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如何用五蕴去分析[心;意;识]与[起心动念]??
#1
Charlie Wang
最近研读阿含系列经文,觉得有障碍时,就休息改看看[楞伽经的义贯说明]...

总觉得...

如果能将五蕴与大乘论心经典的[心;意;识]或[起心动念].两者对照清楚的话..

在两种经典用词中,就能比较清晰而不再常有[打结]的状况产生!

有善知识能帮後学作一些对照与分析教导吗??

或者曾有哪方老师作过这方面的比较论述的资料,可以介绍给後学吗??   非常谢谢!
2012年 9月25日 14:01:55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如何用五蕴去分析[心;意;识]与[起心动念]??
#2
dc0303
法义精华


弘法於马来西亚(下)
Venerable Sayadaw U Thandara 宣讲
U Khin Hlaing 转录
Miss Hoo Soon Ying 编辑
原标题:弘法於马来西亚
书名:唯一的道路
原出版:大乘精舍印经会(1993年版)

线上阅读
http://users3.jabry.com/dhamma123/ttm/dhamma.html



如果说真理只有精神和物质的存在,那为什麽佛陀又要说出五蕴法、十二个识体(Twelve
Sense Bodies)和十八种元素(Eighteen Elements)?我的解释如下:

听闻佛法的人可以分为三种根性,第一种根性是高尚智慧的人,只知道物质而不知道精神,喜
欢听闻简要的佛法。佛陀对这一类人说法,把精神和物质分为五蕴,即是一种物质和四种精神
的合计。

第二种根性是中等智慧的人,只知道精神而不知道物质。佛陀对这一类人说法,把精神和物质
分为十二个识体,也就是10.5的物质和1.5的精神。

第三种根性是下根智慧的人,对於精神和物质完全不懂,而且喜欢听闻长篇详细的佛法。佛陀
对他们说法时,把精神和物质分为十八种元素来分析说明。

如果我们把精神和物质分成十八种元素来说明,五蕴法和十二个识体自然包括在十八种元素
中。

我们把这十八种元素分为三组:

(1)物体组(Object Group)又名六尘。

(2)感官组(Sense Door Group)又名六根。

(3)神识组(Consciousness Group)又名六识。

一共有六种物质体,他们是色彩组,声音、气味、味道、触尘和法尘组。此为绿起元素。

六种感官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意觉感官。我们把睡眠意识列入意根。这六种感
官接受六尘。

六种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组。这六种识由六根和六尘接触而产生。

所以合六尘、六根和六识,总计为十八种元素。我举火柴、火柴盒和生点来做比较,以便说明
六尘、六根和六识的关系。
2012年 9月25日 18:24:22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如何用五蕴去分析[心;意;识]与[起心动念]??
#3
Charlie Wang
※ 引述《dc0303 (dc0303)》之铭言:
[前略]
> 六尘、六根和六识的关系。

後学知道...(根,尘,识)和合成[触]
在五蕴中--->色;(触)受,想,行,识.  在六入处成[触]时就成就了18界.
圣贤在[触]时就能取平衡,修行者[上根]则在[受]时取得平衡.

以上是後学对18界的粗略认识!

关於五蕴与[心;意;识]还有[起心动念]的对照.後学这几天的心得如下:

意是指[意识],故[意]<[识].

五蕴是[色]+[心]...所以[受,想,行,识]合起来是[心].故[心]>[识]>[意]!

又因为[正念]是[稳定的想],所以起心动念的[念]是[想蕴+行蕴]!

请问这样粗略的对照...可以吗???还是有很多细节处必须订正补充??

敬请先进大德指导...非常谢谢!!
2012年 9月26日 13:59:24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如何用五蕴去分析[心;意;识]与[起心动念]??
#4
hank
※ 引述《newgolfwcl (Charlie Wang)》之铭言:
> 关於五蕴与[心;意;识]还有[起心动念]的对照.後学这几天的心得如下:
> 意是指[意识],故[意]<[识].

「识」的问题,若不是要用来写论文的话,只要知道方法,就能
在当下自己清楚的观察到。


◎你若用一般的智识,要来思考「识」的问题,可能会愈想愈复杂,
我告诉你要了解「识」并不困难,最困难就是方法不正确。什麽才正
确呢?先抛弃本来的主观意识,只有如实的在六根对六尘的当下观察
思考、分析体验,你就知道「识」是来自於根触尘,「识」是六种器
官的功能作用,只有这麽单纯,不要将之复杂化了。生死轮回当然不
是在识…(详细内容,请观看讲述)

◎其实佛教的特色不只在禅定、布施、持戒、忍辱,真正佛教的特色
是如实知苦集灭道,实践体验苦集灭道,用较直接来说佛教的特色就
是了解世间有苦,进一步了解苦是出自於无常,苦的集起原因就是因
为见解、观念错误,引起我执,所以有爱取有的渴爱,只要将爱取有
的执著、渴爱断除,那麽我们的苦才能止息。

◎可是要来断除渴爱并不是理论上说说就能断除渴爱,必须一定要有
方法,这条方法称之为道、道迹,就是八正道,这才是佛教的特色,
若是离开了苦集灭道,那麽都不是佛教的特色,无论你持戒、忍辱、
布施,最主要都是要来完成、了解、体会以及自证佛教的特色「苦集
灭道」…(详细内容,请观看讲述)

转录自 http://www.tzulien.org.tw/?p=1239
Thu Sep 27 20:14:00 201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如何用五蕴去分析[心;意;识]与[起心动念]??
#5
dc0303
《阿毗达摩概要》早已被视为一支打开佛法智慧大宝藏无可或缺的钥匙。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A Comprehensive Manual of Abhidhamma)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Tipitaka/Post-Canon/Abhidhammattha-
Sangaha/Ven-Bodhi-2-Dhammagavesaka/content-Ven-Bodhi.htm

一个典型状态的识的例子(心王□心所)
http://users3.jabry.com/dhamma123/n5/b.htm
2012年10月18日 12:50:36 星期四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