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略谈四念处
#1
Heaven
大概在几年前,我有问过蔡老师关於「念」的问题,我的问题大概是五根、五力、
七觉支、八正道等等都有「念」,这些念要如何区别看待,因为三十七助道品中重
覆的项目很多,会让人觉得迷糊,不过我找不到蔡老师的回应了,我後来是有一些
心得,想再对照研究一下蔡老师的讲法,不知有没有人找得到那篇?

关於念根与念力,我将《阿□达摩概要精解》的解释略为引用
(我有修改排版,并减少名相)

「根是在其□围之内执行支配作用,力则是不会受到对立之法动摇。」
「念的主要作用是警觉(upatthana),对立之法是失念。」
「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具备极强的念根,因为念能够看管其馀诸根的提升,以及确保
它们平衡。」

所以念根与念力都是四念处,力是比根还强的,念根就是指修四念处在警觉的□围
产生作用,而修到一定的程度,产生的力量就称为念力,也就是力量足以对抗失念
的情况。

念能平衡诸根,不管是在五根或七觉支,都是如此教导的。

> 起初我的想法满单纯的,因为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
> 法无我)中的苦、无常、无我是佛陀的教法,外道不会这麽教,所以应该是
> 佛教特有的,不过这样说服力很弱。

其实在阿含中的四念处,就是观身受心法四者,是一种观察、观照,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後期才有的说法,
但我觉得这样教导其实不好,因为这是结论,而学习者不应该将这些带入观察中。
看念处经就知道,观身甚至也可以发展至禅定,不是只有观身不净而已。

> 但有一点比较不确下述经文说的「立心正住於四念处。修七觉支」,
> 经文指说四念处要搭配七觉支才能「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
> 只是有个疑问在於有没有可能是修四念处不配合七觉支的情形?
> 还是只要立心正住於四念处,就是在修七觉支,这两者是一体的?

我是觉得不太能分开来谈,彼此都是有关系的。
正如修习四念处,起初略为得定,可生出定根。
定力再增长,成为定力,有能力对抗散乱。
再搭配正见等智慧,又成为定菩提分(定觉支),朝向菩提迈进。
最後修行有成就,成为八正道的正定。

所以这样算修四念处配合七觉支?或是修四念处等於修七觉支?

以上我也没有答案,念觉支原本就有平衡七觉支的作用,也就是若察觉有所不足,
就应该去平衡,有不足的,就会补上,至於补上的算不算是四念处,只是如何去分
类归纳的问题而已。

就像这段经文

《杂阿含经》卷29:
「颇有一法,修习多修习,令四法满足;四法满足已,七法满足;七法满足已,
二法满足?」
(CBETA, T02, no. 99, p. 208, a11-13)

「一法」是安般,它们之间都有关系,但能不能说修安般就等於修这全部?
若方向次第都正确,自然会有後面的进度与结果。

> 不过我一直不了解四念处到底算是「定」?还是也包括「慧」?

上面有提过,「念」是一种警觉,是一种当下集中注意力的观察,有点像一般说的
活在当下。几乎所有的修法都与念有关,所以我也才会认为外道也有「念」,否则
若是失念,就无法修定了。

「定」是「心一境」,我认为是长时间集中念在同一目标,就有可能生定,所以念
与定有关,但并不相同。

同样,若配合定,清醒地观察,则可能发现事物的真相,这是智慧的生起,因此慧
也与念有关,但并不相同。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Sat Nov 20 14:53:21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略谈四念处
#2
五五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只是有个疑问在於有没有可能是修四念处不配合七觉支的情形?
> > 还是只要立心正住於四念处,就是在修七觉支,这两者是一体的?
> 我是觉得不太能分开来谈,彼此都是有关系的。
> 正如修习四念处,起初略为得定,可生出定根。
> 定力再增长,成为定力,有能力对抗散乱。
> 再搭配正见等智慧,又成为定菩提分(定觉支),朝向菩提迈进。
> 最後修行有成就,成为八正道的正定。
> 所以这样算修四念处配合七觉支?或是修四念处等於修七觉支?
> 以上我也没有答案,念觉支原本就有平衡七觉支的作用,也就是若察觉有所不足,
> 就应该去平衡,有不足的,就会补上,至於补上的算不算是四念处,只是如何去分
> 类归纳的问题而已。
谢谢 heaven 师兄,上述这一段让我觉得颇受帮助,因为三十七道品间有什麽
相互的关系及差别,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很模糊。^^a

同样是定,有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
同样是念,就有念根、念力、念觉支、念如意足及正念。
同样是精进,也有四正勤、进如意足、进根、进力、精进觉支、正勤。

彼此间是一样的吗?还是有层次性的不一样?或是完全不一样?
( 重覆性越高表示越重要(?) )

因还没看到蔡大之前的讲法,但还满想了解的,
所以不知师兄有空时可否分享一下心得? ^^

此外,关於四念处,有个观念想确定一下:

不知四念处中的身、受、心、法是需要有次第的在修,还是可以不依次第?
这两种说法都有人在说,但不确定何者较为合理。

如身念处不满足,就先修法念处?这样行不行?还是要视情况:

如入坐後修四念处,需是由身、受、心、法一层一层的满足,不可跳级;
而在平时的行住坐卧中修四念处的话,则可视当时的情况,来进行观身乃至於
观法等,可不用次第?


--
戒律,是对我们尚不稳定的心予以保护,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掌控,而是让我们随时保持觉知和观照,
所以,犯戒非关道德的惩罚,而是显示自己的正念还不够。 ~ 阿姜查
2010年11月25日 9:54:27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略谈四念处
#3
Heaven
※ 引述《chakwos (五五)》之铭言:
> 此外,关於四念处,有个观念想确定一下:
> 不知四念处中的身、受、心、法是需要有次第的在修,还是可以不依次第?
> 这两种说法都有人在说,但不确定何者较为合理。
> 如身念处不满足,就先修法念处?这样行不行?还是要视情况:
> 如入坐後修四念处,需是由身、受、心、法一层一层的满足,不可跳级;
> 而在平时的行住坐卧中修四念处的话,则可视当时的情况,来进行观身乃至於
> 观法等,可不用次第?

我觉得可依次第, 也可不依次第.

一般特定的修法, 是有依次第的, 毕竟身念处是最容易观察的,
例如修安般, 修四界分别观, 不净观, 三十二身分, 都是由念身入手的法门.
依次第修习是比较好入手.

但在平时, 就没有限制, 随时活在当下, 随时都可以观照.
如果此时身体在移动, 例如我看到我在打字, 就是一种身念处.
但如果此时情绪正在体验苦受或乐受, 也可以观看自己的受,
就是修受念处, 不必忽略感受而去刻意修身念处.
同理, 发现自己有贪心, □心, 善心... 等心念时, 也可以好好观照心,
就是心念处.
这些应该是随时发生随时观照, 我觉得并没有顺序要求.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Fri Nov 26 14:48:58 2010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