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请教五蕴的集,味,患,离的问题
#1
Charlie Wang
五蕴[色,受,想,行,识]....众生要修行的是[五受蕴].

请问[色受蕴]的集...有爱欲的意涵!

[色受蕴]的味...则有喜欢的意涵!

可否请善知识解说...这两者的[不同]与修行的[前後关系]??

还有[识受蕴]的集与[识受蕴]味.也烦请指导说明

这两者的[不同]与修行的[前後关系]??

非常谢谢!!
2012年 8月10日 9:58:08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五蕴的集,味,患,离的问题
#2
果任
※ 引述《newgolfwcl (Charlie Wang)》之铭言:
> 五蕴[色,受,想,行,识]....众生要修行的是[五受蕴].
> 请问[色受蕴]的集...有爱欲的意涵!
> [色受蕴]的味...则有喜欢的意涵!
> 可否请善知识解说...这两者的[不同]与修行的[前後关系]??
> 还有[识受蕴]的集与[识受蕴]味.也烦请指导说明
> 这两者的[不同]与修行的[前後关系]??
> 非常谢谢!!

五蕴是指以下五种:
色蕴,总该五根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
受蕴,对境〈触〉而承受事物之苦、乐、不苦不乐心之作用也。
想蕴,对境〈触〉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行蕴,其他对境〈触〉经过、受、想〈思〉等一切造作之心之作用也。
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及产生独头意识之心之本体也。

此五蕴可简单分为色蕴是物质,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属心法的两个区块。

色蕴是物质,因此在修行上可依《杂阿含》卷十一「二七五」说:「…….彼难陀比丘,关闭
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障,世间贪爱,恶不
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於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及<中阿含、三十五、一、一四四>「……..目□连!若比丘守护诸根,常念闭塞,
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起正知。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护
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而修。

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属心法,因此在修行上可依《杂阿含》卷十一「二七五」说:
「……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
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心住,不令散乱。……」及<中阿
含、三十五、一、一四四>「…….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谓
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而修。

那麽我将其次第禅观修行方法整理如下:
◎渐修的修行原则:观味〈观其起欲的因〉、知患〈知其此欲带来的过患〉、用离〈用远离、
离欲、住灭以灭其欲心〉、向舍〈向涅磐为依皈〉。
●依法、律渐次第作至成就讫
1.身护命清净,口、意护命清净。
2.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
3.观内身如身,莫念欲相应念,至观觉、心、法如法,莫念非法相应念。
4.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
5. .□起正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
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
6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
皆正知之。
7. 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石室、露地穰积,或至林中,或住在冢
间。汝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加趺坐,正身正愿,及念不向,断除贪
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莫起贪伺,欲令我得,汝於贪伺净除其心,如是□恚、
睡眠、悼悔、断疑、度惑,於诸善法无有犹豫,汝於疑惑净除其心,汝断此五盖、心秽、慧
羸、离欲、离恶不善法。
8. 第四禅成就游。
●以上次第修行的实作方法:
1.而以上次第中欲得灭不善法而达到随意诸念,自在於诸念迹增上心者:
当以数数念於五相〈1.念异相善相应、2.念恶有灾患、3.不应念此念、4.思行渐减其念、5.以
心修心〉。数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2.并观五蕴:如是诸所有五蕴,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
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
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五蕴无坚实故。诸比丘!譬
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
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
2012年 8月11日 20:09:05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五蕴的集,味,患,离的问题
#3
Charlie Wang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铭言:
> > 五蕴[色,受,想,行,识]....众生要修行的是[五受蕴].
> > 请问[色受蕴]的集...有爱欲的意涵!
> > [色受蕴]的味...则有喜欢的意涵!
> > 可否请善知识解说...这两者的[不同]与修行的[前後关系]??
> > 还有[识受蕴]的集与[识受蕴]味.也烦请指导说明
> > 这两者的[不同]与修行的[前後关系]??
> > 非常谢谢!!
> 五蕴是指以下五种:
> 色蕴,总该五根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
> 受蕴,对境〈触〉而承受事物之苦、乐、不苦不乐心之作用也。
> 想蕴,对境〈触〉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 行蕴,其他对境〈触〉经过、受、想〈思〉等一切造作之心之作用也。
> 识蕴,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及产生独头意识之心之本体也。
> 此五蕴可简单分为色蕴是物质,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属心法的两个区块。
> 色蕴是物质,因此在修行上可依《杂阿含》卷十一「二七五」说:「…….彼难陀比丘,关闭
> 根门故,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障,世间贪爱,恶> 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於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难陀比丘关闭根门,
> ………」。及<中阿含、三十五、一、一四四>「……..目□连!若比丘守护诸根,常念闭
塞,
> 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起正知。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谓忿诤故,守> 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而修。
> 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属心法,因此在修行上可依《杂阿含》卷十一「二七五」说:
> 「……彼善男子难陀,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 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心住,不令散乱。……」及<中阿
> 含、三十五、一、一四四>「…….如是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味法;> 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而修。
> 那麽我将其次第禅观修行方法整理如下:
> ◎渐修的修行原则:观味〈观其起欲的因〉、知患〈知其此欲带来的过患〉、用离〈用远
离、
> 离欲、住灭以灭其欲心〉、向舍〈向涅磐为依皈〉。
> ●依法、律渐次第作至成就讫
> 1.身护命清净,口、意护命清净。
> 2.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
> 3.观内身如身,莫念欲相应念,至观觉、心、法如法,莫念非法相应念。
> 4.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
> 5. .□起正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 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
> 6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
> 皆正知之。
> 7. 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石室、露地穰积,或至林中,或住在冢
> 间。汝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加趺坐,正身正愿,及念不向,断除> 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莫起贪伺,欲令我得,汝於贪伺净除其心,如是□
恚、
> 睡眠、悼悔、断疑、度惑,於诸善法无有犹豫,汝於疑惑净除其心,汝断此五盖、心秽、慧
> 羸、离欲、离恶不善法。
> 8. 第四禅成就游。
> ●以上次第修行的实作方法:
> 1.而以上次第中欲得灭不善法而达到随意诸念,自在於诸念迹增上心者:
> 当以数数念於五相〈1.念异相善相应、2.念恶有灾患、3.不应念此念、4.思行渐减其念、5.> 心修心〉。数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
定。
> 2.并观五蕴:如是诸所有五蕴,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
好、
> 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 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五蕴无坚实故。诸比丘!> 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
实,
> 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


感谢大德的说明....

後学的的疑惑点在[[五受蕴於七善处]]的修行过程!

七善处的修行过程..{如实知;集;味;患;离;灭;灭道迹}..在这个修行过程中,

有关五受蕴在[集与味]间的[意义差别]?

尚烦请大德再为後学作说明....非常谢谢!
2012年 8月13日 10:07:07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五蕴的集,味,患,离的问题
#4
果任
※ 引述《newgolfwcl (Charlie Wang)》之铭言:
> 感谢大德的说明....
> 後学的的疑惑点在[[五受蕴於七善处]]的修行过程!
> 七善处的修行过程..{如实知;集;味;患;离;灭;灭道迹}..在这个修行过程中,
> 有关五受蕴在[集与味]间的[意义差别]?
> 尚烦请大德再为後学作说明....非常谢谢!


  「七处善」是指苦、集、灭、道等四圣谛.及 「味、患、离」,是七处善的後三处。自七方
面如实逐一观察五蕴。其实在同样杂阿含42经内亦包括三观→观察阴、界、入。七处三观,解
脱方法尽在其中。「七处」是方法,「三观」是下手处。经中又&#35500;:七处善,三种观义,尽於
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
作,自知不受後有。
我们都知道苦、集、灭、道等四圣谛的简单含意,(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二)集
谛: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也就是原因。(三)灭谛:苦之止息。说明解脱与证果。(四)道
谛: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说明离苦的道路。必须要去修八正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就
是「道谛」。随顺趣向涅盘之道,三十七道品。

   在此处七处善对苦谛的观察要补充说明的是,它是用如实知的方法。就如我们观察走路,
就只知道提起脚步、往前跨、著地、提起……又如踩到尖的石子感觉会痛,但没有带有我的喜
好、厌恶欲望的判断情绪,只是如实知如实见。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
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种
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行。
集比较在阐述形成此苦所聚集的「种种原因」及「业缘」,包括「过去与现在」。

「味」是对合於自己意的,产生喜乐的感觉。即使事件已过,尚还馀味犹存,意犹未尽,深深
留著其馀,产生贪染执著。强调是「当下」这对合於自己意的贪染执著的「心念」。
「患」是一切都是无常,都是变易法,顺心喜乐(味)的感觉,终是要消散,转而生出苦的
(祸患)。
「离」的过程,说是从「调伏」欲贪,到「断」欲贪,至「越」欲贪。「调伏」,就是「调
御」,就是「驾驭」。也就是说,「离」是应当从刻意地克制自己的欲贪(欲望)做起的。
并在正见〈苦、无常、无我〉地调伏下,才能离开欲贪的引诱,做到「断」欲贪。到了这个时
候,习性中,欲贪已经不存在,再也不需要刻意地去克制什麽,而是自然而然地,就能远离欲
贪的麻烦。也就是说,已经完完全全地超越了欲贪「越欲贪」。

要比较详细说明「七处善」「三观」甚至「集、灭 、味、患、离」(五种如实知)的修行关
系,非三言两语说得完。我对实修比较喜欢驭繁就简,很抱歉&#20857;将我上篇再以一些注解或许有
助说明。

◎渐修的修行原则:观味〈观其起欲的因〉、知患〈知其此欲带来的过患〉、用离〈用远离、
离欲、住灭以灭其欲心〉、向舍〈向涅磐为依皈〉。
●依法、律渐次第作至成就讫
1.身护命清净,口、意护命清净。〈持戒清净〉
2.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修习四念处的前行修习正念〉
3.观内身如身,莫念欲相应念,至观觉、心、法如法,莫念非法相应念。〈正念成就,修习四
念处的正定〉
4.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修习四念处的正定达於根本定〉
5. .□起正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不
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以四
念处的正定修依远离、而离欲〉
6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
皆正知之。〈行、住、座、卧皆保持正念修四念处〉
7. 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石室、露地穰积,或至林中,或住在冢
间。汝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加趺坐,正身正愿,及念不向,断除贪
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莫起贪伺,欲令我得,汝於贪伺净除其心,如是□恚、
睡眠、悼悔、断疑、度惑,於诸善法无有犹豫,汝於疑惑净除其心,汝断此五盖、心秽、慧
羸、离欲、离恶不善法。
〈至阿兰若处结跏趺坐,以正定依远离、离欲而修向於舍〉
8. 第四禅成就游。〈至四禅深定达俱解脱〉
●以上次第修行的实作方法:
1.而以上次第中欲得灭不善法而达到随意诸念,自在於诸念迹增上心者:
当以数数念於五相〈1.念异相善相应、2.念恶有灾患、3.不应念此念、4.思行渐减其念、5.以
心修心〉。数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定。
〈「调伏」欲贪,到「断」欲贪,至「越」欲贪。〉
2.并观五蕴:如是诸所有五蕴,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好、
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
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五蕴无坚实故。诸比丘!譬
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
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调伏」欲贪,到「断」欲贪,至「越」欲
贪。〉
2012年 8月13日 16:47:07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五蕴的集,味,患,离的问题
#5
Charlie Wang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铭言:
> > 感谢大德的说明....
> > 後学的的疑惑点在[[五受蕴於七善处]]的修行过程!
> > 七善处的修行过程..{如实知;集;味;患;离;灭;灭道迹}..在这个修行过程中,
> > 有关五受蕴在[集与味]间的[意义差别]?
> > 尚烦请大德再为後学作说明....非常谢谢!
>   「七处善」是指苦、集、灭、道等四圣谛.及 「味、患、离」,是七处善的後三处。自七> 面如实逐一观察五蕴。其实在同样杂阿含42经内亦包括三观→观察阴、界、入。七处三观,> 脱方法尽在其中。「七处」是方法,「三观」是下手处。经中又&#35500;:七处善,三种观义,尽> 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 作,自知不受後有。
> 我们都知道苦、集、灭、道等四圣谛的简单含意,(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二)集
> 谛: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也就是原因。(三)灭谛:苦之止息。说明解脱与证果。(四)道
> 谛:导致苦之止息的途径。说明离苦的道路。必须要去修八正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 是「道谛」。随顺趣向涅盘之道,三十七道品。
>    在此处七处善对苦谛的观察要补充说明的是,它是用如实知的方法。就如我们观察走路,
> 就只知道提起脚步、往前跨、著地、提起……又如踩到尖的石子感觉会痛,但没有带有我的> 好、厌恶欲望的判断情绪,只是如实知如实见。
>    集圣谛是苦的生因,他能集生死苦,故称为集圣谛。集就是招感集取,招感就是业力被烦
> 恼所引发出来;集取就是烦恼在造业。因为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加上过去与现在> 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受种种苦。所以这个集圣谛所要讲的就是烦恼以及烦恼所造的诸业
行。
> 集比较在阐述形成此苦所聚集的「种种原因」及「业缘」,包括「过去与现在」。
> 「味」是对合於自己意的,产生喜乐的感觉。即使事件已过,尚还馀味犹存,意犹未尽,深> 留著其馀,产生贪染执著。强调是「当下」这对合於自己意的贪染执著的「心念」。
> 「患」是一切都是无常,都是变易法,顺心喜乐(味)的感觉,终是要消散,转而生出苦的
> (祸患)。
> 「离」的过程,说是从「调伏」欲贪,到「断」欲贪,至「越」欲贪。「调伏」,就是「调
> 御」,就是「驾驭」。也就是说,「离」是应当从刻意地克制自己的欲贪(欲望)做起的。
> 并在正见〈苦、无常、无我〉地调伏下,才能离开欲贪的引诱,做到「断」欲贪。到了这个> 候,习性中,欲贪已经不存在,再也不需要刻意地去克制什麽,而是自然而然地,就能远离> 贪的麻烦。也就是说,已经完完全全地超越了欲贪「越欲贪」。
> 要比较详细说明「七处善」「三观」甚至「集、灭 、味、患、离」(五种如实知)的修行关
> 系,非三言两语说得完。我对实修比较喜欢驭繁就简,很抱歉&#20857;将我上篇再以一些注解或许> 助说明。
> ◎渐修的修行原则:观味〈观其起欲的因〉、知患〈知其此欲带来的过患〉、用离〈用远
离、
> 离欲、住灭以灭其欲心〉、向舍〈向涅磐为依皈〉。
> ●依法、律渐次第作至成就讫
> 1.身护命清净,口、意护命清净。〈持戒清净〉
> 2.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修习四念处的前行修习正念〉
> 3.观内身如身,莫念欲相应念,至观觉、心、法如法,莫念非法相应念。〈正念成就,修习> 念处的正定〉
> 4.守护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修习四念处的正定达於根本定〉
> 5. .□起正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耳、鼻、舌、身,若意知法,然不受相,亦> 味法;谓忿诤故,守护意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意根。〈以> 念处的正定修依远离、而离欲〉
> 6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
> 皆正知之。〈行、住、座、卧皆保持正念修四念处〉
> 7. 独住远离,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山□石室、露地穰积,或至林中,或住在冢
> 间。汝已在无事处,或至树下空安静处,敷尼师檀,结加趺坐,正身正愿,及念不向,断除> 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莫起贪伺,欲令我得,汝於贪伺净除其心,如是□
恚、
> 睡眠、悼悔、断疑、度惑,於诸善法无有犹豫,汝於疑惑净除其心,汝断此五盖、心秽、慧
> 羸、离欲、离恶不善法。
> 〈至阿兰若处结跏趺坐,以正定依远离、离欲而修向於舍〉
> 8. 第四禅成就游。〈至四禅深定达俱解脱〉
> ●以上次第修行的实作方法:
> 1.而以上次第中欲得灭不善法而达到随意诸念,自在於诸念迹增上心者:
> 当以数数念於五相〈1.念异相善相应、2.念恶有灾患、3.不应念此念、4.思行渐减其念、5.> 心修心〉。数念五相已,生不善念,即便得灭,恶念灭已,心便常住,在内止息,一意得
定。
> 〈「调伏」欲贪,到「断」欲贪,至「越」欲贪。〉
> 2.并观五蕴:如是诸所有五蕴,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若细,若
好、
> 若丑,若远、若近,比丘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 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五蕴无坚实故。诸比丘!> 如大雨,水泡一起一灭。明目士夫,谛观思惟分别。谛观思惟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
实,
> 无有坚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无坚实故。〈「调伏」欲贪,到「断」欲贪,至「越」欲
> 贪。〉

感恩大德的说明,後学愈来愈清楚!

若以[色]来说明-->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色灭;色灭道迹而言...

[色集]与[色味]两者...敬请说明其差异...若能举例说明,更是感恩不尽!!
2012年 8月13日 20:37:05 星期一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五蕴的集,味,患,离的问题
#6
果任
※ 引述《newgolfwcl (Charlie Wang)》之铭言:
> 感恩大德的说明,後学愈来愈清楚!
> 若以[色]来说明-->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色灭;色灭道迹而言...
> [色集]与[色味]两者...敬请说明其差异...若能举例说明,更是感恩不尽!!

   色味系指个□对色因缘生喜乐而染著,例如我们看到美好的东西例如美女,而领受到色美
好的一面,而对色而产生喜爱、想拥有甚且要执取的这当下的心念是为味。再例如有人喜欢抠
臭脚丫,一直拿到鼻子闻,他就是喜爱此臭味而产生执取的心念也是味。
  「集」是形成的原因,例如根、尘、识三者和合生「触」,「触」对色就是能见的「集」。
也就是必须用我们的眼〈根〉对美女〈尘〉再加上辩别的〈识〉才能见到美女。再来因「触」
对色的能见而产生喜爱,就是对「色味」的「集」起。在〈识〉中的过去、现在的经验、知见
亦是影响「色味」的「集」起。
    因此在修行的下手处可在「集」中的「触」下手,如依「远离」不使根、尘、识三者和
合,而达调伏欲贪。如眼不去看美女,识不分别美、丑,当下美女便不产生作用。
    也可在产生执取的「色味」心念下手,就是当下不起对色生喜乐而染著的心。但这须要
「禅定」的功力,所以对禅定要多修习。
   也可在「识」处下手,如多听经闻法的薰习,保持正念以正定观诸因缘法,体证五蕴,无
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如此串习,
并持戒清净,使能「调伏」欲贪,到「断」欲贪,至「越」欲贪。无明渐灭,就能慢慢地迈向
解脱之路。
   所以<杂阿含、三、五九>中云:「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观 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 .想.行.识。此识集.此识
灭。云何色集。云何色灭。 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是色
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识
灭。」
2012年 8月14日 9:01:19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五蕴的集,味,患,离的问题
#7
Charlie Wang
※ 引述《golzen (果任)》之铭言:
> > 感恩大德的说明,後学愈来愈清楚!
> > 若以[色]来说明-->色如实知;色集;色味;色患;色离;色灭;色灭道迹而言...
> > [色集]与[色味]两者...敬请说明其差异...若能举例说明,更是感恩不尽!!
>    色味系指个□对色因缘生喜乐而染著,例如我们看到美好的东西例如美女,而领受到色美
> 好的一面,而对色而产生喜爱、想拥有甚且要执取的这当下的心念是为味。再例如有人喜欢> 臭脚丫,一直拿到鼻子闻,他就是喜爱此臭味而产生执取的心念也是味。
>   「集」是形成的原因,例如根、尘、识三者和合生「触」,「触」对色就是能见的
「集」。
> 也就是必须用我们的眼〈根〉对美女〈尘〉再加上辩别的〈识〉才能见到美女。再来因
「触」
> 对色的能见而产生喜爱,就是对「色味」的「集」起。在〈识〉中的过去、现在的经验、知> 亦是影响「色味」的「集」起。
>     因此在修行的下手处可在「集」中的「触」下手,如依「远离」不使根、尘、识三者和
> 合,而达调伏欲贪。如眼不去看美女,识不分别美、丑,当下美女便不产生作用。
>     也可在产生执取的「色味」心念下手,就是当下不起对色生喜乐而染著的心。但这须要
> 「禅定」的功力,所以对禅定要多修习。
>    也可在「识」处下手,如多听经闻法的薰习,保持正念以正定观诸因缘法,体证五蕴,无
> 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如此串
习,
> 并持戒清净,使能「调伏」欲贪,到「断」欲贪,至「越」欲贪。无明渐灭,就能慢慢地迈> 解脱之路。
>    所以<杂阿含、三、五九>中云:「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
> 观 此五受阴。是生灭法。所谓此色.此色集.此色灭。此受 .想.行.识。此识集.此识
> 灭。云何色集。云何色灭。 云何受.想.行.识集。云何受.想.行.识灭。爱喜集是色
> 集。爱喜灭是色灭。触集是受.想.行集。触灭是受.想.行灭。名色集是识集。名色灭是> 灭。」


後学清楚了...感恩大德详细的说明!!   非常谢谢!!
2012年 8月14日 18:19:20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