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新信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1
@Facebook
诸位师兄好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很好奇在荣格心理学的积极想像与禅修时对於浮现影像、也许
是情节或人物画面或话语的处理的类同.

我把题目暂订为active imagination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 (Jungian
Psychology) and "passive imagination" in Buddhism

荣格里,积极想像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它是一种卸除自我(ego)的控制,积极与从
无意识或深层心灵里浮现的画面、影像、人物保持连结与对话的过程。荣格认为这些
意像是平常有限的自我无法觉察,但携带著心灵其它重要部份的讯息,背後的理论基
础是如果我们愿意倾听,并且卸除平日控制并与之互动,让意识与无意识保持连结,
我们就能够整合进自己平常无法意识到的层面,让心灵的发展趋於完整。

但我们的禅修经验似乎不是这样,至少在内观的修习上,对於这些意像的看法、处理
并不同於荣格处理的方式.某种程度上我们抱持著比较背动的角度看待这些意像,它
可能不是禅修目标,但也可以是观察的目标,但观察的方式并不同於积极想像。

原本荣格用想像,是因为这些意像带有某种"想像"的层面,是荣格透过书写、梦境等
状态,主动的跟这些心灵题材互动。我还在想在佛法里怎麽看"想像",另外,用
passive imagination是否合适。

我需要的帮忙是上述的问题,佛法怎麽看待荣格的积极想像、或者"想像",禅修里对
於这些意像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吗? 也许不仅是内观,其他禅修方式有类似於积极想像
的吗? 譬如像在修定,取地水火风等做修行,或者在念佛前所做的观想(佛国净土),
跟积极想像有什麽类似或不同之处?有什麽样禅修强调的方式可以协助积极想像可以
比较深(如戒跟一定程度的定力),或者极极想像有什麽危险。因为是英文的报告,我
需要可以参考的中英文资料,不论是佛经或者研究者、禅师的资料,再麻烦大家了,
感恩。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2
@Facebook
个人觉得可以参考一下四念处中的心念处。心念处在於辨认出心的某几个正面或反面
的状态。例如有贪、无贪,有□、无□...等等(因为有对状态的判定,所以其实不是
单纯的看,还加上了一点辨认与了知)。虽然佛陀教的方法并非是用想像,而是在心
快速生灭的情况下,不干预的去观察。(所以比较难 :Q ) 这种不干预的接受与观察
,大概也比较容易获得不受压抑而且比较正确的认识。透过比较长时间的观察,可以
知道某些特定状态生起的频率,或是生起的的条件....等等,这些都对心的了解给予
客观的证据。
Mon Nov 04 22:50:59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3
@Facebook
我不知道荣格的方法,因此只能大略的插花:

或许可先查「取相」、「似相」这些禅相,也刚好是这几天正在版上讨论的议题。这
些的确须要一定程度的定力。

而如果要描述其背後机制,南传的论有很多相关的,《楞严经》其实也蛮多说明的,
「坚固妄想以为其本」简单讲就是想阴的作用。这些方法也有其潜在的副作用。

另外真言门也有「观想自身作佛」这种似乎比较像你所说的「积极想像」,以「有为
者亦若是」的心态期许自己像佛一般清净不染、无三毒、有慈悲智慧等等,这可作给
□重的人的一种对治,转化□慢为悲智,本质上是种念佛。(不过当然现代有人太过
浊重,「观想自身作佛」就说自己成佛了,跟人捞钱了,完全错过重点,也就是落入
副作用了,「不作圣心,明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丢出一些想到的相关资讯,仅供参考。
Tue Nov 05 10:39:03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4
@Facebook
我不怎麽看荣格的active  imagination。它给我的感觉是:当事人会不自觉的
active、积极、想像、并且analytical 。 虽然他的approach “meant to ensure
that the unconscious contents express themselves without overbearing
influence from the conscious mind”

反之,弗洛伊德舍弃他专精的催眠而唯用自由联想,就是追求让当事人念头自由浮现
,不judgmental。分析的工作由治疗师去担。

而佛法/禅修是如实观察。

佛随念、不净观等定的修法因有点情感的投入(尤其在取相的阶段),只能近形定。
想像和定不共存。

内观则较定稍active、积极。但切入点是心念的 kusala 、akusala  (wholesome、
unwholesome,  skilful、 unskilful)。不像荣格的active  imagination 有无穷
的想像。

荣格的active  imagination会不自觉的随波逐流,颠簸载浮。

内观则沉潜,如静影沉璧,沉湎于深深的体会,并不passive,虽不限制念头,但非
imagine。

整个人沉浸在心念的起伏中久了,整合会发生。(佛法的用词是  “见其过患,舍”
)



即便是完形治疗topdog, underdog的整合也不像荣格的active  imagination那麽的
analytical。

我个人的看法而已, 对荣格、佛法我懂得不多。很想听听你对荣格的active
imagination的看法。
Tue Nov 05 12:35:29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5
@Facebook
大纲兄说的真好,其实北传的本尊修法,对身心的作用力是很强大了,因为有用,很
多人修一修就说自己成佛了,捞钱去了
Tue Nov 05 22:59:19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6
@Facebook
我前晚参加一个精舍禅修,感觉像是传销大会造神运动
Thu Nov 07 04:26:46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7
@Facebook
千万不要陷入宗教狂迷师父的造神运动里

越迷师父的 常常 越是附佛外道
Thu Nov 07 16:11:44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8
@Facebook
我是不习惯  虽然讲到成佛不难  我心中想成佛哪有那麽简单  不过确实也帮助我朋
友不少  至少没像过去那麽悲观
Thu Nov 07 22:04:38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9
@Facebook
joe lin, 的确振奋人心。上座部认为一个人“人生”的苦恼完全有可能在“人生”
时彻底□清,不必多生累世。唯有在面对真实的世界时才是看透自己的良机,不待他
时他地。(不须要看他人,不须要观想佛)

这种上座部的内观是: 体验“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     -    如实观。

“正在发生的” 包括了身心活动、现像(身,受,心,法)。

这些身心活动和现像是真实、事实的 ,每一瞬间都发生。内观无须靠想像,只须念
住,也就是去觉察到那一刻发生在一己身心上的“真实”,面对事实。

这种内省,需要一些定力和正念。

荣格的active imagination , visualization ,guided meditation(如
suggestability暗示)或反复念诵等,虽有点像“心”念处,但我的看法是它们有点
趋向 otherwise  than  being    -   远离存在本身,已不“如是”。

太过夸大其用就会导向?避面对,转移注意力,自我催眠。往往和上座部内观的这个
“面对”的要求背道而驰。

有点像逃避後面跟著的女鬼,你的心愈急,她跟得愈紧,但你要一掉头瞪她,你的女
鬼(恐惧)就消失了。你不想面对她,只好让心忙于想像美好的,你喜欢的    -
鬼追你 , 你追神?
Sat Nov 23 14:37:59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10
@Facebook
荣格等心理学作品可以协助我们去了解我们未曾了解的心理层面,但是毕竟很有限,
更深层的部分......,佛法不同於一般,在於定慧,心理学并没有定的部分,也没有
慧的部分,实在很难在这上面去比较吧
Sat Dec 14 22:38:56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11
@Facebook
是难以比较。心理治疗亦有可取之处,西方正念治疗法也用了一些“法”的原则。

荣格的active imagination可能也会导入“受”的心理层面,但佛法看受蕴和想蕴,
各只是一种心所,行蕴的五十个心所该是观的重点吧?我猜。
Sun Dec 15 14:09:01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12
@Facebook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9860

.... 佛洛伊德的不朽便在於此。他看见了人七情六欲的根本,以及这七情六欲如何
流动,如何受外在世界的影响,又如何互相影响。精神分析实务的奥妙之处即在了解
并诠释此过程。

□□ 长期在英国精神分析圣殿「塔维斯托克诊所」受训并工作的台湾心理治疗师樊
雪梅 <<佛洛伊德也会说错话:精神分析英伦随笔>>
Sun Dec 15 14:17:55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13
@Facebook
梦里寻找的依然是个梦阿,所以心理学也只能让人了解自己,却无法解脱的原因就是
他不知道这一切只是梦幻生死,也就是世间法究竟无法解脱生死的原因,但我仍然觉
得心理学对於学佛者是个好好的辅助工具,.....我~说~梦~话~了^^
Sun Dec 15 14:37:49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14
@Facebook
跟著念头去、那就是作意、妄想、对於影像或是情节、那是.阿赖耶识的种子、也就
是说你存放在仓库里的东西、无意间打开了门、东西一件件的掉出来那是看不完的、
它如同水中的泡影和海花、金刚经所说的如露亦如电。
Tue Dec 24 22:07:20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Re: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
#15
@Facebook
浪花不是海花。
Tue Dec 24 22:08:47 2013
回覆 | 转寄 | 返回

□ 台大狮子吼佛学专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