 10/11/17 11:19:28 <59.115.50.201> 
Wed Nov 17 11:18:25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世尊与外道的四无量心有何差异?
#7
五五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我倒不确定四念处是不是佛法特有,有相关经文参考吗?
> 我只会想到缘起、无我、四圣谛等是佛法特有的。
> 四念处是一种方法,或许其他宗教也可能会借去用用吧。
关於这个问题...

我後来反覆思考时,突然看到书*上写说外道也有身、受、心、法的修法,
因此「四念处为佛教所特有」的这个结论其实有些不妥,除非是「能迈向
解脱的四念处为佛教所特有」这才合理些。

此外,在反覆读 713 及 743 经之後,突然有种感觉,当外道问佛弟子「
我等与彼沙门瞿昙有何等异?俱能说法」时,佛陀对此的反应都是怎麽基
於这些方法而导向涅盘,不会有「这是外道抄袭我的方法」,或是「这是
外道的方法不要学」之类的想法。

所以若从方法来划分哪些是世尊教的,哪些是外道教的,不但会很难□清,
且应该也不是世尊的本意;要怎麽照这些方法断三结、止息贪□痴,并中止
再轮回,这也许才是世尊所关心的。

如果师兄们觉得有什麽不妥处的话请提出,只希望不要断人慧命才好。
<(_ _)>

*:我看的书是《禅悦》,虽然这也有可能只是代表某一方的见解,但具
   有参考性。

--
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
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 ~ 阿姜查
Wed Nov 17 12:25:52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世尊与外道的四无量心有何差异?
#8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所以若从方法来划分哪些是世尊教的,哪些是外道教的,不但会很难□清,
> 且应该也不是世尊的本意;要怎麽照这些方法断三结、止息贪□痴,并中止
> 再轮回,这也许才是世尊所关心的。

我也觉得如此. 正如佛陀很多方法与名词都是使用当时就有的,
连 "涅盘" 一词也不是佛陀发明的, 差别是在於佛陀给予特有的定义.
就像 "解脱" , 到处都可以用, 但佛教最终的解脱, 就是要给予定义,
否则就会与各宗教混在一起了.

> 如果师兄们觉得有什麽不妥处的话请提出,只希望不要断人慧命才好。
> <(_ _)>
> *:我看的书是《禅悦》,虽然这也有可能只是代表某一方的见解,但具
>    有参考性。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Nov 20 15:03:31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世尊与外道的四无量心有何差异?
#9
Heaven
※ 引述《Melon888 (melon)》之铭言:
> 例如《杂阿含经》卷 29 第 810 经提到:修习安般能满足四念处。
>  810 经有将安般的十六胜行分别与四个念处相呼应,其中第 12-15(对
> 不起我即使对照 803 经之後还是拆不出第 16 个 >_<)个,呼应到「法
> 法观念住」,而这第 12-15 个,其实似乎就是慧观的部分:

(八○三)

息【长】息【短】,觉知【一切身】入息....觉知【一切身行息】入息....
觉知【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入息,.........
觉知【心】,觉知【心悦】,觉知【心定】,觉知【心解脱】入息,......
观察【无常】,观察【断】,观察【无欲】,观察【灭】入息,........

(八一○)

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身行休息】入息念时,....
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
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
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无欲】、【灭】,.....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Nov 20 16:44:25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