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根与五力
====================================
五根:一、信根;二、精进根;三、念根;四、定根;五、慧根。
五力: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根;五、慧力。
根是在其□围之内控制其相应法之法。
力是不会受到对立之法动摇,或因为它们增强其相应法。
====================================
在这一段,我们就有比较多的资料来比对之前所读到的资料了。
先谈「根」,虽然常听到是五根,其实根不只有五种,阿□达摩整理出二十二根。
二十二根:一、眼根:二、耳根;三、鼻根;四、舌根;五、身根;六、女根;
七、男根;八、命根;九、意根;十、乐根;十一、苦根;十二、悦根;
十三、忧根;十四、舍根;十五、信根;十六、精进根;十七、念根;十八、定根;
十九、慧根;二十、未知当知根;二十一、最终知根;二十二、具最终知根。
这些在经教中也是略有提过:
《长阿含经》卷8:「复有三法,谓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CBETA, T01, no. 1, p. 50, b12-13)
《杂阿含经》卷17:
「云何说五受?谓乐根、喜根、苦根、忧根、舍根,是名说五受。」
(CBETA, T02, no. 99, p. 124, a11-13)
阿□达摩对「根」有了如下定义:「根是在其□围之内控制其相应法之法」。
例如我在打字,眼根看著画面,身根在打字,耳根听著喇叭的音效,每一个根都是
操控他们各自负责的部份,在它们自己的□围内运作,这就是他们被称为根的意思。
又如我正在受苦,心中觉得苦,就有某部份的运作都被苦影响,这就是苦根的运作
□围。
再解释为什麽提到五根?这部份是我自己猜测的,之前有提到「菩提分」的解释如下:
====================================
菩提分:直译巴利文bodhipakkhiyadhamma即是「觉悟一方之法」。
.......这些法被称为菩提分是因为它们有助於觉悟,即证得出世间四道智。
====================================
所以我认为,因为在二十二根当中,信进念定慧这五根是有助於觉悟,可证得出世
间道,所以特别提出来谈,放在三十七菩提分的□围中。
再来比对增上法:增上法是支配它所属的心实行及完成艰难或重要的任务的心所。
阿□达摩有如下解释:
====================================
增上法与根之间的差别是在於它们支配的程度与□围。增上法全面地支配整个心,
而根则只在其□围之内实行其支配能力。所以在一心里可以有好几个根存在,但在
同一个刹那则只有一个增上法存在。关於这点,增上法就有如国王,是唯一的统治
者,支配他所有的官员;而根则有如官员,在各自的区域里有支配权,但不能干涉
其他人的□围。
====================================
我的理解是这样,以「信根」来举例,信有其作用的□围,信的程度再强,也只有
在其□围作用,例如再怎麽信,可能也无法协助定力或慧力的发展,但若是「精进」
发展到某个程度,可以全面支配整个心(包含诸根)以共同达到某一个目的,这就
是「精进增上」,如果该目的是佛法的成就目标,就是「精进神足」。
接著谈力,在阿□达摩中,整理出九力:
九力:一、信力;二、精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六、惭力;
七、愧力;八、无惭力;九、无愧力。
经教也有提过:
《杂阿含经》卷26:
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学力。何等为五?
谓信力是学力、精进力是学力、惭力是学力、愧力是学力、慧力是学力。」
(CBETA, T02, no. 99, p. 185, c21-23)
同样地,为什麽只举出五力,因为它们是菩提分吧。
力的定义是:力是不会受到对立之法动摇,或因为它们增强其相应法。
论教中指出五根与五力的作用□围是:
胜解(adhimokkha)、致力(paggaha)、警觉(upatthana)、
不散乱(avikkhepa)及照见(dassana)
其对立之法则是:
犹豫不决、懈怠、失念、散乱及愚痴。
在这解释中,根与力二者并不是程度上的差别,而是阐释的角度不同。
例如负责心不散乱是定根的作用,而其对治散乱的能力高低就叫定力。
这部份我之前一直以为二者是程度差别.... 有空要再对照一下经中的说法。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