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三藏中,「识」的定义
#1
@Facebook
三藏中,「识」的定义。

关於「想」及「行」,感恩法友的解说,总结来说,

「想」是指「认知」作用 (是 recognition, 而非 thinking),

「行」是指「意志」作用 (will)。

但「识」的定义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小弟仍然很模糊(特别是
「意」识的定义),希望法友能够根据三藏经文协助释义。感恩。

初步理解:

眼识 - 是大脑「视觉」作用。

耳识 - 是大脑「听觉」作用。

鼻识 - 是大脑「嗅觉」作用。

舌识 - 是大脑「味觉」作用。

身识 - 是大脑「触觉」作用。

意识 - ?

从时间顺序,视觉为例,先看到物品,才认知到物品,然後才有行为造作,因此先有
眼「识」才有「想」,然後才有「行」,但五蕴先提「想」次提「行」最後提「识」
,不晓得是否有特别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意」识是最後一动?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2
@Facebook
眼识 - visual perception

耳识 - audio perception

鼻识 - olfactory perception

舌识 - gustatory perception

身识 - body perception

意识 - ?
Sat Sep 07 09:21:46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3
@Facebook
时间关系,先提一点,从经文来看,「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
想、思(行)」,可确定的是「受、想、行」是同时发生。

另外我印象中这经文是表明「因果次第关系」,而不是「时间先後关系」,也就是在
极短的时间甚至同时间内,上述经文所描述的现象发生,好似「手拍桌子,发出声音
」,手、桌子同时接触,同时发声。但在严格说来「识」是否有早「受、想、行」一
刹那发生,还是同时发生,我有空再找找定义 ( Heaven Chou 知道南传阿毗达磨的
看法或许可贡献一下意见)。
Sat Sep 07 10:46:27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4
@Facebook
要解析六识,那已进展到《杂阿含经》卷8的主题了,经文参见: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5%AB

六入处能接收六境:

1. 眼睛接收影像(色)而有视觉(眼识)

2. 耳朵接收声音(声)而有听觉(耳识)

3. 鼻子接收香臭(香)而有嗅觉(鼻识)

4. 舌头接收味道(味)而有味觉(舌识)

5. 身体接收碰触(触)而有触觉(身识)

6. 脑功能(意根)接收各种讯息(法)而有意识。

经由「意根」,才会有意识的苦或乐。例如眼根接触影像、生眼识,而「看到」後,
所看到的讯息传送到意根,意根接著对所看到的加以认知(意识)、执取。

这个过程,《中阿含经》卷58〈3 晡利多品〉是说:「眼根,耳、鼻、舌、身根,此
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意为彼依。」(CBETA, T01,
no. 26, p. 791, b15-17)

也就是说,意根是由六根提供讯息,所谓「缘意、法,生意识」,这个「法」就是六
根传来的「讯息」。佛教的论中一般认为前一念的意识,成为下一念的意根,如此念
念生灭、念念相续。

这是每天无时无刻的起心动念,由意而执取,也能由意而舍弃。若意识能舍、能无我
,就是解脱自在,如《杂阿含经》卷8第229经所说。

感官接收的讯号传到最後,由意作最後的反应。当意触时不生爱,断了十二因缘的锁
链,就不会有苦。就生活上的讲法,意的「受想行识」是由「动念」开始,当意不起
心动念时,就没有後续一连串的受想行识(《杂阿含经》卷8第209经),因而不再受
到无常的苦。生活上如此,禅定也是一样。
Sat Sep 07 11:57:08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5
@Facebook
这个问题很重要、很根本,经典里面文字需要合乎现代用语的解释才能□清。

首先,识与意识先□清。识,perception, 根触尘所生。意识,非前面五识,只有指
意根触法尘,也就是念头生起,大脑中过去记忆浮现。而大脑有视觉区、听觉区、嗅
觉区等,意识只有指记忆区,法尘指过去未浮现的记忆。以上是关於六入处的部分。

五蕴又有四识住,色、受、想、行都有「识住」(杂阿含,64)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色攀缘.色爱乐.增进广大生长。於受.想.行
.识住。攀缘.爱乐.增进广大生长。

所以,先看到物品,才认知到物品,然後才有行为造作,因此先有眼「识」才有「想
」,然後才有「行」。再仔细分析,先有眼识才有想。想是意根与过去记忆比对,合
乎习性所爱,乐受生起,攀缘想下去,要不要买,想拿起来看看,意行推动身行,伸
手拿。其中需要各项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大脑系统相依相缘,缺一不可,所以五蕴
是无法切割,相依相缘。而时间与因果顺序不一定依照色、受、想、行、识的次序发
生、消灭。比如触电,反射动作收手是未经过大脑,直接脊髓神经反射处理。但是,
识在其中都有扮演关键串连的角色,前面四蕴必须依附在识才能在过程中串联运作。
识在五蕴中仍然是perception, 只是从六识变成前四蕴而生的四识。

接著,是重点:如何解脱?

比丘。离色界贪已。於色意生缚亦断。於色意生缚断已。识攀缘亦断。识不复住。无
复增进广大生长。受.想.行界离贪已。於受.想.行意生缚亦断。受.想.行意生
缚断已。攀缘亦断。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
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於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
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盘。(64经)

所以,重点是如何「攀缘断,识无所住,无复增进广大生长」,还是一乘道「四念处
」。

类似邱师兄所说的舍、无我见我慢。也就是拿起来看到标价买不起,於是放下,回去
不会念念不忘。世间事物都能如此看待,尤其是老、病、死,这样就不会有苦了。对
吧?
Sat Sep 07 21:11:55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6
@Facebook
用南传阿毗达摩的这个表格,就可以很简单解释阿哲的问题,以下我也都是采用南传
阿毗达摩的观点来解释。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ccc?key=0AsYBswpKNsEbdEpIcTBfaGZwbU0zb
mVyWmVIb3pfVVE&usp=sharing

先解释一下心与心所,简单来说,这就是物件导向中的「物件」与「属性(及事件)
」。

物件 => 心 = 识

属性 => 心所 = 受、想、行

每一个心识的生起,同时也生起相关的受想行,他们是俱生俱灭的。

心所有五十二种,有「受」、「想」、及其他五十种,这五十种合称为「行」。五十
二种之中有七种是一定会生起的,其他的视情况生起,而经文中提到的「受、想、思
」就是一定会生起的心所。

由上述的表格来看,前五根及五境都是色法,所以若生起「我看到了...我听到了
....我嗅到了....」就表示眼识、耳识、鼻识....生起了。

而意识就是以「法处」为目标,也就是「受想行蕴」,即五十二心所。(细微色与涅
盘这里先不管)

例如我看到一根针,这是眼识。(眼+针(色法)->眼识)

我被针刺到,这是身识。(身+触->身识)

被刺到很痛的话,此时身识同时也生起的受是苦受。

此时我们感觉痛,苦受被察觉,这是意识。(意+苦受->意识)

若是被偷偷刺到,但我们觉得这是被针刺(想蕴),也是意识。(意+想(认为是针
)->意识)

总之,只要不是「看听嗅□触」等五识,那都是属於意识了。
Sun Sep 08 12:43:17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7
@Facebook
我补充一下。

在微观的理论上,心与心所是同时发生,也就是受想思(及其他心所)是同时生同时
灭的。

但在巨观时,则我们的感受并不是同时。

例如看到一朵花,一开始只是识知花的颜色,接著是花的外观,进而知道花的名称,
如果此时知道这是一朵罕见的美丽花朵,则又生起喜悦,生起强烈的乐受。

在微观中,每一心识刹那都有受、想等心所生起,只是这些都只是片断的,但真正想
起这是什麽花,接著又生起乐受,可能都是几秒之後的事了。(论中说一秒钟就有上
十亿个心识刹那了)

因此要说受想行的发生顺序,就要看是要讨论微观的或是实际的经验,这二者是不同
的。
Sun Sep 08 13:01:28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8
@Facebook
<俱舍论>色蕴好比装东西的器皿,受蕴就如饮食,想蕴就同助味的调味品,行蕴好似
厨师,识蕴譬如吃食的人。....是不是杂阿含经的"识食"! ^^
Sun Sep 08 14:38:11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9
@Facebook
<俱舍论>而在第一有中(非想非非想处),思心所最胜,思是行蕴所摄,所以行相最
明显。这色、受、想、行四蕴就是识所住处,识住於其中,很明显地就像世间播种於
田的次第一样。~~~>这段就在说明,五蕴在禅定上来说色蕴是最粗的,受较色微细(比
色蕴难发现),依次更微细更难发现
Sun Sep 08 14:39:19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10
@Facebook
这部分在<俱舍论>第一卷就解释得很精采(真的....^^),文字现代话的翻译去净心文
教基金会张西镇老师找
Sun Sep 08 14:51:45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11
@Facebook
意识 - ?~~>总括上面五识成第六识
Sun Sep 08 15:10:21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12
@Facebook
"识"是产生分别作用的"蕴"。

耳识 - 我执的声尘分别作用。

鼻识 - 我执的香尘分别作用。

舌识 - 我执的味尘分别作用。

身识 - 我执的触尘分别作用。

意识 - 我执的法尘分别作用。意识统合前五识作用然後末那识起坚固执著....生老
病死从此流转.
Mon Nov 11 06:16:05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13
@Facebook
哈哈,这问题有趣。我觉得递回函数不必等他跑完才算知道结果,厉害的人看到函式
本身就知道结果了,要不然无穷回圈就解不了了,如同无始轮回一样 :D
Mon Nov 11 21:04:13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14
@Facebook
<俱舍论>有漏名取蕴,亦说唯有诤及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谓立取蕴,亦名为蕴
Mon Nov 11 21:33:14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15
@Facebook
所以"蕴"是复合名词,这有点像"鞭炮"一点火就碰....
Mon Nov 11 21:37:08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16
@Facebook
识=六根和合?
Fri Nov 15 20:45:08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三藏中,「识」的定义
#17
@Facebook
Aw Hann Haur 可能想说的是 识=根境和合 :)

例如眼识是眼睛(根)看到影像、颜色(境)时,所因缘产生的。
Fri Nov 15 20:53:19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