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什麽是无间等?如何才能无间等?
#1
dc0303
请教诸位大德

什麽是无间等?

如何才能无间等?
2013年 2月 1日 13:03:41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什麽是无间等?如何才能无间等?
#2
菩提子
※ 引述《dc0303 (dc0303)》之铭言:
> 请教诸位大德
> 什麽是无间等?
> 如何才能无间等?

「无间等」也译为「现观」,简单的说就是「直接的体验」。
印顺法师在《性空学探源》第二章第一节有详细的说明可供参考:

---------------------------------------------------------
《性空学探源》第二章第一节第四项 思择与现观
...
经中说的知法、现法、入法、正见、正观、如实知……等,都是
现观的别名。现观,是一种亲切、直接而明明白白的体验;是一
种直觉到的经验,不是意识的分别,不是抽象的说明,也不是普
通生活的经验;它是内心深入对象的一种特殊经验。拿个现代名
辞来说,就是一种神□经验。这种直觉的神□经验,本来为世界
各宗教所共有,而且作为他们的理想境界,所追求到达的目的。
不过内容与佛法有所不同罢了。他们在狂热的信心中,加上诚恳
的宗教行为,或祭祀,或忏悔,或禁食,或修定时,由精神的集
中,迫发出一种特殊的经验;在直觉中,或见神,或见鬼,或见
上帝,有种种神□的现象。佛法中的现观,也就是这种直觉经验
;如声闻乘的「阿毗昙」,译为对法或现法,大乘的般若无分别
智等,都是这类直觉。假使学佛法,专注重在这直觉的现观,每
易与外道——其他宗教相混,失却佛法的特质,或不免走上歧途
。因为这种没有通过理智的直觉,混入由於信仰及意志集中所产
生的幻象,确有其内心的体验,但每不与真相符合。所以这种境
界,不都是正确的,而有非常危险性的。得此境界的人,尽管可
以发生坚强的自信心,但对身心修养、社会国家,并不能有什麽
实际的利益,或者有小利而引起极大的流弊。佛法的现观,与外
道的不同,是正觉,在乎特重理智,是通过了理智的思择。佛法
中,在未入现观前,必先经过多闻、寻思、伺察、简择种种的阶
段;这一切,总名之曰「思择」。思择,是纯理智的观察。在思
择中,得到一种正确的概念之後,再在诚信与意志集中之中去审
谛观察,以达到现观。所以,佛法的方法,可说是信仰与理智的
合一,一般智识与特殊体验的合一。从现观去体验空性之前,必
先经过分别智慧的思择,所以《阿含》中说∶「先得法住智,後
得涅盘智。」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从修而证,这是佛法修行的
要则,绝不容逾越躐等;逾越,就踏上了错误的歧途。

现观成就的结果,可得到一种离绝一切思惟分别、能知所知平等
平等、融然一体的直觉,这是大小经论所共认的。
---------------------------------------------------------
Fri Feb 1 14:33:41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什麽是无间等?如何才能无间等?
#3
Charlie Wang
※ 引述《evan (菩提子)》之铭言:
> > 请教诸位大德
> > 什麽是无间等?
> > 如何才能无间等?
> 「无间等」也译为「现观」,简单的说就是「直接的体验」。
> 印顺法师在《性空学探源》第二章第一节有详细的说明可供参考:
> ---------------------------------------------------------
> 《性空学探源》第二章第一节第四项 思择与现观
> ...
> 经中说的知法、现法、入法、正见、正观、如实知……等,都是
> 现观的别名。现观,是一种亲切、直接而明明白白的体验;是一
> 种直觉到的经验,不是意识的分别,不是抽象的说明,也不是普
> 通生活的经验;它是内心深入对象的一种特殊经验。拿个现代名
> 辞来说,就是一种神□经验。这种直觉的神□经验,本来为世界
> 各宗教所共有,而且作为他们的理想境界,所追求到达的目的。
> 不过内容与佛法有所不同罢了。他们在狂热的信心中,加上诚恳
> 的宗教行为,或祭祀,或忏悔,或禁食,或修定时,由精神的集
> 中,迫发出一种特殊的经验;在直觉中,或见神,或见鬼,或见
> 上帝,有种种神□的现象。佛法中的现观,也就是这种直觉经验
> ;如声闻乘的「阿毗昙」,译为对法或现法,大乘的般若无分别
> 智等,都是这类直觉。假使学佛法,专注重在这直觉的现观,每
> 易与外道——其他宗教相混,失却佛法的特质,或不免走上歧途
> 。因为这种没有通过理智的直觉,混入由於信仰及意志集中所产
> 生的幻象,确有其内心的体验,但每不与真相符合。所以这种境
> 界,不都是正确的,而有非常危险性的。得此境界的人,尽管可
> 以发生坚强的自信心,但对身心修养、社会国家,并不能有什麽
> 实际的利益,或者有小利而引起极大的流弊。佛法的现观,与外
> 道的不同,是正觉,在乎特重理智,是通过了理智的思择。佛法
> 中,在未入现观前,必先经过多闻、寻思、伺察、简择种种的阶
> 段;这一切,总名之曰「思择」。思择,是纯理智的观察。在思
> 择中,得到一种正确的概念之後,再在诚信与意志集中之中去审
> 谛观察,以达到现观。所以,佛法的方法,可说是信仰与理智的
> 合一,一般智识与特殊体验的合一。从现观去体验空性之前,必
> 先经过分别智慧的思择,所以《阿含》中说∶「先得法住智,後
> 得涅盘智。」从闻而思,从思而修,从修而证,这是佛法修行的
> 要则,绝不容逾越躐等;逾越,就踏上了错误的歧途。
> 现观成就的结果,可得到一种离绝一切思惟分别、能知所知平等
> 平等、融然一体的直觉,这是大小经论所共认的。
> ---------------------------------------------------------

後学的[无间等]的知见...和下面所贴的文....是一样的.
[Sorry未经同意就移植过来了,请菩萨见谅.]

***************

净心
 佛陀每天安住在怎样的心境中?

..............................................................................
(22)「佛陀每天安住在怎样的心境中?」
..............................................................................

    佛陀曾谈到自己: 「如来住於空性殿堂( sunnata-vihara )」(泰本巴利藏第 14
册, 226 页)。 这里的「殿堂」是心法而非色法,心法本身也是一种住处,就是心境,
「空性殿堂」是一种当下空掉「我」、「我所有」的心境。佛陀这样对自己说:「如来安
住於空性殿堂,每天都有无上的喜悦。」安住「空性殿堂」,就是安住於面对一切事物时
都能空掉「自我」的感觉。
************************

後学一直以为[无间等]就是没有间隙的安住於空性中!

....原来还是专有名词的解释!!
2013年 2月 1日 22:02:37 星期五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什麽是无间等?如何才能无间等?
#4
dc0303
感恩两位大德教导

> 後学一直以为[无间等]就是没有间隙的安住於空性中!

(三三九)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常行。

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正念正智舍心住。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

是名比丘六常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不是说要舍心住正念正智吗?

如何舍心住正念正智?

舍心与住於空性中是不是一样呢?
2013年 2月 2日 7:15:42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什麽是无间等?如何才能无间等?
#5
小小狮
※ 引述《dc0303 (dc0303)》之铭言:
> 感恩两位大德教导
> > 後学一直以为[无间等]就是没有间隙的安住於空性中!
> (三三九)
> 如是我闻
> 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常行。
> 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正念正智舍心住。
>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
> 是名比丘六常行
>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佛不是说要舍心住正念正智吗?
> 如何舍心住正念正智?
> 舍心与住於空性中是不是一样呢?

小的看到大德提到了「舍心」,自己不懂,就去查了CBETA,把整理的初步心得放在下面,供诸
大德们参考、指正。  ~~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

「舍心」的涵义有很多层。下面分四部份简单地讲一讲:[◎受戒起修]、[◎出离解脱]、[◎
保任常行]、及[◎入禅要道]。

[◎受戒起修]

《长阿含经》卷10:「又白佛言:「齐几名贤圣舍心?」佛告帝释:「舍心有三:一者喜身,二
者忧身,三者舍身。帝释!彼喜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喜已,如所喜,不自害、
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帝释!彼忧身者,自害、害彼,亦二俱
害;舍此忧已,如所忧,不自害、害他,二俱不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即名受具足戒。复
次,帝释!彼舍身者,自害、害他,亦二俱害;舍此身已,如所舍,不自害、不害他,二俱不
害,知时比丘专念不忘,是即名为受具足戒。」」(CBETA, T01, no. 1, p. 64, c21-p. 65, a3)

01.这一段是讲:舍「害」。把「害」舍掉,什麽「害」呢?害自己、害他人、害自己又害他
人。「舍心」,这□讲的是:把「心」安住在「舍害」的念头上。当我们的念头一直想著「伤
害」这件事时,慢慢地我们就会从心理的动作[想、受]一直发展到身体的动作。我们心理的
行为有两种状态:不喜和忧恼;我们身体的行为有一种状态:实际做出伤害的动作。所以当我
们舍害的时候,就得到三种利益:心理上的平安[喜、不忧],以及身体上的平安。而这正是
持戒的功能,「得自他、身心的平安」。从修行的观点来看,这看来像是初学者入门时的功课。

[◎出离解脱]

02A.「舍心」,也可以看做是「四无量心」[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心的一种。下面的
经文比较长,我把它重新分段来看。[]中的文字是我加的解说

《大集法门经》卷2:「复次,六种对治出离界,是佛所说。谓

[1慈心→(对治)→□心→於□心出离解脱]
有□刍,作如是言:『我修慈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慈心对治,我於□
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慈心解脱观故,所有□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慈心现前,是故□心
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慈心出离因故。

[2悲心→(对治)→害心→於害心出离解脱]
有□刍,作如是言:『我修悲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悲心对治,我於害
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悲心解脱观故,所有害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悲心现前,是故害
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悲心出离因故。

[3喜心→(对治)→不喜心→於不喜心出离解脱]
有□刍,作如是言:『我修喜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喜心对治,我於不喜
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喜心解脱观故,所有不喜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喜心现前,是故
不喜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喜心出离因故。

[4舍心→(对治)→欲贪心→於欲贪心出离解脱]
有□刍,作如是言:『我修舍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舍心对治,我於欲贪
之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舍心解脱观故,所有欲贪之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舍心现前,
是故欲贪之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舍心出离因故。

[5无相心→(对治)→取相心→於取相心出离解脱]
有□刍,作如是言:『我修无相心解脱观,随所作事,皆如实知,发起精进无相心对治,我於
取相之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无相心解脱观故,所有取相之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无相
心现前,是故取相之心,不於是处有所生起。何以故?由彼无相心出离因故。

[6决定心→(对治)→疑惑心→於疑惑心出离解脱]
有□刍,作如是言:『我修决定行,以决定法对治,我於疑惑之心,而悉能尽。为由如是决定
行故,所有疑惑之心,无处容受。』而但观彼决定心现前,是故疑惑之心,不於是处有所生
起。何以故?由彼决定心出离因故。

如是等名为六种对治出离界。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广为众生,如理宣说。而令众生如说修
习,行诸梵行,利益安乐天人世间。」(CBETA, T01, no. 12, p. 232, a20-b27)

这段经文说明了,在修四无量心时,悲心解脱观,是用来对治害心;舍心解脱观,是用来对治
欲贪心。这是不同於上面的经文,应该是比第一段讲的舍心更深入了,而属於以第一段的舍心
为基础的进阶修行。

这□有个问题:「修无相心」是不是就在「修空观」[也就是修智慧]?我觉得应该可以说:
「是」。说「是」的原因,因为「不取相心」是修空观的前方便之ㄧ。

02B.「四无量心」,佛有一方便说,如下经文。此处,慈心→对治→有量业;悲心→对治→偷盗;
喜心→对治→邪淫;舍心→对治→妄语,可以看成是从上面的初学阶段,前进到进阶修学时,中间
的衔接阶段。这□也可以把修习「四无量心」看成是修不动业的方便法门。

《杂阿含经》卷32:「佛告聚落主:「如甲上之土甚少,大地之土其数无量。如是心与慈俱,修
习多修习,诸有量业者,如甲上土,不能将去,不能令住。如是偷盗对以悲心,邪□对以喜
心,妄语对以舍心,不得为比。」」(CBETA, T02, no. 99, p. 232, b3-7)

[◎保任常行]

03.下面的「舍心」,指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时,产生六识的情况下,心里面
的意念,会有「可意」、「不可意」和「厌离」、「不厌离」,这两种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产
生。把这两种正负面向的情绪,同时舍离,而住在正念正智的念头上面。这时的「舍心」为
「心」里的情绪「舍离不平等」的波动、起伏;「舍心」也可看做是「平等心」。因为这是在
日常生活中常常要做的功课,其实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打基础、或保任的功夫。

《杂阿含经》卷11:「阿难白佛言:「唯愿世尊为诸比丘说贤圣法、律无上修根,诸比丘闻已,
当受奉行。」
佛告阿难:「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缘眼、色,生眼识,见可意色,欲修如来厌离正念正
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故,修如来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欲
修如来厌离、不厌离正念正智。眼、色缘生眼识,不可意可意,欲修如来不厌离、厌离正念正
智。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
「如是,阿难!若有於此五句,心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摄持、善修习,是则於眼、色
无上修根。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CBETA,
T02, no. 99, p. 78, b6-20)

《杂阿含经》卷13:「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六常行。云何为六,若比丘眼见色,不苦、不乐,正念正智舍心
住。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识法,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是名比丘六常行。」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93, a16-21)

[◎入禅要道]

04A.下面的「舍心」,指在四禅的每一个阶段,「心」都要「舍离」苦、乐、忧、喜、舍的感
受,而得以进入禅境。

《杂阿含经》卷17:「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食念者、有无食念者、有无食无食念者;有食乐者、无食乐者、有
无食无食乐者;有食舍者、有无食舍者、有无食无食舍者;有食解脱者、有无食解脱者、有无
食无食解脱者。
「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
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比丘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
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
「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
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
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
「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
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比丘离苦息乐,忧喜
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
「云何有食解脱?谓色俱行。云何无食解脱?谓无色俱行。云何无食无食解脱?谓彼比丘贪欲
不染、解脱,□恚、愚痴心不染、解脱,是名无食无食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23, a23-b19)

04B.下面的经文,专对修习「七觉支」的禅法来说。这□的「舍」心,指「舍觉支」心,依著
「定觉支」,心舍离贪忧。

《杂阿含经》卷26:「佛告无畏:「若婆罗门有一胜念,决定成就,久时所作,久时所说,能随
忆念,当於尔时习念觉支。修念觉已,念觉满足,念觉满足已,则於选择分别思惟,尔时择法
觉支修习。修择法觉支已,择法觉支满足,彼选择分别思量法已,则精进方便。精进觉支於此
修习,修精进觉支已,精进觉支满足,彼精进方便已,则欢喜生,离诸食想。修喜觉支,修喜
觉支已,则喜觉支满足,喜觉支满足已,身心猗息,则修猗觉支。修猗觉支已,猗觉满足,身
猗息已,则爱乐,爱乐已心定,则修定觉支。修定觉支已,定觉满足,定觉满足已,贪忧灭,
则舍心生,修舍觉支。修舍觉支已,舍觉支满足。如是,无畏!此因、此缘众生清净。」」
(CBETA, T02, no. 99, p. 190, c12-26)

如果要细讲「舍心」,还可以有得发挥,就留给各位诸贤大德来发表。
2013年 2月 2日 12:06:01 星期六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什麽是无间等?如何才能无间等?
#6
dc0303
找到了一个答案

试执行之


(八九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若比丘於眼欲贪断。欲贪断者。是名眼已断。

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於未来世成不生法。
2014年 9月 2日 13:39:55 星期二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