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师兄好
我最近在做一个研究,很好奇在荣格心理学的积极想像与禅修时对於浮现影像、也许
是情节或人物画面或话语的处理的类同.
我把题目暂订为active imagination in analytical psychology (Jungian
Psychology) and "passive imagination" in Buddhism
荣格里,积极想像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它是一种卸除自我(ego)的控制,积极与从
无意识或深层心灵里浮现的画面、影像、人物保持连结与对话的过程。荣格认为这些
意像是平常有限的自我无法觉察,但携带著心灵其它重要部份的讯息,背後的理论基
础是如果我们愿意倾听,并且卸除平日控制并与之互动,让意识与无意识保持连结,
我们就能够整合进自己平常无法意识到的层面,让心灵的发展趋於完整。
但我们的禅修经验似乎不是这样,至少在内观的修习上,对於这些意像的看法、处理
并不同於荣格处理的方式.某种程度上我们抱持著比较背动的角度看待这些意像,它
可能不是禅修目标,但也可以是观察的目标,但观察的方式并不同於积极想像。
原本荣格用想像,是因为这些意像带有某种"想像"的层面,是荣格透过书写、梦境等
状态,主动的跟这些心灵题材互动。我还在想在佛法里怎麽看"想像",另外,用
passive imagination是否合适。
我需要的帮忙是上述的问题,佛法怎麽看待荣格的积极想像、或者"想像",禅修里对
於这些意像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吗? 也许不仅是内观,其他禅修方式有类似於积极想像
的吗? 譬如像在修定,取地水火风等做修行,或者在念佛前所做的观想(佛国净土),
跟积极想像有什麽类似或不同之处?有什麽样禅修强调的方式可以协助积极想像可以
比较深(如戒跟一定程度的定力),或者极极想像有什麽危险。因为是英文的报告,我
需要可以参考的中英文资料,不论是佛经或者研究者、禅师的资料,再麻烦大家了,
感恩。