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中文的经论中常常有後人加入科判
#1
@Facebook
中文的经论中常常有後人加入科判,以前我都是直接跳过不看的。不过,我相信科判
一定有很重要的用途,所以我想请教一下关於科判的几个问题:

1. 科判的用途是什麽?

2. 科判对於阅读者来说有什麽样的帮助?是用来掌握该段的大意?还是用来掌握整
部经论的脉络?

3. 科判的层次结构该如何看?有没有什麽规则?

谢谢!!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文的经论中常常有後人加入科判
#2
@Facebook
古人的习惯,对原文尽量不动。为了方便自己或他人,对经典原文理解後加上的阶层
式分类,就叫科文。对原文/科文进一步的阐述,就是注文(阐述注文的叫疏文或覆注
)。科文较短,通常只有几个字,至多几个短句。注文的长度不限,通常比原文长数
倍。

每个人对同样的经文,可以有不同的科文。另一方面。同一个科文,可以对应到同一
经文不同版本甚至不同译本。

科文最重要的功能,是记录读者主观的理解,而大师们对经文的理解,自然就成为新
的创作。例如印顺导师的《妙云集》。

原文、科文、注文,三者可以在同一页面呈现,以方便阅读,中文常常是这样做。在
巴利藏,目录+科文和原文在一起,目录+科文和注文一起,目录+科文和疏文一起。
此时,目录+科文有串接三者的作用。

科文和目录有一点不同。科文只是对内容的主观分类,而目录节点通常和物理媒材
(册页码)密切相关,实务中,目录很少超过5层( 章节项..) 。而科文的阶级可以很
深,http://greatbook.josephchen.org/GREATBOOK/T00/kingkon1.htm 这在例子有
18层,通常是用天干地支(共22层)。据说藏传文献中有超过30层的。而 Word/html
只能表现6 层(H1~H6 标题一~标题六) ,TEI预设可以多一层(DIV1~DIV7) 当然div允
许任意层的nesting,但是只要超过5层,就很不直觉,容易标错。也许欧美的技术员
从来没看过那麽深的层次吧,圣经不过只有三层(book,chapter,verse) 。Anyway,
主流的软体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科判,无法直接处理伟大的精神遗产,这从人类文
明发展的角度来看,也算是一种退化。
Mon Sep 09 11:01:08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文的经论中常常有後人加入科判
#3
@Facebook
原来如此! Yap 真厉害!
Thu Sep 12 00:00:19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文的经论中常常有後人加入科判
#4
@Facebook
我的理解就是把经文分段分节,得出一个纲要,以方便分析法义和交叉引用。古籍中
的句读并没有把句子段落分得很清楚。有时候就是因为科判分法不一样就产生不同的
解释。如印顺导师的《般若经讲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把“以无所得故”
归入“修般若行-->结显空义”的部分,再将下面的经文纳入“得般若果”的部分,
就是一个例子。
Fri Sep 13 17:09:50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中文的经论中常常有後人加入科判
#5
@Facebook
大师们对经典的不同解读,就是最有意思的部份。
Fri Sep 13 19:08:21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