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析六识,那已进展到《杂阿含经》卷8的主题了,经文参见: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5%AB
六入处能接收六境:
1. 眼睛接收影像(色)而有视觉(眼识)
2. 耳朵接收声音(声)而有听觉(耳识)
3. 鼻子接收香臭(香)而有嗅觉(鼻识)
4. 舌头接收味道(味)而有味觉(舌识)
5. 身体接收碰触(触)而有触觉(身识)
6. 脑功能(意根)接收各种讯息(法)而有意识。
经由「意根」,才会有意识的苦或乐。例如眼根接触影像、生眼识,而「看到」後,
所看到的讯息传送到意根,意根接著对所看到的加以认知(意识)、执取。
这个过程,《中阿含经》卷58〈3 晡利多品〉是说:「眼根,耳、鼻、舌、身根,此
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CBETA, T01,
no. 26, p. 791, b15-17)
也就是说,意根是由六根提供讯息,所谓「缘意、法,生意识」,这个「法」就是六
根传来的「讯息」。佛教的论中一般认为前一念的意识,成为下一念的意根,如此念
念生灭、念念相续。
这是每天无时无刻的起心动念,由意而执取,也能由意而舍弃。若意识能舍、能无我
,就是解脱自在,如《杂阿含经》卷8第229经所说。
感官接收的讯号传到最後,由意作最後的反应。当意触时不生爱,断了十二因缘的锁
链,就不会有苦。就生活上的讲法,意的「受想行识」是由「动念」开始,当意不起
心动念时,就没有後续一连串的受想行识(《杂阿含经》卷8第209经),因而不再受
到无常的苦。生活上如此,禅定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