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习惯,对原文尽量不动。为了方便自己或他人,对经典原文理解後加上的阶层
式分类,就叫科文。对原文/科文进一步的阐述,就是注文(阐述注文的叫疏文或覆注
)。科文较短,通常只有几个字,至多几个短句。注文的长度不限,通常比原文长数
倍。
每个人对同样的经文,可以有不同的科文。另一方面。同一个科文,可以对应到同一
经文不同版本甚至不同译本。
科文最重要的功能,是记录读者主观的理解,而大师们对经文的理解,自然就成为新
的创作。例如印顺导师的《妙云集》。
原文、科文、注文,三者可以在同一页面呈现,以方便阅读,中文常常是这样做。在
巴利藏,目录+科文和原文在一起,目录+科文和注文一起,目录+科文和疏文一起。
此时,目录+科文有串接三者的作用。
科文和目录有一点不同。科文只是对内容的主观分类,而目录节点通常和物理媒材
(册页码)密切相关,实务中,目录很少超过5层( 章节项..) 。而科文的阶级可以很
深,http://greatbook.josephchen.org/GREATBOOK/T00/kingkon1.htm 这在例子有
18层,通常是用天干地支(共22层)。据说藏传文献中有超过30层的。而 Word/html
只能表现6 层(H1~H6 标题一~标题六) ,TEI预设可以多一层(DIV1~DIV7) 当然div允
许任意层的nesting,但是只要超过5层,就很不直觉,容易标错。也许欧美的技术员
从来没看过那麽深的层次吧,圣经不过只有三层(book,chapter,verse) 。Anyway,
主流的软体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科判,无法直接处理伟大的精神遗产,这从人类文
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也算是一种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