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1
@Facebook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十二因缘要怎麽如实地应用在生活上,并且能够确实的经由十二
因缘而体会无常?如果可以的话,请引用例子并且为例子里的事项对应十二因缘的无
明-〉行-〉。。。生-〉老死,谢谢大家。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2
@Facebook
SK Chua 问的问题好哦! 实修将佛法应用在生活的问题, 是最好的问题, 也是真正修
行人的问题 :) 如果比较保守, 单纯依据经典研读基本的观念, 有时间的话, 这边可
以先了解下: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导读_十二因缘     第53经的内容也
可看下. 算是基本定义... 如果是要进一步的理解, 佛使尊者有本书 "生活中的缘起
" 有细的例子... 照我听法师所说, 十二因缘主要还是在解释, 日常生活可由触、受
、爱、取等支观照而试著断十二因缘, 不过也有禅师说真正要谛观无常, 得从戒定慧
入手, 到了慧的程度才能发自内心的谛观十二因缘, 那之前是理论上先了解.
Thu Jan 17 15:18:38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3
@Facebook
转贴 "生活中的缘起" 实例. 有点难, 基本定义可能要先了解比较容易懂...
[从眼根而入的缘起实例]

<例一>

现在,我来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於缘起的实例。譬如一个小孩因为洋娃娃坏了而大哭
。请先稍微思考一下,然後我再解释缘起是如何产生的。

一个小孩为了洋娃娃坏掉而大哭。当看见坏的洋娃娃,她的眼睛和这个物体产生接触
,这时眼识生起,并且知道洋娃娃坏了。

当然,这小孩充满著无明,因为她不懂佛法。当她看到洋娃娃坏掉时,内心就充满著
无明,无明便产生行,行是一种造作起念的力量,将引生识。在这个例子中,所谓的
识即指看见坏了的洋娃娃,并且知道这洋娃娃坏了。此为眼识,因为它依靠眼睛看到
坏了的洋娃娃。

因为小孩不懂佛法,生起无明,没有正念,於是生起一股造作的力量(行),从而产
生识,识即以将受苦的方式看待这个洋娃娃的色相。因此眼睛、色相(洋娃娃)和眼
识,这三样结合起来称为触。现在小女孩的眼触产生了。更详细地说,由触产生名色
,就是这小女孩的身心正准备受苦。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身心并不处於受苦的状态,需有无明或某种力量的造作,把身心
改变为即将受苦的身心。因此,身心也只有在这时才起作用。也就是说,由无明造作
出识,识改变身心的状态而产生作用,并使身心准备受苦。

当身心在这样的状态下时,六入生起,也准备去感受苦,它们并不是处在一般的睡眠
状态下,所以触正准备去受苦;然後就产生受,就是苦的感受;从这苦受生出追求苦
受的欲望——爱;接著因为执著这苦为「我所有」,称为取;相续地产生「我」,称
为有;当这「我」的感觉进行到最旺盛时,称为生;接著就产生看到坏了的洋娃娃的
苦——哭,这就是所谓的「纯大苦聚集」。

至於生的意义非常广泛,包括老、死。如果没有无明,就不会生出洋娃娃坏了、死了
或类似的想法。如果没有这样的想法,就不会生出任何的苦了,但是现在生出了十足
的苦,是因执著「我」和「我的」洋娃娃。当洋娃娃坏了,由无明生出错误的反应,
小女孩就哭了。「哭」象徵彻底的痛苦,也就是到达缘起的终端。

大部分的人无法正确了解法的语言或缘起语言中的深奥涵意。他们不相信,每一分每
一秒中,「人」不断地出生,身心不断地产生,「六入」也不断地起作用。他们不相
信,平时的状态和未出生前是同样的,因为还没有起作用,当有任何自然因缘使它发
生作用,这就是生了。以眼睛为例,我们认为它早已存在,早已产生,但就佛法(法
的语言)而言,直到眼睛看到物体,它才产生出来。当眼睛看到物体,发生作用,才
可以说是眼睛生出来,色相生出来,然後眼识也生出来了,这三者相依相存而产出所
谓的触。触缘受、受缘爱,直到完成这一次流转。

之後,小女孩如果上床睡觉,想起坏掉的洋娃娃,就又哭了。这时是意识的作用,而
非眼识。当她想到坏掉的洋娃娃,这个念头是法尘,而後这法尘与心相应,於是便产
生意识。她想到洋娃娃,由此造作出(有意识的)身心,并立即转变身心为可以感受
痛苦的「六入」,由这「六入」生出感受苦的触,相继产生受、爱、取,最後是苦。
就在此时,小女孩又哭了,虽然也许洋娃娃已坏了几天,甚至几星期了。这些相续不
断的念头,就称为缘起,它时时存在於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pdo/index.htm
Thu Jan 17 15:23:42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4
@Facebook
感恩吴文雄师兄的解答和分享 :)

谛观无常,需由戒定慧入手,请问戒定慧的内容是什麽?到了慧的程度会“自发内心
”的谛观十二因缘,要做到怎样程度的戒定才能够升起发自内心的慧呢?那为什麽佛
陀开始不强调修学戒定慧,却对每一个弟子开始是宣说12因缘的缘起缘灭呢?很多弟
子都是因为佛陀宣说12因缘就了悟法的开始就是法的毁灭,而因此证法眼。这其中的
次序应该起著很大的作用吧。。
Thu Jan 17 15:44:44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5
@Facebook
SK Chua 法友你好, "戒定慧" 是指由戒生定, 依定发慧. 例如由守戒而能免犯过,
业障减轻, 然後习定, 习得初禅至四禅, 然後谛观四圣谛而获圣智.

佛陀常常强调修学戒定慧, 不知为何你说 "为什麽佛陀开始不强调修学戒定慧"? 佛
的最早的弟子, 本身都早是修行人, 曾在外道修很久, 戒、定都有, 因此闻法後立刻
证圣道, 可能因为这样你觉得一开始没有强调戒、定? 不过佛是常强调修戒定慧的啦
... 六祖惠能大师顿悟, 不代表他顿悟以前都没在修 :)

学理上, 十二因缘有五支、八支、十二支等从简到繁的版本... 先掌握十二因缘的意
义比较要紧... 举例来说, 因为十二因缘所以五阴本空, 也就是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
. 但如果不了解十二因缘本身意义, 就变空谈了. :)
Thu Jan 17 23:59:11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6
@Facebook
感恩吴文雄师兄的解答,因後学最近在研习巴利大藏经,看到了跟以往学佛不同的概
念,现在看著蕴品发现佛陀接引弟子开始就是说缘起法门,而他的弟子们(其实也不
止已经有修行的婆罗门沙门,甚至一些在家人也是)一听佛陀说缘起法门,就能够直
接了当领悟,澈见缘起就是缘灭的开始而了悟无常实像。後学其实想要跟深入了解的
是,其实12因缘不难理解,但我们时下人却没办法因12因缘而当下了知无常实像,这
其中是否有些东西我们漏了不自知,而不得已要以勤修戒定慧来说服自己呢?暂且我
们把业障轻重(以前人业轻,现在人业重)放一边,同样是人,12因缘的东西也不会
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增减,如果硬说时下人比以前人多一点的不同,後学认为时下
人杂念重,出流心也重(可能这是强调定功的因素),所以成就不多。(PS後学初接
触巴利藏经,问题较多,望见谅 :p)
Fri Jan 18 09:11:13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7
@Facebook
其实在佛世时也有类似的疑问,印顺法师的观点认为问题在於发心的「动机是否纯正
与真切」:《佛法概论》

「释尊初期的弟子,都有过人生的深切警觉与痛悔。动机的纯正与真切,没有什麽戒
条,也能自然的合律 。等到佛法风行,动机不纯的出家者多起来,佛这才因事制戒
。但在外人看起来 ,似乎制戒一多,僧品反而卑杂了。『中含』『伤歌罗经』即这
样说:「何因何缘,昔沙门瞿昙施设少戒,然诸比丘多得道者?何因何缘,今沙门瞿
昙施设多戒 ,然诸比丘少得道耶」?依释尊以法摄僧的意义说,需要激发为法的真
诚;依僧 团律制的陶冶,也能使学者逐渐的入律。所以说:「我正法律,渐作渐学
,渐尽 渐教。……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施设禁戒」(中含瞻波经)。
就是发心纯正的出家者,有时也会烦恼冲动起来,不能节制自己而犯了戒。这对於佛
法的修习,是极大的障碍,这需要给以戒律的限制;已经犯戒的,即责令忏悔, 使
他回复清净。经中常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即清净」。因为一度的烦恼冲动 ,铸
成大错,即印下深刻的创痕,成为进修德行的大障碍,不能得定,不能发慧 。如引
发定慧,必是邪定,恶慧。佛法的忏悔制,於大众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过 失,接受
僧团规定的处罚。经过一番真诚的痛切忏悔,即回复清净,如瓶中有毒 ,先要倒去
毒物,洗涤乾净,才可以安放珍味。如布帛不净,先要以灰皂等洗净 ,然後可以染
色。所以惟有如法的忏悔,才能持律清净,才能使动机不纯的逐渐 合律。忏悔与持
戒,有著密切的关系。所以戒律的轨则,不在乎个人,在乎大众;不在乎不犯——事
实上每不能不犯,在乎犯者能忏悔清净。学者应追踪古圣的 精神,坦白的发露罪恶
,不敢覆藏,不敢再作,使自己的身心清净,承受无上的 法味。」
Fri Jan 18 11:20:36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8
@Facebook
後学也认为不夹杂任何第三方思想的当下,最能够体悟十二因缘。只是很多时候我们
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当下是什麽心。
Fri Jan 18 14:14:26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9
@Facebook
怎麽说呢?意指认知的方向不对?
Fri Jan 18 14:26:26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10
@Facebook
目前的学佛界现象在後学看来的确有些舍本逐末,但这是题外话了。後学觉得若我们
都能够明了佛陀所要带出的十二因缘,并如实证知,真的是不枉此生了,可能下生也
不用来了。後学是为此而问的,感恩。
Fri Jan 18 15:10:04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11
@Facebook
对於在家弟子,佛陀最常说法的次第,再三於四阿含或五尼柯耶中见到的,是以下的
次第:

《增壹阿含经》卷49〈51 非常品〉:「是时,善生女人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
一面坐。尔时,世尊渐与说法,所谓论者:

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欲为不净想,□为大秽。

是时,世尊以知女人心开意解,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尔时世尊尽与
女人说之,即於座上得法眼净,犹如新衣易染为色。此亦如是,分别诸法,善解深妙
之义,自归三尊,而受五戒。」(CBETA, T02, no. 125, p. 821, a15-22)

一开始是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人天善法,所谓的端正法。一个人如果没有
善心善行,修行要有成就是很困难的。这也接近「戒」的层面。等善心确立,才讲出
离法,乃至苦集灭道。其中的「集」就是十二因缘(其实十二因缘要搞懂,《杂阿含
》前几卷好好读,才比较容易懂,很多小经是十二因缘各支背後的原理)。

经中常说这些佛弟子在学了「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为大秽」後是「
犹如新衣易染为色」,也可以呼应凡僧云水说的「清净心」,跟所谓末法我这种「刚
强众生」是很强烈的对比。

至於听到苦集灭道其中一部份就证道的,则是超强的弟子,跳级生,例如舍利弗在外
道修学极佳,在路上遇到马胜比丘,看到马胜比丘举止安祥,就问他师父是谁?「是
释迦牟尼佛」。你师父教你什麽?马胜比丘答言:「我年纪轻,出家没多久... 只知
道一些... 「诸法因缘生,诸法从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才听这句转述
的话,舍利弗就证初果了。而大迦叶也是佛说纵使佛没出世,自己也会成为辟支佛的
天份。周利盘特可能是当时僧团智商最低、业障最重的人之一了,佛教就教他扫地,
扫著扫著也证道了,这也可见佛陀教化的灵活,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对於正常人,
佛陀的确是教戒定慧的次第的,阿含中也处处提及此次第 :)
Fri Jan 18 15:19:24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12
@Facebook
感恩 邱大刚师兄的解释 :)
Fri Jan 18 15:25:36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13
@Facebook
我也觉得 SK Chua 这问题真的是很好的问题。据佛经中的预示,末法众生贪□痴越
来越重,因此离道日远,光是不同宗派的佛弟子间讨论就很容易争执,这些都是贪□
痴和我见作崇,证道的人急遽减少... 因此在「端正法」、「惭愧」等方面,更是必
要的,心意柔软後修定也才容易进入状况。我遇过几位真正好的法师(起码个人觉得
他们的弟子是真正的受益),听这些法师开示时,初期都较多的时间在谈端正法、常
惭愧、要忏悔、礼佛除我慢、待人接物要如何慈悲喜舍,苦口婆心讲一堆,然後才讲
解脱法义。以前刚学佛时,会觉得这样的法师有点老土,讲这种老掉牙的东西,因此
偏好大吹法螺的大法师。後来读完阿含经後,才发现原来佛陀就是这样的次第在教,
也发现一开始直接谈玄的大师特别容易(不是全部)教出走偏了的学生,而平实的大
师反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总之,以我们的天份,要速成实在不容易,只能老
实学佛,还是能像四正勤所述的一步步增进 :) 祝大家日起有功,终成无上!
Fri Jan 18 15:37:31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14
@Facebook
跳过所有的讨论串~~~

问师父是最快的方法。他能够按照佛法和您的需求、属性,从佛法中抓药!

僧宝其中一个非常珍贵的功能就是这样!
Fri Jan 18 17:47:39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15
@Facebook
诸位师兄大德 日安:

末学亦曾四处请教不同的师父讲经说法,然对於十二

因缘法与四圣谛究竟如何解释与开展修证道次第说法

接不尽相同。目前以末学个人管见,随佛法师是非

常值得请教修学参考的一位善知识。末学个人听闻

随佛法师说法,兹将个人心得分享如下,若诸位大德

仍有法义上的任何问题,建议向随佛法师请教。若

有文字上的任何错误,为末学个人的责任。

十二因缘法中,最容易被错解的是「无明」。无明不

是甚麽生死轮回的根本第一因,而是「於六入处不正

思维」(见杂阿含第经:何等无明因、无明缘

、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

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

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眼、色生不

正思惟,生於痴;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痴,彼

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爱,爱所作名为业)。

在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三者和合代称为「触」)的

因缘中,缘此「触」俱生「受(、想、行)」,因不

正思维(不如理作意)六跟六境六识为缘生,则於六

识所识境生贪「爱」,妄「取」五阴为我(见杂阿含

第经:愚痴无闻凡夫於色见是我;若见我者,是

名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转?无明触

生爱,缘爱起彼行。)

「无明」触生爱,缘爱起彼行-依杂阿含第经,

此「行」并不是其他生死诸行,也非身行口行意行,

更非福行、非福行、无所有行,而是「我见」-若见

我者,是名为「行」。

以六根六境为缘生六「识」,此识不可能离六根六境

的因缘而生,亦即不可能离色受想行四取阴而有六识

(见杂阿含第经:比丘!彼五种子者,譬:取阴

俱识;地界者,譬:四识住;水界者,譬:贪喜四取

攀缘识住,何等为四?於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

泽,生长增广;於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

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比丘!识於中若来、若去

、若住、若没、若生长增广。比丘!若离色、受、想

、行,识有若来、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数

,问已不知,增益生痴,以非境界故。)

六识对应的是六根六境的因缘,也就是色受想行四取

阴,其中「色」包括「眼、色,耳、声,鼻、香,舌

、味,身、触,意(根)」(注:意根为色阴(四大

),请详见杂阿含第经),而受想行等三取阴

称为非色的「名」法-「法境」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譬如今天我来上网,看到了诸

位师兄大德的意见交流(眼色为缘生眼识,意根法境

(受想行)为缘生意识)分享了此篇心得(行阴-意

向及意志决断作用後的结果),此心得获得正反方意

见的回响;若是末学对於此一因缘现况为缘生法而不

如实知,则会对赞同末学的意见产生贪念(自满),

反对的意见产生□念(不满),基於此一意法为缘所

生的意识产生「识食」-想要再次获得认同的,重复

促成此一意根与法境而获得意识识食的因缘。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称之为「有」-有结(所系法

)(见杂阿含第经:云何结所系法?眼、色,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结

所系法。云何结法?谓:欲贪,是名结法)。参杂阿

含第经:云何所取法?眼、色,耳、声,鼻、

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所取法。云何取

法?谓:欲贪,是名「取」法。

所以世尊释迦牟尼佛以及诸阿罗汉灭的是甚麽?

是对五阴六入处的不正思维(不如理作意)已灭除,

对因缘法缘生法的智慧及四圣谛三转十二行的修行已

经究竟具足,因此而「行」灭-我见灭(有身见灭,

对因缘法四圣谛的疑惑已灭,对於何为出世间达到涅

盘的正道如实知见),行灭而识(识食-对六识的贪

爱)灭,识(食)灭则名色(促成此识食的四取阴因

缘)灭,名色灭六入灭(不再有未来六根生的因缘)

四圣谛三转十二行世菩提正道的修正次第总纲(如世

尊所说:我只说苦与苦的止息),而对五阴六入处的

欲贪为苦(五取阴苦)。为何?因为五阴六入处十八

界的这「一切法」(参杂阿含第经)皆为因缘

所生法、因因缘集而集之法、亦即是会因因缘灭而灭

之法,尊者□陈如、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皆因听闻因

缘法(集灭法)而证果。五取阴是苦,苦为因缘所生

法,若缘生之苦法的因缘(佛说:我论因,说因)灭

进则有诸苦的灭尽,对此因缘法与缘生法的如实知见

能够开展出世间究竟苦边的八正道(参杂阿含第

经,南传相应部SN因缘相应第经),二

转四圣谛修道,三转四圣谛证灭而成就三藐三菩提(

参杂阿含第经,南传相应部SN谛相应第

经-有集法者,悉皆有此灭法)
Fri Jan 18 22:31:55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16
@Facebook
前文有法友引用书与法师的看法,我也推荐对於十二缘起法则的理论与实修、现观讲
述得很清楚的资料:

『◎佛陀所发现的缘起法则,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并不会流於空谈。

◎缘起法则不因任何宗教政治或时空背景所改变,也不管世间有佛陀出现或没有佛陀
出现,这缘起法则的道理都是不变的,只要有人想改变生命的一切苦厄,缘起法则就
能发挥改变生命一切苦厄的功能,使人获得究竟的灭除恼苦,所以无论任何人想要改
变苦厄,断除诸恼苦及未来生死轮回,当然都需要经由见缘起这条管道,否则是破不
了无明、断不了苦的。

◎其实只要先放下自我主观,冷静的正思惟佛陀所教的缘起缘灭法则,就能发现整个
十二缘起缘灭的法则,是如实的表达苦集和苦灭的本质,如果能掌握苦集和苦灭的本
质,那就进一步的了解是从何处生起苦及苦集;从何处去除苦及苦集。

◎佛陀对於从何处引生苦及苦集;从何处灭除苦及苦集的问题也说得一清二楚,就是
因为对於…』

更完整详细的说明: 慈莲寺 【阿含菩提道】
Sat Jan 19 10:52:11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想请问这里的同修
#17
@Facebook
感恩诸位师兄的无私以及耐性的分享,愿所有有缘参考此帖的学佛弟子都能够因此而
得法益,法喜充满 :)
Sun Jan 20 12:36:15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