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四念简介-3》
#1
Nice to meet you
 作者  abstsai (白非白)

《四念简介-3》

【观心无常】

观身可得权慧,观受可得慈悲,这是修道者必修的课程,
观身而知道身的真相,世尊说这叫「观身如身」,观受而
知受的真相,叫作「观觉如觉」,觉者受也。观身能得到
权慧,这种智慧虽是世间智,但也是有利世间的智慧,观
受得到慈悲,虽不如大菩萨的大慈,但也是有利世间的慈
悲,这智慧慈悲就是如鸟的双翼,是行者能在人间自由来
去的基本能力。

但光这样还不够,修道者除了要以智悲开悟众生之外,还
需要有更进一步的能力,世尊了解这一点,因此教学的第
三项,世尊直接了当的就说:
《中阿含经》(T01n0026_p0598)
┬┬┬┬┬┬┬┬┬┬┬┬┬┬┬┬┬┬┬┬┬┬┬┬┬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不能善观於他心者。当自
善观察於己心。应学如是。
┴┴┴┴┴┴┴┴┴┴┴┴┴┴┴┴┴┴┴┴┴┴┴┴┴

由於世尊的僧团对当时的传统教派形成很大的威胁,新进
的比丘常和外道起争执,知己知彼是解决困境的好方法,
所以世尊要比丘「(若)不能善观於他心者,当自善观察
於己心」。

前面我们说观受若有成就时,则心能定而不动,在十二因
缘的回路中得以止息,人的心是会受「觉受」所影响,因
此"观自心"就是观察自己的心是否定而不动了,世尊说
观自心的训练有很大的好处,要如何入门呢?我们来看看
世尊是如何说的:《中阿含经》(T01n0026_p0598)
┬┬┬┬┬┬┬┬┬┬┬┬┬┬┬┬┬┬┬┬┬┬┬┬┬
云何比丘善自观心。比丘者。若有此观。必多所饶益。
我为得内止,不得最上慧观法耶?
我为得最上慧观法,不得内止耶?
我为不得内止,亦不得最上慧观法耶?
我为得内止,亦得最上慧观法耶?
┴┴┴┴┴┴┴┴┴┴┴┴┴┴┴┴┴┴┴┴┴┴┴┴┴

上段中「内止」就是前讲说的「止合一心。定不移动」,
也就是内心的止息。「最上慧」就是最高的智慧,那就是
终极的般若智了,最上慧观便是能看清一切事物的最高点
的观法。

原来世尊要行者用四个问题自问:
一、我的心止息了,但没有得到般若智观吗?
二、我的心没有止息,但我得到般若智观了吗?
三、我的心没有止息,同时也没有得到般若智观吗?
四、我的心已止息,同时我也得到般若智观了吗?

上面的般若智观的"观"字,其实就是"方法",也就是
世尊说的如何到对岸的"度(渡)舟",也就是「波罗蜜
多」,因此行者要追求的就是无上的"般若波罗蜜多"。

由受所引发的"想、行、识"综合来看,全都由於「心」
的反应。观心若是仍在上面四自问的一二三阶段时,当然
就要加强所缺的部份,反覆的再回到观自身、观他身,观
自受,观他受的训练,最後能"观自心如心"後再观看看
能否观他心也如心。

当世尊在坟地里修行时,不管村民如何欺侮他,他一点都
不生气,因为观身、观受使他自心止息、慈心及於村民,
而世尊的神通在那时也已能知道天神的存在,也能听见天
神的对话,可是,世尊仍没有找到他所追求的「最上慧观
」。所以世尊对比丘们接著说:
┬┬┬┬┬┬┬┬┬┬┬┬┬┬┬┬┬┬┬┬┬┬┬┬┬
若比丘观已。则知我得内止。不得最上慧观法者。彼比丘
得内止已。当求最上慧观法。彼於後时得内止。亦得最上
慧观法..(中略)。
如是比丘不得此善法(无上慧观)。为欲得故。便以速求
方便。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犹人为火烧头.
烧衣。急求方便救头。救衣。
如是。比丘不得此善法。为欲得故。便以速求方便。学极
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
彼於後时即得内止。亦得最上慧观法。
┴┴┴┴┴┴┴┴┴┴┴┴┴┴┴┴┴┴┴┴┴┴┴┴┴

而当修行者「观心如心」得到了「最上慧观」时,表示他
可以观察到许多的事相了,世尊说这时:「彼比丘住此善
法已。当求漏尽智通作证。」

漏尽智通简称漏尽通,是六通的最後一通,也是成佛、如
来的极致表现,前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
」是在最上慧观法成就时就会有的能力,但世尊要求学佛
的修行者要像世尊一样继续追求最後的漏尽通去印证世尊
所教的,再此世尊也是用了"三转"教学法。

「心」包含了「想行识」三种现象,在观心的过程中行者
全都要了了分明,想时知想,行时知行,识时知识,世尊
说这是「有觉有观」的层次,等到「漏尽智通作证」後则
一切反而归於「空」境,这个空境也叫「圣默然」。

最後这一关(观)证知圣默然很难达成,但是世尊要行者
「学极精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有时还要亲自督促
弟子别松懈了。目□连就曾自己爆料,他有一次和世尊相
隔两地,世尊离开耆□崛山在竹园精舍讲法,不在目□连
身旁,目□连打坐时入了空境,证实了无觉无观的境界,
在那境界里呆了很久後又开始退到有觉有观。结果世尊突
然冒出来:「目□连。汝当圣默然。莫生放逸。」

目□连吓得赶紧又「内净一心」努力回到无觉无观的境界
,这样一连三次,世尊都突然现身督促目□连用功,目□
连很感激的说:"世尊比我老爸还老爸"。(《杂阿含》
T02n0099_p0132)

观心的实际情况很复杂,因为心含括了"想行识"的层次
而它们也是可变、能变、变易不停的现象,所有的神通都
是由於它的可变能变而能被行者所观察和使用,所以世尊
说的"观心无常"必须在"有觉有观"的修行阶段加以印
证。

若行者自身没有印证,那麽观心无常只是一个口号,只有
真正的去观时我们才明白"原来是这麽回事",了解了原
理我们在需要运用那些原理时,就会有特别的表现。这就
是所有的神通的来由。但是神通毕竟是副产品,因为目标
是圣默然、是空境,所以世尊不教弟子神通,因为那是行
者在净心觉观的过程中自然就会的事情。

了解一切事物原理後,心才能解脱,因为一切了然於心,
所有的事情及其发展都成了可预料的事,心不惊後在人间
便可以自在行走。

因此观心的成就若要达到世尊的要求,那就是「观心自在
」的表现,行者便能在"想行识"的框框中自由来去而心
不动,不动才能自在,也才解脱。故世尊在诸《阿含经》
中花了最多的时间讲解观身、受以及更多对於心的说法,
而一切是为了解脱众生现在、未来的苦。

我们可以由一部小经看出世尊的苦口婆心:
《杂阿含》(T02n0099_p0001)
┬┬┬┬┬┬┬┬┬┬┬┬┬┬┬┬┬┬┬┬┬┬┬┬┬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
告诸比丘。於色当正思惟。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
丘。於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於色欲贪断。欲贪
断者。说心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也)当正思惟。
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於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
则於识欲贪断。
欲贪断者。说心解脱。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
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
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
所说。欢喜奉行。
┴┴┴┴┴┴┴┴┴┴┴┴┴┴┴┴┴┴┴┴┴┴┴┴┴

同学们要常自问世尊的"观心四问",常常自问:"我的
心止息了吗?是否因为眼耳鼻舌身的感受而烦恼或生气或
贪乐,而引致三毒呢?",若有,那麽就针对眼耳鼻舌身
的十二行加以破解,努力的再观,照世尊要求的「学极精
勤、正念正智、忍不令退」,那麽起码在人世间便无烦忧
,可以朝向正道而行。

(3)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Mon Dec 3 17:57:37 2012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