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Jiss 分享此问题。稍微整理一下先前关於 (1) 的回覆,Heaven 方便的话也可
将南传注解帮忙贴上以向大众。
此经中外道教四无量心,才问佛教徒说他们也有四无量心,佛教的又有何不同?因此
我猜可能此外道是梵我一如的婆罗门教,也就是当时印度传统的宗教,以梵我一如为
终极目标。四无量定又称为「四梵住」,就是能达到梵天境界的定。
「唯除如来及声闻众,随顺乐者」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在婆罗门教来说,无量心三昧
已经是最高的和梵天合一的法了,他们不知道什麽是四无色定。但佛竟然清楚地说这
些三昧的最高「限制」,也就是四无量三昧还不是最高的法,自然外道会觉得不高兴
,不随顺乐。要能知道该法的限制,自然是已经超越该法,也就是说佛陀的定境比无
量心三昧还高。
佛陀要折服外道的方法很多,用四圣谛是必杀技,例如《杂阿含经》卷16:「若沙门
、婆罗门作如是说:『如沙门瞿昙所说苦圣谛,我当舍,更立苦圣谛』者,但有言数
,问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CBETA, T02, no. 99, p. 110, c20-23)
或是像宾头卢尊者现神通折服也是种方法(不过被佛陀所禁止)。在此经中,则只是
顺著外道的话说,外道自称在教四无量心,因此佛陀继续问他们四无量心的终极为何
。
不过,就佛教谛观四圣谛而言,四禅就已经缀缀有馀,甚至初禅也有机会,也就是说
依无量心三昧而有的定境来悟四谛应该是缀缀有馀的。
当然,四无量心本身若没有四圣谛,则不能真正解脱,连「舍」都可以是一种微细的
执著:
[连舍也不能执著] <中阿含、十八、七、七五>
<<<<<<<<<<<<<<<<<<<<<<<<<<<<<<<<<<<
若比丘如是行,无我、无我所、我当不有、我所当不有,若本有者,便尽得舍。
阿难!若比丘乐彼舍、著彼舍、住彼舍者,阿难!比丘行如是,必不得般涅盘。
>>>>>>>>>>>>>>>>>>>>>>>>>>>>>>>>>>>
这些就是实证境界了,希望赶快证一证才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