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乔瑟夫的涂鸭墙贴出:「不定,又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 因作,真的很难懂 ^^?」看了,想笑,却也同感;觉得,若没有起码的哲学思辨能力 ,要读懂佛经还真不容易。不禁要问,难道学佛一定要曲就於古典印度哲学的论证方 法吗?难道真理就只能用这样「非来非去」的思惟逻辑来表达吗?
因为文字是有极限的,真理无法完全用文字表达,这很像一种逼近法吧XD
既然不是论理文字足以完整诠释,那麽用文学手法来表达「意在言外」倒是一个方便 。大乘文学及中国禅宗应该是抓住了这个要点,所以连我这个脑袋不灵光的人都被吸 引来学佛了。:-)
在古典逻辑中, 主要是二元的, 例如有无, 是非. 并且不允许出现第三种状况. 例如 这篇回应, 要嘛是我回应的, 要嘛不是我回应的, 没有第三种可能. 而佛陀时代的逻辑好像有四种, 也就是考虑比较多的情况. 例如本例中的 "老死" 是谁作的? 理论一般人会提出四种可能: 1. 自作. 2. 他作. 3. 自他作. 4. 非自他作. (二个都没作, 无因作) 而佛陀认为都不对, 所以必须四种都要予以否定. 才会有 1. 非自作. 2. 非他作. 3. 非自他作. 4. 非非自他作. 然後才说是因为缘起, 有 "生" 才有 "老死", 并不是上面四种情况. 所以也有一句 "断四句, 绝百非" , 就是突破上面四句所组合的情况.
给这篇大家参考,这是圣严法师说的 http://ddc.shengyen.org/mobile/text/02-01/130.php
举个典型的「四句」:1.有、2.无、3.亦有亦无、4.非有非无。1,2 在我们常人的常 识常理□围内,很好理解;但3,4 要怎麽说呢(要在脑袋里加装记忆体或改程式吗) ?
可以参考一下:『如果佛教只停留在合理的逻辑,而不能落实在生活,提升内在生活 品质,以及灭除诸恼苦,那佛教就没有超越逻辑了。』
业如果设定的话?那大家都嘛设定好的http://youtu.be/aaVjCHv_kLk
如果坚持在文字逻辑上面绕的话,恐怕进不了真理大门,或许可以找到入口,但不知 如何进去。 感受如何言说?体会到的如何描述?你能用文字讲清楚苹果的味道吗?
要了解理性以外的东西,要用感性去了解,但请不要又推论出真理是感性的。二分法 是头脑的知见,无法完美解释所有事物。
"又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无因作" 是佛陀在经中的教导. 这是 当时逻辑思想的问题, 佛法当然不是只停留在逻辑的程度, 也不是只坚持在逻辑上绕 . 但佛陀也知道, 他的道理必须能说服那些使用逻辑的人, 要让使用逻辑的人也能理 解, 所以佛陀才会使用这些逻辑语言. 我们当然需要了解逻辑以外的东西, 但不表示就不要去了解逻辑的问题了. 这是二件 不同的事, 至少佛陀使用逻辑的部份, 佛弟子还是应该要去了解的.
所以要怎麽让一般人理解这种超越逻辑呢?
>3.亦有亦无、4.非有非无。1,2 在我们常人的常识常理□围内,很好理解;但3,4 要怎麽说呢(要在脑袋里加装记忆体或改程式吗)? 第四个我是联想到 "非想非非想天" , 也就是既非有想, 也非无想, 因为在一般的经 验中, 有想无想是很容易判断的, 但在禅定中, 才发现有一种状况是极细的想, 既不 是一般的想, 又不能说完全没有想, 因此就有了 "非想非非想" 的描述了. 至於第三个, 有时觉得和第四个差不多, 我只想到一句成语 "若有似无" , 还没想到 什麽好的例子. :)
比方以男女感情关系来说这四句:1.我爱你。2.我不爱你。3.我对你似乎有点爱又有 点不爱。4.我对你没有爱或不爱的感觉。
>3.我对你似乎有点爱又有点不爱。4.我对你没有爱或不爱的感觉。 这比喻有意思.... 所以 3. 可以是 "爱恨交加" . 4. 就是淡淡的感觉, 既谈不上爱 , 又不能说不爱.
https://www.facebook.com/Tzulien.Temple/posts/583238888375499
还是说一下……这一句话:「如果佛教只停留在合理的逻辑,而不能落实在生活,提 升内在生活品质,以及灭除诸恼苦,那佛教就没有超越逻辑了。」按语意,我以常人 的理智试图这样理解:「如果佛教只『停留在合理的逻辑』,而不能『落实在生活, 提升内在生活品质,以及灭除诸恼苦』,那佛教就『没有超越逻辑了』。」读不通。 :-( 若改作这样的叙述,我就懂了:「如果佛教只『停留在合理的逻辑』,而不能『 落实在生活,提升内在生活品质,以及灭除诸恼苦』,那佛教就『没用了』。」:-)
老实说,宝原 你是对「解脱」比较有兴趣,还是「文字的推敲思辩」比较有兴趣?
对文字敏感是职业病使然。文字,可以说法,可以讲故事,也可以制造垃圾;可以记 录事实,也可以意在言外,也可以误导众生。不管佛法如何平易或深奥,不能否认文 字是传播佛法的一大媒介。所以就我个人阅读佛经文字的经验做一些反思才提出这一 系列问题。所谓「文以载道」,要修行悟道,文字般若总是个方便,要透过这个方便 来说法,则思考字里行间的意味、逻辑、陷阱,或许这对整体众生的解脱不无正面意 义。
所以,我对「整体众生的解脱」比较有兴趣。:-)
文字绝对有他的帮助,但是以解脱来说,我觉得你的比重放太大了,从你的讨论之中 可以发现,你的闻思其实已经非常广泛深厚,思考逻辑也非常清晰,可是对於字句上 的坚持,就知道你仍然在心外求法。 所以如果你真想解脱,我想劝你尽早向心内求法,而不是一直在文字上打转,因为文 字只是指引一个方向,真正解脱是要向内心深处走的;可是如果你喜欢研究佛经大过 解脱的话,这也没什麽不好,我尊重你的因缘和选择。
非(自他作),这个"非( 非(自他作) )"=无因作
吴宝原 举个典型的「四句」:1.有、2.无、3.亦有亦无、4.非有非无。4.应改为非 有亦非无
乔兄:依「亦有亦无」格式(省略中间的「且」),所以作「非有非无」。
有=黑,无=白 ..... 1.黑2.白3.黑白(灰)(亦有亦无)4.非黑也非白(全彩)
子萱 ,谢谢你写说:「尊重你的因缘和选择。」可是你对我的揣测描述,我觉得有 些唐突,但我想那是你的一片善意,虽有那麽一点点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