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请教[意根]的疑惑.
#1
Charlie Wang
[意根]是感官的一种吗??在无色界就不是器官(假设真的无物质)!

[意根]若是[脑功能]..如果没有前五根的提供讯息..如何建立功能??

无色界的[意根],因为没有新讯息所以永远在[旧有]的法尘中停留???

经文中谈到[五欲功德]时...为什麽要把[意]的作用排除??

敬请善知识指导,不慎感激.
2012年11月30日 20:44:50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意根]的疑惑.
#2
邱大刚
※ 引述《newgolfwcl (Charlie Wang)》之铭言:
> [意根]是感官的一种吗??

    是的。六根就是六种感官,也可说是外界可以染污内心的管道。

> 在无色界就不是器官(假设真的无物质)!

    因此古德许多宗派认为无色界有「微色」。

> [意根]若是[脑功能]..如果没有前五根的提供讯息..如何建立功能??

    就人身而言,意根是建立在前五根提供讯息之上的,
所谓「缘意、法,生意识」,这个「法」就是六根传来的
「讯息」。

    而前一念的意识,成为下一念的意根,如此念念生灭、
念念相续。

> 无色界的[意根],因为没有新讯息所以永远在[旧有]的法尘中停留???

    无色界有不同的层次,例如「无想天」等等,基本上定力
是很深了,因此「几乎」不动,很多无色界众生自以为是涅盘
了,但是因为有「我见」,还是会缘意法生意识,因为无常的
关系,总有一天会动念而随业受生。

> 经文中谈到[五欲功德]时...为什麽要把[意]的作用排除??

    这以前在 BudaDigest 讨论过,好像没有什麽特别的用意,
只是分类的不同,或许说五欲功德时是强调比较明显的部份,
尤其是欲界的特色。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Fri Nov 30 23:14:40 201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意根]的疑惑.
#3
Charlie Wang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意根]是感官的一种吗??
>     是的。六根就是六种感官,也可说是外界可以染污内心的管道。
> > 在无色界就不是器官(假设真的无物质)!
>     因此古德许多宗派认为无色界有「微色」。
> > [意根]若是[脑功能]..如果没有前五根的提供讯息..如何建立功能??
>     就人身而言,意根是建立在前五根提供讯息之上的,
> 所谓「缘意、法,生意识」,这个「法」就是六根传来的
> 「讯息」。
>     而前一念的意识,成为下一念的意根,如此念念生灭、
> 念念相续。
> > 无色界的[意根],因为没有新讯息所以永远在[旧有]的法尘中停留???
>     无色界有不同的层次,例如「无想天」等等,基本上定力
> 是很深了,因此「几乎」不动,很多无色界众生自以为是涅盘
> 了,但是因为有「我见」,还是会缘意法生意识,因为无常的
> 关系,总有一天会动念而随业受生。
> > 经文中谈到[五欲功德]时...为什麽要把[意]的作用排除??
>     这以前在 BudaDigest 讨论过,好像没有什麽特别的用意,
> 只是分类的不同,或许说五欲功德时是强调比较明显的部份,
> 尤其是欲界的特色。
> Have a nice day!

感恩大德如此清晰的解说....特别是
----「法」就是六根传来的「讯息」。 而前一念的意识,成为下一念的意根,如此念念生
灭、 念念相续。-----解决了後学很大的疑惑.

进一步请教....
----因为有「我见」,还是会缘意法生意识.....,总有一天会动念而随业受生。----

**无色界的缘意法生意识...如果这个[识]都只是在[受与想]中滋养,未到[行取蕴]中,
所以称不上[动念],故还不会随[业]受生.若动了[意志]的念头就离开[定境],故而随业受生.**

请问後学如果用以上这样认知,去界定无色界出定而随业受生的条件...如法吗??
2012年12月 1日 8:33:46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意根]的疑惑.
#4
邱大刚
※ 引述《newgolfwcl (Charlie Wang)》之铭言:
> 感恩大德如此清晰的解说....特别是
> ----「法」就是六根传来的「讯息」。 而前一念的意识,成为下一念的意根,
> 如此念念生灭、 念念相续。-----解决了後学很大的疑惑.

    谢谢您的提问,也指出之前导读没特别分析的地方。因此我将这部份
在《杂阿含经》卷8的读经拾得稍微提了一下,让以後有相关疑惑的人得以
较清楚。

> 进一步请教....
> ----因为有「我见」,还是会缘意法生意识.....,总有一天会动念而随业受生。----
> **无色界的缘意法生意识...如果这个[识]都只是在[受与想]中滋养,未到[行取蕴]中,
> 所以称不上[动念],故还不会随[业]受生.若动了[意志]的念头就离开[定境],
> 故而随业受生.**
> 请问後学如果用以上这样认知,去界定无色界出定而随业受生的条件...如法吗??

    不好意思,无色界的实际心识运作,个人没见到阿含经中详细的说明
(或许其它经有),只有通论,自己没把握下,不敢乱答 :-)

    很多论中有讨论无色界的,但印象中不同部派观点不太一致,加上不
是我的境界,所以通常直接忽略没去看。Heaven 对於论的接触比我多,
不知道 Heaven 有没有见到论讲这一部份的?

Have a nice day!

--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厌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Mon Dec 3 01:06:35 201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意根]的疑惑.
#5
Heaven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刚)》之铭言:
> ※ 引述《newgolfwcl (Charlie Wang)》之铭言:
> > 进一步请教....
> > ----因为有「我见」,还是会缘意法生意识.....,总有一天会动念而随业受生。----
> > **无色界的缘意法生意识...如果这个[识]都只是在[受与想]中滋养,未到[行取蕴]中,
> > 所以称不上[动念],故还不会随[业]受生.若动了[意志]的念头就离开[定境],
> > 故而随业受生.**
> > 请问後学如果用以上这样认知,去界定无色界出定而随业受生的条件...如法吗??
>     不好意思,无色界的实际心识运作,个人没见到阿含经中详细的说明
> (或许其它经有),只有通论,自己没把握下,不敢乱答 :-)
>     很多论中有讨论无色界的,但印象中不同部派观点不太一致,加上不
> 是我的境界,所以通常直接忽略没去看。Heaven 对於论的接触比我多,
> 不知道 Heaven 有没有见到论讲这一部份的?
> Have a nice day!

我对无色界的介绍也没有什麽太多的了解, 所以只能凭一般猜想来谈.

我倒不会认为无色界众生都是在定中, 而动念後就离开定境而随业受生.

我以色界禅为例, 一般人若要往生色界, 也是要修习色界定, 这是条件.
然而经中好像也有色界天人也是到处跑来跑去, 并不是随时处在色界定中.
所以色界定是欲界众生需要达成的条件, 但不是色界天人的生存状态.

所以我猜想无色界也是如此, 他们应该也有意识的活动, 而不是随时处在无色定中.

至於往生问题, 因为无色界有其寿命长度, 动辄都是几万大劫,
所以往生应该是时间到了, 所以才随业受生, 而不是起心动念与否的问题.

以上真的只是纯粹个人猜想, 仅供参考就好. 若发现错误的离谱, 还请多指教了.


--
◇ 若言下相应   即共论佛义   若实不相应   合掌令欢喜 ◇
◇ 此宗本无诤   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   自性入生死 ◇
◇ 南无 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 护法韦驮尊天菩萨 ◇
□ 欢迎光临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 http://www.cbeta.org   □
Tue Dec 4 23:26:29 201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意根]的疑惑.
#6
Charlie Wang
※ 引述《Heavenchow (Heaven)》之铭言:
> >     不好意思,无色界的实际心识运作,个人没见到阿含经中详细的说明
> > (或许其它经有),只有通论,自己没把握下,不敢乱答 :-)
> >     很多论中有讨论无色界的,但印象中不同部派观点不太一致,加上不
> > 是我的境界,所以通常直接忽略没去看。Heaven 对於论的接触比我多,
> > 不知道 Heaven 有没有见到论讲这一部份的?
> > Have a nice day!
> 我对无色界的介绍也没有什麽太多的了解, 所以只能凭一般猜想来谈.
> 我倒不会认为无色界众生都是在定中, 而动念後就离开定境而随业受生.
> 我以色界禅为例, 一般人若要往生色界, 也是要修习色界定, 这是条件.
> 然而经中好像也有色界天人也是到处跑来跑去, 并不是随时处在色界定中.
> 所以色界定是欲界众生需要达成的条件, 但不是色界天人的生存状态.
> 所以我猜想无色界也是如此, 他们应该也有意识的活动, 而不是随时处在无色定中.
> 至於往生问题, 因为无色界有其寿命长度, 动辄都是几万大劫,
> 所以往生应该是时间到了, 所以才随业受生, 而不是起心动念与否的问题.
> 以上真的只是纯粹个人猜想, 仅供参考就好. 若发现错误的离谱, 还请多指教了.

後学真是获益良多.
以前读到经文中有大梵天王访问佛陀,遇到佛陀入[定]中而没有打扰的事情,
那时心中就存有色界天人不都是在[定]中互相交流的吗??还有他们是如何出[定]的疑惑??
现在终於知道[定]只是往生的条件,[色界][无色界]天人并非生活在[定]中!

感恩两位大德的教导....非常谢谢!
2012年12月 5日 8:53:31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意根]的疑惑.
#7
果任
※ 引述《newgolfwcl (Charlie Wang)》之铭言:
> 进一步请教....
> ----因为有「我见」,还是会缘意法生意识.....,总有一天会动念而随业受生。----
> **无色界的缘意法生意识...如果这个[识]都只是在[受与想]中滋养,未到[行取蕴]中,
> 所以称不上[动念],故还不会随[业]受生.若动了[意志]的念头就离开[定境],故而随业受
生.**
> 请问後学如果用以上这样认知,去界定无色界出定而随业受生的条件...如法吗??

                   四空定是否因行蕴起轮回
   本来有些不是我的境界,本不该谈。但依阅读一些经典及古大德如智者大师之言,稍微经
过思维理解整理大胆提供参考。但请依佛在《葛拉玛经》中的开示的精神酌情参考。  世尊
说:葛拉玛人们!你们要:一、不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我们修四禅八定通常是依六行观:厌下地为粗、苦、障;欣上地为静、妙、离。也就是
依此欣上厌下之力,次第断除下地转增上地。可用原始佛法安那般那念;出入息法十六胜行方
法。或依《杂阿含经》卷10:「(二六五)谛观思惟分别。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
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也就是八圣种观(如病、如痈、如疮、如
刺、无常、苦、空、无我)如此断除下地转增上地,甚至在各禅地可直趣无漏。
    像初禅可依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後,因厌欲界为粗、苦、障;欣初禅上地为静、妙、离,继
续修出离欲界心而达初禅。而初禅有五禅支,即觉、观、喜、乐、一心。
   而二禅又可厌初禅的〈觉、观〉的粗、苦、障;欣上地〈无觉、无观〉为静、妙、离。由
初禅转而增上二禅。在此因是谈无色定与识,我们就直接谈无色定,其他不再缀诉。

一、空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於是舍色想
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三种色想。既灭1.可见有对色,
如色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灭2.不可见有对色,如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香、味、触、
声;灭3.不可见无对色如一分法尘。在四禅中做“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
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想完成後,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
界。也就是无色可设身、无色可见。
二、识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於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
识无边相应。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缘念虚空无边
而入空无边处定,但心缘虚空,缘多则散,能破於定。而缘虚空是外法
,缘外法入定,定从外生则不安稳,过罪甚多,所以厌离空无边处定。因此欣缘内法「识
处」,缘内法入定则多寂静安稳,是故入识无边处定。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
念,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
产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
三、无所有处定: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因此想舍弃
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
稳,最快乐的。它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
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
所有的法尘。
四、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粗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如痴如醉,
无所爱乐清净无为的境界。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识无边处定〉、无所有〈无
所有处定〉,既是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
有处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想,而只有
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既是非想非非想处定。

   以上就是所谓四空定,依此定而修,必感召生於四空处天,因为此四空处的众生,於五蕴中无
色蕴,但仍然有受想行的四蕴,但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像色界依报的国土
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处;可见入四空定仍有行蕴,也就是无身行、口行但仍有意行,只是
定力境界越高行蕴越低越不起作用。无色界的四空天尚未解脱三界,故其禅定亦未究竟圆满,禅
定若尽,亦有堕落之日,并非佛弟子所依所归,应该更上一层楼,以求解脱,共证菩提。

灭尽定: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此想舍弃这个
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唯识宗所说第七识的□行心。我们的前六识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未解
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行,念念生灭不已。如果他能使□行的心识暂时不
生,就能进入灭尽定,弃除了“我执”。“灭尽”之意既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执
著第八识称为“我” 的“我执”的心。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第三果的圣人还待降服一些微细
的烦恼,只能够暂时进入灭尽定,在定中没有“我执”,但是当他出定後,我执之心再度生
起;阿罗汉果圣者破除了我执,在灭尽定中无我执,出离此定後也没有我执。所以只有佛、阿
罗汉和三果圣人有能力进入灭尽定。
   因此其是否再受生轮回与「我执」有较大的关系,在四空定中因定力深厚,只有微弱的意
的行蕴,只要不定力退失起攀缘识住而达到起「我执」,心识迷乱随能招业,那麽就在他那寂
静定中暂不轮回随业往生。
2012年12月 5日 21:13:52 星期三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请教[意根]的疑惑.
#8
果任
因以前曾在此请教[意根]的疑惑.讨论题,发表四空定是否因行蕴起轮回。今补述在FaceBook
讨论後的灭尽定之分析,使其较完整呈现。

灭尽定之分析
九次第定,指九种不同的禅定修行的境界,九次第定包括了:
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此四种禅定共外道,外道修行者亦能证得。
四无色定(四空定〉: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四种禅定
亦共外道。
灭尽定:此唯至少已断我见的佛门弟子证得。
灭尽定又称第九次第定或灭受想定,或经中有称阿罗汉能入灭尽定而涅磐。那麽是否要修到非
想非非想定才能达到入「第」九次第定〈灭尽定〉?或是只有俱解脱的阿罗汉才能入〈灭
定〉?其他有学〈初果、二果、三果〉甚至慧解脱阿罗汉是否也能入〈灭定〉?

依瑜伽三十三卷云:若诸圣者、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复欲暂时住寂静住。从非有想非无想处、
心求上进。心上进时,求上所缘,竟无所得。〈无所得故;灭而不转〉。如是有学、已离无所
有处贪,或阿罗汉、求〈暂住想作意〉为先,诸心心法灭;是名灭尽定。由是方便,证得此
定。
在此卷指出诸圣者已得非想非非想处,为欲求暂时住寂静住。从非有想非无想处,以「欣上厌
下」心更求上进时,为求上所缘,最後会以无所得,因而可入灭尽定。像是这样,能离无所有
处的贪著的有学〈或许只指三果〉或阿罗汉,为先求「暂时住寂静住」,可依种种方便而入灭
尽定。
但一般指〈断三结初果以上、二果、三果、阿罗汉〉皆称为圣者,而有学指的是〈断三结初果
以上、二果、三果〉的圣者。那麽此处的诸圣者指的是何种圣者,有学指的是何种果位的圣
者?
依南传论藏阿□达摩定之分析(samapattibheda)
节四十二:可入之定
Phalasam
apattiyo pan’ettha sabbesam pi yathasaka-phalavasena sadharana’va.
Nirodhasamapattisamapajjanam pana anagaminab c’eva arahantanab ca labbhati.
於此,一切(圣)人都能证入与各自所证得的果相等的果定。但只有阿那含与阿罗汉才能证入
灭尽定。
由此南传论藏阿□达摩知此圣者应是指〈三果、阿罗汉〉。

此也可看出已得非想非非想处的阿罗汉或有学圣者,为先求「暂时住寂静住」,可依种种方便
而入灭尽定。同样在「无所有处定」能离「无所有处」的贪著的有学〈指三果〉或阿罗汉,为
先求「暂时住寂静住」,也可依种种方便也可入灭尽定。
可见入灭尽定不只在「非想非非想处」可入,「无所有处」也可入灭尽定。入灭尽定也不一定
只阿罗汉可入,有学〈三果〉亦可入。只要不再贪著「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处」,而以
「无所得」、「无所贪著」及欲暂时住寂静住,可依种种方便而入灭尽定。
复次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贪,未离上贪;或复已离。由止息想作意为先故;诸心心
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灭尽定。
在瑜伽五十三卷:更有所说明,入灭尽定不一定要已得非想非非想处,只要已离无所有处的贪
著,未离上贪〈指上贪非想非非想处〉或已离上贪〈指上贪非想非非想处〉,只要首先以息想
的作意,使诸心心所法止息息灭、此定唯能灭静转识,不能灭静阿赖耶识也可入灭尽定。
    依瑜伽五十三卷亦云:「此定差别、略有三种。下品修等、如前已说。若下品修者,於现
法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中品修者,虽现法退;然能速疾还引现前。上品修者,毕竟不退。
有学圣者,能入此定。谓不还身证。无学圣者、亦复能入。谓俱分解脱。前无想定、非学所
入;亦非无学。何以故?此中无有慧现行故。此上有胜寂静住及生故。又复此定、不能证得所
未证得诸胜善法。由是稽留诳幻处故。

此五十三卷又说:灭尽定可分为三品。即下品修者,於现法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中品修
者,虽现法退,然能速疾还引现前。上品修者,毕竟不退。可见入灭尽定还是有其层次与优劣
三品。上品修者,有学圣者〈指三果〉,能入此灭尽定,称为不还身证。无学圣者、一样也能
能入此灭尽定,只是它是俱分解脱。此处使用「有学圣者」、「无学圣者」字眼,不也表明入
此灭尽定,不是只有阿罗汉圣者能入,「有学圣者」也可入此灭尽定,只是入此灭尽定的其层
次与优劣品位不同。
   而另一与〈灭尽定〉同称为「无心定」的四禅天的「无想定」,是「有学圣者」不入的
定,「无学圣者阿罗汉」也不入的定。因为此「无想定」只是以非常寂静为安住,不能证得所
未证得诸胜善法〈指证智慧〉,因为是停留在诳幻的处所。
因此论上说:前无想定、非学所入;亦非无学。何以故?此中无有慧现行故。此上有胜寂静住
及生故。又复此定、不能证得所未证得诸胜善法。由是稽留诳幻处故。

依成唯识论七卷亦如此说:灭尽定者:谓无学、或有学圣、已伏或离无所有贪,上贪不定;由
止息想作意为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立灭尽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由偏厌受
想,亦名灭彼定。修习此定、品别有三。下品修者、现法必退,不能速疾还引现前。中品修
者、现不必退。设退,速疾还引现前。上品修者、毕竟不退。此定初修、必依有顶游观无漏为
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後故。虽属有顶;而无漏摄。
此唯识论也指出,灭尽定无论是无学〈四果阿罗汉〉、或有学圣〈三果有学圣者〉,已经调伏
或离无所有定的贪著,或仍然有非想非非想处定的上贪著或没有此贪著;由止息想作意为先,
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此便可入灭尽定。【注:此「不恒行心心所」指的就是六识
(分别意识),「恒行心心所」指的就是七识[末那识],而[末那识]就是〈有我执的
识)】。
而此唯识论也说,灭尽定分上品、中品、下品,三品。

成实论八解脱品云:「问曰:「汝说灭定是阿罗汉果,此事不然,所以者何?学人亦名得八解
脱,汝说灭定名为漏尽,然则学人应得漏尽?」
答曰:「经中总相说灭,不分别言是心灭,是烦恼灭。如经中说二种灭,一,灭,二,次第
灭。二种泥洹,一,现在泥洹,二,究竟泥洹。亦说二种安隐,一,安隐,二,第一安隐。得
安隐者亦二种,一,得安隐,二,得第一安隐。是故学人所得,非真实灭。又经中说:『若比
丘能入灭定,一切事讫。』若灭定非罗汉果,则不应说一切事讫。」
此成实论八解脱品中说:有人问:「如果得灭定是阿罗汉果,那麽说灭定就是为漏尽,那麽学
人就是得漏尽吗?」。此论者答说:「灭尽定说在经中是以总相说灭,其实「灭」有心灭、烦
恼灭。或一,灭,二,次第灭。泥洹〈涅磐〉亦有二种,一,现在泥洹,二,究竟泥洹。得安
隐者亦二种,一,得安隐,二,得第一安隐。所以学人所得灭定,是非真实灭。又经中说:
『若比丘能入真正灭定,则是一切事讫。』,若灭定非罗汉果,则不应说一切事讫。」
此段成实论八解脱品中提出了〈灭定〉这名称,意味著〈灭定〉包括了一,大灭,二,次第
灭。因此有学圣者所得虽也叫〈灭定〉,但非真实的灭,是属於〈次第灭〉的〈灭定〉。阿罗
汉入此灭定,能为一切事讫〈指心灭、烦恼灭〉,才是〈大灭〉的〈灭定〉也才叫得「第九次
第定」〈灭受想定、灭尽定〉。,如果〈灭定〉不得罗汉果,则不应说一切事讫。
此处先明「灭尽定」和「漏尽」是有所不同。「漏尽」指的是已断十结,所以是四果解脱的无
学阿罗汉或圆满的佛。是一种无漏智慧圆满开发的程度。「灭尽定」是一种禅定的境界,是一
种得现法智住,能见现法涅磐,所能进入的一种禅定的境界。〈灭定〉是要以无漏法摄为其先
决条件而入的禅定。

此论中又説:问曰:「学人实不得八解脱耶?」答曰:「经中说,学人得九次第定,不说得灭
尽,而不能入诸禅定,名慧解脱;若能入诸禅定,而得灭尽,是名身证;若二俱得,名俱解
脱。」
由此段指有学圣者〈三果〉得九次第定〈灭受想定〉,并不能说灭尽一切〈指心灭、烦恼
灭〉,因为他们不能自由入诸禅定,只叫做慧解脱。若能入诸诸禅定,而得灭尽一切〈指心
灭、烦恼灭〉,是名身证〈灭受想定〉;若二者俱得〈慧解脱、能入诸禅定〉,这叫俱解脱。
此论中又説:问曰:「诸次第中灭,诸解脱中灭,有异耶?」
答曰:「名同而义异。次第中灭,名心心数灭;解脱中灭,名诸烦恼灭。如经中说:『诸行次
第灭,谓入初禅语言灭,入二禅觉观灭,入三禅喜灭,入四禅乐灭,入空处色相灭,入识处空
相灭,入无所有处识相灭;入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想灭;入灭尽定诸想受灭。於此诸灭更有
胜灭,所谓行者,於贪恚痴心厌得解脱。』」
问曰:「云何知次第中,心心数灭,解脱中诸烦恼灭?」
答曰:「灭名虽同,义应有异,次第中说想受灭;解脱中说,无明触受灭,所以者何?从假名
生受,破假名则灭,次第中不尔。诸经中如是差别,若直说行者得灭尽,则一切事讫,当知为
证泥洹时,诸烦恼灭,不说心心数灭。」
问曰:「若八解脱,是灭烦恼法,则一切阿罗汉,悉皆应得。」
答曰:「皆得。但不能入,若得诸禅定,则能得入。」
由上知说"灭定" 不是只指灭尽定",尚包括次第中灭的"灭定"。
1.「大灭」是能入诸诸禅定,而得灭尽一切〈指心灭、烦恼灭〉这才叫「灭尽定」。
   2.「次第中灭」也就是次第灭心心数法与烦恼。此种「灭定」是有次第深浅,尚未灭尽一
切〈指心灭、烦恼灭〉,同时不能入诸诸禅定。
但不管是「大灭」或「次第中灭」都要具「断烦恼」的无漏智慧为定。
在南传论中谈及,
果定(phalasamapatti)是圣弟子才能证入的出世间安止,而其所缘是涅盘。证入果定的目的
是当下得以体验涅盘之乐。在这些安止里生起的心是与圣弟子证悟的层次相等的果心。如此四
个阶级的圣人都能证入各自的果定,意即须陀洹能够证入须陀洹果定;馀者亦可以此类推。
所以「次第中灭」相当於南传论中谈及的「果定」。因「果定」是初果至四果在第一次证果
时, 当时的定称为「果定」(phalasamapatti), 皆是以涅盘为所缘, 而其作用就是断灭烦
恼。与「次第中灭」也是以无为法涅盘智为所缘,次第灭心心心数法与烦恼。此种「灭定」是
有次第深浅,尚未灭尽一切〈指心灭、烦恼灭〉,同时不能入诸诸禅定。
   诸次第中灭及诸解脱中灭都叫「灭定」,虽同名而意义不一样。次第中灭,指的是心心数
法灭;解脱中灭,指的是诸烦恼灭。
次第中灭,的心心数法灭,就如:入初禅语言灭,入二禅觉观灭,入三禅喜灭,入四禅乐灭,
入空处色相灭,入识处空相灭,入无所有处识相灭;入非想非非想处,无所有想灭;解脱中
灭,的诸烦恼灭,就如:入灭尽定诸想受灭,於此诸贪、恚、痴烦恼心厌离得解脱。「次第中
灭」说的是「想受灭」;「解脱中灭」说的是无明「触受灭」。

也就如<中阿含、五十六、四、二○五>所说的:
「依於厌离,住於厌离,止息身恶故,心入离、定故,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此指的是心解脱
也就是见法涅磐。依无为缘,指的就是此见法涅磐为缘。
   如以此见法涅磐为缘修禅定,则可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一心性得初禅。在此处观无
常〈观觉兴衰〉,观诸所有五蕴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可以直趣无
漏〈可能为俱解脱阿罗汉或慧解脱阿罗汉〉。如在初禅不得无漏,那麽随其禅定加深,则可息
有觉、有观,只有离生喜、乐,一心而入二禅。在二禅一样以此见法涅磐为缘修禅定,也可直
趣无漏〈可能为俱解脱阿罗汉或慧解脱阿罗汉〉。如在二禅如不得无漏,那麽随其禅定加深,
则可息喜、生乐、一心而入三禅。三禅一样以此见法涅磐为缘修禅定,也可直趣无漏〈可能为
俱解脱阿罗汉或慧解脱阿罗汉〉。如在三禅如不得无漏,那麽随其禅定加深,则可舍、一心而
入四禅。如能以此见法涅磐为缘修禅定。同理可在四无色定中转啭增上趣於解脱。
及如「果定」(phalasamapatti)是圣弟子才能证入的出世间安止,而其所缘是涅盘。证入果
定的目的是当下得以体验涅盘之乐。在这些安止里生起的心是与圣弟子证悟的层次相等的果
心。如此四个阶级的圣人都能证入各自的果定,意即须陀洹能够证入须陀洹果定;馀者亦可以
此类推。在证入果定之前,(圣弟子)先决意要证入果定,然後从生灭智次第地培育诸观智,
(直至证入果定)(见《清净道论》第廿三章、段六至十五)。
若要真正说行者得灭尽,则要一切事讫〈指心灭、烦恼灭〉,我们要知道证泥洹〈涅磐〉时,
说诸烦恼灭尽,就不必再说心心数灭。
有学〈三果或许也包括初果、二果、有学圣者〉的诸次第中灭,尚不能依〈慧解脱〉达一切事
讫〈指心灭、烦恼灭〉的俱解脱,它是心心数法灭的「想受灭」,不一定能入诸深禅定。四果
阿罗汉的解脱为解脱中灭,具〈慧解脱〉诸烦恼灭,为「无明触受灭」,得诸禅定,则能得入
诸深禅定的俱解脱灭尽定。

依成实论「灭尽」要灭尽三种心,也就是假名心、法心、空心。灭假名心,要以多闻佛说正法
因缘智灭,或以内正思惟因缘智灭。灭法心,要以空性智在□等法中灭。灭空心,要入灭尽定
灭。连相续心皆灭则入无馀泥洹。可见要灭尽此三种心的前题,是要缘佛说无为法入。故成实
论灭谛聚初立假名品第一百四十一云:灭三种心名为灭谛。谓问曰。云何灭此三心。答曰。假
名心或以多闻因缘智灭。或以思惟因缘智灭。法心在□等法中以空智灭。空心入灭尽定灭。若
入无馀泥洹断相续时灭。

在灭尽品一百五十四提到:若缘泥洹,是名空心。
问曰:「泥洹无法,心何所缘?」
答曰:「是心缘无所有,是事先明,为知泥洹故。」
问曰:「此空心於何处灭?」
答曰:「二处灭,一,入无心定中灭,二,入无馀泥洹,断相续时灭。所以者何?因缘灭故此
心则灭,无心定中,以缘灭故灭;断相续时,以业尽故灭。」
论者言:「行者若能灭此三心,则诸业烦恼,永不复起。」
问曰:「何故不起?」
答曰:「是人具足无我,故业烦恼灭。如灯烟墨,有所依处则住,无依处则不住也。如是若有
我心依处,业烦恼则集,无则不集,又无漏正见烧尽诸相,令无有馀,如劫火烧地等无馀。以
无相故,诸业烦恼则不复集。又有我心者,则业烦恼集,阿罗汉通达空智,无我心故则不复
集。」
问曰:「是人虽新业不集,以故业故何得不生?」
答曰:「是人以正智慧坏此业,故不能得报。如焦种子不复能生,又若无爱心,则诸业不能得
报,如地无润则种不生。
又此行者,於诸识处悉灭诸相,识无所依故无生处,如种无依则不得生。又业烦恼具故能受
身,不具则灭。是人无烦恼故,因缘不具,虽有诸业不能受生。
   在此品中知要灭尽有二处,一,入无心定中灭,二,入无馀泥洹,断相续时灭。依缘起
法,因缘灭故此心则灭,无心定中,以缘灭故灭,因此入无心定中可灭心心数法,业烦恼集止
息。而入无馀泥洹,则也断相续心,是人具足无我,故业烦恼灭。无漏正见烧尽诸相,令无有
馀,如劫火烧地等无馀。以无相故,诸业烦恼则不复集。阿罗汉通达空智,能灭此三心〈假名
心、法心、空心〉,则诸业烦恼,永不复起。以正智慧坏此业,故不能得报。如焦种子不复能
生,又若无爱心,则诸业不能得报,如地无润则种不生。此处〈无心定〉应注意,无心定本可
包括无想定、无所有定及灭尽定。此处〈无心定〉应指灭尽定。

在灭尽定品第一百七十一中言:「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身证想受灭。问曰。何故诸禅〈此指
初、二、三、四禅〉中不说过一切。无色定中不说灭耶。答曰。我说诸禅定中皆有觉观喜乐等
法。是故不说过一切也。问曰。无边虚空处有色心。此事已明。故无色中亦不应说过一切。答
曰。若入无边虚空定中。得脱色心。而不得脱觉观等法。复有人言。若说过、灭、没。皆义一
而异名。又无色中定心坚固。下地中心为散乱所坏。是故不说过一切。问曰。若俱说有刺棘谓
色相等。何故说心坚固耶。答曰。虽俱说刺棘亦名第四禅为无动。如是无色定中定力大故。得
名坚固。问曰。学人不应得灭尽定。以未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故。答曰。学人能见非想非非想
处一切行灭。但未能令不生。故得说过。
此灭尽定品第一百七十一中说,灭尽定是指过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身证想受灭。
有人说无边虚空处尚有微细色心,所以无色中亦不应说过一切。但答者说。若入无边虚空定
中,既使得脱离色心,但仍然有不得脱有觉观等法。在无色中定,因定心坚固,乃然有厌下地
中心为散乱所坏之心,是故不说过一切。学人〈或许是三果有学圣者〉能见非想非非想处一切
行灭,但未能令不生,所以称为「过」。

另此灭尽定品中说:灭定二种,一者诸烦恼尽、二烦恼未尽。烦恼尽者在解脱中,烦恼未尽者
在次第中。一灭烦恼故名灭定,二灭心心数法故名灭定。灭烦恼是第八解脱,亦名阿罗汉果。
阿罗汉果名灭一切想令不复生,此中虽灭诸想,有馀结故不能令更不生。
也就是说灭定有二种,一者、诸烦恼尽的「灭定」、二烦恼未尽的「灭定」。
诸烦恼尽的「灭定」,叫「解脱中灭」也叫「大灭」。烦恼未尽的「灭定」叫「次第中灭」也
叫「灭」。诸烦恼尽的「大灭」叫「灭定」,灭心心数法而烦恼未尽的「灭」」也叫「灭
定」。
一者、依〈慧解脱〉「无明触受灭」,灭诸烦恼尽得八解脱的「灭尽定」,阿罗汉果的灭定指
此。二者、未〈慧解脱〉於次第中说想受灭、灭心心数法亦名灭定,学人〈初果、二果、三果
有学圣者〉的灭定指此。
另此灭尽定品中说:问曰。若行者以九次第定能灭心者。须陀洹等云何能证心灭法耶。答曰。
九次第中灭名为大灭。若人善修诸禅定。道心力强故能得此灭。若无斯力则但有灭。不能如是
为大力故。说次第定。馀处亦有心灭。如第四禅中能灭心心数法入於无想。初禅等中何故无
灭。又馀处亦应有灭心义。如经中说。须陀洹等皆能证灭。但心灭名灭。更无馀法灭。故知离
此九地亦有心灭。
此品中说:第九次第定的灭尽定是大的灭尽,要人善修诸禅定,道心力非常坚强才能得此大
灭。不能为道心力非常坚强,则只能证次第灭尽定。第九次第外,馀处〈指某些禅定〉也有
〈心灭〉的灭定,所以第四禅中能灭心心数法入〈无想定〉。而此品中有一句:「初禅等中何
故无灭。又馀处亦应有灭心义。」是否应解释为「初禅并不能有灭定,而其他的禅定,则有灭
心的〈灭定〉义。」
  如果可如此解释,那麽由此灭尽定品第一百七十一中这一段可说:『除了前面所提入非想非
非想定或灭受想定能达到入第九次第定〈灭尽定〉,连第四禅及以上的无色定也能〈入灭
定〉,甚至连除了初禅以外,二禅以上也能〈入灭定〉,只是此只是所谓〈心灭的灭定〉,非
〈大灭〉的灭定〉。』
	而在经中说:「须陀洹等皆能证灭,但是只心灭的灭定,而无其他法灭〈指烦恼
灭,如色想、无色想、贪噌、漫、掉、无明灭〉。因此由此段可知初果、二果、三果〉皆能证
灭,但是为心灭的灭定,非一切灭尽的「灭尽定」。
    此段又说:「故知离此九地亦有心灭。」,也就是除了第九地外,是还有心灭的灭定。

另此灭尽定品中说:问曰。若灭尽定能灭一切心心数法。何故但说想受灭耶。答曰。一切心皆
名为受。是受二种。一想受。二慧受。想受名有为缘心。以想行假名法中故。假名二种。一因
和合假名。二法假名。是故一切有为缘心皆名为想。慧受名无为缘心。是故若说想受灭者。则
为说一切灭。
此段中说:一切心皆名为受,也就是「受」包括一切心心数法。而这「受」有二种。一、想
受,二、慧受。想受名有为缘心。慧受名无为缘心。而灭尽要灭去的是一切有为缘心的想受,
而非无为缘心的慧受。如连无为缘心的慧受亦灭,就如六祖坛经说:一念绝即死。

另此灭尽定品中说:灭有二种。色灭心灭。或色灭非心。如无色中。或心灭非色。如入灭定。
或色心俱灭。如断相续时。汝言入灭尽定不名死者。是人命热。不灭死者三事都灭。是则为
异。又此人因命热故心能更生。死者不尔。汝言若灭心还生则无解脱。是事不然。所以者何。
入泥洹者。先业所受命热识灭不期更生。此人命热不灭。先期心生。如灭尽定品中说。入灭尽
定者。因是六入及身命故还能起。是故心能更生。入泥洹者心更不生。故知此定无心。
灭有三种,色灭非心、心灭非色灭或色心俱灭。如无色定中,或许色灭而非心灭。如入灭定,
或许心灭非色灭。如断相续心时的涅磐,是色心俱灭。你说灭尽定时并不是个死者。这人有
命、热不灭,而死者是三事〈命、热、识〉都灭,这就是它们的差异。又此入灭尽定人因命、
热,所以心能重新生,死者就不是这样。你说若灭心还生则无解脱,其实不是这样。为何如
此?入「泥洹」者,先前业受〈指心〉,因命、热、识皆灭,不期望更有生。此入「灭尽定」
人,命、热不灭,原先期□心而有生。像灭尽定品中说,入灭尽定者,因为有六入处及身、
命,故还能再生起,所以心能重新生起。而入泥洹者,心便不重新生起,所以知到此定是无
心。

总结:首先明「灭定」与外道所修的四禅八定「一般禅定」是有所不同。虽然同是修四禅八
定,但其不同处在佛弟子所修的〈灭定〉是依无为缘,也就是要以无漏法摄。而外道所修的四
禅八定是依有为缘,也就是不以无漏法摄。就以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内所说的修法,系缘止、
制心止、体真止。外道所修的四禅八定应该尚在使用系缘止、制心止的方法阶段,而圣者修
〈灭定〉应该是体真止修法也就是以「净法」为缘。也就是两者所缘不同,致使在同是达到四
禅八定的各各境界,所能开发的解脱智慧有、无,会有所不同。以外道所修的四禅八定即使修
到非想非非想处定,可能一点也不具无漏的解脱智慧,也可能具少智少慧,也无法证第九次第
定。圣者修的〈灭定〉则可不依外缘,直接可依无为缘、体真止、缘空性智,观诸所有五蕴如
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以此所缘入四禅八定甚至能入第九次第定〈灭
尽定〉。
其次「灭尽定」和「漏尽」也是有所不同。
「漏尽」指的是已断十结,所以是四果解脱的无学阿罗汉或圆满的佛。是一种无漏智慧圆满开
发的程度。「灭尽定」是一种禅定的境界,是一种得现法智住,能见现法涅磐,所能进入的一
种禅定的境界。
所以入〈灭定〉是要以无漏法摄为其先决条件而入的禅定。
〈灭定〉包括了一,大灭,二,次第灭。因此有学人所得虽也叫〈灭定〉,但非真实的灭,是
属於〈次第灭〉的〈灭定〉。阿罗汉入此灭定,能为一切事讫,才是〈大灭〉的〈灭定〉也才
叫得第九次第定〈灭尽定〉。要入〈灭定〉不一定要具解脱的阿罗汉或三果。已证初果〈已断
三结的圣者〉以上的有学圣者,或许无法证大灭〈灭心心数法的心灭、及贪、噌、色想、无色
想、慢、掉、无明的烦恼灭的灭定〉,但可入〈心灭〉的〈次第灭〉的灭定。第四禅及以上的
无色定也能〈入灭定〉,甚至连除了初禅以外,二禅以上也能〈入灭定〉,只是此是所谓〈心
灭的灭定〉或称〈次第灭〉的灭定,非〈大灭〉的灭定或不叫真正〈灭尽定〉。』
且要入〈灭尽定〉,不一定要达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也能达到入第九次第定〈灭尽
定〉。在自「无所有处定」要入灭尽定是会见其「第四无色禅心生灭」的刹那心,而不一定要
生起「非想非非想处定」也就是「第四无色禅」才入灭尽定。
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它的描述如下:
「若要证入灭尽定,禅修者必须依次进入每一种禅那,出定後观照它的名法为无常、苦、无
我。在达到无所有处及从其中出来之後,禅修者实行某些准备工作,然後决意入灭尽定。其时
有两个第四无色禅心生灭,之後心流即被切断。」

配合慧解脱的无漏智慧程度,依其禅定的深浅,证得的灭尽定有三品。即下品修者,於现法
退,不能速疾还引灭尽定现前。中品修者,虽现法退;然能速疾还引现前。上品修者,毕竟不
退。四果阿罗汉及有学三果圣者,能入此上品灭尽定。有学三果圣者,入此上品灭尽定叫做不
还身证。无学圣者四果阿罗汉,入此上品灭尽定,叫做俱分解脱。但无学圣者四果阿罗汉,能
自由的入灭尽定。有学圣者得〈灭定〉,并不能说灭尽一切〈指心灭、烦恼灭〉,因为他们不
能自由入诸禅定,只叫做〈次第中灭〉或慧解脱。若能入诸诸禅定,而得灭尽一切〈指心灭、
烦恼灭〉,是名身证〈灭受想定〉;若二者俱得〈慧解脱、能入诸禅定〉,这叫俱解脱。
而慧解脱阿罗汉或有学三果圣者,亦有可能入下品或中品灭尽定。就是能入此下品灭尽定,但
退了不容易即入身证灭尽定,或中品灭尽定,虽现法退;然能速疾还引现前。
可见圣者〈三果以上〉入灭尽定不只在「非想非非想处」可入,「无所有处」也可入灭尽定。
入灭尽定也不一定只阿罗汉可入,有学〈三果〉亦可入。只要不再贪著「非想非非想处」、
「无所有处」,而以「无所得」、「无所贪著」及「欲暂时住寂静住」,首先以息想的作意,
使诸心心所法止息、息灭,可依种种方便而入灭尽定。
唯识论也指出,灭尽定无论是无学〈四果阿罗汉〉、或有学圣〈三果有学圣者〉,已经调伏或
离「无所有定」的贪著,或仍然有非想非非想处定的上贪著或没有此贪著;由止息想作意为
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污心心所灭,此便可入灭尽定。【注:此「不恒行心心所」指的就是六
识(分别意识),「恒行心心所」指的就是七识[末那识],而[末那识]就是〈有我执的
识)】。
一般於此非想非非想处或无所有处舍离入「灭定」,可称大灭的灭尽定或「解脱中灭」。非於
此非想非非想处或无所有处舍离入「灭定」,可称次第中灭的灭定。「次第中灭」说的是「灭
定」;有学〈三果或许也包括初果、二果、有学圣者〉的诸次第中灭尚不能依〈慧解脱〉,指
的是心心数法灭为「次第中灭的灭定」,不一定能入诸深禅定。四果阿罗汉为解脱〈慧解脱〉
指解脱中灭,名诸烦恼灭,为「无明触受灭」,得诸禅定,则能得入诸深禅定。
灭亦可说有三种,即色灭非心、心灭非色、或色灭心灭。如无色定中,是色灭而非心灭。灭尽
定,是心灭而非色灭。而涅磐则断相续心而色灭心灭。
依成实论「灭尽」要灭尽三种心,也就是假名心、法心、空心。灭假名心,要以多闻佛说正法
因缘智灭,或以内正思惟因缘智灭。灭法心,要以空性智在□等法中灭。灭空心,要入灭尽定
灭。连相续心皆灭则入无馀泥洹。可见要灭尽此三种心的前题,是要缘佛说无为法入。
「灭尽」有二处,一,入无心定中灭,二,入无馀泥洹,断相续时灭。依缘起法,因缘灭故此
心则灭,无心定中,以缘灭故灭,因此入无心定中可灭心心数法,业烦恼集止息。而入无馀泥
洹,则也断相续心,是人具足无我,故业烦恼灭。无漏正见烧尽诸相,令无有馀,如劫火烧地
等无馀。
「解脱中灭」说的是无明「触受灭」。有学圣者〈三果〉得此〈灭定〉,并不能说灭尽一切,
因为他们不能自由入诸禅定,只叫做〈心灭的灭定〉。四果阿罗汉能入诸禅定,而得灭尽,是
名身证;二俱得〈慧解脱、能入诸禅定〉,名俱解脱。若要真正要说行者得灭尽,则要一切事
讫〈指心灭、烦恼灭〉。而灭尽要灭去的是一切有为缘心的想受,而非无为缘心的慧受。如连
无为缘心的慧受亦灭,就如六祖坛经说:一念绝即死。
能入灭尽定者,无心与死有何差别?「死者是命、热、识三事都灭。入灭尽定者只心灭,而
命、热仍不离於身,又此入灭尽定人因命、热,所以心能重新生,死者就不是这样。入泥洹
〈无馀涅磐〉者,先前业受〈此指心〉,因命、热、识皆灭,「不期望」更有生」,而入〈无
馀涅磐〉。此入灭尽定人,命、热不灭,原先「期□」心而有生,而暂入〈灭尽定〉。像灭尽
定品中说,入灭尽定者,因位有六入处及身、命,故还能再生起,所以心能重新生起。而入泥
洹者,心便不重新生起。
而另一与〈灭尽定〉同称为「无心定」的四禅天的「无想定」,是「有学圣者」不入的定,
「无学圣者阿罗汉」也不入的定。因为此「无想定」只是以非常寂静为安住,不能证得所未证
得诸胜善法〈指证智慧〉,因为是停留在诳幻的处所。

注记:1.复次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贪,未离上贪;或复已离。由止息想作意为先故;
诸心心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灭尽定。
此句的「未离上贪」的「上贪」是指「五上分结的无色贪」,还是我指的「非想非非想处
贪」,我保留给读者思维修。

2.南传《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若要证入灭尽定,禅修者必须依次进入每一种禅那,出定後
观照它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在达到无所有处及从其中出来之後,禅修者实行某些准备工
作,然後决意入灭尽定。其时有两个第四无色禅心生灭,之後心流即被切断。」。
  是否如我所说:「在自「无所有处定」要入灭尽定是会见其「第四无色禅心生灭」的刹那
心,而不一定要生起「非想非非想处定」也就是「第四无色禅」才入灭尽定。」那就由诸大德
去实证或思维推敲。
2013年 9月13日 13:54:50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